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件及其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一種用于夾持物體的扣件,包括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第一夾臂的第一端和第二夾臂的第一端通過可旋轉連接機構而彼此可旋轉連接,在第一和第二夾臂之間形成用于在夾持物體時容納該物體的空腔,其中,該可旋轉連接機構包括銷軸以及卷繞該銷軸而繞該銷軸可旋轉的卷繞部,該卷繞部以其第一端與第一和第二夾臂之一連接或作為其一部分,該銷軸與所述第一和第二夾臂中的另一個連接或作為其一部分,并且該卷繞部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空腔中且在該扣件夾持物體時與該物體摩擦接觸。本發(fā)明還公開了扣件的制造方法。另外,本發(fā)明還公開了一種自鎖裝置,該自鎖裝置可用于本發(fā)明扣件中。
【專利說明】扣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緊固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用于夾持物體的扣件以及扣件的制造方 法。該扣件例如為用于搭建腳手架的建筑用扣件。
【背景技術】
[0002]扣件作為一種緊固裝置,被廣泛用于各種領域進行緊固,例如用于建筑領域以搭 建腳手架。在現(xiàn)有技術中,扣件一般包括蓋板和基座(在下文中也統(tǒng)稱為“夾臂”),在蓋板與 基座之間通過銷軸形成可旋轉連接。
[0003]現(xiàn)有的扣件一般包括鑄造制成的扣件以及熱鍛成型的扣件。
[0004]在鑄造制成的扣件中,蓋板上供該銷軸穿過的通孔和基座上供該銷軸穿過的通孔 均通過穿孔工藝形成。這種扣件一般采用瑪鋼鑄造制成,通過模具逐個鑄造蓋板和基座, 并在蓋板和基座退火后進行穿孔,形成供銷軸穿過的通孔,如中國專利申請CN1629420A中 所示。但是,這種扣件由于采用鑄造工藝,因此需要對原料進行加熱、注塑成型、退火等多種 工藝,因而能耗高,對加工設備要求高,加工周期長,導致總體生產成本高,且易引起環(huán)境污 染。另外,由于這種扣件主要使用的材料為瑪鋼或鑄鐵,其含碳量高,因此韌性差,抗壓強度 不夠高,易導致安全事故;而為了進一步增加其抗壓強度,不得不增大其蓋板、基座和通孔 邊沿的尺寸,導致扣件用料增加、重量大。
[0005]在熱鍛成型的鋼制扣件中,一般采用鋼板作為原料。而為了形成蓋板與基座上供 銷軸穿過以形成可旋轉連接的通孔,必須對蓋板和基座在高溫下進行熱鍛,以形成較大的 扁平部位供穿孔,并使得穿孔后形成的通孔的邊沿足夠寬,以實現(xiàn)足夠的連接強度。在這種 扣件中,由于熱鍛工藝成本較高,對加工設備要求高(例如要求加工設備如模具具有耐高溫 性能),而且扣件的用料多,所以扣件成本相比鑄造制成的扣件更高。
[0006]現(xiàn)有技術中也提出了鋼板扣件,如中國專利申請CN102322464A中所示。但是現(xiàn)有 的鋼板扣件的加工繁瑣,重量較大,生產環(huán)節(jié)多而導致生產速度慢,尤其是其強度不高。該 扣件由于使用三角平板狀的中心板,與被夾持物體的貼合面不夠大,導致與被夾持物體的 摩擦力有限,防滑效果一般;而且其蓋板與基座之間的旋轉連接部位在使用中易松脫。
[0007]包括以上扣件在內的現(xiàn)有技術扣件的共同缺點在于其扣合強度不高,這主要是由 于蓋板和基座之間的銷軸連接強度不夠高導致的,該銷軸連接僅僅依靠自身的結構強度和 作用力來提供所需扣合強度。而為了進一步提高扣件的強度,需要增加蓋板、基座和銷軸連 接部的厚度,從而增加扣件的材料使用量,導致成本和扣件自身重量增加。
[0008]傳統(tǒng)鋼制扣件的安全性能稍好,但是由于采取熱鍛、打空、組裝等工藝,生產成本 過高,造價比傳統(tǒng)鑄造扣件(例如瑪鋼扣件)高出1-2倍,在中國市場幾乎沒有使用。
[0009]此外,在傳統(tǒng)扣件中,扣件夾臂之間的活動鏈接(或旋轉連接)是薄弱環(huán)節(jié),一旦出 現(xiàn)變形或損壞,往往是不可恢復的,而且扣件立即損壞,導致扣件安全性降低。
【發(fā)明內容】
[0010]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用于夾持物體的扣件,該 扣件包括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第一夾臂的第一端和第二夾臂的第一端通過可旋轉連接機 構而彼此可旋轉連接,在第一和第二夾臂之間形成用于在夾持物體時容納該物體的空腔, 其中,該可旋轉連接機構包括銷軸以及卷繞該銷軸而繞該銷軸可旋轉的卷繞部,該卷繞部 以其第一端與第一和第二夾臂之一連接或作為其一部分,該銷軸與所述第一和第二夾臂中 的另一個連接或作為其一部分,并且該卷繞部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空腔中且在該扣件夾持物 體時與該物體摩擦接觸。
[0011]優(yōu)選地,為了增加所述可旋轉連接的旋轉靈活性以及增強其牢固性,在該銷軸與 卷繞部之間設有圓筒形襯套,即在銷軸外套設有圓筒形襯套,而卷繞部卷繞在該襯套上。更 優(yōu)選地,該襯套具有縱向縫隙,使得該襯套在受到擠壓時能夠收縮而夾緊位于其內部的物 體。
[0012]其中,所述卷繞部的第二端在卷繞銷軸后可以與自身焊接在一起以增加牢固度; 但是也可以不焊接,使得在卷繞部第二端與卷繞部自身之間留有足夠間隙,使得在該第二 端被所夾持物體所擠壓時能夠彈性變形并裹緊銷軸,使得該第二端難以滑脫,并且這也可 以降低加工復雜度和成本。
[0013]需要指出的是,本發(fā)明中所說的兩個物體“連接”可以指這兩個物體直接連接,或 者通過第三者間接連接。
[0014]根據本發(fā)明第二方面,在本發(fā)明第一方面的扣件中,在所述第一夾臂的第一端具 有與所述空腔連通的至少一個通孔,該通孔的邊沿構成所述銷軸;所述第二夾臂的第一端 具有至少一個延伸部,該延伸部構成所述卷繞部且朝向空腔方向穿過所述通孔而卷繞該通 孔的邊沿,從而形成所述可旋轉連接,其中,所述延伸部的末端(即卷繞部的第二端)位于所 述空腔內且在所述扣件夾持所述物體時與該物體摩擦接觸。優(yōu)選地,所述邊沿為加厚部分, 優(yōu)選為圓柱形;和/或,所述延伸部的末端與所述被夾物體形狀匹配。
[0015]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三方面,在本發(fā)明第一方面的扣件中還包括連接扣,該連接扣構 成所述卷繞部,所述第一夾臂的第一端和第二夾臂的第一端分別具有與所述空腔連通的至 少一個第一通孔和與所述空腔連通的至少一個第二通孔,第一通孔的邊沿構成所述銷軸, 所述連接扣的一端朝向空腔方向穿過第一通孔而卷繞該第一通孔的邊沿,從而形成所述可 旋轉連接,且該連接扣的另一端朝向空腔方向穿過第二通孔而卷繞第二通孔的邊沿,其中, 所述連接扣兩端的末端位于所述空腔內且在所述扣件夾持所述物體時與該物體摩擦接觸。
[0016]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通孔和/或第二通孔的所述邊沿為圓柱形;更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 通孔或所述第二通孔的所述邊沿為扁平形。
[0017]根據本發(fā)明的第四方面,在本發(fā)明第一方面的扣件中還包括連接扣,該連接扣構 成所述卷繞部,所述第一夾臂的第一端和第二夾臂的第一端分別具有與所述空腔連通的至 少一個第一通孔和與所述空腔連通的至少一個第二通孔,第一通孔的邊沿構成所述銷軸, 所述連接扣的一端朝向空腔方向穿過第一通孔而卷繞所述第一通孔的邊沿,從而形成所述 可旋轉連接,而連接扣的另一端沿背離所述空腔的方向穿過第二通孔與該第二通孔的邊沿 貼合,并優(yōu)選地對貼合部分進行焊接,形成不可旋轉活動的連接結構。
