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建筑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大跨度預制剪力墻體系。
背景技術:
在目前的預制剪力墻體系中,墻板主要采用夾心墻,樓板主要采用桁架板,豎向連接方式主要包括灌漿套筒連接和漿錨連接,而現(xiàn)澆結合部的豎向鋼筋則采用搭接的連接方式。
經(jīng)過實際使用驗證,這種預制剪力墻體系具有以下諸多缺點:一、樓板的跨度小,房間布置方式單一;二、施工過程中,吊裝精度要求較高,吊裝比較困難;三、由于現(xiàn)澆段采用搭接方式,下部的箍筋施作困難。
因此,為了降低裝配式建筑的施工難度,提高住宅的跨度,并且降低生產(chǎn)成本,提高建筑的舒適度,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要研發(fā)一種能夠實現(xiàn)大跨度且便于施工的結構體系。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預制樓板跨度小且施工較困難等缺陷,提供一種大跨度預制剪力墻體系。
本發(fā)明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一種大跨度預制剪力墻體系,其特點在于,所述大跨度預制剪力墻體系包括若干第一墻板、若干第二墻板和大跨度樓板,所述大跨度樓板采用預應力空心樓板,所述預應力空心樓板設置在所述第一墻板和所述第二墻板之間,且所述第一墻板與所述第二墻板一一對應地上下連接為一體;
所述第一墻板的邊緣構件區(qū)域與所述第二墻板的邊緣構件區(qū)域相對應,并采用套筒連接;所述第二墻板的中間區(qū)域與所述第二墻板的中間區(qū)域相對應,并采用螺栓連接,使所述大跨度樓板、所述第一墻板及所述第二墻板之間連接固定形成一大跨度空間整體。
較佳地,所述第一墻板和所述第二墻板均采用夾心保溫墻板,所述夾心保 溫墻板包括外葉墻、保溫層和內葉墻,所述外葉墻連接在所述保溫層和所述內葉墻之間。
較佳地,所述預應力空心樓板上開設有連接槽,所述第一墻板的端部與所述連接槽對準,所述第一墻板的兩端邊緣構件區(qū)域分別設有第一豎向鋼筋,所述第一豎向鋼筋穿過所述連接槽,所述第二墻板通過至少一排套筒與對應的所述第一豎向鋼筋連接,所述至少一排套筒與所述第一豎向鋼筋一一對應;
所述第一墻板的中間區(qū)域設有第二豎向鋼筋,所述第二墻板通過至少一排螺栓與對應的所述第二豎向鋼筋連接,所述至少一排螺栓與所述第二豎向鋼筋一一對應。
較佳地,所述第二墻板通過一排套筒與對應的所述第一豎向鋼筋連接,所述套筒設置在所述第一墻板的兩端邊緣構件區(qū)域內;所述第二墻板通過一排螺栓與對應的所述第二豎向鋼筋連接,所述螺栓設置在所述第一墻板的中間區(qū)域內。
較佳地,所述第二墻板通過兩排套筒與對應的所述第一豎向鋼筋連接,所述套筒設置在所述第一墻板的兩端邊緣構件區(qū)域內;所述第二墻板通過一排螺栓與對應的所述第二豎向鋼筋連接,所述螺栓設置在所述第一墻板的中間區(qū)域內。
較佳地,所述連接槽相對所述第一墻板的兩端邊緣構件區(qū)域處分別開設有若干缺口,所述第一豎向鋼筋嵌設在對應的所述缺口內,所述套筒對應地套設固定住所述缺口內的所述第一豎向鋼筋。
較佳地,所述預應力空心樓板內均勻排布有若干空心孔,位于所述預應力空心樓板的端部的所述空心孔內布置有抗剪補強鋼筋。
較佳地,所述預應力空心樓板的連接槽內布置有若干水平向的分布鋼筋。
較佳地,所述兩排套筒平行排列,且所述兩排套筒之間的間隔為100mm,每排所述套筒中相連兩個所述套筒之間的間隔為150mm,相鄰兩個所述螺栓之間的間隔為400mm。
較佳地,所述缺口的寬度為40mm-50mm,深度為50mm-80mm。
本發(fā)明的積極進步效果在于:
本發(fā)明大跨度預制剪力墻體系采用大跨度的預應力空心板,通過與剪力墻的固定裝配,可以實現(xiàn)大跨度空間,無需額外的梁柱。這種結構形成的房間可以采用多樣的布置方式,滿足人們對于居住環(huán)境的更高要求。另外,整個施工 過程更為簡單,降低了裝配式建筑的施工難度,降低了生產(chǎn)成本,且提高了建筑的舒適度。
附圖說明
本發(fā)明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質和優(yōu)勢將通過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的描述而變的更加明顯,在附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始終表示相同的特征,其中:
