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清熱潤肺,扶 桑花清肺解毒,太子參潤肺生津,黃精滋腎潤肺,防風(fēng)祛風(fēng)止痙,諸藥合用,共奏潤肺、健脾、 補(bǔ)腎,化痰止咳平喘之效。
[0027] 虎杖:味微苦,性微寒,入肝、膽、肺經(jīng),具有祛風(fēng)利濕,散瘀定痛,化痰止咳的作用, 用于風(fēng)濕痹痛,濕熱黃疸,泄瀉痢疾,淋濁帶下,血瘀經(jīng)閉,跌打損傷,肺熱咳嗽痰多等證。
[0028] 荊芥:味辛,性微溫,入肺、肝經(jīng),具有祛風(fēng)解表,宣毒透瘆,理血止痙的功效,主治 感冒寒熱,頭痛,目癢,咽痛,咳嗽,麻瘆,風(fēng)瘆,癰瘡,準(zhǔn)將,吐血,血塊血,便血,崩漏,產(chǎn)后中 風(fēng)、血暈等證。
[0029] 板藍(lán)根:味苦、性寒,入心、肝、膽、胃經(jīng),有清熱解毒、涼血利咽的作用,用于治療溫 毒發(fā)斑;高熱頭痛;大頭瘟疫;舌絳紫暗,爛喉丹痧;丹毒;痄腮;喉痹;瘡腫、癰腫;水痘;麻 瘆;肝炎;流行性感冒,流腦,乙腦,肺炎,神昏吐紐,咽腫,火眼,瘡瘆等證。
[0030] 川谷根:為禾本科薏苡屬植物川谷的根和根莖,味甘、淡,性微寒,歸脾、膀胱經(jīng),具 有清熱涼血,利水通淋,消極殺蟲的功效,主治熱淋,血淋,膏淋,崩漏帶下,水腫,濕熱黃疸, 蛔蟲病等證。
[0031] 麻黃:拉丁名EphedraeHerba,味辛、微苦,性溫,歸肺、膀胱經(jīng),麻黃有發(fā)寒解表, 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效,主治外感風(fēng)寒之發(fā)熱無汗等病癥,風(fēng)濕性痹痛,寒邪犯肺或熱 邪壅肺之喘咳氣逆等證。
[0032] 款冬花:味辛、苦,性溫,入肺經(jīng),具有潤肺止咳,消痰下氣的作用,主要用于各種咳 嗽氣喘,多痰及痰中帶血等證。
[0033] 三白草:拉丁名SaururiHerba,味甘、辛,性寒,歸肺、膀胱經(jīng),具有清熱利蒸餾水; 解毒消腫的功效,主治熱淋;血淋;蒸餾水腫;腳氣;黃疸;痢疾;帶下;癰腫瘡毒;濕瘆;蛇 咬傷等證。
[0034] 牛蒡子:味辛,苦;性寒,歸肺,胃經(jīng),具有疏散風(fēng)熱,清熱解毒透瘆,宣肺利咽散腫 的功效,主治風(fēng)熱感冒、溫病初起;風(fēng)熱或肺熱咳嗽、咯痰不暢;咽喉腫痛;斑瘆不透;麻瘆 初期,瘆出不暢及風(fēng)瘆瘙癢;瘡瘍腫毒及痄腮等證。
[0035] 前胡:拉丁名PeucedaniRadix,味苦、辛,性微寒,入肺經(jīng),有宣散風(fēng)熱,降氣祛痰 的作用,主要用于外感風(fēng)熱咳嗽,以及痰熱壅塞、肺氣詩選所致之咳喘、胸膈不利等證。
[0036] 白術(shù):拉丁名atractylodismacrocephalaerhizoma,味甘、苦,性溫,入脾、胃經(jīng), 有補(bǔ)脾利氣,燥濕利水,固表止汗,運(yùn)脾潤燥的作用,主要用于脾失健運(yùn)、氣不化水所致之痞 滿腹瀉,痰飲水腫;中氣不足之心煩懶言,崩中漏下,久痢脫肛;脾虛氣弱之奏里不固、虛汗 自汗等證。
[0037] 明黨參: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肺、脾、肝經(jīng),具有潤肺化痰,養(yǎng)陰和胃,平肝解毒的 功效,用于肺熱咳嗽,嘔吐反胃,食少口干,目赤眩暈,疔毒瘡瘍等證。
[0038] 鴨妬草:拉丁名CommelnaeHerba,味甘,淡,性寒,入心,肝、脾、腎、大小腸經(jīng),具 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主治水腫,腳氣,小便不利,感冒,丹毒,腮腺炎,黃疸肝炎,熱 痢,瘧疾,鼻紐,尿血,血崩,白帶,咽喉腫痛,癰疽疔瘡等證。