[0018]在上述扣件中,優(yōu)選地,所述邊沿采用加粗設計,例如為圓柱形、六棱柱形等等,這 樣可以增加該邊沿的抗拉強度。[0019]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五方面,在本發(fā)明第一方面的扣件中,第一夾臂的第一端具有至 少一個第一延伸部,該第一延伸部構成所述卷繞部且朝向空腔方向卷繞所述銷軸,從而形 成可旋轉連接,所述第二夾臂的第一端具有至少一個第二延伸部,該第二延伸部朝向空腔 方向卷繞所述銷軸,其中,所述第一、第二延伸部的末端位于所述空腔內且在所述扣件夾持 所述物體時與該物體摩擦接觸。
[0020]根據本發(fā)明第六方面,在本發(fā)明第一方面的扣件中,包括環(huán)扣,該環(huán)扣的側緣構成 所述銷軸,第一夾臂的第一端具有至少一個第一延伸部,該第一延伸部構成所述卷繞部且 朝向空腔方向貫穿所述環(huán)扣的中心孔而卷繞該環(huán)扣的所述側緣,從而形成可旋轉連接;所 述第二夾臂的第一端具有至少一個第二延伸部,該第二延伸部朝向空腔方向貫穿所述環(huán)扣 的中心孔而卷繞該環(huán)扣的另一部分側緣;其中,所述第一、第二延伸部的末端位于所述空腔 內且在所述扣件夾持所述物體時與該物體摩擦接觸。優(yōu)選地,所述環(huán)扣是由條狀物首尾相 接形成的封閉或非封閉的方形環(huán),且其首尾相接處被所述第一或第二延伸部所卷繞。
[0021]優(yōu)選地,具有所述卷繞部的夾臂由條狀物彎折形成,且條狀物的兩個端部并排卷 繞所述銷軸而共同形成所述延伸部。
[0022]優(yōu)選地,具有所述通孔的夾臂由條狀物首尾相接形成的封閉或非封閉的環(huán)構成, 且所述首尾相接處位于其所在夾臂的第一端或第一端的對端。
[0023]在上述扣件中,優(yōu)選地,所述卷繞部的第二端(例如所述延伸部的末端)與所述被 夾物體形狀匹配。例如,如果被夾物體為圓柱形,則所述延伸部的末端面向被夾物體的一面 為圓柱面形,與圓柱形被夾物體完全貼合,以增大接觸面積,從而增加摩擦力、提高抗拉強 度和安全性。
[0024]在上述扣件中,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夾臂的第二端以及第二夾臂的第二端均具有豁 口或無縫槽口,用于供螺栓(例如丁字螺栓)穿過以彼此固定所述第一夾臂的第二端和所述 第二夾臂的第二端。夾臂優(yōu)選具有與被夾持物體緊密貼合的形狀構造。
[0025]在上述扣件中,所述第一夾臂的第二端可具有第一搭扣以及與所述空腔連通的通 孔,該第一搭扣的一端具有豁口或無縫槽口,用于供螺栓穿過而咬合,而該第一搭扣的對端 朝向所述空腔方向穿過所述第一夾臂的第二端的通孔而卷繞該通孔的邊沿以形成可旋轉 連接,所述對端的末端位于所述空腔內且在扣件夾持物體時與該物體摩擦接觸;和/或所 述第二夾臂的第二端具有第二搭扣以及與所述空腔連通的通孔,該第二搭扣的一端具有豁 口或無縫槽口,用于供螺栓穿過而咬合,而該第二搭扣的對端朝向所述空腔方向穿過所述 第二夾臂的第二端的通孔而卷繞該通孔的邊沿以形成可旋轉連接,所述第二搭扣的對端的 末端位于所述空腔內且在扣件夾持物體時與該物體摩擦接觸。
[0026]在上述扣件中,所述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之一的第二端可具有豁口或無縫槽口用 于供螺栓的一端穿過而咬合,或者具有第一搭扣以及與所述空腔連通的通孔,該第一搭扣 的一端具有豁口或無縫槽口,用于供螺栓穿過而咬合,而該第一搭扣的對端朝向所述空腔 方向穿過所述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之一的第二端的通孔而卷繞該通孔的邊沿以形成可旋 轉連接,所述對端的末端位于所述空腔內且在扣件夾持物體時與該物體摩擦接觸;所述第 一夾臂和第二夾臂中的另一者的第二端具有與所述空腔連通的通孔,所述螺栓的另一端的 末端朝向所述空腔方向穿過所述另一者的第二端的通孔而卷繞該通孔的邊沿以形成可旋 轉連接,所述螺栓另一端的末端位于所述空腔內且在扣件夾持物體時與該物體摩擦接觸。[0027]在上述扣件中,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夾臂和所述第二夾臂中的一者的第二端具有自鎖裝置,該自鎖裝置包括自鎖基座、自鎖桿和第一鎖塊及第二鎖塊,該自鎖基座具有空腔, 該空腔的側壁包括第一摩擦接觸面和第四摩擦接觸面;該自鎖桿具有第二摩擦接觸面和第三摩擦接觸面,且可伸入所述自鎖基座的空腔中使得所述第二摩擦接觸面面向所述第一摩擦接觸面,所述第三摩擦接觸面面向所述第四摩擦接觸面,并且所述第一鎖塊位于所述第一摩擦接觸面和所述第二摩擦接觸面之間并與所述第一、第二摩擦接觸面接觸,第二鎖塊位于所述第三摩擦接觸面和所述第四摩擦接觸面之間并與所述第三、第四摩擦接觸面接觸;以及所述第一、第二摩擦接觸面之間的夾角為a,所述第三、第四摩擦接觸面之間的夾角為a ’,所述第一鎖塊相對于所述第一、第二摩擦接觸面的摩擦角分別為Vl和92,所述第二鎖塊相對于所述第三、第四摩擦接觸面的摩擦角分別為93和恥其中,且 aS(p3+(p4;所述自鎖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夾臂和所述第二夾臂中的另一者的第二端可咬合,優(yōu)選地,所述另一者的第二端具有搭扣以及與所述容納被夾物體的空腔連通的通孔,該搭扣的一端具有豁口,用于與所述自鎖桿的一端咬合,而該搭扣的對端朝向所述容納被夾物體的空腔方向穿過所述另一者的所述第二端的通孔而卷繞該通孔的邊沿以形成可旋轉連接,所述對端的末端位于所述容納被夾物體的空腔內且在扣件夾持物體時與該物體摩擦接觸。
[0028]優(yōu)選地,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中的所述一者的所述第二端與所述自鎖基座是一體形成的;或者,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中的所述一者的所述第二端具有與所述容納被夾物體的空腔連通的通孔,所述自鎖基座的側面具有突出的耳部,該耳部的末端朝向所述容納被夾物體的空腔方向穿過所述一者的所述第二端的通孔而卷繞該通孔的邊沿以形成可旋轉連接,所述耳部的末端位于所述容納被夾物體的空腔內且在扣件夾持物體時與該物體摩擦接觸。
[0029]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鎖塊和第二鎖塊中的至少一個的末端在所述空腔之外且具有凸緣。 。
[0031]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摩擦接觸面和第四摩擦接觸面相對于所述自鎖基座的縱軸線對稱設置,所述第二摩擦接觸面和第三摩擦接觸面相對于所述自鎖桿的縱軸線對稱設置,使得 a =a' 0
[0032]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第二鎖塊分別沿所述第一、第四摩擦接觸面可滑動;更優(yōu)選地, 所述自鎖基座的內壁上設有用于所述第一鎖塊的至少一個第一滑槽或凸棱以及用于所述第二鎖塊的至少一個第二滑槽或凸棱,所述第一鎖塊上具有與所述第一滑槽或凸棱形狀匹配的凸起`或滑槽,所述第二鎖塊上具有與所述第二滑槽或凸棱形狀匹配的凸起或滑槽。
[0033]本發(fā)明扣件還可以包括至少一個彈性部件,該彈性部件的一端位于所述自鎖基座上,另一端位于所述鎖塊上,用于保持所述鎖塊與所述自鎖桿接觸;或者,所述自鎖基座的空腔內設有至少一個第一彈性部件和至少一個第二彈性部件,所述第一彈性部件的一端位于自鎖基座的內壁上,另一端位于第一鎖塊上,用于保持第一鎖塊而不使其脫離空腔,且所述第二彈性部件的一端位于自鎖基座的內壁上,另一端位于第二鎖塊上,用于保持第二鎖塊而不使其脫離空腔。
[0034]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夾臂和/或第二夾臂的第一端與第二端之間的中間部具有與扣件空腔連通的至少一個開孔;優(yōu)選地,所述中間部的開孔與所述通孔和/或所述豁口或槽 口相連通。
[0035]所述扣件可以為建筑用扣件,所述第一夾臂為蓋板且所述第二夾臂為基座;或者, 所述扣件為建筑用扣件,所述第一夾臂為基座且所述第二夾臂為蓋板。
