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水田作業(yè)機的變速操作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水田作業(yè)機的變速操作結構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具有行駛變速裝置和變速手柄的水田作業(yè)機的變速操作結構, 該行駛變速裝置能夠?qū)⑿旭倷C體的行駛變速狀態(tài)自由切換為高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速度低 于所述高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的中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速度低于所述中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的低速 前進變速狀態(tài)和后退行駛狀態(tài)各狀態(tài),變速手柄下達形成所述高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所述 中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所述低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所述后退行駛狀態(tài)的指令。
背景技術:
[0002]作為上述水田作業(yè)機的一個例子的插秧機以往有如下結構,S卩,是通過對變速 手柄的操作能夠切換為“F2-H”、“F2-L”、“Fl-H”、“F1-L”這4個檔作為行駛 機體的前進行駛變速狀態(tài)的結構,在其中的下達高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F2-H)指令的操作位 置和下達后退行駛狀態(tài)“R”指令的后退位置之間進行切換操作時,暫時將變速手柄切 換至位于左右中央位置的空檔操作位置N,在前后方向上進行操作使變速手柄移動至高 速前進用的位置或后退用位置,而且,在左右方向上進行移動操作將變速手柄切換至期 望的操作位置,即,下達形成高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指令的操作位置和下達形成后退行駛狀 態(tài)指令的后退位置(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0003]另外,雖然專利文獻1中未詳細記載,但以往設定為各檔的每個變速比的差都 不大,使得即使從低速側的變速檔逐檔切換為高速側的變速檔,變速比也無大的變化, 以能夠根據(jù)田地中各種作業(yè)狀況進行適當應對。[0004]專利文獻1 JP特開平5-44820號公報。[0005]上述現(xiàn)有結構中,通過變速手柄在下達形成高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指令的操作位置 和下達形成后退行駛狀態(tài)指令的后退位置之間進行切換操作時,操作繁瑣,還具有改進 的空間。[0006]例如,作為水田作業(yè)機的插秧機,在田地內(nèi)進行秧苗栽插作業(yè)時,在田邊切換 行駛方向時,有時交互地出現(xiàn)將行駛變速裝置切換為高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進行作業(yè)的狀態(tài) 和進行后退行駛的狀態(tài),以往的結構存在這種情況下變速手柄的切換操作繁雜的缺點。[0007]另外,插秧機或直接播種機這樣的水田作業(yè)機中,為了在田地進行作業(yè)時能夠 高效地進行作業(yè),優(yōu)選能夠按照田面的狀況以盡量快的速度行駛,但是最近,在田地中 的作業(yè)結束后從田地中越過田埂退出時,或者,在作業(yè)開始前通過田埂進入田地內(nèi)等 時,希望使行駛機體以使行駛速度最大限度地慢的狀態(tài)行駛。[0008]但是,根據(jù)現(xiàn)有結構,是設定為各檔的每個變速比的差都不大的結構,使得即 使從低速側的變速檔逐檔切換為高速側的變速檔,變速比也無大的變化,因為多個檔的 行駛變速狀態(tài)各自的變速比的差小,所以在出現(xiàn)以使行駛速度最大限度地減小的狀態(tài)下 行駛的行駛狀態(tài)時,需要增加變速檔數(shù),從而具有結構復雜的缺點。