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對圓軸類工件進行夾緊的夾具,特別涉及一種旋進式自定心夾具。
背景技術:
對于圓軸類工件與驅動軸的連接存在著不同心的問題,對于一些對精度要求很高的場合,這類由于軸連接存在偏心而導致的跳動會給這些工作場合帶來諸多問題,為此,迫切需要有一種能夠對圓軸類工件進行精確定心夾緊,而且方式簡便的夾具。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旋進式自定心夾具,以為圓軸類工件的夾緊提供一種簡便、精確的夾具。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旋進式自定心夾具,其包括:套筒,具有一長通孔,所述長通孔內表面設有內螺紋;第一螺紋軸,呈圓柱狀,外表面上設有外螺紋,以螺紋連接于所述長通孔第一端內部,并且,所述第一螺紋軸內部設有第一圓錐通孔,所述第一圓錐通孔自所述第一螺紋軸的第一端端面至第二端端面逐漸增加;第二螺紋軸,呈圓柱狀,外表面上設有外螺紋,以螺紋連接于所述長通孔第二端內部,并且,所述第二螺紋軸內部設有第二圓錐通孔,所述第二圓錐通孔自所述第二螺紋軸的第一端端面至第二端端面逐漸增加;所述長通孔、第一螺紋軸、第一圓錐通孔、第二螺紋軸、第二圓錐通孔同軸,所述第一螺紋軸的第二端端面、第二螺紋軸的第二端端面相對;多個第一楔塊,呈長條形,位于所述第一圓錐通孔中,長度方向與所述第一圓錐通孔的軸線一致,截面從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漸增大,外表面呈圓錐面并緊貼所述第一圓錐通孔的內表面,內表面用于夾緊工件;多個第二楔塊,呈長條形,位于所述第二圓錐通孔中,長度方向與所述第二圓錐通孔的軸線一致,截面從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漸增大,外表面呈圓錐面并緊貼所述第二圓錐通孔的內表面,內表面用于夾緊工件。
優(yōu)選地,在上述旋進式自定心夾具中,所述第一楔塊、第二楔塊的內表面為平面。
優(yōu)選地,在上述旋進式自定心夾具中,所述第一楔塊、第二楔塊的第二端端面為平面。
優(yōu)選地,在上述旋進式自定心夾具中,所述第一螺紋軸、第二螺紋軸的第一端外表面設有深孔。
優(yōu)選地,在上述旋進式自定心夾具中,還包括:過渡軸套,呈圓筒狀,位于所述套筒內部,與所述長通孔同軸,且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圓錐通孔內,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圓錐通孔內;以及,所述過渡軸套的第一端設有貫通的第一豁口,所述第一楔塊沿著所述過渡軸套的徑向可自由移動地設于所述第一豁口中;所述過渡軸套的第二端設有貫通的第二豁口,所述第二楔塊沿著所述過渡軸套的徑向可自由移動地設于所述第二豁口中。
優(yōu)選地,在上述旋進式自定心夾具中,所述過渡軸套的第一端端部外表面設有與所述第一圓錐通孔內表面吻合的圓錐面;所述過渡軸套的第二端端部外表面設有與所述第二圓錐通孔內表面吻合的圓錐面。
優(yōu)選地,在上述旋進式自定心夾具中,所述過渡軸套的第一端外徑、內徑均大于第二端外徑、內徑。
分析可知,本發(fā)明加工和操作簡單方便,定位精度高,只需通過旋轉兩個螺紋軸,就可以實現(xiàn)被聯(lián)接兩個圓軸的自動定心和夾緊,保證兩個圓軸的同心。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套筒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一螺紋軸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一楔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過渡軸套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螺紋軸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楔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旋進式自定心夾具與不同直徑的圓軸件連接示意圖;
圖10為本發(fā)明提供的旋進式自定心夾具與不同直徑的圓軸件連接后的剖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1、圖2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包括套筒1、第一螺紋軸2、多個第一楔塊3、過渡軸套4、第二螺紋軸5、多個第二楔塊6。
如圖1-圖3所示,套筒1具有一長通孔10,長通孔10內表面設有內螺紋。套筒1整體而言呈圓筒狀結構,但是其外表面并非必須為圓柱面,長通孔10則應為圓孔。
如圖1、圖2和圖4所示,第一螺紋軸2呈圓柱狀,外表面上設有外螺紋,以螺紋連接于長通孔10第一端內部,并且,第一螺紋軸2內部設有第一圓錐通孔20,第一圓錐通孔20的內徑自第一螺紋軸2的第一端端面22至第二端端面23逐漸增加。
