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針織輸紗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針織機領域,尤其是一種針織輸紗裝置。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針織輸紗裝置一般包括殼體、設置在殼體上方的傳動帶輪、離合器和設置在殼體下方的輸紗輪,一主軸上下貫穿殼體,其上部與傳動帶輪、離合器相連,下部與輸紗輪相連,另外,殼體上還設置有大致呈矩型的前探測桿和后探測桿。工作時,輸紗裝置的傳動帶輪在針織機上的傳動條帶帶動下旋轉,經(jīng)離合器、主軸傳動到輸紗輪,使輸紗輪產(chǎn)生旋轉運動,從而達到輸紗的目的。其中主軸在殼體內(nèi)的部分由設置在殼體軸孔內(nèi)的軸承固定環(huán)中的上軸承和下軸承支承,上下軸承之間由一滾動軸套相隔,由于這二個軸承長期處于高速運轉狀態(tài),因而容易引起損壞,從而影響到整個輸紗器的使用壽命。
目前,針織輸紗裝置中這二個軸承的安裝結構大致有以下二種第一種如圖6所示,二只軸承1′安裝在殼體軸孔內(nèi)的軸承固定環(huán)2′中,靠蓋板3′通過螺釘4′限定軸承1′的軸向位置;第二種如圖7所示,二只軸承1′安裝在軸承固定環(huán)2′中,靠軸承固定環(huán)2′中間的臺階3′限定軸承1′的軸向位置。在這二種安裝結構,軸承1′的外圈與軸承固定環(huán)2′的內(nèi)圈之間均為過盈配合,因而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即在安裝軸承1′時,需要先后分次壓入,理論上壓入的第一個軸承是不會損傷的,但當套入軸套后,無論用什么方法壓入另一個軸承時,就會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損傷。當用軸承外圈壓入軸承固定環(huán)時,軸承壓入到位,力的傳遞過程為軸承外圈→軸承鋼球→軸承內(nèi)圈→滾動軸套→軸承內(nèi)圈→支撐點;當用軸承內(nèi)圈壓入軸承固定環(huán)時,軸承壓入到位,力的傳遞過程為軸承內(nèi)圈→軸承鋼球→軸承外圈,以克服軸承外圈與軸承固定環(huán)的過盈摩擦力。如此,軸承在安裝就已受到了一定的損傷,這對軸承的使用壽命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另外,由于輸紗裝置使用時長期處于高速運轉狀態(tài),其內(nèi)的軸承同樣處于高速運轉狀態(tài),容易造成發(fā)熱,發(fā)熱后的軸承各零件會產(chǎn)生熱漲現(xiàn)象,由于軸承固定環(huán)內(nèi)圈與軸承外圈的配合均為過盈配合,導致使軸承游隙減少,這也嚴重影響了軸承的使用壽命。
另一方面,針織輸紗裝置一般具有二種功能定長送紗和斷紗信號反饋,斷紗信號反饋時間的長短直接影響到針織機器織物好壞和針織機器的使用效率。目前使用的前探測桿和后探測桿定位方式為在殼體下部固定有一電路座,在電路座的兩側邊設置有在壓鑄時直接形成的二對U型槽,前探測桿和后探測桿即被限位在對應的一對U型槽內(nèi),并由殼體的下端面定位。這種結構存在以下缺陷一是U型槽具有一定的厚度,U型槽內(nèi)一般時通過壓鑄的方法實現(xiàn)的,表面不光滑,與前探測桿、后探測桿的摩擦力較大,這樣在斷紗的時候前探測桿、后探測桿的反應相對較慢。二是U型槽與前探測桿、后探測桿配合間隙較大,容易使花絲和灰塵進入電路座的內(nèi)部,從而影響前探測桿、后探測桿的電氣接觸性能,縮短了針織輸紗裝置維護周期。
發(fā)明內(nèi)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新型的針織輸紗裝置,其主軸的軸承安裝方便,并且在安裝時能避免對軸承的損傷,安裝后能避免因高速運轉時而出現(xiàn)的熱漲現(xiàn)象,使軸承長期處于最佳工作狀態(tài),從而達到提高軸承使用壽命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前、后探測桿動作時阻尼低、靈敏度高、能減少斷紗信號反饋時間的針織輸紗裝置。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第一個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該針織輸紗裝置包括有殼體、設置在殼體上方的傳動帶輪、離合器、設置在殼體下方的輸紗輪以及設置在殼體下部的電路座、前探測桿和后探測桿,一主軸上下貫穿殼體,其上部與傳動帶輪、離合器相連,其下部與輸紗輪相連,并且主軸在殼體內(nèi)的部分由設置在殼體軸孔內(nèi)的軸承固定環(huán)中的上軸承和下軸承支承,上、下軸承之間由一滾動軸套相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軸承與軸承固定環(huán)之間為間隙配合,并且二個軸承中至少有一個被軸向限位。
