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在車輛搭載的照明裝置。
背景技術:
專利文獻1公開了這種照明裝置的一個例子。在專利文獻1記載的照明裝置中,為了在由殼體和透光罩劃分出的燈室內向光源供給電力,將與外部電源連接的連接器配置在該殼體的外側。
專利文獻2公開了這種照明裝置的其它例子。專利文獻2記載的照明裝置是在由殼體和透光罩劃分出的燈室內收容有光源和投影透鏡的霧燈。從光源射出的光經過投影透鏡,由此受到規(guī)定的配光控制,在車輛前方形成規(guī)定的配光圖案。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申請公開2013-118148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申請公開2011-108570號公報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應對針對在車輛搭載的照明裝置的小型化要求。
為了達到上述的目的,本發(fā)明可以得到的第一方式是一種照明裝置,其搭載于車輛,
該照明裝置具有:
光源;
控制電路,其構成為能夠對所述光源的點燈、熄燈進行控制;
基板,其對所述光源和所述控制電路進行支撐;
導電性的殼體,其構成為與使從所述光源射出的光所經過的透光罩結合,對所述基板進行支撐,具有貫穿孔;
供電連接器,其具有配置于所述殼體的外側的第一部分、以及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貫穿孔內的絕緣性的第二部分;以及
導電端子,其保持于所述第二部分,且與所述基板結合,與所述控制電路電連接。
在上述的結構中,基板對光源和控制電路這兩者進行支撐。為了保護控制電路而不受伴隨著發(fā)光而發(fā)熱的光源的影響,通常的技術方法是將支撐光源的部件和支撐控制電路的部件設為分體的部件。但是,在上述的結構中,導電性的殼體對基板進行支撐。存在導電性材料具有比較高的導熱率的傾向。另外,殼體具有與使從光源射出的光所經過的透光罩結合的結構,由此能夠確保大的散熱面積。換言之,能夠將殼體自身作為散熱器而利用。因此,通過使光源和控制電路共用基板,從而應對針對照明裝置的小型化要求,同時能夠將從光源產生的熱量高效地擴散。
另外,在上述的結構中,供電連接器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配置在殼體的外側。第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為絕緣性,配置在殼體的貫穿孔內。保持于第二部分的導電端子與基板結合,與控制電路電連接。由此,能夠省略將基板和供電連接器電連接的配線。因此,通過這種結構,也能夠應對針對在車輛搭載的照明裝置的小型化要求。
上述的照明裝置可以如下述所示構成。
所述殼體是與多個散熱板一體成型的單件式的金屬部件,
所述殼體具有與所述燈室連通的通氣部。
根據這種結構,能夠進一步提高殼體的作為散熱器的功能。因此,能夠應對針對在車輛搭載的照明裝置的小型化要求,同時能夠進一步提高伴隨著光源的發(fā)光而產生的熱量的擴散性。為了提高熱量的擴散性,多個散熱板的數量越多越好。即使由于在為了小型化而變得有限的區(qū)域內形成大量的散熱板而使得各散熱板變薄,但由于殼體為金屬制的單件式的部件,因此也能夠確保各散熱板的剛性。因此,在上述的效果的基礎上,還能夠抑制因外力導致的散熱構造的變形、破損的可能性。
上述的照明裝置可以如下述所示地構成。
所述供電連接器的一部分相對于所述基板機械地緊固。
根據這種結構,供電連接器更牢固地支撐于基板。由此,能夠保護導電端子和基板的結合,而不受例如在將供電連接器的第二部分向殼體的貫穿孔內配置時等對第二部分施加的外力的影響。因此,能夠應對針對在車輛搭載的照明裝置的小型化要求,同時能夠提高導電端子和控制電路的連接可靠性。
上述的照明裝置可以如下述所示地構成。
具有密封部件,該密封部件配置在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貫穿孔的內壁之間。
根據這種結構,在第二部分和貫穿孔的內壁之間產生的間隙由密封部件進行密封。由此,能夠防止水分、塵埃經過貫穿孔而進入燈室內。因此,能夠應對針對在車輛搭載的照明裝置的小型化要求,同時能夠保護燈室內的結構而不受水分、塵埃的影響。
上述的照明裝置可以如下述所示地構成。
所述貫穿孔的內壁相對于該貫穿孔延伸的方向傾斜。
根據這種結構,在殼體成型時使用的模具的脫模變得容易。由此,成品率提高,有助于抑制制造成本。因此,能夠應對針對在車輛搭載的照明裝置的小型化的要求,同時能夠抑制制造成本。特別地,通過同時使用上述的密封部件,從而放寬對與傾斜的貫穿孔的內壁相對的第二部分的形狀所要求的尺寸精度,能夠進一步抑制制造成本。
上述的照明裝置可以如下述所示地構成。
具有:
投影透鏡,其使從所述光源射出的光的至少一部分經過;
保持架,其對所述投影透鏡進行保持,相對于所述光源的位置被固定;
軸部,其設置于所述投影透鏡和所述保持架中的一者,以與所述投影透鏡的光軸交叉的朝向延伸;
軸保持部,其設置于所述投影透鏡和所述保持架中的另一者,以容許轉動的方式對所述軸部進行保持;以及
調整機構,其使所述投影透鏡以所述軸部為中心相對于所述保持架而轉動。
根據這種結構,能夠使保持于保持架的投影透鏡直接轉動,進行投影透鏡的光軸的基準位置調整。由于投影透鏡是比殼體小且輕的部件,所以能夠避免光軸調整所涉及的機構的大型化,同時能夠高效地變更投影透鏡的姿態(tài)。因此,雖然具有投影透鏡和進行其光軸調整的機構,但也能夠應對針對在車輛搭載的照明裝置的小型化要求。
在此情況下,上述的照明裝置可以如下述所示地構成。
所述調整機構具有:
螺桿,其一部分能夠在所述殼體的外側被旋轉操作;以及
接合部,其將所述螺桿的旋轉變換為以所述軸部為中心使所述投影透鏡轉動的力,
所述螺桿將所述殼體的一部分貫穿而延伸。
根據這種結構,能夠高效地利用由殼體劃分的燈室內的空置空間而配置調整機構。因此,具有投影透鏡和進行其光軸調整的機構,同時能夠應對針對在車輛搭載的照明裝置的更小型化的要求。
