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到一種適用于安裝在掰穗集稈型玉米穗莖兼收割臺,具體涉及一種靠風力扶正作物莖稈朝向的氣流式柔性扶禾掰穗裝置,屬于玉米收獲機械技術領域。
技術背景
扶禾裝置是玉米收獲機割臺最重要的工作部件之一,目前市場上的扶禾裝置根據(jù)工作方式主要分為撥禾鏈式扶禾裝置和撥禾輪式扶禾裝置,都是通過接觸作物莖稈,對其施加作用力從而起到扶禾作用,消耗功率較大,且易對果穗造成損傷。
扶禾裝置起到把待割作物莖稈向切割器方向引導的作用,扶禾裝置能提高收割臺的工作質量、減少損失、改善機器對倒伏作物的適應性。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撥禾裝置消耗功率大,易損果穗等問題,本發(fā)明旨在提供一種氣流式柔性扶禾掰穗裝置,該裝置利用氣流將作物莖稈吸向易于收割的方向。通過切割裝置將莖稈切碎,通過風力運輸莖稈。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專利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氣流式柔性扶禾掰穗裝置由風機系統(tǒng)、氣吸式扶禾滾筒扶禾系統(tǒng)、掰穗切割系統(tǒng)、減速箱系統(tǒng)、機架組成,每組作為一個單體,安裝在機架上,通過機架與拖拉機或自走收獲主機相連,能夠適用于1~50行不同玉米收獲機系列。其結構特點是:在裝置一側(或兩側)設有氣吸式扶禾滾筒,氣吸式扶禾滾筒由風機產生風力從而吸附玉米秸稈,氣吸式扶禾滾筒后連接掰穗切割系統(tǒng),氣吸式扶禾滾筒轉動把玉米秸稈拋向掰穗機構,掰穗機構對秸稈進行切碎和向后拋送同時掰下玉米果穗,從而實現(xiàn)整個裝置的柔性扶禾與無損傷掰穗功能。
進一步具體說明技術方案:氣吸式扶禾滾筒安裝在拉莖掰穗輥下方,放置在整體裝置最前方,并與掰穗輥相配合完成對正常生長玉米植株的扶禾和向后輸送作用。
工作時,風機系統(tǒng)通過管道與氣吸式扶禾滾筒相連接,使氣吸式扶禾滾筒產生吸力,從而吸附玉米秸稈,氣吸式扶禾滾筒通過鏈輪和錐齒輪與掰穗輥尖端連接從而獲得動力(工作轉速為800r/min~2000r/min,工作位置為0~2000mm),氣吸式扶禾滾筒吸附秸稈轉動使之拋向掰穗輥,掰穗輥對秸稈進行切碎和向后拋送運動從而實現(xiàn)掰穗和切碎秸稈的功能。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1)該氣流式柔性扶禾掰穗裝置結構緊湊,工作可靠,性能穩(wěn)定,提高了玉米收獲效率;2)氣吸式扶禾滾筒、掰穗輥配合使用,增加了整個掰穗裝置的行距適應性,提高了對不同玉米植株狀態(tài)的扶持和喂入能力,有利于進行跨區(qū)作業(yè);3)拉莖掰穗輥改變了傳統(tǒng)的摘穗方式,邊拉莖邊掰穗,解決了果穗損傷問題;4)該氣流式柔性扶禾掰穗裝置高度可調,能夠適應不同結穗高度的玉米植株,提高對不同玉米品種的適應性;5)該裝置利用風機和氣吸式扶禾滾筒對秸稈實現(xiàn)了柔性扶禾,利用掰穗輥實現(xiàn)了柔性掰穗,很好的保護了玉米果穗。
附圖說明
圖1是一種氣流式柔性扶禾掰穗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氣吸式扶禾滾筒裝置主視圖。
附圖中:1.氣吸式扶禾滾筒、2.掰穗輥、3.減速器、4.風機、5.機架、6.膠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給出的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一種氣流式柔性扶禾掰穗裝置,包括氣吸式扶禾滾筒裝置1、掰穗裝置2、減速箱裝置3、機架5、風機4、膠管6,其特征在于:掰穗輥2(400-1000r/min)從減速箱獲得轉速,并通過鏈傳動和錐齒輪傳動使氣吸式扶禾滾筒轉動(工作轉速為800r/min~2000r/min)。工作時,風機系統(tǒng)4通過膠管6與氣吸式扶禾滾筒1相連接,使氣吸式扶禾滾筒1產生吸力,吸附玉米植株,氣吸式扶禾滾筒1轉動把玉米秸稈拋向掰穗機構2,滾筒罩殼阻斷氣流,掰穗機構2對秸稈進行切碎和向后拋送同時掰下玉米果穗,從而實現(xiàn)整個裝置的柔性扶禾與無損傷掰穗功能。
該掰穗裝置采取模塊化設計,每組作為一個獨立單體,通過機架及拖拉機或自走收獲主機相連,適用于1~50行不同玉米收獲機系列。
拉莖掰穗輥2互為正、逆時針向外旋轉,與地面成前高后低的傾斜狀態(tài),角度α范圍0°~90°可調, 拉莖掰穗輥2入口端距離地面距離H可調,H調節(jié)范圍0.5~1米,高度能夠根據(jù)實際需要進行調整,適應不同玉米結穗高度。
氣吸式扶禾滾筒1的直徑0-1000mm,長度10-2000mm,筒面分布有氣孔,氣孔形狀是圓形,或多邊形,氣孔分布規(guī)律一:軸向氣孔間距0-500mm,外緣氣孔間距0-360°;氣孔分布規(guī)律二:沿五階光滑螺旋線“”排列。
氣吸式扶禾滾筒1的罩殼尺寸:罩殼直徑0-1100mm,長度10-2100mm,包圍角度0-360°。
拉莖掰穗輥2上面設置輸送掰穗拉筋,玉米喂入之后一邊向后輸送一邊向上拉莖,輸送筋為多頭螺旋線形式,螺旋頭數(shù)取值范圍1~10條,拉莖是與軸線平行的拉筋,每圈1~10條取值。
最后所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