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紡機雙滾道上羅拉軸承裝配工藝及其專用校正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紡機雙滾道上羅拉軸承裝配工藝及其專用校正工具。
背景技術:
紡機上羅拉軸承在紡紗運作時起紗線的牽伸、牽引作用,軸承運轉的穩(wěn)定性直接關系到紗線牽伸、牽引質量,影響紗線條干的粗細勻度,對高支紗的質量影響尤為明顯,因此對上羅拉軸承的制造質量有嚴格要求,按照行業(yè)部頒標準,其徑向間隙要求控制在0.003~0.03毫米之間。傳統的上羅拉軸承為單滾道結構,即后排鋼球安裝于芯軸的R圓槽和軸承殼內孔之間,前排鋼球安裝于芯軸R圓槽和軸承殼R圓槽的單滾道內,形成后排鋼球與軸承殼內孔線接觸關系,使后排各鋼球在各自不同的軌道上運行,導致軸承殼內孔極快磨損而形成間隙,軸承使用壽命很短,經常調換需要大量鋼材投入,對紗線質量造成致命打擊。中國專利92213968.7的“上羅拉軸承”(該專利已于96年被終止)提出了雙滾道結構,即軸承的前、后排鋼球均安裝于各自由芯軸R圓槽和軸承殼R圓槽組成的雙滾道內,避免了后排鋼球與軸承殼內孔因線接觸所帶來的極快磨損形成間隙,使軸承壽命大大延長,紗線質量亦大大提高,但雙滾道結構的鋼球裝配難題一直得不到解決,也沒有合適的專用工具,尤其是后排鋼球的裝配難是人人皆知的,致使市場上仍然在使用傳統的單滾道軸承,使雙滾道軸承扼殺在搖籃中無法得以推廣應用,實是一件憾事。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就在于使雙滾道軸承得以廣泛推廣應用而提供一種解決雙滾道軸承裝配難題的紡機雙滾道上羅拉軸承裝配工藝及其專用校正工具。
本發(fā)明的技術問題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紡機雙滾道上羅拉軸承裝配工藝,其特征在于a、按圖1準備好所有待裝零件,根據進廠前已按尺寸分檔的鋼球直徑,選配芯軸和軸承殼雙滾道尺寸;b、在芯軸上套裝好二副后保持架、二副“工”字型防塵圈和二副“O”型耐油密封圈;c、在軸承一端安裝后排鋼球將后排鋼球置入后排專用工具軸孔內,先將軸承殼放在上述工具上方,用手撳壓,后排鋼球進入軸承殼后滾道,將芯軸插入軸承殼鋼球內,使后排鋼球進入由芯軸和軸承殼組成的后滾道內;d、校正后排鋼球的徑向間隙將上述芯軸、軸承殼、后排鋼球一起安裝于徑向間隙校正柱上,用撥針撥動后排鋼球,憑手感要求后排鋼球在后滾道內轉動靈活,但不得松動,通過調換不同分檔的鋼球直徑達到間隙適度要求;e、繼續(xù)在上述徑向間隙校正柱上,用“U”型彈簧卡將后排鋼球推向后滾道單邊,并以“U”型彈簧卡抵住后排鋼球進行固定,然后取出芯軸;f、將帶有后排鋼球的軸承殼和“U”型彈簧卡一起從徑向間隙校正柱上取下;g、安裝前排鋼球將前排鋼球置入前排專用工具軸孔內,將軸承殼放在上述專用工具上并撳壓軸承殼,使前排鋼球進入軸承殼前滾道后,從上述專用工具上取下;h、將芯軸重新插入上述前、后排鋼球內,前、后排鋼球即分別進入由芯軸和軸承殼組成的前、后滾道內,并用撥針撥動前排鋼球,待基本均勻分布,再壓入前保持架,使前排鋼球均勻分布在前保持架中;i、取下“U”型彈簧卡,用撥針撥動后排鋼球呈基本均布,然后壓入后保持架,使后排鋼球均勻分布在后保持架中;i、將一副“工”字型防塵圈和一副“O”型耐油密封圈沿芯軸推入上述軸承殼后端;k、重復上述工序c~j,對軸承另一端進行零件裝配。
一種用于紡機雙滾道上羅拉軸承裝配工藝的專用校正工具,其特征在于該校正工具包括組合使用的徑向間隙校正柱和“U”型彈簧卡。
所述的徑向間隙校正柱呈階梯軸狀,包括底座、軸承殼定位肩和軸套,軸套外徑與軸承殼內孔間隙配裝,軸套內孔與芯軸外徑間隙配裝。
所述的底座、軸承殼定位肩和軸套為連體結構,或連體的軸承殼定位肩與軸套嵌裝在底座軸孔中。
所述的“U”型彈簧卡具有“U”字型的卡體,其卡體兩端頭折彎成撥頭。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解決了雙滾道軸承關鍵零件鋼球的裝配難題,特別是后排鋼球的裝配難題,提出了簡易的裝配工藝和必需的專用校正工具,使雙滾道軸承在紡織行業(yè)中的推廣應用成為現實,從而克服了軸承壽命短的老大難問題,軸承壽命的提高為紡織行業(yè)降低了物料消耗,為國家節(jié)約了大批鋼材;另一方面,由于雙滾道軸承受壓均勻、旋轉平穩(wěn),能持久穩(wěn)定紗的質量。