[0036]根據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還提供一種旋轉扣件,包括:第一所述扣件以及第二所述 扣件,其中,第一扣件的第一夾臂或第二夾臂與第二扣件的第一夾臂或第二夾臂可旋轉連 接而構成旋轉扣件的旋轉座。優(yōu)選地,構成該旋轉座的兩個夾臂在與所述第一扣件的第一、 第二夾臂的旋轉平面垂直的平面內可旋轉。
[0037]根據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還提供一種直角扣件,包括:第一所述扣件以及第二所述 扣件,其中,第一扣件的第一夾臂或第二夾臂與第二扣件的第一夾臂或第二夾臂固定連接 而構成直角扣件的直角座,且構成該直角座的兩個夾臂各自的旋轉平面彼此垂直。優(yōu)選地, 構成直角座的每個夾臂由彼此相對布置而構成非封閉環(huán)的一對半部構成,這兩對半部彼此 交叉且在交叉處固定,優(yōu)選通過焊接固定。
[0038]根據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還提供一種用于制造扣件的方法,包括:
[0039]將鋼坯軋制成具有多個所述扣件第一夾臂預制件的第一夾臂型材;
[0040]將第一夾臂型材進行切割,形成多個第一夾臂預制件;
[0041]通過穿孔在所述第一夾臂預制件的第一端形成通孔,并在其第二端形成豁口或無 縫槽口,從而形成第一夾臂;
[0042]將鋼坯軋制成具有多個所述扣件第二夾臂預制件的第二夾臂型材;
[0043]將第二夾臂型材進行切割,形成多個第二夾臂預制件;
[0044]通過穿孔在所述第二夾臂預制件的第二端形成豁口或無縫槽口,從而形成第二夾 臂;
[0045]將第二夾臂的延伸部朝向扣件空腔方向穿過第一夾臂的通孔而卷繞該通孔的邊 沿。
[0046]根據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還提供一種用于制造扣件的方法,包括:
[0047]將鋼坯軋制成具有多個所述扣件第一夾臂預制件的第一夾臂型材;
[0048]將第一夾臂型材進行切割,形成多個第一夾臂預制件;
[0049]通過穿孔在所述第一夾臂預制件的第一端形成通孔,并在其第二端形成豁口或無 縫槽口,從而形成第一夾臂;
[0050]將鋼坯軋制成具有多個所述扣件第二夾臂預制件的第二夾臂型材;
[0051]將第二夾臂型材進行切割,形成多個第二夾臂預制件;
[0052]通過穿孔在所述第二夾臂預制件的第一端形成通孔,并在其第二端形成豁口或無 縫槽口,從而形成第二夾臂;
[0053]對鋼板進行切割形成連接扣;
[0054]將連接扣的兩端分別朝向所述扣件的空腔方向穿過所述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上 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而卷繞所述第一、第二通孔的邊沿。
[0055]根據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還提供一種用于制造扣件的方法,包括:
[0056]將鋼坯軋制成具有多個所述扣件第一夾臂預制件的第一夾臂型材;
[0057]將第一夾臂型材進行切割,形成多個第一夾臂預制件;[0058]通過穿孔在所述第一夾臂預制件的第二端形成豁口或無縫槽口,從而形成第一夾 臂;
[0059]將鋼坯軋制成具有多個所述扣件第二夾臂預制件的第二夾臂型材;
[0060]將第二夾臂型材進行切割,形成多個第二夾臂預制件;
[0061]通過穿孔在所述第二夾臂預制件的第二端形成豁口或無縫槽口,從而形成第二夾 臂;
[0062]制備銷軸;
[0063]將所述扣件的第一夾臂的延伸部朝向所述扣件的空腔方向卷繞所述銷軸,且將所 述扣件的第二夾臂的延伸部朝向所述扣件的空腔方向卷繞所述銷軸。
[0064]根據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還提供一種用于制造扣件的方法,包括:
[0065]a)將鋼筋彎折成U形并進行整形、沖壓以形成分別包括兩個對稱支腿及連接這兩 個支腿的連接部的第一夾臂和第二 ;步驟b)制造條形鋼條作為第一連接扣;步驟c)將連 接扣的兩端卷繞第一夾臂的連接部和第二夾臂的連接部,使得連接扣的兩端位于由第一夾 臂和第二夾臂形成的空腔中且在扣件夾持物體時與被夾持物體接觸。
[0066]在本發(fā)明扣件的可旋轉連接結構中,夾臂延伸部的末端設置在扣件的空腔中,并 且與被夾物體摩擦接觸。通過這種結構,使得可以采用鋼材(例如Q195鋼、Q235鋼、ML08鋼、 ML15鋼、35K鋼、45#.20MnTiB.40Cr等等)作為形成夾臂的材料,其韌性和剛度都比傳統(tǒng)瑪 鋼材料更強;并且這種使延伸部卷繞形成可旋轉連接的工藝異常方便,省去了傳統(tǒng)瑪鋼扣 件鑄造、退火和穿孔以供銷軸穿過形成鉸接的過程;此外,該延伸部的末端設置于空腔內, 由于在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夾持物體時,該延伸部的末端與被夾物體摩擦接觸,使得并不 會由于夾持力的增加而使得該末端相對于被夾物體發(fā)生相對移動,巧妙利用了扣件本身與 被夾物體之間的作用力來增強扣件的夾持效果,這是傳統(tǒng)扣件中均沒有想到的技術特征, 也無需將延伸部末端與第二夾臂進行焊接以形成密閉環(huán)結構,在提高夾臂之間連接的強度 的同時簡化了扣件加工工藝。與傳統(tǒng)鋼板扣件相比,強度得到了極大提升。
[0067]由于該結構使得能夠采用強度更高、韌性更佳的鋼材,而脫離了傳統(tǒng)瑪鋼的限制, 而且消除了傳統(tǒng)扣件結構中多余的部位,使得扣件的用料更省、重量更輕,從而成本更低。 而且,由于扣件的自重更輕,使得扣件在使用中對應用場合的負擔也更輕,例如在搭建腳手 架時,所形成的腳手架的自重也會更輕,也進一步提高了腳手架的承重能力、增加了安全 性。
[0068]而且,本發(fā)明扣件采用適合進行裁切的鋼材,夾臂的總體形狀可以為帶狀,通過對 鋼坯進行冷壓(軋制)形成長條形的夾臂型材,對型材進行切段、穿孔等工藝,因此使得形成 扣件各部件的加工更加簡單而經濟。
[0069]由于采用鋼板冷壓成型,在生產過程中能耗低、無污染。
[0070]在由鋼筋冷壓形成扣件夾臂的情況下,僅需要將鋼筋彎折成大致U形進行冷壓, 即可形成夾臂,進一步大大簡化了加工過程、降低了加工成本。
[0071 ]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自鎖裝置,該自鎖裝置包括自鎖基座、自鎖桿和第一鎖塊及第 二鎖塊,該自鎖基座具有空腔,該空腔的側壁包括第一摩擦接觸面和第四摩擦接觸面;該自 鎖桿具有第二摩擦接觸面和第三摩擦接觸面,且可伸入所述自鎖基座的空腔中使得所述第 二摩擦接觸面面向所述第一摩擦接觸面,所述第三摩擦接觸面面向所述第四摩擦接觸面,并且所述第一鎖塊可活動且置于所述第一摩擦接觸面和所述第二摩擦接觸面之間并與所述第一、第二摩擦接觸面接觸,第二鎖塊可活動且置于所述第三摩擦接觸面和所述第四摩擦接觸面之間并與所述第三、第四摩擦接觸面接觸;以及所述第一、第二摩擦接觸面之間的夾角為a,所述第三、第四摩擦接觸面之間的夾角為a’,所述第一鎖塊相對于所述第一、第二摩擦接觸面的摩擦角分別為(|>1和92,所述第二鎖塊相對于所述第三、第四摩擦接觸面的摩擦角分別為中3和q>4,其中,(^奶+呢,且a'Scp3+tP4。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鎖塊和第二鎖塊中的至少一個的末端在所述空腔之外且具有凸緣;更優(yōu)選地,0< a <17。,和/或0 < a’ <17° ;更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摩擦接觸面和第四摩擦接觸面相對于所述自鎖基座的縱軸線對稱設置,所述第二摩擦接觸面和第三摩擦接觸面相對于所述自鎖桿的縱軸線對稱設置,使得a=a’。
