本發(fā)明涉及一個水稻穗色相關基因及其功能,屬于植物分子遺傳領域。
背景技術:
光合作用是利用葉綠體中的葉綠素(chlorophyll),在可見光照射下,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葉綠素含量在一定范圍內與光合速率成正相關。穗的光合作用對籽粒的生物量累積具有一定的作用,如麥穗光合作用對籽粒的貢獻可達10%~76%,而稻穗光合能力較弱,對籽粒的貢獻只有4%~23%,可見稻穗的光合能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因此,利用新優(yōu)異基因,提高稻穗中葉綠素的含量,增加穗光合作用對籽粒的貢獻率,將可能更有效促地促進水稻高產(chǎn)。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水稻深綠穗基因的用途。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水稻深綠穗基因的用途,用于提高稻穗中光合色素(包括葉綠素、類胡蘿卜素)的含量;調控該水稻深綠穗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所示。
作為本發(fā)明的水稻深綠穗基因的用途的改進,用于提高稻穗中光合作用的光能轉化效率。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具體如下:
本發(fā)明利用人工輻射誘變粳稻品種中花11,在突變體庫中獲得了一個罕見的深綠穗突變體,迄今在水稻中還未曾報道。與中花11的黃綠穗色相比,該突變體的穗色深綠(圖1),穗的葉綠素與類胡蘿卜素的含量顯著性增加(圖2),穗中光合作用的光系統(tǒng)ii原初光能轉換效率也顯著性提高(圖3),對水稻穗的光合機理研究及其育種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將水稻深綠穗突變體與野生型品種巴香占雜交,f1表型為野生型。在f1自交的f2代群體中,野生型與突變型的比例經(jīng)χ2檢驗符合3:1,表明深綠穗突變表型受一個隱性基因控制。利用圖位克隆技術,將目的基因定位水稻第1號染色體上物理距離為91kb的兩個分子標記之間。根據(jù)水稻基因組數(shù)據(jù)庫的注釋,將其中1個預測基因(登錄號:loc_os01g62060)確定為候選基因,通過rt-pcr分析表明該基因在野生型中表達,在深綠穗突變體中不表達(圖4)。為了驗證該基因的功能,構建loc_os01g62060基因的表達載體,遺傳轉化到水稻深綠穗突變體中,獲得相應的轉基因水稻植株,該轉基因植株的穗色恢復為野生型的黃綠色(圖5),證明該基因調控穗色深綠的功能,克隆了該基因。生物信息學分析表明該基因編碼的蛋白功能未知,與已知的葉綠素代謝、葉綠體發(fā)育、光合作用等途徑的相關基因沒有任何同源性,是一個沒有報道過的新功能基因,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和潛在的應用價值。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1為水稻深綠穗突變體與對照中花11的穗色;
圖2為水稻深綠穗突變體與對照中花11穗的葉綠素a、葉綠素b、類胡蘿卜素含量,**表示t檢驗存在極顯著性(p<0.01)差異,下同;
圖3為水稻深綠穗突變體與對照中花11穗的凈光合速率;
圖4為基因loc_os01g62060的rt-pcr表達分析,以持家基因actin做為內參;
圖5為基因loc_os01g62060遺傳轉化水稻深綠穗突變體后的植株穗色。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水稻深綠穗突變體的獲得與種植
采用60co的γ射線輻射,以300gy的照射劑量處理水稻粳稻品種中花11的種子500g。5月初,將輻射后的種子(m1)播種在水稻田的苗床上,6月初進行移栽,成熟后單株收獲種子(m2)。第2年,在水稻田中每個m2株系分別種植30株,鑒定表型。其中,在一個m2株系中發(fā)現(xiàn)深綠穗突變表型的植株。收獲突變株的種子,連續(xù)種植2代,即m3與m4代都出現(xiàn)相同的深綠穗突變表型,表明該突變表型是可穩(wěn)定遺傳的。深綠穗突變體m4代收獲的種子(m5)代用于以下的實驗研究。
實施例2、水稻穗的葉綠素、類胡蘿卜素含量測定
在水稻抽穗期,選取長勢一致的9株深綠穗突變體與9株對照中花11,對其新抽的穗,參照lichtenthaler等方法(引自:methodenzymol,1987,148:350-382)測定葉綠素a、葉綠素b及類胡蘿卜素的含量;每3株的葉片混合成1個樣品,共3個生物性重復樣品。測定時,每份樣品重復測定3次,取平均值,對3份樣品的平均值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t-test檢驗突變體與野生型之間的顯著性差異。
所得結果為深綠穗突變體穗的葉綠素a、葉綠素b與類胡蘿卜素含量都顯著性高于野生型對照中花11。
實施例3、水稻穗的凈光合速率測定
在水稻抽穗期,選取長勢一致的9株深綠穗突變體與9株對照中花11,對其新抽的穗,按照向珣朝等方法(引自: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05,21(1):81-84),測定儀分穗中光合作用的光系統(tǒng)ii原初光能轉換效率,取樣方式和統(tǒng)計分析同實施例2。
所得結果為深綠穗突變體穗中光合作用的光系統(tǒng)ii原初光能轉換效率顯著性高于野生型對照中花11。
實施例4、水稻深綠穗基因的精細定位
用深綠穗突變體與野生型品種巴香占進行雜交,其f1代植株均表現(xiàn)為野生型。f1代自交得到f2群體,f2代中出現(xiàn)野生型與突變型兩種表型,其比例經(jīng)χ2檢驗符合3:1,表明水稻深綠穗突變體是由單個隱性基因控制。采用圖位克隆技術,通過分析f2群體中的深綠穗突變株的染色體交換率,對目的基因進行定位。