[0009]但是,能夠形成使用靜油壓無級變速裝置(HST)使行駛速度變速的結構作為上 述那樣的能夠?qū)崿F(xiàn)以極低速行駛的行駛狀態(tài)的結構,但是使用這樣的靜油壓無級變速裝置的結構,傳動效率比齒輪式變速裝置低,存在不能獲得與發(fā)動機的動力大小對應的充 分的作業(yè)速度的缺點,另外,還存在使結構變得復雜而成本高等缺點。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水田作業(yè)機的變速操作結構,使用傳動效率 高、能夠降低成本的齒輪式變速裝置,能夠高效率地切換操作變速手柄,并且,增加了 變速檔數(shù)而不會導致結構復雜化,能夠良好地進行作業(yè)行駛,并且能夠?qū)崿F(xiàn)以最大限度 地減小行駛速度的狀態(tài)行駛的行駛狀態(tài)。本實用新型的水田作業(yè)機的變速操作結構,具有行駛變速裝置和變速手柄,所 述行駛變速裝置能夠?qū)⑿旭倷C體的行駛變速狀態(tài)分別自由切換為高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速 度低于所述高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的中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速度低于所述中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的 低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和后退行駛狀態(tài),所述變速手柄進行指令以形成所述高速前進變速狀 態(tài)、所述中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所述低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所述后退行駛狀態(tài),其中,第一 特征結構是,所述行駛變速裝置是由齒輪式變速裝置構成的,該齒輪式變速裝置構成為 所述高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下的變速比與所述中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下的變速比的差小于所述中 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下的變速比與所述低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下的變速比的差,所述變速手柄被 操作而能夠分別自由切換至用于切換為所述高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的高速前進操作位置、用 于切換為所述中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的中速前進操作位置、用于切換為所述低速前進變速狀 態(tài)的低速前進操作位置、用于切換為所述后退行駛狀態(tài)的后退操作位置,并且,所述高 速前進操作位置和所述后退操作位置被設置于在伴隨著沿機體前后方向的移動操作而能 夠進行相互切換操作的狀態(tài)下相向的位置。S卩,行駛變速裝置是由齒輪式變速裝置構成的,該齒輪式變速裝置構成為高速 前進變速狀態(tài)下的變速比與中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下的變速比的差小于中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下 的變速比與低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下的變速比的差,因而,作為高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和中速前 進變速狀態(tài)能夠設定為以適于在田地中作業(yè)行駛的行駛速度行駛的變速狀態(tài),并且,作 為低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例如能夠設定為為了跨越田埂而以極低速的行駛速度行駛的變速狀 態(tài),即使不增加變速檔數(shù),也能夠一邊良好地進行在田地中的作業(yè)行駛,一邊在最大限 度地減小行駛速度的狀態(tài)下行駛。