為了達到上述的目的,本發(fā)明可以得到的第二方式是一種照明裝置,其搭載于車輛,
該照明裝置具有:
光源;
投影透鏡;
第一支撐部件,其對所述投影透鏡進行支撐;
第二支撐部件,其對所述第一支撐部件進行支撐;
殼體,其劃分出對所述光源、所述投影透鏡、所述第一支撐部件以及所述第二支撐部件進行收容的燈室的一部分;
反射鏡,其設置在所述第一支撐部件,將從所述光源射出的光朝向所述投影透鏡反射;
軸部,其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部件和所述第二支撐部件中的一者,以與所述投影透鏡的光軸相交叉的朝向延伸;
軸保持部,其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部件和所述第二支撐部件中的另一者,以容許轉動的方式對所述軸部進行保持;以及
調整機構,其使所述第一支撐部件相對于所述第二支撐部件以所述軸部為中心轉動。
在燈室內具有投影透鏡的結構的情況下,由于產品組裝時的誤差、向車輛的組裝精度的波動,有時在投影透鏡的光軸的基準位置產生相對于規(guī)定的規(guī)格的誤差。在這種情況下,有時不能得到期望的配光圖案,因此,存在希望設置用于消除誤差的調整機構的需求。但是,由于以追加的方式設置調整機構,所以不能避免照明裝置的大型化。
為了對投影透鏡的光軸的基準位置進行變更,最終必須對投影透鏡的位置或者姿態(tài)進行變更??紤]如何配置用于實現(xiàn)進行這種變更的機構。例如,考慮使劃分出燈室的殼體自身的姿態(tài)變化的結構。發(fā)明人得到下述結構的構思,即,在投影透鏡和對該投影透鏡進行支撐的部件中的一者上設置軸部,在另一者上設置容許該軸部轉動的軸保持部,通過調整機構的操作而使投影透鏡轉動。由于投影透鏡是比殼體小且輕的部件,所以能夠避免調整所涉及的機構的大型化,同時能夠高效地變更投影透鏡的姿態(tài)。
但是,在此情況下,與投影透鏡的轉動相伴,投影透鏡的光軸和反射鏡的相對位置變化。發(fā)明人發(fā)現(xiàn):投影透鏡的光軸和反射鏡的相對位置的變化可能成為所形成的配光圖案的周緣部處的變形的原因。
發(fā)明人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其結果得到下述結構的構思,即,在支撐投影透鏡的第一支撐部件和支撐該第一支撐部件的第二支撐部件中的一者設置軸部,在另一者設置容許該軸部的轉動的軸保持部,將反射鏡設置于第一支撐部件。進行轉動的是對比殼體小且輕的部件即投影透鏡進行支撐的第一支撐部件。因此,在該情況下,也能夠繼續(xù)抑制用于實現(xiàn)轉動的機構規(guī)模變大。由此,具有投影透鏡和進行其光軸調整的調整機構,同時能夠抑制照明裝置的大型化。并且,以追隨與通過調整機構實現(xiàn)的投影透鏡的光軸的位移的方式使反射鏡位移,因此,兩者的相對位置不變化。因此,能夠抑制所形成的配光圖案的變形。
上述的照明裝置可以如下述所示地構成。
所述調整機構具有:
螺桿,其一部分能夠在所述殼體的外側被旋轉操作;以及
接合部,其將所述螺桿的旋轉變換為以所述軸部為中心使所述第一支撐部件轉動的力。
在此情況下,上述的照明裝置可以如下述所示第構成。
所述接合部與所述第一支撐部件一體地成型。
根據這種結構,不僅能夠抑制照明裝置的大型化,而且還能夠減少部件個數。在將第一支撐部件和接合部分體地構成的情況下,不僅能夠抑制照明裝置的大型化,而且還能夠提高各部件的成型容易性。
上述的照明裝置可以構成為,具有電路基板,該電路基板包含對上述光源的點燈、熄燈進行控制的電路。
在此情況下,該照明裝置可以如下述所示地構成。
所述螺桿將所述殼體的一部分貫穿而延伸,
所述電路基板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燈室內配置于所述螺桿延伸的空間。
根據這種結構,能夠有效地運用因設置螺桿而必要的空間,能夠抑制殼體的大型化。因此,具有投影透鏡和進行其光軸調整的調整機構,同時也能夠進一步抑制照明裝置的大型化。
在此情況下,上述的照明裝置可以如下述所示構成。
優(yōu)選上述螺桿在車輛的前后方向延伸,
所述電路基板配置為,其主面的至少一部分與所述螺桿相對。
根據這種結構,能夠將殼體的尺寸特別是在上下左右方向上減小。針對照明裝置的小型化的要求,通常在上下方向比在前后方向更嚴格。因此,具有投影透鏡和進行其光軸調整的調整機構,同時也能夠應對那樣的小型化要求。
上述的照明裝置可以如下述所示地構成。
所述光源的光出射面與所述投影透鏡相對。
根據這種結構,能夠縮短光源和投影透鏡的距離。因此,具有投影透鏡和進行其光軸調整的調整機構,同時也能夠進一步抑制照明裝置的大型化。
上述的照明裝置可以如下述所示地構成。
所述軸部包含第一軸部和第二軸部,
所述軸保持部包含對所述第一軸部進行保持的第一軸保持部、以及對所述第二軸部進行保持的第二軸保持部,
對于所述第一軸部以及所述第一軸保持部的第一組合、和所述第二軸部以及所述第二軸保持部的第二組合中的至少一者,構成該組合的軸部和軸保持部中的至少一者,在從沿所述光軸的方向觀察所述投影透鏡時,配置于該投影透鏡的外形的內側。
根據這種結構,特別是在沿軸部的轉動中心線的方向上,能夠進一步抑制照明裝置的大型化。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霧燈的斜視圖。
圖2是以局部剖視表示圖1的霧燈的俯視圖。
圖3是表示圖1的霧燈的一部分的斜視圖。
圖4是表示圖1的霧燈的一部分的斜視圖。
圖5是表示圖1的霧燈的一部分的斜視圖。
圖6是表示圖1的霧燈的一部分的斜視圖。
圖7是表示圖1的霧燈的一部分的斜視圖。
圖8是表示圖1的霧燈所具有的第二連接器殼體的斜視圖。
圖9是表示圖1的霧燈所具有的基板的斜視圖。
圖10是表示第二連接器殼體被安裝于基板的狀態(tài)的斜視圖。
圖11是表示圖1的霧燈的一部分的正視圖。
圖12是表示第二連接器殼體的變形例的斜視圖。
圖13是表示圖1的霧燈所具有的投影透鏡的斜視圖。
