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廢料刀處無毛刺修邊機構,屬于沖壓模具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修邊類模具為了保證廢料順利排出,需設置廢料刀,將過大廢料切斷。但是在廢料刀處產品可能產生毛刺,影響產品品質。常規(guī)廢料刀處無毛刺修邊機構,通常采用氣缸、彈簧等彈性元件,調整修邊刀塊與廢料刀的接觸順序,實現(xiàn)無廢料修邊。但采用該彈性機構時,首先模具上必須有足夠的空間,安裝浮動機構;其次為保證修邊精度,要求該機構浮動刀具有較高的導向精度;同時浮動刀彈性元件壽命較低,時常需要更換。從而增加了模具設計、生產及維護成本。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廢料刀處無毛刺修邊機構,可降低模具設計、生產及加工成本,提高模具壽命。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廢料刀處無毛刺修邊機構,包括上模修邊鑲塊和下模廢料刀,上模修邊鑲塊包括上模廢料刀和相鄰修邊鑲件,上模修邊鑲塊的刃口設有剪刀口,上模廢料刀的刃口面與相鄰修邊鑲件的刃口面在拼接處平滑相接,相鄰修邊鑲件拼接處的刃口面在上模修邊鑲塊的修邊線外設有凹槽,使得相鄰修邊鑲件在拼接處形成較窄的刃口,下模廢料刀靠近上模修邊鑲塊修邊線的刃口面與上模修邊鑲塊刃口具有間隙。
進一步的是:相鄰修邊鑲件的刃口面在拼接處的寬度為2.5mm~3.5mm;上模廢料刀的切入量為20mm~30mm。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上模修邊鑲塊的刃口設有剪刀口,保證在廢料刀處先修邊。在修邊前期,廢料刀區(qū)域,切入量大首先開始修邊;由于上模廢料刀與相鄰修邊鑲件平滑過渡,所以修邊不產生毛刺,只是廢料沒有完全切斷,相鄰修邊鑲件在拼接處形成一個較窄的刃口面,相連部分厚度為刃口面寬度,均等于修邊線與凹槽的間距,設置該凹槽的目的一方面為形成較窄的刃口面,以控制相連部分厚度,另一方面可防止與下模廢料刀產生干涉,為完全防止干涉,該凹槽遠離修邊線的一側通常也應為開口結構;修邊后期,由于廢料刀處切入量大,相連的廢料受到較大拉應力而被拉斷,從模具上滑出,最終實現(xiàn)無毛刺修邊。下模廢料刀靠近上模修邊鑲塊修邊線的刃口面與上模修邊鑲塊刃口具有間隙,防止撞刀。
本實用新型在傳統(tǒng)修邊結構的基礎上,不增加任何輔助組件,只改變刃口形狀與切入量,實現(xiàn)了無毛刺修邊,從而達到降低模具設計、生產及加工成本,提高模具壽命的目的。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的上模修邊鑲塊的刃口面結構示意圖;
圖3是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上模修邊鑲塊的刃口面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記:1-上模修邊鑲塊、2-下模廢料刀、11-上模廢料刀、12-相鄰修邊鑲件、13-修邊線、14-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上模修邊鑲塊1和下模廢料刀2,上模修邊鑲塊1包括上模廢料刀11和相鄰修邊鑲件12,上模修邊鑲塊1的刃口設有剪刀口,上模廢料刀11的刃口面與相鄰修邊鑲件12的刃口面在拼接處平滑相接,相鄰修邊鑲件12拼接處的刃口面在上模修邊鑲塊1的修邊線13外設有凹槽14,使得相鄰修邊鑲件12在拼接處形成較窄的刃口,下模廢料刀2靠近上模修邊鑲塊1修邊線13的刃口面與上模修邊鑲塊1刃口具有間隙,以防止撞刀。本實施例中該間隙為2mm。
在修邊前期,廢料刀區(qū)域,切入量大首先開始修邊;由于上模廢料刀11與相鄰修邊鑲件12平滑過渡,所以修邊不產生毛刺,只是廢料沒有完全切斷,相鄰修邊鑲件12在拼接處形成一個較窄的刃口面,相連部分厚度為刃口面寬度,均等于修邊線13與凹槽14的間距,設置該凹槽14的目的一方面為形成較窄的刃口面,以控制相連部分厚度,另一方面可防止與下模廢料刀2產生干涉;修邊后期,由于廢料刀處切入量大,相連的廢料受到較大拉應力而被拉斷,從模具上滑出,最終實現(xiàn)無毛刺修邊。
相鄰修邊鑲件12,平滑過渡的刃口寬度越大,則修邊前期,廢料沒切斷的區(qū)域越大,需要的廢料刀處的切入量就越大,不利于模具設計和后期廢料拉斷。相反平滑過渡的刃口寬度越小,則導致刃口強度越弱。綜合考慮,平滑過渡的刃口寬度為2.5mm~3.5mm,廢料刀切入量為20mm~30mm時,既能保證刃口有足夠強度,又能保證廢料能夠被拉斷。本實施例中相鄰修邊鑲件12平滑過渡處的刃口寬度優(yōu)選為3mm,凹槽14的深度為6mm~10mm。
本實用新型由于上模修邊鑲塊1的刃口強度相對較弱,適用于1mm以下的普通板材修邊,不適用于較厚的高強板修邊。該修邊機構為鋼性機構,相對彈性修邊機構,模具設計、加工簡單,修邊精度高,模具維護方便,安全可靠,極大的降低了生產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