圖1為本發(fā)明大跨度預制剪力墻體系的立體圖。
圖2為本發(fā)明大跨度預制剪力墻體系的俯視圖。
圖3為本發(fā)明大跨度預制剪力墻體系的實施例一中墻板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大跨度預制剪力墻體系的實施例一中墻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大跨度預制剪力墻體系的實施例一中大跨度樓板和墻板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5中移除大跨度樓板半邊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大跨度預制剪力墻體系中預應力空心樓板上開設缺口的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大跨度預制剪力墻體系中套筒連接和螺栓連接的排布示意圖。
圖9為本發(fā)明大跨度預制剪力墻體系的實施例二中墻板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發(fā)明大跨度預制剪力墻體系的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發(fā)明大跨度預制剪力墻體系的實施例二中墻板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讓本發(fā)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更明顯易懂,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詳細說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了很多具體細節(jié)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發(fā)明,但是本發(fā)明還可以采用其它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來實施,因此本發(fā)明不受下面公開的具體實施例的限制。
實施例一:
圖1為本發(fā)明大跨度預制剪力墻體系的立體圖。圖2為本發(fā)明大跨度預制剪力墻體系的俯視圖。圖3為本發(fā)明大跨度預制剪力墻體系的實施例一中墻板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如圖1至圖3所示,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中公開了一種大跨度預制剪力墻體系,其包括若干第一墻板20、第二墻板30和大跨度樓板。此處所述大跨度樓板采用預應力空心樓板10,將預應力空心樓板10設置在第一墻板20和第二墻板30之間,且第一墻板20和第二墻板30一一對應地上下連接為一體。第一墻板20的邊緣構件區(qū)域與第二墻板30的邊緣構件區(qū)域相對應,并采用套筒連接。同理,第二墻板20的中間區(qū)域與第二墻板30的中間區(qū)域相對應,并采用螺栓連接,從而使得大跨度樓板10、第一墻板20及第二墻板30之間連接固定形成一大跨度空間整體。
第一墻板20和第二墻板30的豎向連接采用螺栓與套筒混合連接,即第一墻板20的兩端邊緣構件區(qū)域采用雙排套筒對豎向鋼筋進行逐根連接,其他豎向分布鋼筋采用螺栓連接的方式。此處的一個螺栓可以起到替代四根豎向分布鋼筋的作用。采用這種混合連接的方式具有良好的承載力及延性,可以實現(xiàn)較好的抗震性能。同時,其施工速度快,螺栓連接可以起到臨時固定的作用,提高墻片的安裝的效率,保證了施工安全。
圖4為本發(fā)明大跨度預制剪力墻體系中墻板的結構示意圖。如圖4所示,優(yōu)選地,本實施例中的第一墻板20可以采用夾心保溫墻板,所述夾心保溫墻板包括外葉墻21、保溫層22和內葉墻23,外葉墻21連接在保溫層22和內葉墻23之間,形成夾層結構。同理,第二墻板30也可以采用夾心保溫墻板,其結構與第一墻板20一致。
圖5為本發(fā)明大跨度預制剪力墻體系的實施例一中大跨度樓板和墻板連接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5中移除大跨度樓板半邊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發(fā)明大跨度預制剪力墻體系中預應力空心樓板上開設缺口的示意圖。圖8為本發(fā)明大跨度預制剪力墻體系中套筒連接和螺栓連接的排布示意圖。