圖14a是對圖1的霧燈所具有的調整機構的動作進行說明的左側視圖。
圖14b是對圖1的霧燈所具有的調整機構的動作進行說明的左側視圖。
圖14c是對圖1的霧燈所具有的調整機構的動作進行說明的左側視圖。
圖15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霧燈的斜視圖。
圖16是以局部剖視表示圖15的霧燈的俯視圖。
圖17是表示圖15的霧燈的一部分的斜視圖。
圖18是表示圖15的霧燈的一部分的斜視圖。
圖19是表示圖15的霧燈的一部分的斜視圖。
圖20是表示圖15的霧燈的一部分的斜視圖。
圖21是表示圖15的霧燈的一部分的斜視圖。
圖22是表示圖15的霧燈所具有的第一支撐部件的斜視圖。
圖23是表示圖15的霧燈所具有的第二支撐部件的斜視圖。
圖24a是表示圖15的霧燈所具有的調整機構的動作的左側視圖。
圖24b是表示圖15的霧燈所具有的調整機構的動作的左側視圖。
圖24c是表示圖15的霧燈所具有的調整機構的動作的左側視圖。
圖25a是表示上述第一支撐部件的變形例的圖。
圖25b是表示上述第一支撐部件的變形例的圖。
圖26是表示上述第二支撐部件的變形例的圖。
圖27a是表示變形例所涉及的第一支撐部件和第二支撐部件的結合狀態(tài)的圖。
圖27b是表示變形例所涉及的第一支撐部件和第二支撐部件的結合狀態(tài)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實施方式的例子。在以下說明所使用的各附圖中,為了將各部件設為可識別的大小而適當變更了比例尺。在以后的說明中使用的“右”以及“左”表示從駕駛席觀察的左右方向。
圖1是表示從右前上方觀察一個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霧燈1(照明裝置的一個例子)的外觀的斜視圖。霧燈1具有殼體2和透光罩3。圖2示出從上方觀察僅將透光罩3剖視的霧燈1的狀態(tài)。透光罩3安裝于殼體2而劃分出燈室4。換言之,殼體2構成為,通過與透光罩3結合而劃分出燈室4。在這里,所謂“結合”是包含卡合、嵌合、粘接、熔敷等手段的意思。
殼體2是由金屬形成的。即,殼體2為導電性。殼體2具有背板21和支撐臺22。背板21為了在向車輛設置時將占有面積設為最小限度而呈圓板形狀。支撐臺22設置于背板21的前方,收容于燈室4內。
霧燈1具有投影透鏡5、透鏡保持架6以及光源單元7。投影透鏡5、透鏡保持架6以及光源單元7收容于燈室4內。
圖3是從右前上方觀察從圖1所示的狀態(tài)將透光罩3拆下后的霧燈1的一部分的斜視圖。圖4是從右前上方觀察從圖3所示的狀態(tài)將投影透鏡5拆下后的霧燈1的一部分的斜視圖。圖5是從右前上方觀察從圖4所示的狀態(tài)將透鏡保持架6拆下后的霧燈1的一部分的斜視圖。
如圖5所示,光源單元7具有基板71、光源72以及控制電路73?;?1安裝于殼體2的支撐臺22的前表面。換言之,殼體2對基板71進行支撐。光源72配置于基板71的前表面。控制電路73形成于基板71上。控制電路73構成為,對光源72的點燈、熄燈進行控制。具體地說,控制電路73包含恒定電流控制電路或者恒定電壓控制電路。即,基板71對光源72和控制電路73進行支撐。
光源72由多個半導體發(fā)光元件構成。作為半導體發(fā)光元件的例子,舉出發(fā)光二極管、激光二極管、有機el元件等。發(fā)光元件的數量是根據規(guī)格而適當確定的。另外,作為光源72也可以使用燈光源(放電燈、鹵素燈泡等)。
圖6是表示從左后下方觀察霧燈1的一部分的外觀的斜視圖。霧燈1具有連接器單元8(供電連接器的一個例子)。連接器單元8具有第一連接器殼體81。第一連接器殼體81配置于殼體2的背板21的后方。換言之,第一連接器殼體81配置于燈室4的外側。第一連接器殼體81由絕緣性的材料形成。第一連接器殼體81具有一對導電端子81a。一對導電端子81a構成為,與未圖示的外部電源電連接。例如,一對導電端子81a中的一個為供電端子,另一個為接地端子。
圖7是從左后下方觀察從圖6所示的狀態(tài)將第一連接器殼體81拆下后的霧燈1的一部分的斜視圖。連接器單元8具有第二連接器殼體82。圖8是從右前下方觀察第二連接器殼體82的外觀的斜視圖。第二連接器殼體82具有連接部82a、端子保持部82b以及一對導電端子82c。連接部82a和端子保持部82b由絕緣性的材料形成。一對導電端子82c保持于端子保持部82b。例如,一對導電端子82c中的一個為供電端子,另一個為接地端子。
說明將具有上述結構的連接器單元8向光源單元7安裝的步驟。圖9是從右后下方觀察基板71的斜視圖。在基板71形成有一對端子孔71a。一對端子孔71a貫穿基板71。下面,如圖10所示,在基板71的背面安裝第二連接器殼體82。此時,第二連接器殼體82中的一對導電端子82c插入至一對端子孔71a。
由此,如圖5所示,一對導電端子82c的前端從基板71的前表面凸出。通過在一對導電端子82c實施焊接,從而一對導電端子82c與基板71結合。即,第二連接器殼體82相對于基板71而固定。另外,一對導電端子82c與控制電路73電連接。即,一對導電端子82c經由控制電路73與光源72電連接。
如圖11所示,在殼體2的背板21形成有貫穿孔23。通過將相對于基板71固定的第二連接器殼體82從背板21的前方插入至貫穿孔23,從而得到圖7所示的狀態(tài)。此時,第二連接器殼體82的連接部82a配置在背板21的后方。即,連接部82a(供電連接器的第一部分的一個例子)配置在殼體2的外側。第二連接器殼體82的端子保持部82b的一部分(供電連接器的第二部分的一個例子)配置于貫穿孔23內。
下面,如圖6所示,從第二連接器殼體82的后方安裝第一連接器殼體81。此時,第一連接器殼體81所保持的一對導電端子81a和第二連接器殼體82所保持的一對導電端子82c電連接。由此,形成從外部電源至光源72的供電路徑。