另外,例如在田地內(nèi)執(zhí)行作業(yè)時,為了在田邊切換行駛方向,交互地切換為一 邊前進一邊進行作業(yè)的狀態(tài)和后退行駛狀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在高速前進操作位置和后 退操作位置之間切換操作變速手柄,但因為高速前進操作位置和后退操作位置設置于在 伴隨著沿機體前后方向的移動操作能夠相互地切換操作的狀態(tài)下相向的位置,所以能夠 通過簡便的操作切換變速手柄。但是,在通常的作業(yè)狀態(tài)中,像上述那樣在高速前進操作位置和后退操作位置 之間進行切換操作,但若行駛負載較大,則將變速手柄從高速前進操作位置操作為中速 前進變速狀態(tài),或者從通常的作業(yè)轉(zhuǎn)移為越過田埂行駛時,能夠?qū)⒆兯偈直鷱母咚偾斑M 操作位置操作為低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因而,能夠提供如下的水田作業(yè)機的變速操作結構,即,使用傳動效率高、能 夠降低成本的齒輪式變速裝置,能夠高效率地切換操作變速手柄,并且,增加了變速檔數(shù)而不會導致結構復雜化,能夠良好地進行作業(yè)行駛,并且能夠?qū)崿F(xiàn)在使行駛速度最大 限度地減小的狀態(tài)下行駛的行駛狀態(tài)。[0016]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特征結構為,在第一特征結構的基礎上,所述變速手柄支撐 在支撐構件上,并且所述變速手柄能夠分別在機體左右方向和機體前后方向上以呈十字 自由擺動的方式被操作,并且具有連接所述變速手柄和所述行駛變速裝置的連接操作機 構,使得在所述變速手柄從空檔位置擺動至右方和左方中的任一方的狀態(tài)下,通過將所 述變速手柄操作至前方和后方中的任一方,切換至所述高速用前進操作位置,通過操作 至前方和后方中的另一方,切換至所述后退操作位置。[0017]根據(jù)第二特征結構,以能夠分別在機體左右方向和機體前后方向上被操作而呈 十字自由擺動的方式被支撐的變速手柄從空檔位置擺動至右方和左方中的任一方的狀態(tài) 下,通過將該變速手柄操作至前方和后方中的任一方,行駛變速裝置切換為高速用前進 操作位置。[0018]另外,在將變速手柄從空檔位置擺動至右方和左方中任一方的狀態(tài)下,通過將 該變速手柄操作至前方和后方中的另一方,行駛變速裝置切換至后退操作位置。[0019]這樣,通過僅在前后方向上操作變速手柄這樣的簡單操作,就能夠在高速前進 變速狀態(tài)和后退行駛狀態(tài)之間切換行駛變速裝置的變速狀態(tài)。[0020]本實用新型的第三特征結構為,在第二特征結構的基礎上,所述連接操作機構 具有與變速操作用的第一變速操作構件連動連接的第一連接構件和與變速操作用的第二 變速操作構件連動連接的第二連接構件,并且,在被操作而能夠分別在機體左右方向和 機體前后方向上與所述變速手柄一體擺動的連動操作構件從空檔位置擺動至右方和左方 中的任一方的狀態(tài)下,通過在機體前后方向上操作所述連動操作構件,連動操作所述第 一連接構件,并且,在所述連動操作構件從所述空檔位置擺動至右方和左方中的另一方 的狀態(tài)下,通過在機體前后方向上操作所述連動操作構件,連動操作所述第二連接構 件,通過對所述第一連接構件的操作,所述行駛變速裝置在所述高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和所 述后退行駛變速狀態(tài)之間切換,并且,通過對所述第二連接構件的操作,所述行駛變速 裝置在所述中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和所述低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之間切換,具有能夠進行自由切 換的移動限制構件,當所述連動操作構件處于所述空檔位置時,所述移動限制構件形成 限制所述第一連接構件和所述第二連接構件在機體前后方向上的移動的作用狀態(tài),當所 述連動操作構件從所述空檔位置擺動至右方或左方時,所述移動限制構件解除對所述第 一連接構件和所述第二連接構件的限制而形成允許在機體前后方向上移動的非作用狀 態(tài),所述第一連接構件和所述第二連接構件分別形成為在機體前后方向上與處于所述空 檔位置的所述連動操作構件重疊的狀態(tài)。