所述的軸承與軸承固定環(huán)之間為配合間隙以小于0.03mm為佳。
所述的軸承軸向限位方式可以采用各種現(xiàn)有技術,但以以下方式為佳,即在與上軸承或/和下軸承外圈下端面相對的軸承固定環(huán)內(nèi)腔上嵌設一擋圈。
為了解決上述第二個技術問題,可在所述電路座的兩側邊設置有二對帶圓孔的固定槽板,所述的前探測桿和后探測桿即分別穿過并支承在對應的一對固定槽板之圓孔中。
為了進一步減少摩擦,所述的固定槽板之圓孔口部以呈刀口狀為佳。
為了防止前后探測桿左右躥動,可在所述的前、后探測桿位于電路座內(nèi)的部位固定有一定位圈,并將該定位圈嵌入電路座內(nèi)對應的定位槽中。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由于軸承固定環(huán)的內(nèi)腔與軸承的配合是間隙配合,這樣在安裝軸承時,可避免對軸承的損傷,當軸承處于高速運轉狀態(tài)時,發(fā)熱后的軸承各零件會產(chǎn)生熱漲現(xiàn)象,軸承固定環(huán)的內(nèi)腔與軸承的間隙配合可以抵消軸承各零件產(chǎn)生的熱漲現(xiàn)象,使軸承的游隙長期處于最佳狀態(tài),從而極大地提高軸承的使用壽命。軸承固定環(huán)的內(nèi)腔與軸承的配合是間隙配合,按照常規(guī)的機械設計而言,這樣的設計容易使軸承外圈與軸承固定環(huán)產(chǎn)生滑動,但在針織輸紗裝置中,由于傳動條帶的張緊力的作用,通過主軸,產(chǎn)生一對使二只軸承相對于軸承固定環(huán)偏轉的力偶F1、F2,從而使軸承緊靠在軸承固定環(huán)上,避免兩者之間產(chǎn)生滑動。
另外,本實用新型的前探測桿和后探測桿由固定槽板的刀口狀圓孔支承,支承面積大大減少,因而使摩擦力大大減小,實現(xiàn)低阻尼的目的,從而提高了前探測桿和后探測桿的靈敏度,減少斷紗信號反饋的時間。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剖視圖;圖2為圖1的立體圖;圖3為圖1的局部放大圖;圖4為圖1、圖2中的局部放大圖;圖5為圖1中從殼體上拆下的電路座俯視圖;圖6為電路座及前探測桿、后探測桿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7為圖5的A-A剖視圖;圖8為圖7中B部的局部放大圖;圖9為現(xiàn)有技術的局部剖視圖;圖10為另一種現(xiàn)有技術的局部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如圖1~圖8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包括有殼體4、設置在殼體4上方的傳動帶輪1、離合器3、設置在殼體4下方的輸紗輪8以及設置在殼體4下部的電路座5、前探測桿6和后探測桿7,參見圖1、圖2;一主軸2上下貫穿殼體4,其上部與傳動帶輪1、離合器3相連,其下部與輸紗輪8相連,并且主軸2在殼體4內(nèi)的部分由設置在殼體軸孔內(nèi)的軸承固定環(huán)9中的上軸承93和下軸承91支承,參見圖1、圖3;上軸承93與下軸承91之間由一滾動軸套92相隔,所述的上軸承93與軸承固定環(huán)9、下軸承91與軸承固定環(huán)9之間均為間隙配合,配合間隙為小于0.03mm,并且,在與上軸承93外圈下端面相對的軸承固定環(huán)9內(nèi)腔上嵌設有一擋圈94,使上軸承93在軸向上限位,參見圖1、圖3、圖4;在所述的電路座5內(nèi)對應前、后探測桿7的側邊各設置一對帶圓孔的固定槽板61、71,并且圓孔61a、71a的口部分別呈刀口狀,而所述的前探測桿6和后探測桿7即分別穿過并支承在對應的一對固定槽板之圓孔54、52中,參見圖5、圖6、圖7、圖8;在前、后探測桿6、7位于電路座5內(nèi)的部位上還固定一定位圈62、72,該定位圈62、72嵌入電路座5內(nèi)對應的定位槽53、51中,從而防止前、后探測桿左右躥動,參見圖5、圖6、圖7。