如圖1、圖2和圖7所示,第二螺紋軸5呈圓柱狀,外表面上設有外螺紋,以螺紋連接于長通孔10第二端內部,并且,第二螺紋軸5內部設有第二圓錐通孔50,第二圓錐通孔50的內徑自第二螺紋軸5的第一端端面52至第二端端面53逐漸增加。
長通孔10、第一螺紋軸2、第一圓錐通孔20、第二螺紋軸5、第二圓錐通孔50以及下面詳細描述的過渡軸套4同軸,第一螺紋軸2的第二端端面23、第二螺紋軸5的第二端端面53相對。
如圖1、圖2和圖5所示,第一楔塊3為多個,優(yōu)選為三個或四個,沿著過渡軸套4的圓周方向均勻布置。每個第一楔塊3結構相同,均呈長條形,位于第一圓錐通孔20中,長度方向與第一圓錐通孔20的軸線一致,截面從第一端至第二端(第二端端面33)逐漸增大,即第一端為銳端,第二端為粗端,外表面31呈圓錐面并緊貼第一圓錐通孔20的內表面,緊貼優(yōu)選是面緊貼,即外表面的整個面與第一圓錐通孔20的內表面緊貼,在其他的實施例中,也可以是外表面的一條母線與第一圓錐通孔20的內表面緊貼,第一楔塊3的內表面32用于夾緊工件。
第二楔塊6為多個,優(yōu)選為三個或四個,沿著過渡軸套4的圓周方向均勻布置。每一第二楔塊6呈長條形,位于第二圓錐通孔50中,長度方向與第二圓錐通孔50的軸線一致,截面從第一端至第二端(第二端端面63)逐漸增大,外表面61呈圓錐面并緊貼第二圓錐通孔50的內表面,緊貼優(yōu)選是面緊貼,即外表面的整個面與第二圓錐通孔50的內表面緊貼,在其他的實施例中,也可以是外表面的一條母線與第二圓錐通孔50的內表面緊貼,第二楔塊6的內表面62用于夾緊工件。
優(yōu)選地,第一楔塊3、第二楔塊6的內表面為平面,二者的第二端端面也為平面。
如圖2、圖6所示,為了保證第一楔塊3、第二楔塊6的穩(wěn)定移動,本實施例包括有過渡軸套4,其呈圓筒狀,位于套筒1內部,與長通孔10等同軸,且第一端(外徑較大的一端)位于第一圓錐通孔20內,第二端(外徑較小的一端)位于第二圓錐通孔50內。并且,第一端設有貫通的第一豁口41,第一楔塊3沿著過渡軸套4的徑向可自由移動地設于第一豁口41中,第一楔塊3的第二端端面33與第一豁口41的底面接觸,從而使得第一豁口41的底面限制第一楔塊3沿過渡軸套4的軸向運動,實現(xiàn)第一楔塊3沿過渡軸套4的徑向運動。過渡軸套4的第二端設有貫通的第二豁口43,第二楔塊6沿著過渡軸套4的徑向可自由移動地設于第二豁口43中,第二楔塊6的第二端端面63與第二豁口43的底面接觸,從而使得第二豁口43的底面限制第二楔塊6沿過渡軸套4的軸向運動,實現(xiàn)第二楔塊6沿過渡軸套4的徑向運動。第一豁口41和第二豁口43可以在過渡軸套4的軸向上相對設置,也可以交錯設置。第一豁口41和第二豁口43在過渡軸套4徑向上的長度對應地小于第一楔塊3和第二楔塊6的第二端的自身高度。應用時,過渡軸套4安裝在待定心的圓軸件上,第一楔塊3和第二楔塊6從過渡軸套4的兩端嵌入對應的豁口中。
進一步地,過渡軸套4的第一端端部外表面設有與第一圓錐通孔20內表面吻合的圓錐面42;第二端端部外表面設有與第二圓錐通孔50內表面吻合的圓錐面44,如此避免與第一圓錐通孔20和第二圓錐通孔50接觸,進而增長兩個豁口在過渡軸套軸向上的長度,從而增大與待加緊圓軸件的接觸面積,提高夾緊力。
為了適應第一楔塊3、第二楔塊6夾緊不同直徑的圓軸件,參見圖9,圓軸件7在過渡軸套4內的直徑小于圓軸件8在過渡軸套4內的直徑,過渡軸套4的第一端內徑大于過渡軸套4的第二端內徑。過渡軸套4的第一端外徑可以大于過渡軸套4的第二端外徑,在其他的實施例中也可以等于過渡軸套4的第二端外徑。圖10為本發(fā)明提供的旋進式自定心夾具與不同直徑的圓軸件連接后的剖視示意圖。
第一螺紋軸2、第二螺紋軸5螺紋連接于套筒1的長通孔10中,為了便于轉動第一螺紋軸2、第二螺紋軸5,如圖1所示,二者的第一端外表面分別設有深孔21、深孔51,深孔21、深孔51可以插入螺栓、操縱桿等。
綜上,第一螺紋軸2和第二螺紋軸5外圓表面加工有外螺紋,分別與套筒1內螺紋配合,借此,第一螺紋軸2、第二螺紋軸5的旋轉運動就唯一轉化為在套筒1內的直線運動。第一螺紋軸2內部第一圓錐通孔20與第一楔塊3外錐面配合,第二螺紋軸5內部第二圓錐通孔50與第二楔塊6外錐面配合,且在過渡軸套4的限制下,從而使得在第一螺紋軸2和第二螺紋軸5的直線運動轉化為徑向運動;第一楔塊3和第二楔塊6分別從過渡軸套4的兩端嵌入其兩端豁口內,第一楔塊3和第二楔塊6的內表面和待定心圓軸工件直接接觸,從而把兩個楔塊的徑向運動傳遞到待定心夾緊的圓軸上,實現(xiàn)圓周方向均布的第一楔塊3和第二楔塊6對待定心夾緊圓軸的抱緊和放松。
綜合而言,本發(fā)明加工和操作簡單方便,定位精度高,只需通過旋轉兩個螺紋軸,就可以實現(xiàn)被聯(lián)接兩個圓軸的自動定心和夾緊,保證兩個連接軸的同心。
由技術常識可知,本發(fā)明可以通過其它的不脫離其精神實質或必要特征的實施方案來實現(xiàn)。因此,上述公開的實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舉例說明,并不是僅有的。所有在本發(fā)明范圍內或在等同于本發(fā)明的范圍內的改變均被本發(fā)明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