首先,分別提取f2群體中深綠穗突變型個體的基因組dna。提取方法:取水稻葉片0.1g,用液氮研磨后,加600μl提取液(0.1mol/ltris-clph8.0,500mmol/lnacl,1.25g/lsds),65℃溫育30min。加200μl5mol/lkac,混勻后,冰浴30min。再加500μl氯仿,混勻,10000r/min離心5min,取上清,加2/3上清體積的異丙醇,混勻,12000r/min離心5min。棄去上清,用70%乙醇洗滌沉淀,倒置晾干,加100μlte溶解dna。
接著,用已公布的覆蓋水稻12條染色的ssr分子標記(引自:nature,2005,436(11):793-800)對f2群體中20個突變株的dna分別進行pcr擴增。pcr試劑采用南京博爾迪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2×pcrmix,20μl反應體系,方法見產(chǎn)品說明。pcr擴增條件為:94℃預變性5分鐘;94℃變性30秒,55~60℃退火30秒,72℃延伸30秒,35個循環(huán);72℃延伸5分鐘。
然后,用1×tae電泳液制備濃度為3%的瓊脂糖凝膠,將20μlpcr產(chǎn)物與2μl10×loadingbuffer混合,加到凝膠的點樣孔中,在100v恒壓下電泳30min。用溴化乙錠對凝膠進行染色,顯示dna條帶,染色方法按照《分子克隆》(冷泉港實驗室出版社,第三版)。在紫外透射儀上,用305nm波段觀察凝膠上的電泳條帶。通過分析每個標記的電泳帶型,計算分子標記與目的基因的遺傳距離,將目的基因初步定位在了水稻1號染色體的長臂上rm8084和rm11860兩個標記之間。
最后,根據(jù)水稻基因組的序列(http://rapdb.dna.affrc.go.jp/),在標記rm8084與rm11860之間的dna序列上,設計了分子標記id21、id26與caps1的pcr引物,id21:5’-gtggatgtggaatggaggaagt-3’與5’-aggcagcagctggagaagaat-3’,id26:5’-gataatgccacatgattctga-3’與5’-taacacgattggtgcctacat-3’,caps1:5’-tgctcatgaattccgttgca-3’與5’-aatgtccacacctgagaagg-3’。對f2群體中1000個突變株的dna進行pcr擴增,方法同上。caps1標記的pcr產(chǎn)物還要用限制性內切酶taqi(takara,japan)進行酶切,方法見產(chǎn)品說明。電泳分析與ssr標記的方法相同。通過分析每個標記的電泳帶型,計算分子標記與目的基因的遺傳距離,最終將目的基因精選定位在標記id26與caps1之間,物理距離為91kb。
實施例5、水稻深綠穗候選基因的確定
根據(jù)水稻基因組的基因注釋數(shù)據(jù)庫(http://rice.plantbiology.msu.edu/),對標記id26與caps1之間的序列進行基因預測分析,確定了1個可能的候選基因loc_os01g62060。取水稻葉片組織,在液氮中研磨后,用trizol試劑(invitrogen,usa)提取總rna,用m-mlv反轉錄酶(promega,usa)合成cdna第一鏈,方法見產(chǎn)品說明。設計loc_os01g62060基因的pcr引物5’-acatcagattggtgcagcatc-3’與5’-atctcttggaaccagcagct-3’;以水稻持家基因β-actin為標準化的內參,引物序列為5’-ggaactggtatggtcaaggc-3’與5’-agtctcatggatacccgcag-3’。pcr試劑采用南京博爾迪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2×pcrmix,20μl反應體系,方法見產(chǎn)品說明。pcr反應程序為:94℃預變性5min;94℃30s,60℃復性30s,72℃延伸1min,25個循環(huán);72℃延伸5min。pcr產(chǎn)物經(jīng)1%瓊脂糖凝膠電泳和溴化乙啶染色后,在紫外透射儀上,用305nm波段觀察凝膠上的電泳條帶,分析loc_os01g62060基因的表達水平。發(fā)明人發(fā)現(xiàn)該基因在野生型中花11有表達,而在深綠穗突變體不表達,因此,確定loc_os01g62060基因為候選基因。
loc_os01g62060基因的序列如seqidno:1所示。
實施例6、水稻loc_os01g62060基因的轉基因功能互補試驗
為驗證侯選基因loc_os01g62060的功能,設計帶有限制性內切酶序列的pcr引物:5’-ggggtaccatggacgacggcggcggc-3’與5’-cgcggatccctagtcgtcgtctccgcc-3’,采用高保真酶premixprimestarhs(takara,japan),pcr擴增該基因的cdna序列(為seqidno:2),pcr擴增體系與程序方法見產(chǎn)品說明。pcr產(chǎn)物與表達載體pcambia1300s分別用限制內切酶kpni與bamhi(takara,japan)進行酶切,方法見產(chǎn)品說明。采用t4dna連接酶(promega,usa)將酶切完的pcr產(chǎn)物與pcambia1300s載體進行dna連接,方法見產(chǎn)品說明,構建了loc_os01g62060基因表達載體。并根據(jù)文獻《aprotocolforagrobacterium-mediatedtransformationinrice》(引自:natprotoc,2006,1(6):2796-2802.)的方法,將構建好的loc_os01g62060基因表達載體遺傳轉化到水稻深綠穗突變體中,獲得相應的轉基因水稻,其穗色恢復到了野生型的黃綠色,驗證了loc_os01g62060基因的功能,克隆了該水稻深綠穗基因。即,loc_os01g62060基因對提高稻穗中葉綠素的含量具有負調控的作用。
最后,還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舉的僅是本發(fā)明的若干個具體實施例。顯然,本發(fā)明不限于以上實施例,還可以有許多變形。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從本發(fā)明公開的內容直接導出或聯(lián)想到的所有變形,均應認為是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