[0072]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直角扣件的直角座,該直角座包括兩個彼此垂直固定的夾臂, 每個夾臂由彼此相對布置而構成非封閉環(huán)的一對半部(即,兩個半部)構成。這兩對半部彼此交叉且在交叉處固定,尤其通過焊接固定。優(yōu)選地,這兩對半部通過沖壓而形成所期望的、與預定被夾物體形狀匹配的形狀。所述半部可根據需要而具有各種形狀,例如圓括號形、中括號形等等。
[0073]相比現(xiàn)有技術,本發(fā)明具有顯著優(yōu)勢,例如,本發(fā)明扣件的制作過程中不需要熱鍛,能夠有效降低能耗;本發(fā)明扣件可以采用強度更高的各種鋼材,比傳統(tǒng)鑄造扣件的強度增加數倍;本發(fā)明扣件的可旋轉連接機構以及搭扣充分利用與被夾物體的摩擦接觸,顯著提高了旋轉連接機構和搭扣的強度,并且通過將扣件分解為簡單而容易加工的部件,大大簡化了扣件的加工成本。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74]下文中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本發(fā)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0075]圖1A-1B是根據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扣件的示意性立體圖;
[0076]圖1C是根據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扣件的主視圖;
[0077]圖2A-2B是根據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扣件的示意性立體圖;
[0078]圖2C是根據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扣件的主視圖;
[0079]圖2D和圖2E分別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扣件的示意性立體圖和主視圖;
[0080]圖2F、2G、2H分別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扣件的示意性主視圖、左視圖和圖2G的A-A剖視圖;
[0081]圖3A-3B是根據本發(fā)明第五實施例的扣件的示意性立體圖;
[0082]圖3C是根據本發(fā)明第五實施例的扣件的主視圖;
[0083]圖3D-3E分別示出本發(fā)明第六實施例的扣件的示意性立體圖和主視圖;
[0084]圖3F-3G分別示出采用如圖3D所示扣件作為分扣件所構成的旋轉扣件的立體圖和王視圖;
[0085]圖4A是用于本發(fā)明扣件中的自鎖裝置第一實施例的自鎖原理圖;
[0086]圖4B是用于本發(fā)明扣件中的自鎖裝置第一實施例的自鎖原理所涉及的作用力三角形示意圖;[0087]圖4C和圖4D分別是用于說本發(fā)明扣件中的自鎖裝置第二、三實施例的結構和自 鎖原理圖;
[0088]圖5A是根據本發(fā)明第七實施例的扣件的示意性立體圖;
[0089]圖5B是根據本發(fā)明第七實施例的扣件的示意性主視圖;
[0090]圖5C-?是根據本發(fā)明第七實施例的扣件的A-A剖視圖和B-B剖視圖;
[0091]圖5E-5G分別是根據本發(fā)明第八實施例的扣件的立體圖、主視圖和側視圖;
[0092]圖5H-5I分別是采用圖5E-5G所示扣件作為分扣件而構成的直角扣件和旋轉扣 件;
[0093]圖6A-6B是根據本發(fā)明第九實施例的自鎖裝置的立體圖;
[0094]圖6C是根據本發(fā)明第九實施例的自鎖裝置的側視圖;
[0095]圖6D-6E是根據本發(fā)明第九實施例的自鎖裝置的A-A剖視圖和B-B剖視圖;
[0096]圖6F是根據本發(fā)明第九實施例的自鎖裝置的變形例示意圖;
[0097]圖7A-7B示出本發(fā)明的旋轉扣件的一個示例;
[0098]圖8A示出本發(fā)明的直角扣件的一個示例的示意性立體圖;
[0099]圖8B-8C示出本發(fā)明的直角扣件的一個示例的示意性側視圖;
[0100]圖8D是與圖8A對應的另一不意性立體圖;
[0101]圖9A-9B示出將鋼坯軋制成包括多個扣件夾臂預制件的夾臂型材;
[0102]圖9C-9D示出對夾臂型材的切割線路示意圖,其中,該夾臂型材包括兩列并排布 置的夾臂預制件,這兩列夾臂預制件交錯布置,使得這兩列夾臂預制件的用于形成卷孔(進 一步用于形成可旋轉連接)的延伸部彼此鄰接布置;
[0103]圖9E-9G示出切割出的單個夾臂預制件;
[0104]圖9H、9J、9K示出經過穿孔工藝而形成有槽口的夾臂,且夾臂的延伸部經過擠壓 形成卷孔;
[0105]圖10A-10C示出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直角扣件的另一示例的示意性立體圖;
[0106]圖10D-10E分別示出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直角扣件的另一示例的側視圖和A-A剖 視圖;
[0107]圖1OF是與圖1OA對應的另一示意性立體圖;
[0108]圖1lA示出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直角扣件的又一示例的示意性立體圖;
[0109]圖11B-11C示出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直角扣件的又一示例的側視圖;
[0110]圖1lD是與圖1lA對應的另一立體圖,但是其中兩個分扣件均為扣合狀態(tài);
[0111]圖12A-12B示出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直角扣件的又一示例的示意性立體圖;
[0112]圖12C示出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直角扣件的又一示例的俯視圖;
[0113]圖12D-12E示出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直角扣件的又一示例的側視圖;
[0114]圖13A-13C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第十實施例的扣件的立體圖、主視圖和側視圖;
[0115]圖13D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第十一實施例的扣件的立體圖;
[0116]圖13E-13G示出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直角扣件的又一示例的俯視圖、A-A剖視圖 和立體圖;
[0117]圖13H-13I示出本發(fā)明扣件中所用搭扣的立體圖和主視圖,圖13J示出彎曲之前 的該搭扣型材的主視圖;[0118]圖14A-14B示出本發(fā)明扣件中使用的直角座的俯視圖和主視圖,該直角座的兩個 夾臂可根據需要進一步沖壓成不同形狀;
[0119]圖14C-14D示出本發(fā)明扣件中使用的直角座的另一個示例的俯視圖和主視圖;
[0120]圖14E-14F示出直角座的另一個示例的立體圖和俯視圖;
[0121]圖14G-14I示出經進一步沖壓后以利于夾持圓柱形物體的直角座;
[0122]圖15A-15B示出根據本發(fā)明第十二實施例的扣件的立體圖和主視圖;且
[0123]圖15C示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直角扣件的另一個示例。
【具體實施方式】
[0124]下文中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fā)明。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 情況下,本申請各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或替換。
