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級自動補償連續(xù)可調張力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紡織機械技術,具體涉及一種整經(jīng)機使用的張力調節(jié)器。
中國專利ZL98226075.X是本人的專利,該專利提出一種″多級自動補償連續(xù)可調張力器″。本申請是在該技術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改進。
本實用新型的任務是提出一種改進的″多級自動補償連續(xù)可調張力器″。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多級自動補償連續(xù)可調張力器,它由基座、鋼絲壓桿機構、平衡桿機構以及張力統(tǒng)調機構構成,基座有基座(1),首導紗瓷圈(2)、固定瓷圈(3)、尾導紗瓷圈(5),開口瓷圈(6);鋼絲壓桿部分有瓷砧(7)、壓桿座(16)、鋼絲壓桿(14)、導紗瓷管(15)、壓桿軸銷(18)、彈簧(20)、調節(jié)螺釘(19);平衡桿部分有活動瓷圈(4)、平衡桿(22)、平衡塊(23)、止動彈簧(24)、平衡桿軸(26),阻尼彈簧(29)和墊圈(30),平衡桿(22)呈L形,有長臂與短臂兩部分,阻尼彈簧(29)、墊圈(30)活套在平衡桿軸(26)上,在每只平衡桿(22)的一側均活套有阻尼彈簧(29),平衡桿(22)的長臂上設計有其底部深淺呈波折形的細槽(25),所述的活動導紗瓷圈(4)及與其連接的平衡桿(22)至少是1套,而平衡桿(22)上的平衡塊(23)及止動彈簧(24)也至少是一套。
本實用新型由于采取了多級張力調節(jié)技術方案且在鋼絲壓桿部分采用了彈簧調節(jié)裝置,在平衡桿部分采用了可調式平衡塊調節(jié)裝置并用了彈簧阻尼裝置及齒輪齒條上下統(tǒng)一調節(jié)等裝置因而與已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所具有的多級自動補償、連續(xù)可調、結構簡單、動作可靠靈敏、張力調節(jié)作用明顯等優(yōu)點。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結構圖。
圖2是平衡桿擺動α角時的
圖1的C-C剖視圖。
圖3是
圖1的后視圖。
圖4是
圖1的A-A剖視圖。
圖5是圖2的B-B剖視圖。
圖6是圖2的側視圖。
圖7是圖6的俯視圖。
圖8是有脊齒輪的結構圖。
圖中雙點劃線為工作狀態(tài)或調節(jié)狀態(tài)有關部分的顯示狀況。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一種多級自動補償連續(xù)可調張力器,它由基座部分、鋼絲壓桿機構、平衡桿機構,以及張力統(tǒng)調機構構成。基座部份有基座(1)、首導紗瓷圈(2)、固定瓷圈(3)、尾導紗瓷圈(5),開口瓷圈(6);鋼絲壓桿機構有瓷砧(7)、壓桿座(16)、鋼絲壓桿(14)、導紗瓷管(15)、壓桿軸銷(18)、彈簧(20)、調節(jié)螺釘(19);平衡桿機構有活動瓷圈(4)、平衡桿(22)、平衡塊(23)、止動彈簧(24)、平衡桿軸(26),阻尼彈簧(29)和墊圈(30),平衡桿(22)呈L形,在L形的轉折點處設有轉軸孔,且該孔與L形的平面垂直,軸孔將平衡桿界分成長臂和短臂兩部分,長臂和短臂形成的夾角在110°至130°之間,在平衡桿的長臂上縱向設計有其底部深淺呈波折形的細槽(25)。平衡塊(23)套置于平衡桿(22)的長臂上,止動彈簧(24)被平衡塊(23)嵌壓在細槽(25)中;活動瓷圈(4)安裝在平衡桿(22)短臂的端部;平衡桿軸(26)嵌置在基座(1)反面的凸臺(46)上的槽(28)內,用螺釘(27)緊定;平衡桿(22)、墊圈(30)、阻尼彈簧(29)活套在平衡桿軸(26)上,每個平衡桿(22)的一側均活套有阻尼彈簧(29),而另一側則襯著墊圈被阻尼彈簧(29)壓置于凸臺(46)的側面,平衡桿(22)的長臂置于基座(1)的下部,而短臂則穿透基座(1)基面上的孔槽(47),并可于其中自由擺動,短臂端部的活動瓷圈(4)則置于基座(1)基面的上方,當平衡桿(22)的長臂處于高位極限時,活動瓷圈(4)與首導紗瓷圈(2),固定瓷圈(3)及尾導紗瓷圈(5)剛好處于同軸位置,固定瓷圈(3)(包括尾導紗瓷圈(5))與活動瓷圈(4)的位置為相間排列。所述的平衡桿(22)與活動導紗瓷圈(4)至少是一套,而平衡桿(22)長臂上套裝的平衡塊(23)及止動彈簧(24)也至少是一套。所述的張力統(tǒng)調機構有齒輪(39)、齒條(31)、導槽(32)、旋片(34)、六角棒(41)、定位塊(42)、調節(jié)盤(44)及緊固件組成,導槽(32)被固裝在基座(1)的上表面,齒條(31)被壓在導槽(32)的下部,并能在基座(1)上表面與導槽之間左右移動,旋片(34)由緊固件安裝在齒條(31)的頭部。