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鍋具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控溫智能鍋。
背景技術:
目前,我們生活中使用的鍋,其結構多年未有改變,這種鍋使用時溫度不好控制,容易造成烹飪的食物燒焦或者口感不好,嚴重影響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和人們的身體健康。當前存在很多控溫智能鍋,存在以下問題:首先控溫裝置與鍋體一體成型,一旦控溫裝置損壞,就無法再使用;其次控溫裝置設置于鍋身底部,不能精準的測定鍋體溫度,導致控溫的開啟時間或過早或過晚,以上問題造成人們生活上使用的諸多不便。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控溫智能鍋,該控溫智能鍋在鍋身成形后,在鍋身外壁銑凹槽后埋入熱電偶套管,再補填好凹槽,無需將整個控溫裝置與鍋身一體成型,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缺陷。
本發(fā)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xiàn)的:
本發(fā)明提出一種控溫智能鍋,包括鍋身、自動控溫裝置和設置在所述鍋身一端的手柄,所述鍋身底部依次復合有鋁片層和包底片層,所述鍋身底部外壁開設有凹槽,所述手柄包括手柄頭和與所述手柄頭通過螺栓連接的手柄身,所述自動控溫裝置包括熱電偶套管、熱電偶、以及設置在所述手柄頭上且用于接收與發(fā)送溫度信息的溫度處理模塊,所述熱電偶套管設置于所述凹槽內,所述手柄頭上設置有熱電偶引線孔,所述熱電偶一端穿設在所述熱電偶套管內,另一端穿過所述熱電偶引線孔與所述溫度處理模塊連接,所述溫度處理模塊通過導線連接有電源裝置,電源裝置設置在所述手柄身上,所述溫度處理模塊通過通信連接有用于調節(jié)功率和時間的匹配電器。在鍋底復合鋁片層是利用鋁導熱性能好的特點作為復合底的一層,從而提高鍋的導熱效率。
本申請中,熱電偶將測到的溫度變化轉成電信號傳輸給溫度處理模塊,溫度處理模塊將溫度數(shù)據發(fā)送到其他電器,其他電器依據發(fā)送來的溫度數(shù)據進行處理,控制加熱器對鍋加熱的功率和時間。
優(yōu)選地,所述熱電偶套管的一端設置于所述鍋身底部和所述鋁片層之間。
進一步的,所述熱電偶套管一端與所述鍋身底部貼合的長度為10~45mm,另一端與所述鍋身外壁貼合。本申請中,鍋身成形后,在鍋身上銑凹槽后埋入熱電偶套管,再補填好凹槽,然后釬上包底片層。在鍋身上銑凹槽,將熱電偶套管放入凹槽內,使熱電偶套管貼在最里層材料上,可更準確檢測食材溫度。
本申請中,熱電偶插入熱電偶套管,在鍋身成形后,最后組裝時將熱電偶插入熱電偶套管即可,如果出現(xiàn)控溫裝置有問題,該熱電偶可隨時更換,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一旦控溫裝置損壞,無法更換的問題。
優(yōu)選地,所述凹槽為長方形凹槽。
優(yōu)選地,所述手柄身上設置有電源裝置固定槽,所述電源裝置設置于所述電源裝置固定槽內。
優(yōu)選地,所述電源裝置包括電池、設置于所述電池外部的電池蓋,所述電源固定槽內設置有電池片,所述電池片包括設置于用于連接所述電池的正極和負極。
優(yōu)選地,所述手柄頭上設置有插片和手柄固定座孔,所述鍋身上設置有插片固定座和手柄固定座,所述插片插入所述插片固定座中,所述手柄固定座與所述手柄固定座孔螺栓連接。
優(yōu)選地,該控溫智能鍋還包括設置于所述鍋身上部的鍋蓋和設置于所述鍋蓋上的鍋蓋提手,所述鍋蓋提手上設置有鍋蓋提手塑料件。
優(yōu)選地,所述鍋身底部為多層復合材料制成的鍋身底部,所述熱電偶套管貼在距離鍋內最近的一層材料上。熱電偶套管貼在最里層材料上,可更準確檢測食材溫度。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在鍋身上銑凹槽,將熱電偶套管放入凹槽內,使熱電偶套管貼在最里層材料上,可更準確檢測食材溫度;
(2)在鍋身成形后,最后組裝時將熱電偶插入熱電偶套管即可,如果出現(xiàn)控溫裝置有問題,該熱電偶可隨時更換,無需將整個控溫裝置與鍋身一體成型,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一旦控溫裝置損壞,無法更換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1控溫智能鍋爆炸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1控溫智能鍋去除鍋蓋后,鍋身的主視示意圖;
圖3是圖2的剖面A-A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中B處局部放大1:8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1.鍋身,11.鋁片層,12.包底片層,13.手柄固定座,14.插片固定座,15.長方形凹槽,2.自動控溫裝置,21.熱電偶套管,22.熱電偶,23.溫度處理模塊,24.電源裝置,241.電池,242.電池蓋,243.負極,244.正極,3.手柄,31.手柄頭,311.熱電偶引線孔,312.插片,313.手柄固定座孔,32.手柄身,321.電源裝置固定槽,4.鍋蓋,41.鍋蓋提手,411.鍋蓋提手塑料件。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是對本發(fā)明的進一步說明,而不是對本發(fā)明的限制。