[0125]本發(fā)明提供用于夾持物體的扣件,該扣件包括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第一夾臂的 第一端和第二夾臂的第一端通過可旋轉連接機構而彼此可旋轉連接,在第一和第二夾臂之 間形成用于在夾持物體時容納該物體的空腔,其中,該可旋轉連接機構包括銷軸以及卷繞 該銷軸而繞該銷軸可旋轉的卷繞部,該卷繞部以其第一端與第一和第二夾臂之一連接或作 為其一部分,該銷軸與所述第一和第二夾臂中的另一個連接或作為其一部分,并且該卷繞 部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空腔中且在該扣件夾持物體時與該物體摩擦接觸。
[0126]優(yōu)選地,為了增加所述可旋轉連接的旋轉靈活性以及增強其牢固性,在該銷軸與 卷繞部之間設有圓筒形襯套,即在銷軸外套設有圓筒形襯套,而卷繞部卷繞在該襯套上。更 優(yōu)選地,該襯套具有縱向縫隙,使得該襯套在受到擠壓時能夠收縮而夾緊位于其內部的物 體。
[0127]其中,所述卷繞部的第二端在卷繞銷軸后可以與自身焊接在一起以增加牢固度; 但是也可以不焊接,以降低加工復雜度和成本。
[0128]下面參考圖1A-1C說明根據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扣件。如圖1A-1C所示,本實施 例的用于夾持物體的扣件104包括夾臂105和夾臂106,夾臂105的第一端107與夾臂106 的第一端108可旋轉連接,且在夾臂105、106之間形成用于在夾持物體時容納該物體的空 腔111。夾臂105的第一端107具有與空腔111連通的至少一個通孔,夾臂106的第一端 108具有至少一個延伸部110,該延伸部110構成所述卷繞部且朝向空腔111方向穿過通孔 而卷繞該通孔的邊沿109,該邊沿109構成所述銷軸,從而形成所述可旋轉連接,該延伸部 110的末端位于空腔111內且在該扣件104夾持物體時與該物體摩擦接觸。
[0129]優(yōu)選地,所述邊沿109為加厚部分以增加扣件的可旋轉連接的強度,且優(yōu)選為圓 柱形,有利于所形成可旋轉連接的活動性。該邊沿109靠近夾臂106。
[0130]另外,延伸部末端可以根據需要被制成為具有更大尺寸,以增加與被夾持物體的 摩擦面積、強度和安全性。
[0131]夾臂105的第二端112以及夾臂106的第二端113均可具有豁口或無縫槽口,用 于供螺栓或其他鎖定裝置穿過以彼此固定夾臂105、106的第二端112、113。但是在采用環(huán) 扣來鎖定夾臂105、106的第二端112、113的情況下,也可不需要設置豁口或無縫槽口,以下 實施例中的扣件也是如此。
[0132]該實施例中的夾臂延伸部與夾臂本體也可以是單獨的部件,通過搭疊、焊接、扣接、可旋轉連接等等而彼此連接。
[0133]在本實施例扣件作為分扣件與另一分扣件形成旋轉扣件的情況下,夾臂106的第 一端108與第二端113之間的中間部分設有用于與另一分扣件形成碾鉚連接所需的帶孔凹 部,如圖1A-1C所示。但是,該凹部并非必不可少的部分,例如在該扣件作為直角扣件的分 扣件時就不需要該凹部;又例如,在該扣件單獨作為連接扣件時也不需要該凹部。以下實施 例中也是如此。
[0134]下面參考圖2A-2C說明根據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扣件,該實施例中的扣件與第一 實施例扣件的區(qū)別在于夾臂之間的可旋轉連接不同。如圖2A-2C所示,本實施例的用于夾 持物體的扣件包括夾臂201、夾臂202和連接扣203。該連接扣203可構成所述卷繞部。夾 臂201的第一端與夾臂202的第一端通過連接扣203可旋轉連接,且在夾臂201、202之間 形成用于在夾持物體時容納該物體的空腔,夾臂201的第一端具有與該空腔連通的至少一 個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邊沿構成所述銷軸,夾臂202的第一端具有與所述空腔連通的至 少一個第二通孔,連接扣203的兩端分別朝向空腔方向穿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而卷繞第 一、第二通孔的邊沿,從而形成可旋轉連接,其中,連接扣203兩端的末端位于空腔內且在 該扣件夾持物體時與該物體摩擦接觸。
[0135]優(yōu)選地,該連接扣為條形連接扣,由條形鋼板、鋼條或鋼筋彎折而成。但是,該連接 扣也可具有其他形狀,只要其端部能夠伸入夾臂的通孔中鉤住通孔的邊沿即可。
[0136]第一通孔和/或第二通孔的邊沿可以為加厚部分以增加扣件的可旋轉連接的強 度,且優(yōu)選為圓柱形,有利于所形成旋轉連接的活動性。
[0137]另外,延伸部末端可以根據需要被制成為具有更大尺寸,以增加與被夾持物體的 摩擦面積、強度和安全性。
[0138]夾臂201的第二端以及夾臂202的第二端均可具有豁口或無縫槽口,用于供螺栓 或其他鎖定裝置穿過以彼此固定夾臂201、202的第二端。
[0139]下面參考圖2D-2E說明根據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扣件。如圖2D-2E所示,本實施 例的用于夾持物體的扣件與第二實施例扣件的不同之處在于,第三實施例扣件的夾臂205 與連接扣207的一端209形成可旋轉連接,而另一個夾臂206中用于與連接扣207連接的 通孔邊沿為扁平形狀,與連接扣207的另一端208連接后形成不可旋轉活動的連接結構。
[0140]下面參考圖2F-2H說明根據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扣件。如圖2F-2H所示,本實施例 的用于夾持物體的扣件與第二實施例扣件的不同之處在于,第四實施例扣件的連接扣212 的一端213與夾臂210形成可旋轉連接,而另一端214沿背離夾臂210、211之間空腔的方 向穿過夾臂211的通孔與該通孔邊沿貼合,并優(yōu)選對貼合部分進行焊接,形成不可旋轉活 動的連接結構。
[0141]下面參考圖3A-3C說明根據本發(fā)明第五實施例的扣件。如圖3A-3C所示,本實施 例中用于夾持物體的扣件包括夾臂301、夾臂302和銷軸304,夾臂301的第一端與夾臂302 的第一端通過該銷軸304而可旋轉連接,且在夾臂301、302之間形成用于在夾持物體時容 納該物體的空腔,其中,夾臂301的第一端具有至少一個第一延伸部303,該第一延伸部303 構成所述卷繞部且朝向空腔方向卷繞銷軸304,從而形成所述可旋轉連接,夾臂302的第一 端具有至少一個第二延伸部305,該第二延伸部305朝向空腔方向卷繞同一銷軸304,第一、 第二延伸部303、305的末端位于空腔內且在該扣件夾持物體時與該物體摩擦接觸。[0142]該銷軸304可以具有多種形狀,例如圓柱形、橢圓柱形、多邊棱柱形等,但是要便 于形成可旋轉連接并具有足夠的強度。
[0143]夾臂301的第二端以及夾臂302的第二端均可具有豁口或無縫槽口,用于供螺栓 或其他鎖定裝置穿過以彼此固定夾臂301、302的第二端。
[0144]優(yōu)選地,所述豁口的主體較大而其開口較小,使得螺栓能夠縱向穿過該豁口而不 能橫向移出豁口,從而有利于將螺栓保持在該豁口中。該螺栓優(yōu)選為丁字螺栓。
[0145]圖3D-3E示出第六實施例的扣件。該扣件與第五實施例的區(qū)別在于采用了環(huán)扣, 將環(huán)扣的側緣(即周緣)作為銷軸。具體而言,該扣件包括第一夾臂316、第二夾臂320和環(huán) 扣319,該環(huán)扣319的側緣構成所述銷軸,第一夾臂316的第一端與第二夾臂320的第一端 各自與該環(huán)扣319可旋轉連接,且在第一和第二夾臂之間形成用于在夾持物體時容納該物 體的空腔325,第一夾臂316的第一端具有至少一個第一延伸部317 (可用作所述卷繞部), 該第一延伸部317朝向空腔325方向貫穿環(huán)扣319的中心孔而卷繞該環(huán)扣319的側緣,從 而形成可旋轉連接;第二夾臂320的第一端具有至少一個第二延伸部321(也可用作所述卷 繞部),該第二延伸部321朝向空腔325方向貫穿環(huán)扣319的中心孔而卷繞該環(huán)扣319的側 緣,從而形成可旋轉連接;其中,所述第一、第二延伸部317、321的末端位于空腔325內且在 扣件夾持物體時與該物體摩擦接觸。
