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華美牛肝菌多糖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華美牛肝菌多糖的結構,屬于生物醫(yī)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真菌多糖一般是指各種真菌的子實體和菌絲體所產生的一類代謝產物,可分為純多糖和雜多糖兩類,純多糖一般由10個以上的單糖通過糖苷鍵連接而成,可分為直鏈結構,也可有分支結構。雜多糖除含有糖鏈外,還可含有肽鏈或脂類成份。真菌多糖 (polysaccharides)又稱多聚糖,是生物有機體內普遍存在的一類生物大分子,不僅參與組織細胞骨架的構成,而且是多種內源性生物活性分子的重要組成成分。20世紀60年代前, 在分子生物學研究中,除核糖外很少涉及其他糖類。自1958年Brander報道了酵母細胞壁多糖(Zymosan)具有抗腫瘤作用以來,人們對真菌多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對真菌多糖的化學結構和生物活性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20年來,已有大量關于真菌多糖生物活性的研究報道,主要集中在抗腫瘤、免疫調節(jié)、抗突變、抗病毒、 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抗輻照和抗?jié)兊确矫?,其作用是多途徑、多環(huán)節(jié)、多靶點的。在國際上,真菌多糖被稱為“生物反應調節(jié)物(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 ier) ”,簡稱“BRM”, 體現了其顯著的免疫調節(jié)活性其中,如促進免疫細胞增殖與分化,激活T細胞和B細胞,分泌各種淋巴因子,調節(jié)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jié)網絡(NIM)的平衡,增強網狀內皮系統(tǒng)吞噬腫瘤細胞的作用,并促進抗體的形成以及DNA、RNA、蛋白質的合成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抗腫瘤的活性,對一些易發(fā)生廣泛轉移,不粗采取手術治療和放射療法的白血病,淋巴瘤等,特別有價值。目前,腫瘤藥物發(fā)展戰(zhàn)略是以占惡性腫瘤90%以上的實體瘤為主要研究對象,從天然產物中尋找抗腫瘤的活性成分,針對腫瘤發(fā)生發(fā)展機制尋找新的酶、受體、基因等分子作用靶點。真菌多糖及其復合物的研究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已成為分子生物學、醫(yī)藥學、食品科學等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迄今為止,人類在核酸和蛋白質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推動了生命科學及相關科學領域發(fā)展,多糖將成為最后一類有待攻破的生物活性大分子。華美牛肝菌,拉丁學名為Boletus speciosus R)rSt,中文別名風手青、粉蓋牛肝菌、小美牛肝菌。子實體較大,菌蓋淺粉肉桂色至淺土黃色,直徑8-16cm,扁半球形至扁平, 具絨毛。菌肉受傷處變藍色。菌柄長4.5-llcm,粗1.8-km,菌柄具網紋,上部黃色,下基部近似蓋色。菌管層綠黃色,凹生,受傷處變藍色,管口圓形,每毫米2-3個。孢子淺黃色,近梭形,光滑,10-12 X 3. 5-4 μ m。管側囊體梭形至長紡錘形,50-65 μ mX 9-15 μ m。此種我國西南地區(qū),包括江蘇、云南、四川、貴州、西藏、廣東、廣西等地食用較普遍,且味道較好。該菌可藥用治消化不良、腹脹,屬樹木的外生菌根菌,夏秋季在混交林地上分散或成群生長。目前,對華美牛肝菌多糖的結構與活性研究及其應用尚未見任何報道。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公開了華美牛肝菌多糖的結構。
華美牛肝菌多糖是由兩個單糖組成的雜多糖,即α -L-甘露糖和α _D_半乳糖以 2 1的比例組成,平均分子量約為1.3 X 104D,具有(1-4) α-L-甘露糖的骨架,6-0上連接
1) - α -D-半乳糖的側鏈,結構式如下
權利要求
1.華美牛肝菌多糖,其特征在于,華美牛肝菌多糖是由兩個單糖組成的雜多糖,即 α-L-甘露糖和α-D-半乳糖以2 1的比例組成,平均分子量約為1. 3 X 104D,具有(1_4) α-L-甘露糖的骨架,6-0上連接一個一1)-α-D-半乳糖的側鏈,結構式如下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華美牛肝菌多糖的結構,由兩個單糖組成的雜多糖,即α-L-甘露糖和α-D-半乳糖以2∶1的比例組成,平均分子量約為1.3×104D,具有(1-4)α-L-甘露糖的骨架,6-O上連接一個→1)-α-D-半乳糖的側鏈。純化的華美牛肝菌多糖樣品多DPPH自由基有很好的清除活性,其消除DPPH自由基的IC50值約為7-4mg/ml,劑量越大,效果越好。華美牛肝菌多糖對ABTS+陽離子自由基清除的活性實驗結果表明,華美牛肝菌多糖消除ABTS+陽離子自由基的IC50值約為5.02mg/ml,劑量越大,效果越好。
文檔編號C08B37/00GK102432692SQ20111044266
公開日2012年5月2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2月27日
發(fā)明者丁祥, 侯萬儒, 侯怡鈴 申請人:西華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