圖1為本發(fā)明產品結構示意圖。
圖2為按鋼球直徑為Φ4毫米時選配的芯軸尺寸圖。
圖3為選配相應的軸承殼尺寸圖。
圖4為專用校正工具—徑向間隙校正柱結構圖。
圖5為專用校正工具—“U”型彈簧卡結構圖。
圖6為圖5的左視圖。
圖7為徑向間隙校正柱在安裝后排鋼球時的使用狀態(tài)圖。
圖8為圖7的A-A剖視圖。
圖9為“U”型彈簧卡在安裝后排鋼球時的使用狀態(tài)圖。
圖10為圖9的B向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結合上述附圖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再進行詳細描述。
紡機雙滾道上羅拉軸承裝配工藝如下a、按圖1準備好下列待裝零件芯軸5、軸承殼2、軸承保持架(包括前保持架9和后保持架8)、鋼球(包括前排鋼球10和后排鋼球3)、“工”字型防塵圈4、“O”型耐油密封圈7。其中鋼球直徑已在進廠前由鋼球廠按0.0015毫米進行尺寸分檔處理。作端部密封的端蓋1和橡膠套(圖中未示)由紡織廠裝配,因為裝配前需對軸承內腔加入潤滑油,端蓋壓配在軸承殼前端肩胛內,橡膠套依靠軸承殼溝槽6附著力連接。芯軸5和軸承殼2按鋼球尺寸選配雙滾道尺寸,如鋼球選配尺寸為Φ4毫米,那么芯軸和軸承殼的相配雙滾道尺寸選配分別由圖2、圖3示出芯軸5軸徑d=Φ8.4±0.05毫米,后滾道11直徑d1=Φ7.5±0.015毫米;軸承殼2內孔孔徑D=Φ14.7+0.08毫米,后滾道11直徑D1=Φ15.5±0.015毫米,前滾道12與后滾道11尺寸要求相同;b、在芯軸5中部位置套裝好二副后保持架8、二副“工”字型防塵圈4和二副“O”型耐油密封圈7;c、在軸承一端安裝后排鋼球將5顆后排鋼球3置入后排專用工具(現有技術)軸孔內,此時鋼球因后排專用工具的特殊構造而任意排列在單邊位置,先將軸承殼2放在上述專用工具上方,用手撳壓,使后排鋼球3進入軸承殼后滾道11,再將芯軸5插入軸承殼鋼球內,使后排鋼球進入由芯軸和軸承殼組成的后滾道內;d、校正后排鋼球的徑向間隙將上述芯軸5、軸承殼2、后排鋼球3等一起安裝于徑向間隙校正柱上(圖7~8),用撥針(現有技術,以下同)撥動后排鋼球,憑手感要求后排鋼球3在后滾道11內轉動靈活,但不得松動,通過調換不同分檔的鋼球直徑達到間隙適度要求;e、繼續(xù)在上述徑向間隙校正柱上,用“U”型彈簧卡將后排鋼球3推向后滾道11單邊,并以“U”型彈簧卡抵住后排鋼球進行固定,使以后在安裝前排鋼球10時,后排鋼球不會脫離后滾道,然后取出芯軸5(圖9~10);f、將帶有后排鋼球3的軸承殼2和“U”型彈簧卡一起從徑向間隙校正柱上取下;g、安裝前排鋼球將前排鋼球10置入前排專用工具(現有技術)軸孔內,與上述后排鋼球3一樣,被任意排列在單邊位置上,將軸承殼2放在上述專用工具上,撳壓軸承殼,使前排鋼球10進入軸承殼前滾道12后,從上述專用工具上取下;h、將芯軸5重新插入上述前、后排鋼球內,前、后排鋼球即分別進入由芯軸和軸承殼組成的前、后滾道內,并用撥針撥動前排鋼球,待基本分布均勻再壓入前排保持架,使前排鋼球10均勻分布在前保持架9中;i、取下“U”型卡,用撥針撥動后排鋼球3呈基本均布,然后壓入后保持架,使后排鋼球3均勻分布在后保持架8中;j、將一副“工”字型防塵圈4和一副“O”型耐油密封圈7沿芯軸5推入上述軸承殼2后端;k、重復上述工序c~j,對軸承另一端進行零件裝配。
本發(fā)明在裝配過程中,除了上述所述的后排專用工具、前排專用工具、撥針為現有技術外,徑向間隙校正柱和“U“型彈簧卡是為雙滾道上羅拉軸承的后排鋼球3裝配而設計的。
徑向間隙校正柱(圖4)呈階梯軸狀,由底座15、軸承殼定位肩14、軸套13組成,軸承殼定位肩14和軸套13連體加工,壓配在圓形底座15軸孔內,軸套13外徑與軸承殼2內孔間隙配裝,軸套13內孔與芯軸5外徑間隙配裝。校正柱要求軸套內、外圓同軸,并與軸承殼定位肩垂直,壓配后在同臺設備上同時加工,保證精度要求,為后排鋼球的徑向間隙校正提供了工裝保證。
“U”型彈簧卡(圖5~6)由彈簧鋼制作,包括“U”字型卡體16,卡體的端頭折彎成近90°撥頭17,使用時用手力握住卡體,待進入軸承殼內孔后,手放松,兩撥頭因彈力張開即可推動后排鋼球3沿著后滾道11滾動。
權利要求