[0146]在夾臂316、320的第二端318、322具有豁口或者無縫槽口,用于供螺栓324穿過, 進而利用螺母323固定該螺栓324。
[0147]環(huán)扣319可以是由條狀物首尾相接形成的封閉或非封閉的環(huán),其例如為方形環(huán), 其首尾相接處被第一或第二延伸部317、321所卷繞。在扣件用于夾持物體時,該延伸部的 自由端被摩擦固定在被夾物體與環(huán)扣之間,而且會由于壓力而產生一定的彈性變形,進而 擠壓環(huán)扣,使得環(huán)扣的首尾相接處位于該延伸部內時,會由于受到其與延伸部之間的壓力 和摩擦力而被牢牢固定,不易松脫。
[0148]環(huán)扣319的加工非常簡單,可以僅僅由鋼筋首尾相接彎折而成,而且首尾相接處 不必焊接固定,而是可以依靠與將其卷繞的夾臂延伸部之間的摩擦接觸而得到固定。
[0149]通過將兩個第六實施例扣件各自一個夾臂彼此碾鉚連接,可構成旋轉扣件,如圖 3F-3G所示,其中,兩個分扣件通過碾鉚連接326而可旋轉連接。
[0150]圖15A-15B示出第十二實施例的扣件,該扣件與第六實施例扣件的區(qū)別在于第二 夾臂320’不同于第二夾臂320,第十二實施例中的夾臂320’是通過對鋼板進行沖壓成型, 從而形成供環(huán)扣和螺栓穿過的孔。通過將兩個圖15A-15B所示扣件的第二夾臂彼此固定可 以構成直角扣件,如圖15C所示,該直角扣件的直角座可以由單個鋼板沖壓形成。
[0151]在以上各種本發(fā)明扣件中,為了進一步增加與被夾持物體的摩擦力,延伸部的末 端與被夾持物體形狀匹配,以增大接觸面積,增加安全性。例如,如果被夾持物體為管狀,則 延伸部末端與被夾持物體接觸的表面為柱面,使得與被夾持物體完全貼合。當然,本領域技 術人員應當明白,延伸部末端可以根據被夾持物體的形狀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匹配形狀,而 且可以有意增大延伸部末端的尺寸,使得與物體的接觸效果更佳且增大自身強度。
[0152]夾臂中的上述通孔可具有不同的形狀,例如圓形、矩形、正方形、三角形、多邊形等 等,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明白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選擇。
[0153]為了進一步降低扣件重量且簡化扣件的加工工藝,本發(fā)明扣件夾臂的第一端與第二端之間的中間部可以具有與扣件空腔連通的至少一個開孔。更優(yōu)選地,夾臂中間部的開 孔與夾臂上的上述通孔和/或所述豁口或槽口相連通。更優(yōu)選地,夾臂由U型鋼筋(或圓鋼) 整形沖壓而成,如圖1lA中的夾臂1101-1104、圖5E中的夾臂501’和502’,以及圖13A中 的夾臂1301和1305所示。
[0154]在本發(fā)明的扣件中,卷繞部(例如夾臂一端的所述延伸部,或連接扣的末端)形成 卷孔,卷繞所述銷軸、或者構成銷軸的通孔邊沿、環(huán)扣側緣或者其他部件,該卷繞部的自由 末端位于扣件夾臂之間的空腔中且在扣件夾持物體時與該物體摩擦接觸。通過這種獨特 設計,巧妙利用了扣件本身與被夾持物體之間的壓力,在卷繞部(尤其是卷繞部自由末端) 與被夾持物體之間形成摩擦力,而且此摩擦力隨著扣件與被夾持物體之間壓力的增加而增 大,大大增強了扣件的夾持效果,且無需將卷繞部自由末端與夾臂本體進行焊接以形成密 閉環(huán)結構,簡化了扣件加工工藝。例如,沒有采用這種設計的普通扣件僅僅利用扣件自身的 結構獨立實現(xiàn)自身的夾持強度,并沒有利用扣件與被夾持物體之間的任何作用力來加強扣 件的牢固性,而由于夾臂之間連接部(例如可旋轉連接)的限制,往往只能實現(xiàn)1-2噸的夾 持力。而本發(fā)明扣件的夾臂之間的連接采用了上述特殊結構,充分利用了摩擦力,而且在負 荷更大時,摩擦力也相應增大,大大加強了扣件的夾持效果,例如,本發(fā)明的扣件能夠實現(xiàn)3 噸、4噸、5噸甚至更高的夾持力,夾持效果比傳統(tǒng)扣件改善數倍。
[0155]從以上說明可知,本發(fā)明扣件的第一和第二夾臂通過可旋轉連接機構而彼此可旋 轉連接,該可旋轉連接機構包括銷軸以及卷繞該銷軸而繞該銷軸可旋轉的卷繞部,該卷繞 部的自由端(例如延伸部110的末端)位于第一和第二夾臂之間形成的空腔中且在該扣件夾 持物體時與該物體摩擦接觸。通過這種摩擦接觸,使得自由端能夠在扣件夾持物體時產生 的摩擦力而被牢牢地固定。其中,該卷繞部可以是第一和/或第二夾臂的末端延伸部,或者 是與第一和第二夾臂均連接的連接扣,該銷軸可以是第一和/或第二夾臂一端的通孔的邊 沿,或者是與第一和第二夾臂均連接的銷軸或環(huán)扣。
[0156]而且,本發(fā)明扣件的抗變形能力大大改善。例如,傳統(tǒng)扣件在大負荷情況下而發(fā)生 變形時,特別是夾臂之間的活動連接部發(fā)生變形時,往往導致扣件夾臂之間的連接損壞,從 而夾臂彼此脫離而不可用,存在安全隱患,降低扣件安全性。但是對于本發(fā)明扣件,如果卷 繞部(例如夾臂的所述延伸部)由于大負荷而發(fā)生變形,例如延伸部的末端被進一步擠壓而 夾緊銷軸或者作為銷軸的通孔邊沿、環(huán)扣側緣等,則會進一步增大延伸部末端與所述邊沿、 環(huán)扣側緣或銷軸的摩擦力,使得延伸部對所述邊沿、側緣或銷軸的包裹程度及摩擦力增大, 進一步增強夾臂之間的連接部的強度,防止夾臂之間松脫,提高了安全性。
[0157]在上述實施例的扣件中,具有所述延伸部的夾臂可以由條狀物彎折形成,且所述 條狀物的兩個端部并排而共同形成所述延伸部用于卷繞銷軸。具有所述通孔的夾臂由條狀 物首尾相接形成的封閉或非封閉的環(huán)構成,且所述首尾相接處位于其所在夾臂的第一端或 第一端的對端。例如在圖13A-13C所示的第十實施例的扣件中,夾臂1301由條狀物彎折形 成,彎折后的條狀物端部并排且共同構成夾臂1301的延伸部1303,該延伸部1303的自由端 1304位于夾臂之間的空腔內且與被夾物體接觸;在該夾臂1301的另一端1302具有與該空 腔連通的通孔。夾臂1305由條狀物首尾相接形成的封閉或非封閉的環(huán)構成,且所述首尾相 接處位于夾臂1305的第一端1306或第二端1307。延伸部1303穿過夾臂1305的中心孔 而卷繞其第一端1306,從而形成這兩個夾臂之間的可旋轉連接。在第一端1306與延伸部1303之間可以具有圓筒形襯套1316,且該襯套1316可具有縱向的縫隙,使得該襯套1316 在受到擠壓時能夠裹緊第一端1306。該襯套可以應用于各個可旋轉連接機構中。
[0158]在第十實施例的扣件中,在夾臂1301的第二端1302具有搭扣1310,該搭扣1310 的一端1311具有豁口或無縫槽口,用于供回勾螺栓1308的一端穿過而咬合,該搭扣1310 的對端1312朝向扣件空腔方向穿過夾臂1301的第二端的通孔而卷繞該通孔的邊沿以形成可旋轉連接,對端1312的末端位于扣件空腔內且在扣件夾持物體時與該物體摩擦接觸;回勾螺栓1308的另一端1313勾住夾臂1305的第二端1307而形成可旋轉連接,且所述另一端的末端1314位于扣件空腔內且在扣件夾持物體時與該物體摩擦接觸。該回勾螺栓1308 通過墊片1315和螺母1309而彼此固定兩個夾臂的第二端1302和1307。
[0159]圖13D示出第十一實施例的扣件,該扣件與第十實施例的區(qū)別在于,夾臂1305的第二端1307具有第二搭扣1320 (例如圖5E所示的搭扣519,其同樣適用于本實施例),該第二搭扣的一端1321具有豁口或無縫槽口,用于與螺栓1308’咬合,而該第二搭扣的對端 1322朝向扣件空腔方向穿過夾臂1305的中心孔而卷繞第二端1307以形成可旋轉連接,且該對端1322的末端位于扣件空腔內且在扣件夾持物體時與該物體摩擦接觸。由于搭扣容易制造,且在夾臂上能夠靈活旋轉,增加了夾臂開啟和鎖緊時的靈活性,從而增加了扣件易用性。