在本實施方式中,基板71對光源72和控制電路73這兩者進行支撐。為了保護控制電路而不受伴隨著發(fā)光而發(fā)熱的光源的影響,通常的技術方法是將支撐光源的部件和支撐控制電路的部件設為分體的部件。但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導電性的殼體2對基板71進行支撐。存在導電性材料具有比較高的導熱率的傾向。另外,殼體2具有與從光源72射出的光所經過的透光罩3結合的結構,從而能夠確保大的散熱面積。換言之,能夠將殼體2自身作為散熱器而利用。因此,雖然通過使光源72和控制電路73共用基板71,從而應對針對霧燈1的小型化要求,但也能夠將從光源72產生的熱量高效地擴散。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供電用的連接器單元8具有絕緣性的第二連接器殼體82。第二連接器殼體82具有連接部82a和端子保持部82b。連接部82a配置在殼體2的外側。端子保持部82b的一部分配置在殼體2的貫穿孔23內。保持于端子保持部82b的一對導電端子82c與基板71結合,與控制電路73電連接。由此,能夠省略將基板71和連接器單元8電連接的配線。因此,通過這種結構,也能夠應對針對霧燈1的小型化要求。
此外,只要能夠將一對導電端子82c與基板71結合,則也可以將第二連接器殼體82的端子保持部82b的整體配置在殼體2的貫穿孔23內。
如圖11所示,殼體2具有多個散熱板24。多個散熱板24設置在背板21的后表面,在上下方向延伸。即,多個散熱板24配置在燈室4的外側。多個散熱板24和背板21一體成型。即,殼體2是金屬制的單件式部件。
另外,殼體2具有通氣部25。通氣部25與燈室4連通,并且,形成有向殼體2的后方開口的通氣通路。如圖6所示,殼體2具有通氣性罩26。通氣性罩26以覆蓋通氣部25的方式安裝。由此,能夠防止水分、塵埃經過通氣部25而進入燈室4。
根據這種結構,能夠進一步提高殼體2的作為散熱器的功能。因此,能夠應對針對霧燈1的小型化要求,同時能夠進一步提高伴隨著光源72的發(fā)光而產生的熱量的擴散性。為了提高熱量的擴散性,多個散熱板24的數量越多越好。即使由于在為了小型化而變得有限的區(qū)域內形成大量的散熱板24而使得各散熱板24變薄,但由于殼體2為金屬制的單件式部件,因此也能夠確保各散熱板24的剛性。因此,在上述的效果的基礎上,還能夠抑制因外力導致的散熱構造的變形、破損的可能性。
如圖8所示,第二連接器殼體82具有一對卡合凸起82d。一對卡合凸起82d形成在端子保持部82b的前端部。另一方面,如圖9所示,基板71具有一對卡合孔71b。一對卡合孔71b貫穿基板71。
如果如圖10所示將第二連接器殼體82向基板71安裝,則如圖5所示,一對卡合凸起82d與一對卡合孔71b卡合。由此,第二連接器殼體82(連接器的一部分的一個例子)相對于基板71機械地緊固。
根據這種結構,能夠保護一對導電端子82c和基板71的結合,而不受在第二連接器殼體82向基板71安裝后(例如,如圖7所示,使連接部82a經過貫穿孔23時)對第二連接器殼體82施加的外力的影響。因此,能夠應對針對霧燈1的小型化要求,同時能夠提高一對導電端子82c和控制電路73的連接可靠性。
如圖12所示,在第二連接器殼體82向基板71安裝后,可以將密封部件83安裝于端子保持部82b的周圍。作為密封部件83的例子,舉出具有彈性的o型圈或墊圈。在此情況下,在如圖7所示端子保持部82b配置于貫穿孔23內的狀態(tài)下,密封部件83配置在端子保持部82b和貫穿孔23的內壁23a(參照圖11)之間。
根據這種結構,在端子保持部82b和貫穿孔23的內壁23a之間產生的間隙由密封部件83密封。由此,能夠防止水分、塵埃經過貫穿孔23而進入燈室4內。因此,能夠應對針對霧燈1的小型化要求,同時能夠保護燈室4內的結構而不受水分、塵埃的影響。
如圖11所示,殼體2的貫穿孔23具有外側開口部23b和內側開口部23c。外側開口部23b和內側開口部23c通過內壁23a而連接。外側開口部23b向背板21的背面、即燈室4的外側開口。內側開口部23c向背板21的前表面、即燈室4的內側開口。內側開口部23c比外側開口部23b大。即,內壁23a相對于貫穿孔23所延伸的方向傾斜。
根據這種結構,使得在殼體2成型時使用的模具的脫模變得容易。由此,成品率提高,有助于抑制制造成本。因此,能夠應對針對霧燈1的小型化的要求,同時能夠抑制制造成本。特別地,通過同時使用圖12所示的密封部件83,從而能夠放寬對與傾斜的貫穿孔23的內壁23a相對的第二連接器殼體82的端子保持部82b的形狀所要求的尺寸精度,能夠進一步抑制制造成本。
可以采用根據對殼體2進行成型的模具的規(guī)格,使得外側開口部23b與內側開口部23c相比變大地使貫穿孔23的內壁23a傾斜的結構。
如圖4所示,透鏡保持架6固定在光源單元7的基板71的前表面。即,透鏡保持架6相對于光源72的位置被固定。如圖3所示,透鏡保持架6對投影透鏡5進行支撐。從光源72射出的光的至少一部分經過投影透鏡5。經過了投影透鏡5的光經過透光罩3而對霧燈1的前方進行照明。
下面,參照圖4和圖13,對投影透鏡5保持于透鏡保持架6的構造進行說明。圖13是表示從左后下方觀察投影透鏡5的外觀的斜視圖。
如圖13所示,投影透鏡5具有右軸部51和左軸部52。右軸部51配置在投影透鏡5的右側部。右軸部51形成為呈半球形狀,球面朝向右方。左軸部52配置在投影透鏡5的左側部。左軸部52形成為呈半球形狀,球面朝向左方。將右軸部51和左軸部52的中心彼此連結的軸線a,以與投影透鏡5的光軸b正交的朝向延伸。即,右軸部51和左軸部52以與投影透鏡5的光軸b相交叉的朝向延伸。
如圖4所示,透鏡保持架6具有右軸保持部61和左軸保持部62。右軸保持部61和左軸保持部62設置在透鏡保持架6的前表面。
右軸保持部61具有周壁61a、一對凸起61b以及彎曲承受面61c。周壁61a從透鏡保持架6的前表面向前方凸出,以半圓弧狀延伸。該半圓弧向左方打開。一對凸起61b各自以從周壁61a的前端部朝向半圓弧的內側懸伸的方式延伸。一對凸起61b各自能夠向后方進行略微的撓曲變形。彎曲承受面61c配置在周壁61a所描繪的半圓弧的內側,與一對凸起61b相對。彎曲承受面61c具有沿右軸部51的半球面的形狀。