[0021]根據(jù)第三特征結構,在被操作而能夠分別在機體左右方向和機體前后方向上與 變速手柄一體擺動的連動操作構件從空檔位置擺動至右方和左方中的任一方的狀態(tài)下, 通過在機體前后方向上操作該連動操作構件,連動操作第一連接構件,從而與該第一連 接構件連動連接的變速操作用的第一變速操作構件被操作,行駛變速裝置切換為高速前 進變速狀態(tài)和后退行駛變速狀態(tài)中的任一種狀態(tài)。[0022]在連動操作構件從空檔位置擺動至右方和左方中的另一方的狀態(tài)下,通過在機 體前后方向上操作該連動操作構件,連動操作第二連接構件,變速操作用的第二變速操作構件被操作,從而行駛變速裝置切換為中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和低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中的任 一種狀態(tài)。并且,當連動操作構件處于空檔位置時,移動限制構件切換為作用狀態(tài),第一 連接構件和第二連接構件在機體前后方向上的移動被限制。通過這樣地限制移動,即使 在前后方向上誤操作變速手柄即連動操作構件,第一連接構件和第二連接構件也不會被 操作。另外,當所述連動操作構件從所述空檔位置擺動至右方或左方時,移動限制構件 解除限制,切換為允許連動操作構件在機體前后方向上移動的非作用狀態(tài),允許第一連 接構件或第二連接構件在機體前后方向上移動。另外,第一連接構件和第二連接構件分別形成為在機體前后方向上與處于空檔 位置的連動操作構件重疊的形式,因而,能夠通過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動被移動限制構件 限制的第一連接構件和第二連接構件牽制連動操作構件在前后方向上不必要的移動。因而,在變速手柄處于空檔位置時,即使有時因誤操作等意外地在前后方向上 操作變速手柄,也不會進行變速操作,而且,連動操作構件與第一連接構件、第二連接 構件通過卡合而相互限制,從而能夠?qū)⑦B動操作構件可靠地維持在空檔位置。本實用新型的第四特征結構為,在第三特征結構的基礎上,具有手柄操作引導 部,該手柄操作引導部具有左右移動路徑,其允許從空檔位置向機體左右方向操作所 述連動操作構件;左側前后移動路徑,其允許從左右移動路徑的左側端部位置向機體前 后方向操作所述連動操作構件;右側前后移動路徑,其允許從所述左右移動路徑的右側 端部位置向機體前后方向操作所述連動操作構件;具有空檔施力機構,在所述連動操作 構件位于所述左右移動路徑上的狀態(tài)下,在能夠通過手動操作克服作用力而在所述左右 移動路徑上操作所述連動操作構件的狀態(tài)下,對所述連動操作構件按壓施力,以使所述 連動操作構件從左右方向兩側復原至所述空檔位置;使所述空檔施力機構和所述移動限 制構件連動,以在所述連動操作構件復原至所述空檔位置時切換為所述作用狀態(tài),當克 服所述空檔施力機構的作用力而將所述連動操作構件操作至所述左右移動路徑的左側端 部位置或右側端部位置時切換為所述非作用狀態(tài)。根據(jù)第四特征結構,由于具有手柄操作引導部,因而隨著對變速手柄的操作而 被操作一體移動的連動操作構件能夠沿著左右移動路徑、左側前后移動路徑和右側前后 移動路徑移動操作,不能被操作至除這些位置以外的位置,因而能夠以不會產(chǎn)生不利的 狀態(tài)操作該連動操作構件,所謂的不利是指以未與第一連接構件或第二連接構件連接的 狀態(tài)在機體前后方向上操作等;并且,連動操作構件在位于左右移動路徑上的狀態(tài)下被 空檔施力機構施力而復原至空檔位置,移動限制構件與連動操作構件連動而處于作用狀 態(tài),從而能夠?qū)⑦B動操作構件即變速手柄可靠地保持在空檔位置。并且,通過手動操作變速手柄,當克服空檔施力機構的作用力將連動操作構件 操作至左右移動路徑的左側端部位置或右側端部位置時,移動限制構件與空檔施力機構 連動而切換為非作用狀態(tài),從而能良好地進行變速操作。因而,在變速手柄處于空檔位置時,變速手柄在前后方向上不必要的移動受到 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動被移動限制構件限制的第一連接構件和第二連接構件的牽制,而 且,不需要用于將移動限制構件切換為作用狀態(tài)和非作用狀態(tài)的專用構件,而且能夠良 好地進行變速操作。