[0039] 知母:拉丁名AnemarrhenaeRhizoma,味苦、甘,性寒,入肺、胃、腎經(jīng),有瀉熱除煩, 滋陰潤燥、清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外感熱病,高熱煩躁,肺熱燥咳,內(nèi)熱消渴等癥狀;其苦寒 質(zhì)潤,性沉降,既能清熱,又能生津,善治溫?zé)岵⌒叭霘夥?,熱盛傷津;也用于治療消渴癥; 痰熱壅肺而喘,肺燥咳嗽,痰少不利;陰虛火旺,虛火上炎等證。
[0040] 天冬:味甘、苦,性寒,歸肺、腎經(jīng),具有養(yǎng)陰潤燥,清肺生津的功效,主治燥熱咳嗽, 陰虛勞嗽,陰虛火旺,腎精不固之遺精、早泄及虛火上炎之咽喉腫痛,熱病津傷口渴,內(nèi)熱消 渴腸燥便秘等證。
[0041] 紅豆蔻:拉丁名HedysariRadix,味辛,性溫,歸脾、肺經(jīng),具有溫中燥濕,燥濕散 寒,醒脾消食的功效,主治脘腹冷痛、食積脹滿、嘔吐泄瀉、飲酒過多等證。
[0042] 地柏枝:為卷柏科卷柏屬植物江南卷柏的全草,具有止血,清熱,利濕的功效,主治 肺熱咳血,肺癆咳血及浮腫,吐血,便血,痔瘡出血,外傷出血,發(fā)熱,小兒驚風(fēng),濕熱黃疸,頭 暈?zāi)垦?,淋病,水腫,小兒口瘡,鼻瘡,水火燙傷,毒蛇咬傷等證。
[0043]云苔草:為報(bào)春花科報(bào)春花屬植物無粉報(bào)春的根或全草,味苦、辛,性平,具有祛風(fēng) 除濕,解毒消腫的功效,主治感冒發(fā)熱,咳嗽,咽喉腫痛,牙痛,風(fēng)濕痹痛,肝炎,痢疾,淋證, 皮膚瘙癢,毒蛇咬傷等證。
[0044]白側(cè)耳:為虎耳草科梅花草屬植物突隔梅花草的全草或根,味甘,性寒,具有清熱 潤肺,解毒消腫的功效,主治肺結(jié)核,喉炎,腮腺炎,淋巴結(jié)炎,熱毒瘡腫,跌打損傷等證。
[0045] 扶?;ǎ簽殄\葵科木槿屬植物朱瑾的花,味甘,性寒,具有清肺,涼血,利濕,解毒的 功效,主治肺熱咳嗽,咳血,崩漏,白帶,痢疾,赤白濁,癰腫毒瘡等證。
[0046] 太子參:味甘、微苦,性平,入脾、肺經(jīng),具有補(bǔ)氣健脾,潤肺生津的作用,用于脾氣 虛弱、胃陰不足的食少倦怠,能益脾氣,養(yǎng)胃陰,用于氣虛津傷的肺虛燥咳及心悸不眠、虛熱 汗多,能益氣生津,治氣虛肺燥咳嗽,氣陰兩虛的心悸不眠、多汗等證。
[0047] 黃精:味甘,性平,入肺、脾、腎經(jīng),具有滋腎潤肺,補(bǔ)脾益氣的作用,用于陰虛肺燥, 干咳痰少,消渴多飲,脾胃虛弱,脾氣虛或脾陰不足,腎虛精虧,腰膝酸軟,須發(fā)早白等證。
[0048]防風(fēng):味辛、甘,性微溫,入肺、肝、脾、膀胱經(jīng),有散寒解表,勝濕止痛,祛風(fēng)止痙,止 癢的作用,主要用于外感風(fēng)寒證及寒邪郁閉,內(nèi)熱郁結(jié)之表寒里熱證等證。
[0049] 本發(fā)明提供的中藥制劑為口服劑型,采用常規(guī)的制備方法添加必要的載體和輔料 即可制備而成,優(yōu)選制備成口服液和散劑。
[0050] 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上述用于治療支氣管哮喘的中藥口服液的制備方法,包括:
[0051] 第一步,按上述重量選取虎杖、板藍(lán)根、川谷根、三白草、牛蒡子、前胡、鴨拓草、知 母、天冬、地柏枝、白側(cè)耳、扶?;ê头里L(fēng)分別粉碎成40目粉末,攪拌混合均勾,形成混合 物,將混合物裝入滲漉筒中,每Ikg混合物加醇濃度為75 %~85 %的乙醇3kg~5kg,常 溫下浸泡5小時(shí)~8小時(shí),調(diào)節(jié)滲漉筒閥門,使乙醇藥液慢慢滴出,滴出速度為每分鐘2~ 4mL,前50ml不接收,隨后開始收集滴出液,滴出液由無色逐漸變?yōu)辄S色,隨后又逐漸變?yōu)?無色,待完全成為無色不再收集滴出液,濃縮,除去部分乙醇溶劑,獲得相對密度1.20~ 1.30(60°C)的清膏;