左軸保持部62具有周壁62a、一對凸起62b以及彎曲承受面62c。周壁62a從透鏡保持架6的前表面向前方凸出,以半圓弧狀延伸。該半圓弧向右方打開。一對凸起62b各自以從周壁62a的前端部朝向半圓弧的內側懸伸的方式延伸。一對凸起62b各自能夠向后方進行略微的撓曲變形。彎曲承受面62c配置在周壁62a所描繪的半圓弧的內側,與一對凸起62b相對。雖然在該圖中被一對凸起62b遮擋,但彎曲承受面62c與彎曲承受面61c左右對稱,具有沿左軸部52的半球面的形狀。
具有上述結構的投影透鏡5和透鏡保持架6如圖3所示結合。此時,投影透鏡5的右軸部51保持于透鏡保持架6的右軸保持部61。投影透鏡5的左軸部52保持于透鏡保持架6的左軸保持部62。
具體地說,通過將右軸部51向右軸保持部61按壓,從而右軸部51使一對凸起61b向后方變形,同時進入由周壁61a圍成的區(qū)域。如果右軸部51的半球面的一部分與彎曲承受面61c接觸,則一對凸起61b恢復至原來的位置,防止右軸部51向前方脫落。由此,右軸部51在由周壁61a圍成的區(qū)域內,能夠在圖13所示的與軸線a正交的面內轉動。
相同地,通過將左軸部52向左軸保持部62按壓,從而左軸部52使一對凸起62b向后方變形,同時進入由周壁62a圍成的區(qū)域。如果左軸部52的半球面的一部分與彎曲承受面62c接觸,則一對凸起62b恢復至原來的位置,防止左軸部52向前方脫落。由此,左軸部52在由周壁62a圍成的區(qū)域內,能夠在圖13所示的與軸線a正交的面內轉動。
如圖5和圖6所示,霧燈1具有調整機構9。調整機構9具有頭部91和軸部92。如圖6所示,頭部91配置在殼體2的背板21的后表面處的多個散熱板24的下方。即,頭部91配置在殼體2的外側。頭部91能夠通過規(guī)定的工具而被旋轉操作。軸部92貫穿背板21而在燈室4內延伸。在軸部92的外周面形成有螺紋槽。
如圖13所示,投影透鏡5具有連結部53和接合部54。連結部53與投影透鏡5的下部一體成型,從該下部向下方延伸。接合部54安裝于連結部53。在接合部54形成有貫穿孔54a。在貫穿孔54a的內周面形成有螺紋槽。
如圖3所示,調整機構9的軸部92插入至接合部54的貫穿孔54a。此時,在軸部92的外周面形成的螺紋槽和在貫穿孔54a的內周面形成的螺紋槽螺合。如果通過規(guī)定的工具對調整機構9的頭部91進行旋轉操作,則軸部92和接合部54的螺合位置變化。由此,接合部54在前后方向上位移。
圖14a至圖14c是用于說明與調整機構9的動作相伴的投影透鏡5的動作的左側視圖。圖14a示出了初始狀態(tài)。
如果從該狀態(tài)起使調整機構9的頭部91在從后方觀察時繞逆時針旋轉,則接合部54向前方位移。與此相伴,投影透鏡5的連結部53被向前方按壓。此時,投影透鏡5的右軸部51和左軸部52分別在透鏡保持架6的右軸保持部61和左軸保持部62內,在從左方觀察時繞順時針轉動。投影透鏡5由于支撐于投影透鏡5,所以如圖14b所示投影透鏡5的光軸b向上方傾斜。
另一方面,如果使調整機構9的頭部91在從后方觀察時繞順時針旋轉,則接合部54向后方位移。與此相伴,投影透鏡5的連結部53被向后方拉拽。此時,投影透鏡5的右軸部51和左軸部52分別在透鏡保持架6的右軸保持部61和左軸保持部62內,在從左方觀察時繞逆時針轉動。投影透鏡5由于支撐于投影透鏡5,所以如圖14c所示投影透鏡5的光軸b向下方傾斜。
即,通過對調整機構9的頭部91進行旋轉操作,從而軸部92旋轉,利用接合部54將軸部92的旋轉變換為使投影透鏡5轉動的力。由此,通過調整機構9的旋轉操作,能夠對投影透鏡5的光軸b的上下方向上的基準位置進行調節(jié)。
根據這種結構,能夠使保持于透鏡保持架6的投影透鏡5直接轉動,進行投影透鏡5的光軸b的基準位置調整。由于投影透鏡5是比殼體2小且輕的部件,所以能夠避免光軸調整所涉及的機構的大型化,同時能夠高效地變更投影透鏡5的姿態(tài)。因此,雖然具有投影透鏡5和進行其光軸調整的機構,但也能夠應對針對霧燈1的小型化要求。
圖15是表示從左前上方觀察一個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霧燈101(照明裝置的一個例子)的外觀的斜視圖。霧燈101具有殼體102和透光罩103。圖16示出了從上方觀察僅將透光罩103剖視的霧燈101的狀態(tài)。透光罩103安裝于殼體102,劃分出燈室104。
殼體102具有背板102a、支撐臺102b以及多個散熱板102c。背板102a為了在向車輛設置時將占有面積設為最小限度而呈圓板形狀。支撐臺102b設置于背板102a的前方,收容于燈室104內。多個散熱板102c設置在背板102a的后表面,在上下方向延伸。即,多個散熱板102c配置在燈室104的外側。背板102a、支撐臺102b以及多個散熱板102c由金屬等導熱性高的材料一體成型。即,殼體102劃分出燈室104的一部分,并且兼作散熱器。
如圖2所示,霧燈101具有投影透鏡105、第一支撐部件106、第二支撐部件107以及光源單元108。投影透鏡105、第一支撐部件106、第二支撐部件107以及光源單元108收容在燈室104內。
圖17是從左前上方觀察從圖1所示的狀態(tài)將透光罩103拆下后的霧燈101的一部分的斜視圖。圖18是從左前上方觀察從圖17所示的狀態(tài)將投影透鏡105拆下后的霧燈101的一部分的斜視圖。圖19是從左前上方觀察從圖18所示的狀態(tài)將第一支撐部件106拆下后的霧燈101的一部分的斜視圖。圖20是從左前下方觀察從圖19所示的狀態(tài)將第二支撐部件107拆下后的霧燈101的一部分的斜視圖。
如圖20所示,光源單元108具有支撐基板108a、光源108b以及第一連接器108c。支撐基板108a安裝在殼體102的支撐臺102b的前表面。光源108b和第一連接器108c配置在支撐基板108a的前表面。在支撐基板108a形成有未圖示的電路配線,將光源108b和第一連接器108c電連接。
在本實施方式中,光源108b由多個半導體發(fā)光元件構成。作為半導體發(fā)光元件的例子,舉出發(fā)光二極管、激光二極管、有機el元件等。發(fā)光元件的數量是根據規(guī)格而適當確定的。另外,作為光源108b也可以使用燈光源(放電燈、鹵素燈泡等)。