1.一種紡機雙滾道上羅拉軸承裝配工藝,其特征在于a、按圖1準備好所有待裝零件,根據進廠前已按尺寸分檔的鋼球直徑,選配芯軸(5)和軸承殼(2)雙滾道尺寸;b、在芯軸(5)上套裝好二副后保持架(8)、二副“工”字型防塵圈(4)和二副“O”型耐油密封圈(7);c、在軸承一端安裝后排鋼球將后排鋼球(3)置入后排專用工具軸孔內,先將軸承殼(2)放在上述工具上方,用手撳壓,后排鋼球(3)進入軸承殼后滾道(11),將芯軸插入軸承殼鋼球內,使后排鋼球進入由芯軸和軸承殼組成的后滾道內;d、校正后排鋼球的徑向間隙將上述芯軸(5)、軸承殼(2)、后排鋼球(3)一起安裝于徑向間隙校正柱上,用撥針撥動后排鋼球,憑手感要求后排鋼球(3)在后滾道(11)內轉動靈活,但不得松動,通過調換不同分檔的鋼球直徑達到間隙適度要求;e、繼續(xù)在上述徑向間隙校正柱上,用“U”型彈簧卡將后排鋼球(3)推向后滾道(11)單邊,并以“U”型彈簧卡抵住后排鋼球進行固定,然后取出芯軸(5);f、將帶有后排鋼球(3)的軸承殼(2)和“U”型彈簧卡一起從徑向間隙校正柱上取下;g、安裝前排鋼球將前排鋼球(10)置入前排專用工具軸孔內,將軸承殼(2)放在上述專用工具上并撳壓軸承殼,使前排鋼球(10)進入軸承殼前滾道(12)后,從上述專用工具上取下;h、將芯軸(5)重新插入上述前、后排鋼球內,前、后排鋼球即分別進入由芯軸和軸承殼組成的前、后滾道內,并用撥針撥動前排鋼球(10),待基本均勻分布,再壓入前保持架(9),使前排鋼球(10)均勻分布在前保持架(9)中;i、取下“U”型彈簧卡,用撥針撥動后排鋼球(3)呈基本均布,然后壓入后保持架(8),使后排鋼球(3)均勻分布在后保持架(8)中;j、將一副“工”字型防塵圈(4)和一副“O”型耐油密封圈(7)沿芯軸(5)推入上述軸承殼(2)后端;k、重復上述工序c~j,對軸承另一端進行零件裝配。
2.一種用于紡機雙滾道上羅拉軸承裝配工藝的專用校正工具,其特征在于該校正工具包括組合使用的徑向間隙校正柱和“U”型彈簧卡。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紡機雙滾道上羅拉軸承裝配工藝的專用校正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徑向間隙校正柱呈階梯軸狀,包括底座(15)、軸承殼定位肩(14)和軸套(13),軸套(13)外徑與軸承殼(2)內孔間隙配裝,軸套(13)內孔與芯軸(5)外徑間隙配裝。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紡機雙滾道上羅拉軸承裝配工藝的專用校正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15)、軸承殼定位肩(14)和軸套(13)為連體結構,或連體的軸承殼定位肩(14)與軸套(13)嵌裝在底座(15)軸孔中。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紡機雙滾道上羅拉軸承裝配工藝的專用校正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U”型彈簧卡具有“U”字型的卡體(16),其卡體兩端頭折彎成撥頭(17)。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紡機雙滾道上羅拉軸承裝配工藝及其專用校正工具,其裝配工藝包括鋼球、芯軸、軸承殼雙滾道尺寸選配,利用現有后排專用工具、前排專用工具、撥針,結合徑向間隙校正柱和“U”型彈簧卡的應用,實現對芯軸、軸承殼、后保持架、后排鋼球、前排鋼球、前保持架等裝配工序,解決了雙滾道軸承后排鋼球的裝配難題,使雙滾道軸承在紡織行業(yè)中的推廣應用成為現實,從而克服了單滾道軸承壽命短的老大難問題,軸承壽命的提高為紡織行業(yè)降低了物料消耗,為國家節(jié)約了大批鋼材;同時由于雙滾道軸承受壓均勻、旋轉平穩(wěn),能持久穩(wěn)定紗的質量。
文檔編號D01H5/00GK1587465SQ20041005321
公開日2005年3月2日 申請日期2004年7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7月22日
發(fā)明者陳兆南 申請人:陳兆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