齒輪(39)具有同軸圓柱塔形軸頸(392),其中央有同軸正六棱柱形通孔(393),齒輪(39)的軸頸安裝在基座(1)基面上的同軸圓柱形孔座內,齒輪(39)的齒弧(391)位于基座(1)基面上方且與齒條(31)相嚙合,軸頸(392)穿透孔座其位于基座(1)基面下方部分被卡簧(40)鎖定;六角棒(41)從齒輪(39)中央的六角通孔(393)中穿過,并縱貫同一紗架管子上下數(shù)只張力器;調節(jié)盤(44)銜接上下二根六角棒(41),定位塊(42)套裝在六角棒(41)上,用以鎖定六角棒及套裝在上下二根六角棒(41)之間銜接部的調節(jié)盤(44)的高低位置。用手轉動調節(jié)盤(44)就可以使上下數(shù)只張力器上的齒輪(39)同時轉動,并帶動相應齒條(31)作左右同步移動,通過齒條頭部的旋片(34)就同步調節(jié)了相應平衡桿(22)左右擺動的幅度。基座(1)上設有多角豁邊槽孔(12)且在毗鄰槽孔(12)的凸緣(13)上,橫向設有貫通螺孔(圖2),且在該貫通螺孔內擰合有螺釘(11)。采用如圖所示方法可以方便地將張力器緊固在整經(jīng)機筒子架的紗架管子上所需要的位置上(
圖1、2、3、4、5、6、7)。
紗線穿過首導紗瓷圈(2),再由導紗瓷管與瓷砧(7)之間穿過而后再依次穿過相間排列的固定瓷圈(3)和活動瓷圈(4),再經(jīng)由尾導紗瓷圈(5)和開口瓷圈(6)引出。
紗線通過鋼絲壓桿機構時,紗線的初始張力得到初步調節(jié)與補償。根據(jù)對張力的具體要求,調節(jié)平衡塊(23)在平衡桿(22)長臂上的位置,實行二級預置張力(最大)可調范圍。通常同一紗架管子上、下各層的紗線,需要由張力器設定的張力是不相同的,可以通過適當調整齒條(31)前端的旋片(34)處位的角度,而使同一紗架管子上、下各層的張力器之間始終(即使在用調節(jié)盤統(tǒng)調之后也)保持必要的差別。
在不強調要求同一紗架管子上、下各張力器進行同時調節(jié)的情況下,也可以采用如圖8所示的一種有脊齒輪(39A)取代前述之齒輪(39)、六角棒(41)、調節(jié)盤(44)的組合。
權利要求1.一種多級自動補償連續(xù)可調張力器,它由基座、鋼絲壓桿機構、平衡桿機構以及張力統(tǒng)調機構構成,基座有基座(1),首導紗瓷圈(2)、固定瓷圈(3)、尾導紗瓷圈(5),開口瓷圈(6);鋼絲壓桿部分有瓷砧(7)、壓桿座(16)、鋼絲壓桿(14)、導紗瓷管(15)、壓桿軸銷(18)、彈簧(20)、調節(jié)螺釘(19);平衡桿部分有活動瓷圈(4)、平衡桿(22)、平衡塊(23)、止動彈簧(24)、平衡桿軸(26),其特征在于平衡桿部分有阻尼彈簧(29)和墊圈(30)、平衡桿(22)呈L形,有長臂與短臂兩部分,在每只平衡桿(22)的一側均活套有阻尼彈簧(29),平衡桿(22)的長臂上設計有其底部深淺呈波折形的細槽(25),所述的活動導紗瓷圈(4)及與其連接的平衡桿(22)至少是1套,而平衡桿(22)上的平衡塊(23)及止動彈簧(24)也至少是一套。
2.由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級自動補償連續(xù)可調張力器,其特征在于張力統(tǒng)調部分由齒輪(39)、齒條(31)、導槽(32)、旋片(34),六角棒(41)、定位塊(42)、調節(jié)盤(44)及緊固件組成,導槽(32)被固裝在基座(1)的上表面,齒條(31)被壓在導槽(32)的下部,并能在基座(1)的上表面左右移動,旋片(34)由緊固件安裝在齒條(31)的頭部,齒輪(39)安裝在基座(1)的上表面,并與齒條(31)嚙合,齒輪(39)由卡簧(40)限定位置,六角棒(41)從齒輪(39)的六角孔中穿過,并縱貫同一紗架棍上下數(shù)只張力器,調節(jié)盤(44)套裝在六角棒(41)上,由定位塊(42)通過緊固件鎖定六角棒及套裝在上下兩根六角棒(41)之間銜接部的調節(jié)盤(44)的高低位置。
3.由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級自動補償連續(xù)可調張力器,其特征在于張力統(tǒng)調部分由有脊齒輪(39A)、齒條(31)、導槽(32)、旋片(34)、定位塊(42)及緊固件組成,導槽(32)被固裝在基座(1)的表面,齒條(31)被壓在導槽(32)的下部,并能在基座(1)的表面左右移動,旋片(34)由緊固件安裝在齒條(31)頭部,有脊齒輪(39A)安裝在基座(1)的上表面,并與齒條(31)嚙合,有脊齒輪(39A)由卡簧(40)限定位置。
專利摘要一種多級自動補償連續(xù)可調張力器,它由基座、鋼絲壓桿機構、平衡桿機構以及張力統(tǒng)調機構構成,平衡桿部分有阻尼彈簧(29)和墊圈(30)、平衡桿(22)呈L形,有長臂與短臂兩部分,在每只平衡桿(22)的一側均活套有阻尼彈簧(29),平衡桿(22)的長臂上設計有其底部深淺呈波折形的細槽(25),所述的活動導紗瓷圈(4)及與其連接的平衡桿(22)至少是1套,而平衡桿(22)上的平衡塊(23)及止動彈簧(24)也至少是一套。達到多級調控張力。
文檔編號D02H13/24GK2415045SQ99230190
公開日2001年1月17日 申請日期1999年12月2日 優(yōu)先權日1999年12月2日
發(fā)明者畢葵柱, 畢葵植 申請人:畢葵柱, 畢葵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