光源單元108還具有驅動電路基板108d和第二連接器108e。驅動電路基板108d具有對光源108b的點燈、熄燈進行控制的光源驅動電路。第二連接器108e與該電路電連接。驅動電路基板108d安裝在殼體102的支撐臺102b的下表面。
圖21是表示從左后下方觀察霧燈101的一部分的外觀的斜視圖。如圖20和圖21所示,霧燈101具有配線單元109。配線單元109具有外部連接器109a、第一內部連接器109b、第二內部連接器109c、第三內部連接器109d、第一連接線109e、第二連接線109f以及密封部件109g。
外部連接器109a配置在燈室104的外側。外部連接器109a構成為能夠與對象側連接器(未圖示)連接,該對象側連接器與搭載霧燈101的車輛所具有的電源或者綜合控制部以能夠供給電力或者能夠通信的方式連接。第一內部連接器109b經由第一連接線109e與外部連接器109a以能夠通信的方式連接。第一內部連接器109b與設置于驅動電路基板108d的第二連接器108e連接。從電源供給的電力或者從綜合控制部發(fā)送的控制信號,經由外部連接器109a、第一內部連接器109b以及第二連接器108e,向驅動電路基板108d所具有的光源驅動電路輸入。
第一連接線109e貫穿密封部件109g而延伸。密封部件109g在支撐臺102b以及多個散熱板102c的下方,嵌入至在背板102a形成的貫穿孔。
第二內部連接器109c和第三內部連接器109d,經由第二連接線109f以能夠供給電力或者能夠通信的方式連接。第二內部連接器109c與設置于驅動電路基板108d的第二連接器108e連接。如圖20所示,第三內部連接器109d與設置于支撐基板108a的第一連接器108c連接。從驅動電路基板108d的光源驅動電路輸出的控制信號,經由第二內部連接器109c、第三內部連接器109d以及第一連接器108c,向光源108b輸入。由此,光源108b進行期望的點燈、熄燈動作。
如圖19所示,第二支撐部件107固定在光源單元108的支撐基板108a的前表面。如圖18所示,第二支撐部件107對第一支撐部件106進行支撐。如圖17所示,第一支撐部件106對投影透鏡105進行支撐。
下面,參照圖22和圖23,對第一支撐部件106被第二支撐部件107支撐的構造進行說明。圖22是表示從左后下方觀察對投影透鏡105進行支撐的第一支撐部件106的外觀的斜視圖。投影透鏡105固定在第一支撐部件106的前部。即,投影透鏡105和第一支撐部件106的相對位置不變化。圖23是表示從左前下方觀察第二支撐部件107的外觀的斜視圖。
如圖22所示,第一支撐部件106具有右軸部106a和左軸部106b。右軸部106a配置在第一支撐部件106的右側部。右軸部106a形成為呈半球形狀,球面朝向右方。左軸部106b配置在第一支撐部件106的左側部。左軸部106b形成為呈半球形狀,球面朝向左方。將右軸部106a和左軸部106b的中心彼此連結的軸線c,以與投影透鏡105的光軸d正交的朝向延伸。即,右軸部106a和左軸部106b以與投影透鏡105的光軸d相交叉的朝向延伸。
如圖23所示,第二支撐部件107具有右軸保持部107a和左軸保持部107b。右軸保持部107a和左軸保持部107b設置在第二支撐部件107的前表面。
右軸保持部107a具有周壁107a1、一對凸起107a2以及彎曲承受面107a3。周壁107a1從第二支撐部件107的前表面向前方凸出,以半圓弧狀延伸。該半圓弧向左方打開。一對凸起107a2各自以從周壁107a1的前端部朝向半圓弧的內側懸伸的方式延伸。一對凸起107a2各自能夠向后方進行略微的撓曲變形。彎曲承受面107a3配置在周壁107a1所描繪的半圓弧的內側,與一對凸起107a2相對。彎曲承受面107a3具有沿右軸部106a的半球面的形狀。
左軸保持部107b具有周壁107b1、一對凸起107b2以及彎曲承受面107b3。周壁107b1從第二支撐部件107的前表面向前方凸出,以半圓弧狀延伸。該半圓弧向右方打開。一對凸起107b2各自以從周壁107b1的前端部朝向半圓弧的內側懸伸的方式延伸。一對凸起107b2各自能夠向后方進行略微的撓曲變形。彎曲承受面107b3配置在周壁107b1所描繪的半圓弧的內側,與一對凸起107b2相對。雖然在該圖中被一對凸起107b2遮擋,但彎曲承受面107b3與彎曲承受面107a3左右對稱,具有沿左軸部106b的半球面的形狀。
具有上述結構的第一支撐部件106和第二支撐部件107如圖18所示結合。此時,第一支撐部件106的右軸部106a和左軸部106b分別保持于第二支撐部件107的右軸保持部107a和左軸保持部107b。
具體地說,通過將右軸部106a向右軸保持部107a按壓,從而右軸部106a使一對凸起107a2向后方變形,同時進入由周壁107a1圍成的區(qū)域。如果右軸部106a的半球面的一部分與彎曲承受面107a3接觸,則一對凸起107a2恢復至原來的位置,防止右軸部106a向前方脫落。由此,右軸部106a在周壁107a1所圍成的區(qū)域內,能夠在與圖22所示的軸線c正交的面內轉動。
相同地,通過將左軸部106b向左軸保持部107b按壓,從而左軸部106b使一對凸起107b2向后方變形,同時進入由周壁107b1圍成的區(qū)域。如果左軸部106b的半球面的一部分與彎曲承受面107b3接觸,則一對凸起107b2恢復至原來的位置,防止左軸部106b向前方脫落。由此,左軸部106b在周壁107b1所圍成的區(qū)域內,能夠在與圖22所示的軸線c正交的面內轉動。
如圖18和圖22所示,第一支撐部件106具有一對反射鏡106c。一對反射鏡106c采用將從光源單元108的光源108b射出的光朝向投影透鏡105反射的形狀以及配置。由反射鏡106c反射的光的至少一部分經過投影透鏡105。經過了投影透鏡105的光經過透光罩103而對霧燈101的前方進行照明。
如圖20和圖21所示,霧燈101具有調整機構110。調整機構110具有頭部110a和軸部110b。如圖21所示,頭部110a配置在殼體102的背板102a的后表面中的多個散熱板102c的下方。即,頭部110a配置在殼體102的外側。頭部110a能夠通過規(guī)定的工具而被旋轉操作。軸部110b貫穿背板102a而在燈室104內延伸。在軸部110b的外周面形成有螺紋槽。