[0030]本實用新型的第五特征結構為,在第三特征結構或第四特征結構的基礎上,在 行駛機體上連接有能夠自由升降的作業(yè)裝置,并且,該水田作業(yè)機的變速操作結構具有促動器,其驅(qū)動所述作業(yè)裝置升 降;后退狀態(tài)檢測傳感器,其檢測所述行駛變速裝置是否切換為所述后退行駛變速狀 態(tài);控制裝置,當該后退狀態(tài)檢測傳感器檢測到所述后退行駛狀態(tài)時,控制裝置使所述 促動器動作以使所述作業(yè)裝置上升;所述后退狀態(tài)檢測傳感器構成為通過對所述連接操 作機構的所述第一連接構件進行檢測作用,檢測所述行駛變速裝置是否切換為所述后退 行駛狀態(tài)。根據(jù)第五特征結構,當后退狀態(tài)檢測傳感器檢測到后退行駛狀態(tài)時,使促動器 動作而使作業(yè)裝置上升,因而,在后退行駛中作業(yè)裝置接觸田埂,或者作業(yè)裝置保持接 觸田面的狀態(tài)意外地后退行駛,從而,能夠避免損傷作業(yè)裝置等不利情況發(fā)生,不用設 置特別的檢測機構以免導致結構復雜化,能夠有效利用連接操作機構的第一連接構件, 來檢測行駛變速裝置是否切換為后退行駛狀態(tài)。
[0033]圖1是乘座式插秧機的整體側視圖。[0034]圖2是乘座式插秧機的整體俯視圖。[0035]圖3是變速箱體的橫剖俯視圖。[0036]圖4是變速箱體的橫剖俯視圖。[0037]圖5是變速箱體的輸出軸附近的橫剖俯視圖。[0038]圖6是表示變速操作用的連接機構的側視圖。[0039]圖7是變速箱體的橫剖俯視圖。[0040]圖8是變速箱體的前部的側視圖。[0041]圖9是變速箱體的前部的俯視圖。[0042]圖10是連接操作機構的側視圖。[0043]圖11是連接操作機構的主視圖。[0044]圖12是連接操作機構的縱剖主視圖。[0045]圖13是連接操作機構的橫剖俯視圖。[0046]圖14表示手柄操作引導部的俯視圖。[0047]圖15是連接操作機構的一部分的分解立體圖。[0048]圖16是表示變速手柄的變速操作狀態(tài)的俯視圖。[0049]圖17是表示變速檔與車速間的相關關系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作業(yè)機的傳動結構的實施方式用于乘坐式插秧機 的情況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作為行駛裝置,在具有左右一對前輪1和左右一對后輪2的行駛機 體A的后部具有連桿機構3和驅(qū)動連桿機構3升降的作為促動器的油缸4,在連桿機構3 的后部支撐有作為作業(yè)裝置的秧苗栽插裝置5,從而構成作為作業(yè)機一個例子的乘坐式插秧機。如圖1所示,秧苗栽插裝置5具有傳動箱6、支撐在傳動箱6的后部并且能夠被 驅(qū)動而自由旋轉(zhuǎn)的栽插箱7、形成在栽插箱7兩端的一對栽插臂8、接地船體9和載苗臺 10等,隨著載苗臺10被驅(qū)動而左右往復橫向進給,栽插箱7被驅(qū)動而旋轉(zhuǎn),栽插臂8交 互地從載苗臺10的下部取出秧苗并栽插在田面上。如圖1所示,儲存肥料的料斗12和送出部13固定在駕駛座席11的后側,在駕 駛座席11的下側具有鼓風機14。另外,在接地船體9上具有作溝器15,在送出部13與 作溝器15之間連接有軟管16,隨著上述的秧苗的栽插,每次從料斗12通過送出部13送 出規(guī)定量的肥料,通過鼓風機14的送風使肥料通過軟管16供給至作溝器15,肥料經(jīng)由作 溝器15供給至田面。如圖1所示,在行駛機體A的前部固定有變速箱體17A,在連接于變速箱體17A 的前部的支撐支架18上支撐有發(fā)動機19。在變速箱體17A的左右橫側部連接有左右前 車軸箱20,左右前輪1以能夠圍繞左右前車軸箱20的縱向軸線自由操控該左右前輪1朝 向的方式被支撐著。接著,說明傳動結構。如圖3 圖5所示,發(fā)動機19的動力經(jīng)由傳動皮帶70 傳遞至與變速箱體17A的前部橫側連接的變速裝置用的傳動箱17B所具有的驅(qū)動軸71, 該驅(qū)動軸71的動力經(jīng)由主離合器72傳遞至作為行駛變速裝置的齒輪式主變速裝置21, 通過主變速裝置21進行了變速的動力經(jīng)由副變速裝置74傳遞至前輪1和后輪2,另一方 面,通過主變速裝置21進行了變速的動力經(jīng)由株間行駛變速裝置50和栽插離合器57傳 遞至秧苗栽插裝置5。傳動皮帶70卷繞在發(fā)動機19的輸出軸19a上具有的輸出帶輪70A和傳動箱17B 的驅(qū)動軸71上所具有的輸入帶輪70B上。在輸入帶輪70B的外側配置有冷卻扇70C, 該冷卻扇70C以能夠與驅(qū)動軸71 一體旋轉(zhuǎn)的方式連接在驅(qū)動軸71上。