[0052] 第二步,將余下組分按照重量稱取,分別粉碎成40目的粉末,攪拌混合均勻,形成 混合物,加入相對于混合物質(zhì)量6~8倍的水,用體積濃度為5%的鹽酸調(diào)節(jié)水的pH值為 2~3,浸泡1小時(shí)~2小時(shí),隨后煎煮3小時(shí)~5小時(shí),煎煮液過濾,濾渣再次加入相對于 混合物質(zhì)量4~6倍的水,煎煮3小時(shí)~5小時(shí),煎煮液過濾,將煎煮液合并,用質(zhì)量百分 濃度為20 %氫氧化鈉調(diào)節(jié)pH值至6~7,獲得提取液,提取液濃縮為相對密度為1. 10~ 1.20(60°C)的清膏;
[0053] 第三步,將第一步和第二步獲得清膏混合,加入醇濃度為95 %的乙醇至醇含量達(dá) 到60%,在(TC冷藏12小時(shí),過濾,濾液減壓濃縮回收乙醇,獲得干膏體,粉碎,干燥,獲得粉 末,取500g粉末,加入500ml蒸餾水溶解,隨后加入蔗糖50g,尼泊金乙酯5g,攪拌溶解均 勻,在0°C~4°C的條件下靜置24h,過濾,經(jīng)紫外線消毒殺菌,分裝入瓶,每瓶50ml。
[0054] 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上述用于治療支氣管哮喘的中藥散劑的制備方法,包括:
[0055] 第一步,按上述重量選取虎杖、板藍(lán)根、川谷根、三白草、牛蒡子、前胡、鴨拓草、知 母、天冬、地柏枝、白側(cè)耳、扶?;ê头里L(fēng)分別粉碎成40目粉末,攪拌混合均勾,形成混合 物,將混合物裝入滲漉筒中,每Ikg混合物加醇濃度為75 %~85 %的乙醇3kg~5kg,常 溫下浸泡5小時(shí)~8小時(shí),調(diào)節(jié)滲漉筒閥門,使乙醇藥液慢慢滴出,滴出速度為每分鐘2~ 4mL,前50ml不接收,隨后開始收集滴出液,滴出液由無色逐漸變?yōu)辄S色,隨后又逐漸變?yōu)?無色,待完全成為無色不再收集滴出液,濃縮,除去部分乙醇溶劑,獲得相對密度1.20~ 1.30(60°C)的清膏;
[0056] 第二步,將余下組分按照重量稱取,分別粉碎成40目的粉末,攪拌混合均勻,形成 混合物,加入相對于混合物質(zhì)量6~8倍的水,用體積濃度為5%的鹽酸調(diào)節(jié)水的pH值為 2~3,浸泡1小時(shí)~2小時(shí),隨后煎煮3小時(shí)~5小時(shí),煎煮液過濾,濾渣再次加入相對于 混合物質(zhì)量4~6倍的水,煎煮3小時(shí)~5小時(shí),煎煮液過濾,將煎煮液合并,用質(zhì)量百分 濃度為20 %氫氧化鈉調(diào)節(jié)pH值至6~7,獲得提取液,提取液濃縮為相對密度為1. 10~ 1.20(60°C)的清膏;
[0057] 第三步,將第一步和第二步獲得清膏混合,加入醇濃度為95 %的乙醇至醇含量達(dá) 到60%,在(TC冷藏12小時(shí),過濾,濾液減壓濃縮回收乙醇,獲得干膏體,粉碎,干燥,獲得粉 末,取500g粉末,加入500g的淀粉,攪拌混合均勻,獲得散劑。
[0058] 以下采用實(shí)施例來詳細(xì)說明本發(fā)明的實(shí)施方式,借此對本發(fā)明如何應(yīng)用技術(shù)手段 來解決技術(shù)問題,并達(dá)成技術(shù)效果的實(shí)現(xiàn)過程能充分理解并據(jù)以實(shí)施。
[0059] 實(shí)施例1散劑1
[0060] 選取虎杖40g、板藍(lán)根60g、川谷根25g、三白草25g、牛蒡子25g、前胡35g、鴨拓 草20g、知母30g、天冬35g、地柏枝15g、白側(cè)耳25g、扶桑花20g、防風(fēng)20g分別粉碎成40 目粉末,攪拌混合均勻,形成混合物,將混合物裝入滲漉筒中,每Ikg混合物加醇濃度為 85%的乙醇5kg,常溫下浸泡6小時(shí),調(diào)節(jié)滲漉筒閥門,使乙醇藥液慢慢滴出,滴出速度為 每分鐘3mL,前50ml不接收,隨后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