[0160]圖13H-13I單獨示出搭扣1310,圖13J示出搭扣1310在彎曲之前的狀態(tài)圖。在使用中,搭扣1310的兩端之間形成有縫隙1317,在該搭扣被螺栓固定時,其一端1312會抵靠在被夾物體上,另一端1311可能會由于搭扣本身的彈性變形而抵靠在端部1312上,從而進一步加強端部1312與被夾物體的壓力和摩擦力,此時縫隙1317消失。該縫隙1317的具體位置不受限制。優(yōu)選地,該縫隙的位置需要有利于該搭扣1310的兩端1311、1312的大小均衡,從而利于搭扣1310的加工制作。
[0161]為了增加可旋轉連接的旋轉靈活性以及增強其牢固性,在形成所述可旋轉連接的銷軸外可套有圓筒形襯套,所述卷繞部卷繞在該襯套上。例如,在形成所述可旋轉連接的延伸部與所述通孔邊沿或所述環(huán)扣側緣之間、或者在形成所述可旋轉連接的連接扣與所述通孔邊沿之間、或者在形成所述可旋轉連接的延伸部與所述銷軸之間具有圓筒形襯套。優(yōu)選地,該襯套帶有縱向縫隙,使得該襯套在受到擠壓時能夠收縮而與位于其內部的物體摩擦接觸。
[0162]在本發(fā)明的各種扣件中,也可以如現(xiàn)有技術中那樣采用螺栓來鎖緊扣件夾臂的自由端(即上述第二端)。
[0163]但是,在本發(fā)明的各種扣件中,也可以采用以下所述的自鎖裝置來鎖緊扣件的夾臂。也就是說,例如本發(fā)明第一、二、三、四、五、六、十、十一、十二實施例等的扣件中夾臂之間的可旋轉活動連接機構可以與以下所述的自鎖裝置任意組合使用,且夾臂也可以直接或經過小的改動之后與自鎖裝置任意組合使用,只要結構上不沖突即可。實際上,本發(fā)明各實施例的扣件分為多個部件,而且各個部件可以根據需要進行組合搭配,只要結構上不沖突即可。為了便于說明,本說明書中僅僅以第七、八實施例的扣件為例,對帶本發(fā)明自鎖裝置的扣件進行舉例說明。
[0164]在優(yōu)選實施例中,扣件的其中一個夾臂上可以具有自鎖裝置,該自鎖裝置用于鎖緊扣件夾臂的自由端。[0165]下面首先介紹該自鎖裝置。根據自鎖裝置的第一實施例,如圖4A所示,該自鎖裝置包括具有空腔的自鎖基座101、至少部分位于該空腔中的自鎖桿102、以及鎖塊103,其中,該空腔的側壁包括第一摩擦接觸面(即,鎖面)W,自鎖桿102可伸入自鎖基座101中且具有第二摩擦接觸面M,該摩擦接觸面M面向摩擦接觸面W且與摩擦接觸面W成一角度a。 鎖塊103可活動,且可布置在摩擦接觸面W和摩擦接觸面M之間且與摩擦接觸面W和M接觸,該鎖塊103可以根據需要而具有不同形狀,例如可以是球形、圓柱形、多面體形等等。該自鎖裝置還可以包括保持部件(圖4A中未示出),該保持部件可以是彈簧,該彈簧的一端固定在自鎖基座101上,而另一端對鎖塊103沿a角頂點所指的方向施加彈性預緊力。在這里,該自鎖桿102可以與自鎖基座接觸,但是該接觸面是光滑接觸面或基本光滑接觸面。
[0166]在自鎖裝置的第一實施例中,通過鎖塊103在自鎖基座空腔中與兩個摩擦接觸面 W、M的接觸摩擦,能夠實現(xiàn)對自鎖桿102的自鎖,即自鎖桿102相對于自鎖基座沿第一方向 Fl可運動,而在與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F2上被鎖止,從而使得自鎖桿102能夠被鎖定在任意連續(xù)鎖定位置。在這里,第一方向Fl大致為a角頂點所指的方向。當沿著與 a角頂點所指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對鎖塊103施加作用力(在存在保持部件的情況下,需克服該保持部件對鎖塊103的作用力)而使鎖塊103與至少一個摩擦接觸面W、M脫離接觸時, 解除了對鎖塊103的鎖定,同時解除了對自鎖桿102的鎖定,此時自鎖桿102沿第二方向F2 可移動。因此,只要鎖塊保持與摩擦接觸面W、M接觸而不松脫,就能保持自鎖桿102沿第二方向F2鎖止。
[0167]自鎖裝置的第一實施例的自鎖理論依據如下:
[0168]根據自鎖的原理,如圖4A所示,第一摩擦接觸面W對鎖塊103產生的作用力為R13, 第二摩擦接觸面M對鎖塊103產生的作用力為R23,設彈簧對鎖塊102的彈力為P,P與第二摩擦接觸面M的夾角為(6, a為第一摩擦接觸面W和第二摩擦接觸面M之間的夾角,Cpl和 <P2分別為鎖塊103相對于第一摩擦接觸面W和第二摩擦接觸面M的摩擦角,其中,摩擦角IPl 和(p2與其相應的摩擦系數ii Jp ii 2的關系是|ii=tan(pi,H2=tan{p2。需要注意,根據實際應用不同,鎖塊103相對于第一摩擦接觸面W和第二摩擦接觸面M的摩擦系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因此,(Pi和牝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圖中,Y1和Y2表示法線。
[0169]以下結合圖4B,根據反行程時產生阻力小于或等于零的條件來確定自鎖條件。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夾持物體的扣件,該扣件包括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第一夾臂的第一端和第二夾臂的第一端通過可旋轉連接機構而彼此可旋轉連接,在第一和第二夾臂之間形成用于在夾持物體時容納該物體的空腔,其特征在于,該可旋轉連接機構包括銷軸以及卷繞該銷軸而繞該銷軸可旋轉的卷繞部,該卷繞部以其第一端與第一和第二夾臂之一連接或作為其一部分,該銷軸與所述第一和第二夾臂中的另一個連接或作為其一部分,并且該卷繞部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空腔中且在該扣件夾持物體時與該物體摩擦接觸;優(yōu)選地,在銷軸外套設有圓筒形襯套,而卷繞部卷繞在該襯套上;更優(yōu)選地,該襯套具有縱向縫隙。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扣件,其中,在所述第一夾臂的第一端具有與所述空腔連通的通孔,該通孔的邊沿構成所述銷軸,所述第二夾臂的第一端具有延伸部,該延伸部構成所述卷繞部且朝向空腔方向穿過所述通孔而卷繞該通孔的邊沿,從而形成所述可旋轉連接,其中,所述延伸部的末端位于所述空腔內且在所述扣件夾持所述物體時與該物體摩擦接觸;優(yōu)選地,所述邊沿為加厚部分,優(yōu)選為圓柱形;和/或,所述延伸部的末端與所述被夾物體形狀匹配;優(yōu)選地,具有所述通孔的夾臂由條狀物首尾相接形成的封閉或非封閉的環(huán)構成,且所述首尾相接處位于其所在夾臂的第一端或第一端的對端。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扣件,還包括連接扣,該連接扣構成所述卷繞部,所述第一夾臂的第一端和第二夾臂的第一端分別具有與所述空腔連通的第一通孔和與所述空腔連通的第二通孔,第一通孔的邊沿構成所述銷軸,所述連接扣的一端朝向空腔方向穿過第一通孔而卷繞該第一通孔的邊沿,從而形成所述可旋轉連接,且該連接扣的另一端朝向空腔方向穿過第二通孔而卷繞所述第二通孔的邊沿,其中,所述連接扣兩端的末端位于所述空腔內且在所述扣件夾持所述物體時與該物體摩擦接觸;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通孔和/或第二通孔的所述邊沿為圓柱形;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通孔或所述第二通孔的所述邊沿為扁平形;優(yōu)選地,具有所述通孔的夾臂由條狀物首尾相接形成的封閉或非封閉的環(huán)構成,且所述首尾相接處位于其所在夾臂的第一端或第一端的對端。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扣件,其中,所述第一夾臂的第一端具有第一延伸部,該第一延伸部構成所述卷繞部且朝向空腔方向卷繞所述銷軸,從而形成所述可旋轉連接,所述第二夾臂的第一端具有第二延伸部,該第二延伸部朝向空腔方向卷繞所述銷軸,其中,所述第一、第二延伸部的末端位于所述空腔內且在所述扣件夾持所述物體時與該物體摩擦接觸。`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扣件,還包括環(huán)扣,該扣環(huán)的側緣構成所述銷軸,所述第一夾臂的第一端具有第一延伸部,該第一延伸部構成所述卷繞部且朝向空腔方向貫穿所述環(huán)扣的中心孔而卷繞該環(huán)扣的側緣,從而形成可旋轉連接;所述第二夾臂的第一端具有第二延伸部,該第二延伸部朝向空腔方向貫穿所述環(huán)扣的中心孔而卷繞該環(huán)扣的另一部分側緣;其中,所述第一、第二延伸部的末端位于所述空腔內且在所述扣件夾持所述物體時與該物體摩擦接觸;優(yōu)選地,所述環(huán)扣是由條狀物首尾相接形成的封閉或非封閉的方形環(huán),且其首尾相接處被所述第一或第二延伸部所卷繞。