如圖22所示,第一支撐部件106具有連結部106d和接合部106e。連結部106d與第一支撐部件106的下部一體成型,從該下部向下方延伸。接合部106e安裝于連結部106d。在接合部106e形成有貫穿孔106e1。在貫穿孔106e1的內周面形成有螺紋槽。
如圖18所示,調整機構110的軸部110b插入至接合部106e的貫穿孔106e1。此時,在軸部110b的外周面形成的螺紋槽和在貫穿孔106e1的內周面形成的螺紋槽螺合。如果通過規(guī)定的工具對調整機構110的頭部110a進行旋轉操作,則軸部110b和接合部106e的螺合位置變化,接合部106e在前后方向上位移。
圖24a至圖24c是用于說明與調整機構110的旋轉相伴的投影透鏡105的動作的左側視圖。圖24a示出了初始狀態(tài)。
如果從該狀態(tài)起使調整機構110的頭部110a繞逆時針旋轉,則接合部106e向前方位移。與此相伴,第一支撐部件106的連結部106d被向前方按壓。此時,第一支撐部件106的右軸部106a和左軸部106b分別在第二支撐部件107的右軸保持部107a和左軸保持部107b內,在從左方觀察時繞順時針轉動。投影透鏡105由于支撐于第一支撐部件106,所以如圖24b所示投影透鏡105的光軸d向上方傾斜。
另一方面,如果使調整機構110的頭部110a繞順時針旋轉,則接合部106e向后方位移。與此相伴,第一支撐部件106的連結部106d被向后方拉拽。此時,第一支撐部件106的右軸部106a和左軸部106b分別在第二支撐部件107的右軸保持部107a和左軸保持部107b內,在從左方觀察時繞逆時針轉動。投影透鏡105由于支撐于第一支撐部件106,所以如圖24c所示投影透鏡105的光軸d向下方傾斜。
即,通過對調整機構110的頭部110a進行旋轉操作,從而軸部110b旋轉,利用接合部106e將軸部110b的旋轉變換為使第一支撐部件106轉動的力。由此,通過調整機構110的旋轉操作,能夠對投影透鏡105的光軸d的上下方向上的基準位置進行調節(jié)。
為了對投影透鏡105的光軸d的基準位置進行變更,最終必須對投影透鏡105的位置或者姿態(tài)進行變更。作為能夠進行這種變更的結構的例子,考慮下述結構,即,在投影透鏡105設置軸部,在第一支撐部件106設置容許該軸部的轉動的軸保持部。其原因在于,由于投影透鏡105是比殼體102小且輕的部件,所以能夠避免光軸調整所涉及的機構的大型化,同時能夠高效地變更投影透鏡105的姿態(tài)。
但是,在此情況下,與投影透鏡105的轉動相伴,投影透鏡105的光軸d和反射鏡106c的相對位置變化。發(fā)明人發(fā)現(xiàn):投影透鏡105的光軸d和反射鏡106c的相對位置的變化可能成為所形成的配光圖案的周緣部處的變形的原因。
根據本實施方式的結構,在對投影透鏡105進行支撐的第一支撐部件106設置有右軸部106a和左軸部106b,在對第一支撐部件106進行支撐的第二支撐部件107設置有右軸保持部107a和左軸保持部107b。進行轉動的是將比殼體102小且輕的部件即投影透鏡105進行支撐的第一支撐部件106。因此,在該情況下,也能夠抑制調整機構110規(guī)模變大。由此,雖然具有投影透鏡105和進行其光軸調整的調整機構110,但也能夠抑制霧燈101的大型化。并且,以追隨與調整機構110的動作相對應地位移的投影透鏡105的光軸d的方式使反射鏡106c位移,因此,兩者的相對位置不變化。因此,能夠抑制所形成的配光圖案的變形。
此外,調整機構110并不是一定要設為能夠從殼體102的外側操作的螺桿的方式。例如也可以采用下述結構,即,在燈室104內設置與第一支撐部件106連結的致動器,通過該致動器使第一支撐部件106相對于第二支撐部件107轉動。在此情況下,只要采用將控制致動器的信號經過配線單元109而輸入的結構即可。
如圖22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接合部106e與第一支撐部件106分體地成型,安裝于連結部106d。但是,接合部106e也可以作為第一支撐部件106的一部分而一體成型。在此情況下,能夠減少部件個數。在如本實施方式所示將連結部106d和接合部106e分體地構成的情況下,能夠提高各部件的成型容易性。
根據圖19和圖20明確可知,具有光源驅動電路的驅動電路基板108d在燈室104內配置于調整機構110延伸的空間。
根據這種結構,能夠有效地運用因設置調整機構110而必要的空間,能夠抑制殼體102的大型化。因此,雖然具有投影透鏡105和進行其光軸調整的調整機構110,但也能夠抑制霧燈101的大型化。
特別地,在本實施方式中,驅動電路基板108d配置為,其主面與調整機構110相對。
根據這種結構,能夠將殼體102的尺寸特別是在上下方向上減小。針對霧燈101的小型化要求,通常在上下方向比在前后方向更嚴格。因此,雖然具有投影透鏡105和進行其光軸調整的調整機構110,但也能夠應對那樣的小型化要求。
圖25a是表示變形例所涉及的第一支撐部件106a的正視圖。圖25b是表示第一支撐部件106a的俯視圖。對于具有與上述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支撐部件106實質上相同的功能的要素,賦予同一參照標號。
第一支撐部件106a具有右腕部106f以及左腕部106g。右腕部106f從第一支撐部件106a的右側部向后方延伸。右軸部106a(第一軸部的一個例子)從右腕部106f的后端部向右方延伸。左腕部106g從第一支撐部件106a的左側部向后方延伸。左軸部106b(第二軸部的一個例子)從左腕部106g的后端部向左方延伸。
根據這些圖明確可知,如果從沿光軸d的方向觀察投影透鏡105,則第一支撐部件106a的左軸部106b配置在該投影透鏡105的外形的內側。
圖26是表示從右上前方觀察變形例所涉及的第二支撐部件107a的外觀的斜視圖。對于具有與上述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支撐部件107實質上相同的功能的要素,賦予同一參照標號。