除特別說明,本發(fā)明使用的設備和原料為本技術領域常規(guī)市購產品。
實施例1
如圖1~4所示:一種控溫智能鍋,包括鍋身1、自動控溫裝置2、設置于鍋身1上部的鍋蓋4和設置在鍋身1一端的手柄3,鍋蓋4上部設置有鍋蓋提手41,鍋蓋提手41上設置有鍋蓋提手塑料件411。鍋身1底部依次復合有鋁片層11和包底片層12,鍋身1底部外壁開設有長方形凹槽15,手柄3包括手柄頭31和與手柄頭31螺栓連接的手柄身32,自動控溫裝置2包括熱電偶套管21、熱電偶22、以及設置在手柄頭31上且用于接收與發(fā)送溫度信息的溫度處理模塊23,熱電偶套管21設置于長方形凹槽15內,手柄頭31上設置有熱電偶引線孔311,熱電偶22一端穿設在熱電偶套管21內,另一端穿過熱電偶引線孔311與溫度處理模塊23連接,溫度處理模塊23通過導線連接有電源裝置24,電源裝置24設置在手柄身32上,溫度處理模塊23通過通信連接有用于調節(jié)功率和時間的匹配電器。在鍋底復合鋁片層是利用鋁導熱性能好的特點作為復合底的一層,從而提高鍋的導熱效率。
在本實施例中,開設于鍋身1底部外壁的凹槽為長方形凹槽15,為了更好的容納熱電偶套管,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想到的其他形狀的凹槽,其均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本申請中,熱電偶22將測到的溫度變化轉成電信號傳輸給溫度處理模塊23,溫度處理模塊23將溫度數(shù)據發(fā)送到匹配電器,匹配電器依據發(fā)送來的溫度數(shù)據進行處理,控制加熱的功率和時間。匹配電器可以為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想到的電器,例如電磁爐或者有中央處理器的廚電等,在本實施例中,匹配電器為電磁爐,將測到的溫度數(shù)據發(fā)送到電磁爐上,電磁爐接收該溫度信號進行處理,溫度處理模塊與匹配電器的通訊連接需要在鍋和電磁爐出廠時設置好。
熱電偶套管21一端與鍋身1底部貼合的長度為10~45mm,另一端與鍋身1外壁貼合。如圖4所示,圖中a為熱電偶套管21一端與鍋身1底部貼合的距離,b為熱電偶套管21另一端與鍋身外壁貼合的距離。本申請中,鍋身成形后,在鍋身上銑凹槽后埋入熱電偶套管,再補填好凹槽,然后釬上包底片層。
本申請中,熱電偶插入熱電偶套管,在鍋身成形后,最后組裝時將熱電偶插入熱電偶套管即可,如果出現(xiàn)控溫裝置有問題,該熱電偶可隨時更換,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一旦控溫裝置損壞,無法更換的問題。
手柄身32上設置有給溫度處理模塊12提供供電的電源裝置24,手柄身32上設置有電源裝置固定槽321,電源裝置24設置于電源裝置固定槽321內。電源裝置24包括電池241、設置于電池241外部的電池蓋242,電源裝置固定槽321內設置有電池片,電池片包括設置于用于連接電池的正極244和負極243。本實施例中電源裝置24選用的是電池241,其體積小,便于放置,也可選用可充電式電池,當沒電以后,取下來充好電,重新安裝好即可使用。
手柄頭31上設置有插片312和手柄固定座孔313,鍋身1上設置有插片固定座14和手柄固定座13,插片312插入插片固定座14中,手柄固定座13與手柄固定座孔313螺栓連接。
鍋身1底部為多層復合材料制成的鍋身底部,熱電偶套管21貼在距離鍋內最近的一層材料上。在鍋身1上銑凹槽,將熱電偶套管21放入凹槽內,使熱電偶套管21貼在最里層材料上,可更準確檢測食材溫度。
將自動控溫裝置與鍋身和手柄組裝的步驟是:
1、把熱電偶22測溫頭導入熱電偶套管21,直插到熱電偶套管孔的盡頭;
2、把熱電偶22的引線穿過設置于手柄頭31上的熱電偶引線孔311;
3、把設置于手柄頭31的插片312插入鍋身1的插片固定座14,用螺絲把手柄頭31固定在設置于鍋身1的手柄固定座13上;
4、把電池片負極243、電池片正極244裝入設置于手柄身32的電源裝置固定槽321里;
5、用螺絲將溫度處理模塊23固定設置于手柄身32里;
6、用焊錫將導線一頭焊在電池片,導線的另一頭插在溫度處理模塊23上;
7、把熱電偶22引線插在溫度處理模塊23上;
8、用螺絲把手柄身32固定在手柄頭31上;
9、把電池241裝入手柄身32里,用螺絲把電池蓋242固定在手柄身32上。
依次完成1~9步,組裝好一只自動控溫的智能鍋,熱電偶22測到的溫度變化轉化電信號傳輸給溫度處理模塊23,溫度處理模塊23將溫度數(shù)據發(fā)送到其它電器,其它電器依據發(fā)送來的溫度數(shù)據進行處理,控制加熱器對鍋加熱的功率和時間。
本申請?zhí)岢龅目販刂悄苠佉环矫嬖阱伾砩香姲疾?,將熱電偶套管放入凹槽內,使熱電偶套管貼在最里層材料上,可更準確檢測食材溫度;另一方面在鍋身成形后,最后組裝時將熱電偶插入熱電偶套管即可,如果出現(xiàn)控溫裝置有問題,該熱電偶可隨時更換,無需將整個控溫裝置與鍋身一體成型,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一旦控溫裝置損壞,無法更換的問題。
上列詳細說明是針對本發(fā)明可行實施例的具體說明,該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發(fā)明的專利范圍,凡未脫離本發(fā)明所為的等效實施或變更,均應包含于本案的專利保護范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