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陶瓷自動化生產技術領域,特別涉及日用陶瓷生產中的一種自動浸釉機。
背景技術:
所述背景技術的陶瓷日常生產領域中,很多工序需要人工進行操作,尤其是上釉這道工序中,需要工人手動將陶體取出,浸入釉漿池,待浸沒后完成上釉,再將上釉完畢的陶瓷取出,倒掉多余釉漿,再放回原處,這種僅憑人工感覺進行上釉的方法,不僅容易造成同一批次產品中,釉質的厚薄不均甚至是缺釉導致質量參差不齊,更加加重人工不必要勞動強度;也有通過傳送帶傳送,利用設置于傳送帶兩側的釉槍噴涂,雖一定程度減輕了人工勞動壓力,但是會造成大量的釉漿浪費,反而增加生產成本,并且污染環(huán)境。
為此需要一種新型的上釉裝置對所述背景技術中存在的不足進行改良,提高生產效率,保證生產質量,降低生產成本。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自動浸釉機,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的不足之處,包括支架,安裝于支架左側下方的步進電機,橫穿支架的翻轉主軸,翻轉主軸通過軸承與軸座固定于支架上方,連接翻轉主軸與步進電機的鏈式傳動帶,設置于翻轉主軸上外伸部分的翻轉機構,翻轉機構進一步包括轉筒、旋轉機構、氣泵以及釉料輸送口,安裝在支架右側用于控制整體的主機。
進一步的,所述翻轉主軸與所述翻轉機構的定位方式采用半圓鍵定位。
進一步的,所述翻轉主軸與所述翻轉機構連接處有一條用于抽氣以及輸送釉料的通道。
進一步的,所述翻轉主軸上設置有1套、2套、3套或是多套翻轉機構。
進一步的,所述轉筒以及旋轉機構的內部中通,通過雙向單通閥門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自動浸釉機裝有釉漿池,通過安裝于所述釉漿池底部的釉漿泵輸送釉漿至所述翻轉機構。
本發(fā)明由于采用機器旋轉進行浸釉的方式來上釉,充分保證了每一批次的生產質量的一致性,利用電腦控制來使上釉過程簡便化、效率化,并且由于翻轉裝置中通,可以通過氣泵對其進行真空化來保證陶體固定的可靠性,也可利用釉漿泵將釉漿池中的釉漿泵送至翻轉機構內腔中,來保證被固定的部位上釉的有效性,并且利用該發(fā)明工作原理,設置多套翻轉機構,可成倍增加工作效率,提高產量,增強生產企業(yè)在該行業(yè)中的競爭力。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整體結構圖。
圖2為本發(fā)明工作示意圖。
圖3為翻轉機構與翻轉主軸連接處剖面圖。
圖4為轉筒與旋轉機構連接處剖面圖。
圖中:支架1、步進電機2、鏈式傳動帶3、翻轉主軸4、轉筒5、旋轉機構6、半圓鍵7、主機8、氣泵9以及釉料輸送口10,軸承與軸座11、陶體12、釉漿13、釉漿池14以及釉漿泵15,導氣管78、釉漿閥79以及氣閥80。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技術領域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fā)明,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一般狀態(tài)下,該發(fā)明安裝在陶瓷生產線上,主機8未啟動,步進電機2停止運轉,并制止鏈式傳送帶3活動,翻轉機構與翻轉主軸4連接,翻轉主軸4則通過軸承與軸座11與支架2連接,通過鏈式傳送帶3固定于一個角度,轉筒6內部沒有形成真空,沒有注入釉漿13,氣泵9與釉漿泵15停止運轉。
如圖3所示,翻轉機構與翻轉主軸連接處的剖面可以表明,連接處是中通的,用以保證釉漿以及抽氣的暢通,以及平時維護保養(yǎng)時可通過通路進行清洗維護。
如圖2圖4所示,工作狀態(tài)下,通過主機8控制,步進電機2驅動鏈式傳送帶3帶動翻轉主軸4,將翻轉機構旋轉至生產線上,工人將陶體12底部對準轉筒6頂端放好,釉漿泵15將釉漿池14中的一定量釉漿13通過釉漿閥79泵送至轉筒5內腔,停止工作,然后氣泵9通過氣閥80和導氣管78,將轉筒5內腔空氣抽取,令陶體12固定于轉筒6上方后自動停止抽氣,由于釉漿閥和氣閥都是單通閥,所以不會產生回流現(xiàn)象,步進電機2再驅動鏈式傳送帶3帶動翻轉主軸4,將翻轉機構旋轉至釉漿池14,令陶體12的一半以上浸沒于釉漿13中,旋轉機構6緩慢旋轉令陶體12充分浸釉,且轉筒5內部的釉漿13亦完成對陶體12底部的浸釉工作,之后旋轉機構6復位,轉筒5內部恢復,工人可輕易將陶體12取下。
本發(fā)明結構清晰可靠,操作簡便易上手,可提高日常陶瓷生產的生產效率,保障生產品質,減輕勞動強度,提升生產企業(yè)在行業(yè)內的競爭力,以上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法說明,對熟知本技術領域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前提下,作出外觀改進和結構調整,也應視為本發(fā)明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