第二支撐部件107a具有右軸保持部107a(第一軸保持部的一個例子)和左軸保持部107b(第二軸保持部的一個例子)。右軸保持部107a具有右卡合槽107a4和右卡合孔107a5。右卡合槽107a4在前后方向延伸,前端開放。右卡合孔107a5是在右卡合槽107a4的后端部形成,在左右方向延伸的貫穿孔。左軸保持部107b具有左卡合槽107b4和左卡合孔107b5。左卡合槽107b4在前后方向延伸,前端開放。左卡合孔107b5是在左卡合槽107b4的后端部形成,在左右方向延伸的貫穿孔。右卡合槽107a4和左卡合槽107b4相對。右卡合槽107a4的底面和左卡合槽107b4的底面之間的距離,比第一支撐部件106a中的右軸部106a的前端和左軸部106b的前端之間的距離短。
具有上述結構的第一支撐部件106a和第二支撐部件107a,如圖27a和圖27b所示結合。圖27a為正視圖,圖27b為俯視圖。第一支撐部件106a的右軸部106a和左軸部106b分別從第二支撐部件107a中的右卡合槽107a4的前端和左卡合槽107b4的前端插入。通過前述的尺寸關系,第一支撐部件106a的右腕部106f和左腕部106g以彼此接近的方式向內側彎曲。如果在該狀態(tài)下將右軸部106a和左軸部106b分別壓入至右卡合槽107a4和左卡合槽107b4的后端,則右腕部106f和左腕部106g恢復為原來的形狀,右軸部106a和左軸部106b分別與右卡合孔107a5和左卡合孔107b5卡合。由此,第一支撐部件106a的右軸部106a和左軸部106b,以能夠將軸線c作為中心而轉動的方式由第二支撐部件107a的右軸保持部107a和左軸保持部107b保持。
根據這些圖明確可知,如果從沿光軸d的方向觀察投影透鏡105,則第二支撐部件107a的左軸保持部107b配置在該投影透鏡105的外形的內側。
根據這種結構,特別是在沿軸線c的方向,能夠進一步抑制霧燈101的大型化。
在本變形例中,形成組合(第二組合的一個例子)的第一支撐部件106a的左軸部106b和第二支撐部件107a的左軸保持部107b這兩者,在從沿光軸d的方向觀察投影透鏡105時,配置在該投影透鏡105的外形的內側。但是,可以采用下述結構,即,僅是形成該組合的左軸部106b和左軸保持部107b中的一者(在本例中為位于內側的左軸部106b),在從沿光軸d的方向觀察投影透鏡105時,配置在該投影透鏡105的外形的內側。
第一支撐部件106a的右軸部106a和第二支撐部件107a的右軸保持部107a的組合(第一組合的一個例子)也是相同的。可以采用下述結構,即,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或者取代上述結構,將形成該組合的右軸部106a和右軸保持部107a的至少一者,在從沿光軸d的方向觀察投影透鏡105時,配置于該投影透鏡105的外形的內側。
上述的實施方式只不過是用于使本發(fā)明的理解變得容易的例示。上述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結構只要不脫離本發(fā)明的主旨即可,可以適當地變更、改良。另外,等價物包含于本發(fā)明的技術范圍中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
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右軸部51和左軸部52設置于投影透鏡5,右軸保持部61和左軸保持部62設置于透鏡保持架6。也可以與該結構相反地,在透鏡保持架6設置右軸部和左軸部,在投影透鏡5設置右軸保持部和左軸保持部。
在第一實施方式中,調整機構9具備螺桿,該螺桿具有頭部91和軸部92。軸部92將殼體2的背板21(殼體的一部分的一個例子)貫穿而延伸。根據這種結構,能夠高效地利用由殼體2劃分的燈室4內的空置空間而配置調整機構9。因此,雖然具有投影透鏡5和進行其光軸調整的機構,但也能夠應對針對霧燈1的更小型化的要求。
但是,調整機構9可以取代上述的螺桿而具有在燈室4內配置、與投影透鏡5連結的致動器。在此情況下,通過該致動器的動作使投影透鏡5相對于透鏡保持架6轉動。只要采用將控制致動器的信號經過連接器單元8而輸入的結構即可。
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如圖13所示,接合部54與投影透鏡5分體地成型,安裝于連結部53。但是,接合部54也可以作為投影透鏡5的一部分而一體成型。在此情況下,能夠減少部件個數。在如本實施方式所示將連結部53和接合部54分體地構成的情況下,能夠提高各部件的成型容易性。
在第二實施方式中,右軸部106a和左軸部106b設置于第一支撐部件106,右軸保持部107a和左軸保持部107b設置于第二支撐部件107。也可以與該結構相反地,在第一支撐部件106設置右軸部和左軸部,在第二支撐部件107設置右軸保持部和左軸保持部。
在第二實施方式中,第一支撐部件106具有一對反射鏡106c。但是,反射鏡106c的數量、形狀以及配置可以根據霧燈101的規(guī)格而適當地確定。
在第二實施方式中,采用了光源108b的光出射面與投影透鏡105相對的配置。根據這種結構,能夠縮短光源108b和投影透鏡105的距離。但是,可以從光學系統(tǒng)的設計自由度的角度出發(fā),將光源108b的光出射面的朝向根據規(guī)格而適當地確定。
在上述的各實施方式中,作為照明裝置的一個例子而例示出霧燈。但是,本發(fā)明適用于在由殼體和透光罩劃分出的燈室內具有投影透鏡、需要進行該投影透鏡的光軸調整的各種照明裝置。
作為構成本申請的記載的一部分的內容,引用2014年12月25日提出的日本專利申請2014-262574號、2014年12月25日提出的日本專利申請2014-262586號以及2015年6月10日提出的日本專利申請2015-117733號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