權利要求1.一種針織輸紗裝置,包括有殼體(4)、設置在殼體(4)上方的傳動帶輪(1)、離合器(3)、設置在殼體(4)下方的輸紗輪(8)以及設置在殼體(4)下部的電路座(5)、前探測桿(6)和后探測桿(7),一主軸(2)上下貫穿殼體(1),其上部與傳動帶輪(1)、離合器(3)相連,其下部與輸紗輪(8)相連,并且主軸(2)在殼體(4)內(nèi)的部分由設置在殼體軸孔內(nèi)的軸承固定環(huán)(9)中的上軸承(93)和下軸承(91)支承,上、下軸承之間由一滾動軸套(92)相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軸承(91)與軸承固定環(huán)(9)之間為間隙配合,并且二個軸承中至少有一個被軸向限位。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針織輸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軸承(93、91)與軸承固定環(huán)(9)之間為配合間隙以小于0.03mm為佳。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針織輸紗裝置,其特征在于在與上軸承(93)或/和下軸承(91)外圈下端面相對的軸承固定環(huán)(9)內(nèi)腔上嵌設一擋圈(94)。
4.根據(jù)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針織輸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電路座(5)的兩側邊設置有二對帶圓孔(61a、71a)的固定槽板(61、71),所述的前探測桿(6)和后探測桿(7)即分別穿過并支承在對應的一對固定槽板(61、71)之圓孔(61a、71a)中。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針織輸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槽板(61、71)之圓孔(61a、71a)口部呈刀口狀。
6.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針織輸紗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前、后探測桿(6、7)位于電路座(5)內(nèi)的部位固定有一定位圈(62、72),并將該定位圈(62、72)嵌入電路座(5)內(nèi)對應的定位槽(53、51)中。
專利摘要一種針織輸紗裝置,包括有殼體(4)、設置在殼體(4)上方的傳動帶輪(1)、離合器(3)、設置在殼體(4)下方的輸紗輪(8)以及設置在殼體(4)下部的電路座(5)、前探測桿(6)和后探測桿(7),一主軸(2)上下貫穿殼體(4),其上部與傳動帶輪(1)、離合器(3)相連,其下部與輸紗輪(8)相連,并且主軸(2)在殼體(4)內(nèi)的部分由設置在殼體(4)軸孔內(nèi)的軸承固定環(huán)(9)中的上軸承(93)和下軸承(91)支承,上、下軸承之間由一滾動軸套(92)相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軸承(93)與軸承固定環(huán)(9)之間為間隙配合,并且二個軸承中至少有一個被軸向限位。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在安裝軸承時不會對其造成損傷,并且當軸承處于高速運轉狀態(tài)時,軸承固定環(huán)的內(nèi)腔與軸承的間隙配合可以抵消軸承各零件產(chǎn)生的熱漲現(xiàn)象,使軸承的游隙長期處于最佳狀態(tài),從而極大地提高軸承的使用壽命。
文檔編號D04B35/16GK2652967SQ20032010790
公開日2004年11月3日 申請日期2003年11月5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11月5日
發(fā)明者馬信棣, 陳軍捷 申請人:慈溪市太陽紡織器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