如圖5至圖8所示,結合圖4,進一步具體地,在預應力空心樓板10上開設有連接槽11,將第一墻板20的端部與連接槽11對準,第一墻板20的兩端邊緣構件區(qū)域分別設有第一豎向鋼筋12(例如本實施例中為兩排第一豎向鋼筋12),將第一豎向鋼筋12穿過連接槽11,第二墻板30通過至少一排套筒40與對應的第一豎向鋼筋12連接(例如本實施例中采用兩排套筒40與兩排第一 豎向鋼筋12對應)。此處的套筒40位于第一墻板20的兩端邊緣構件區(qū)域內,使得套筒40與第一豎向鋼筋12一一對應。
同時,第一墻板20的中間區(qū)域設有第二豎向鋼筋13(例如本實施例中為一排第二豎向鋼筋13),第二墻板30通過至少一排螺栓50與對應的第二豎向鋼筋13連接(例如本實施例中采用一排螺栓50與一排第二豎向鋼筋13對應),使得螺栓50與第二豎向鋼筋13一一對應。
單排螺栓50的設置可以代替豎向分布筋的連接,采用等強度原理,可以通過一個螺栓50替代四根豎向分布鋼筋,起到穩(wěn)固墻面的作用。套筒40均設置在第一墻板20的邊緣構件區(qū)域,而套筒40的使用規(guī)格根據(jù)連接鋼筋的直徑確定。
進一步優(yōu)選地,在連接槽11相對第一墻板20的兩端邊緣構件區(qū)域處分別開設有若干缺口14,將第一豎向鋼筋12嵌設在對應的缺口14內,套筒40對應地套設固定住缺口14內的第一豎向鋼筋12。在邊緣構件區(qū)域,由于采用兩排套筒40連接第一豎向鋼筋12會和預應力空心樓板10存在碰撞問題,因此在預應力空心樓板10的端部結合第一豎向鋼筋12的位置預留缺口14,從而實現(xiàn)預應力空心樓板10與第一墻板20之間的牢固連接。
這里的預應力空心樓板10內均勻排布有若干空心孔15,連接槽11的深度要設置地小于空心孔15的深度。由于空心孔15的設置對所述預應力空心樓板10自身的抗剪承載力有所削弱,因此在預應力空心樓板10的端部的空心孔15內布置有抗剪補強鋼筋16,這樣可以有效地提高預應力空心樓板10的抗剪承載力。
另外,預應力空心樓板10的連接槽11內布置有若干水平向的分布鋼筋(圖中未示)。這樣可以保證預應力空心樓板10的整體性,保證剛性樓板的計算假定,在預應力空心樓板10上布置拉結鋼筋17,保證節(jié)點的整體性。
進一步優(yōu)選地,此處缺口14的寬度可以選擇設置為40mm-50mm,深度可以選擇設置為50mm-80mm。
本實施例中第一墻板20的兩端邊緣構件區(qū)域內兩排套筒40平行排列,且兩排套筒40之間的間隔D1優(yōu)選為100mm,每排套筒40中相連兩個套筒40之間的間隔D2優(yōu)選為150mm,第一墻板20的中間區(qū)域內相鄰兩個螺栓50之間的間隔D3優(yōu)選為400mm。
實施例二:
圖9為本發(fā)明大跨度預制剪力墻體系的實施例二中墻板連接的結構示意圖。圖10為本發(fā)明大跨度預制剪力墻體系的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圖11為本發(fā)明大跨度預制剪力墻體系的實施例二中墻板結構示意圖。
如圖9至圖11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結構基本相同,其不同之處在于:第二墻板30通過一排套筒40與對應的第一豎向鋼筋12連接,套筒40設置在第一墻板20的兩端邊緣構件區(qū)域內,使得套筒40與第一豎向鋼筋12一一對應。第二墻板30通過一排螺栓50與第二豎向鋼筋13連接,螺栓50位于第一墻板20的中間區(qū)域內,使得螺栓50與第二豎向鋼筋13一一對應。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大跨度預制剪力墻體系采用大跨度的預應力空心板,通過與剪力墻的固定裝配,可以實現(xiàn)大跨度空間,無需額外的梁柱。這種結構形成的房間可以采用多樣的布置方式,滿足人們對于居住環(huán)境的更高要求。另外,整個施工過程更為簡單,降低了裝配式建筑的施工難度,降低了生產(chǎn)成本,且提高了建筑的舒適度。
雖然以上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這些僅是舉例說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是由所附權利要求書限定的。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背離本發(fā)明的原理和實質的前提下,可以對這些實施方式作出多種變更或修改,但這些變更和修改均落入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