6.如權利要求1-5之一所述的扣件,其中,具有所述卷繞部的夾臂由條狀物彎折形成,且該條狀物的兩個端部并排卷繞所述銷軸而共同形成所述卷繞部。
7.如權利要求1-6之一所述的扣件,其中,所述第一夾臂的第二端以及第二夾臂的第二端均具有豁口或無縫槽口,用于供螺栓穿過以彼此固定所述第一夾臂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夾臂的第二端;或者,所述第一夾臂的第二端具有第一搭扣以及與所述空腔連通的通孔,該第一搭扣的一端具有豁口或無縫槽口,用于供螺栓穿過而咬合,而該第一搭扣的對端朝向所述空腔方向穿過所述第一夾臂的第二端的通孔而卷繞該通孔的邊沿以形成可旋轉連接,所述對端的末端位于所述空腔內且在扣件夾持物體時與該物體摩擦接觸;和/或所述第二夾臂的第二端具有第二搭扣以及與所述空腔連通的通孔,該第二搭扣的一端具有豁口或無縫槽口,用于供螺栓穿過而咬合,而該第二搭扣的對端朝向所述空腔方向穿過所述第二夾臂的第二端的通孔而卷繞該通孔的邊沿以形成可旋轉連接,所述第二搭扣的對端的末端位于所述空腔內且在扣件夾持物體時與該物體摩擦接觸;或者,所述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之一的第二端具有豁口或無縫槽口用于供螺栓的一端穿過而咬合,或者具有第一搭扣以及與所述空腔連通的通孔,該第一搭扣的一端具有豁口或無縫槽口,用于供螺栓穿過而咬合,而該第一搭扣的對端朝向所述空腔方向穿過所述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之一的第二端的通孔而卷繞該通孔的邊沿以形成可旋轉連接,所述對端的末端位于所述空腔內且在扣件夾持物體時與該物體摩擦接觸;所述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中的另一者的第二端具有與所述空腔連通的通孔,所述螺栓的另一端的末端朝向所述空腔方向穿過所述另一者的第二端的通孔而卷繞該通孔的邊沿以形成可旋轉連接,所述螺栓另一端的末端位于所述空腔內且在扣件夾持物體時與該物體摩擦接觸;或者,所述第一夾臂和所述第二夾臂中的一者的第二端具有自鎖裝置,該自鎖裝置包括自鎖基座、自鎖桿和第一鎖塊及第二鎖塊,該自鎖基座具有空腔,該空腔的側壁包括第一摩擦接觸面和第四摩擦接觸面;該自鎖桿具有第二摩擦接觸面和第三摩擦接觸面,且可伸入所述自鎖基座的空腔中使得所述第二摩擦接觸面面向所述第一摩擦接觸面,所述第三摩擦接觸面面向所述第四摩擦接觸面,并且所述第一鎖塊可活動且置于所述第一摩擦接觸面和所述第二摩擦接觸面之間并與所述第一、第二摩擦接觸面接觸,第二鎖塊可活動且置于所述第三摩擦接觸面和所述第四摩擦接觸面之間并與所述第三、第四摩擦接觸面接觸;以及所述第一、第二摩擦接觸面之間的夾角為a,所述第三、第四摩擦接觸面之間的夾角為 a ’,所述第一鎖塊相對于所述第一、第二摩擦接觸面的摩擦角分`別為Cpl和牝,所述第二鎖塊相對于所述第三、第四摩擦接觸面的摩擦角分別為93和94,其中,必奶+犯,且《'^)3+94;所述自鎖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夾臂和所述第二夾臂中的另一者的第二端可咬合;優(yōu)選地,所述另一者的第二端具有搭扣以及與所述容納被夾物體的空腔連通的通孔,該搭扣的一端具有豁口,用于與所述自鎖桿的一端咬合,而該搭扣的對端朝向所述容納被夾物體的空腔方向穿過所述另一者的所述第二端的通孔而卷繞該通孔的邊沿以形成可旋轉連接,所述對端的末端位于所述容納被夾物體的空腔內且在扣件夾持物體時與該物體摩擦接觸; 優(yōu)選地,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中的所述一者的所述第二端與所述自鎖基座是一體形成的;或者,第一夾臂和第二夾臂中的所述一者的所述第二端具有與所述容納被夾物體的空腔連通的通孔,所述自鎖基座的側面具有突出的耳部,該耳部的末端朝向所述容納被夾物體的空腔方向穿過所述一者的所述第二端的通孔而卷繞該通孔的邊沿以形成可旋轉連接,所述耳部的末端位于所述容納被夾物體的空腔內且在扣件夾持物體時與該物體摩擦接觸;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鎖塊和第二鎖塊中的至少一個的末端在所述空腔之外且具有凸緣;更優(yōu)選地,0 < a≤17°,和/或0 < a’≤17° ;更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摩擦接觸面和第四摩擦接觸面相對于所述自鎖基座的縱軸線對稱設置,所述第二摩擦接觸面和第三摩擦接觸面相對于所述自鎖桿的縱軸線對稱設置,使得a = a ' 0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扣件,其中,所述第一、第二鎖塊分別沿所述第一、第四摩擦接觸面可滑動;優(yōu)選地,所述自鎖基座的內壁上設有用于所述第一鎖塊的第一滑槽或凸棱以及用于所述第二鎖塊的第二滑槽或凸棱,所述第一鎖塊上具有與所述第一滑槽或凸棱形狀匹配的凸起或滑槽,所述第二鎖塊上具有與所述第二滑槽或凸棱形狀匹配的凸起或滑槽。
9.如權利要求7-8之一所述的扣件,還包括彈性部件,該彈性部件的一端位于所述自鎖基座上,另一端位于所述鎖塊上,用于保持所述鎖塊與所述自鎖桿接觸;或者,所述自鎖基座的空腔內設有第一彈性部件和第二彈性部件,所述第一彈性部件的一端位于自鎖基座的內壁上,另一端位于第一鎖塊上,用于保持第一鎖塊而不使其脫離空腔,且所述第二彈性部件的一端位于自鎖基座的內壁上,另一端位于第二鎖塊上,用于保持第二鎖塊而不使其脫離空腔。
10.如權利要求1-9之一所述的扣件,其中,所述第一夾臂和/或第二夾臂的第一端與第二端之間的中間部為具有與所述空腔連通的開孔;優(yōu)選地,所述中間部的開孔與所述通孔和/或所述豁口或槽口相連通;更優(yōu)選地,所述扣件為建筑用扣件,所述第一夾臂為蓋板且所述第二夾臂為基座;或者,所述扣件為建筑用扣件,所述第一夾臂為基座且所述第二夾臂為蓋板。
11.一種旋轉扣件,包括:第一如前述權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扣件以及第二如前述權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扣件,其中,所述第一扣件的第一夾臂或第二夾臂與所述第二扣件的第一夾臂或第二夾臂可旋轉連接而構成旋轉扣件的旋轉座;優(yōu)選地,構成該旋轉座的兩個夾臂在與所述第一扣件的第一、第二夾臂的旋轉平面垂直的平面內可旋轉。
12.—種直角扣件,包括:第一如權利要求1-10之一所述的扣件以及第二如權利要求 1-10之一所述的扣件,其中,所述第一扣件的第一夾臂或第二夾臂與所述第二扣件的第一夾臂或第二夾臂固定連接而構成直角扣件的直角座,且構成該直角座的兩個夾臂各自的旋轉平面彼此垂直;優(yōu)選地,構成直角座的每個夾臂由彼此相對布置而構成非封閉環(huán)的一對半部構成,這兩對半部彼此交叉且在交叉處固定,優(yōu)選通過焊接固定。
【文檔編號】E04G7/14GK103511410SQ201310049742
【公開日】2014年1月15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7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1月22日
【發(fā)明者】周立新 申請人:周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