傳動箱17B的外 側箱部分17Ba螺栓連接在傳動箱17B的內(nèi)側箱部分上,在位于驅(qū)動軸71的外周部的部 分上形成有以驅(qū)動軸71的軸線為頂點的圓錐狀部17BT。另外,在傳動箱17B的外側箱 部分17Ba的軸承支撐著變速輸出軸75的部分上也形成有以變速輸出軸75的軸線為頂點 的圓錐狀部17BT,該圓錐狀部17BT與驅(qū)動軸71外周部的圓錐狀部17BT局部相連。在 上述的圓錐狀部17BT、17BT的外周面上設置有放射狀的肋,通過圓錐狀部17BT、17BT 實現(xiàn)外側箱部分17Ba的小型化,并且能夠確保必要的強度。在輸入帶輪70B上一體形成有帶輪主體部70Ba,其形成為沿著外側箱部分 17Ba的圓錐狀部17BT的外表面的圓錐形狀;皮帶卷繞部70Bb,其配設在該帶輪主體部 70Ba的外周。在帶輪主體部70Ba的內(nèi)側形成有圓錐形狀的凹部70Bc,在外側箱部分 17Ba的圓錐狀部17BT的一部分進入該凹部70Bc中的狀態(tài)下使輸入帶輪70B與驅(qū)動軸71 連接。由此,形成了輸入帶輪70B越向外周側與冷卻扇70C之間在驅(qū)動軸71的軸線方向 上的距離越大的空間Q,在該空間Q中,使冷卻扇70C產(chǎn)生的冷卻風以不易被輸入帶輪 70B阻礙的狀態(tài)流通至傳動箱17B的橫向外側,從而能夠通過緊湊的結構高效地冷卻傳動 箱17B的橫向外表面。主變速裝置21構成為能夠通過操作將行駛機體A的行駛變速狀態(tài)自由切換為低 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下面稱為前進第一檔)、中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下面稱為前進第二檔)、高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下面稱為前進第三檔)和后退變速狀態(tài)(下面稱為后退狀態(tài)),也就 是說,能夠自由切換為前進3個檔和后退1個檔這4個變速檔。即,如圖3所示,主變速裝置21中,驅(qū)動軸71、變速輸出軸75、反轉(zhuǎn)用中繼軸 76各自在旋轉(zhuǎn)軸線朝向橫向排列的方向上分別支撐在傳動箱17B上,并且,驅(qū)動軸71、 變速輸出軸75、反轉(zhuǎn)用中繼軸76能夠自由旋轉(zhuǎn)。并且,兩個上游側齒輪77、78,分別 以沿著驅(qū)動軸71的軸線方向排列并且上游側齒輪77、78分別以能夠相對于驅(qū)動軸71自 由旋轉(zhuǎn)的方式經(jīng)由滾針軸承149支撐在驅(qū)動軸71上的狀態(tài),外嵌安裝在驅(qū)動軸71上,并 且,上述兩個上游側齒輪77、78形成為連動連接以能夠一體旋轉(zhuǎn)的狀態(tài)。在兩個上游側齒輪77、78中的位于主離合器72 —側的上游側第一齒輪77上具 有作為齒輪齒部的前進第一檔用的驅(qū)動齒輪部79和前進第二檔用的驅(qū)動齒輪部80,在位 于與主離合器72相反一側的上游側第二齒輪78上具有作為齒輪齒部的前進第三檔用的驅(qū) 動齒輪部81和后退用的驅(qū)動齒輪部82,其中,后退用的驅(qū)動齒輪部82形成為與中繼齒輪 84嚙合的狀態(tài),該中繼齒輪84經(jīng)由軸承83能夠自由旋轉(zhuǎn)地支撐在反轉(zhuǎn)用中繼軸76上。通過沿著驅(qū)動軸71的軸線方向?qū)⑦B接銷85嵌入安裝在相互相鄰的上游側第一齒 輪77的前進第二檔用的驅(qū)動齒輪部80和上游側第二齒輪78的前進第三檔用的驅(qū)動齒輪 部81中,由此,使兩個上游側齒輪77、78連動連接以能夠一體旋轉(zhuǎn)。進一步進行具體說明,對于相鄰的兩個上游側齒輪77、78,通過在使上游側第 一齒輪77的作為齒輪齒部的前進第二檔用的驅(qū)動齒輪部80和上游側第二齒輪78的作為 齒輪齒部的前進第三檔用的驅(qū)動齒輪部81接近的狀態(tài)下,并且,沿著驅(qū)動軸71的軸線方 向?qū)⑦B接銷85嵌入安裝在驅(qū)動齒輪部80的位于徑向外端部與徑向內(nèi)端部之間的齒輪側 壁部和前進第三檔用的驅(qū)動齒輪部81的位于徑向外端部與徑向內(nèi)端部之間的齒輪側壁部 中,從而將相鄰的兩個上游側齒輪77、78連動連接以能夠一體旋轉(zhuǎn)。另外,在變速輸出軸75上外嵌安裝有兩個變速齒輪86、87,該兩個變速齒輪 86、87能夠一體自由旋轉(zhuǎn),并且通過操作能夠在軸線方向上自由滑動。在兩個變速齒輪 86、87中的位于主離合器72—側的第一變速齒輪86上具有前進第一檔用的從動齒輪部 88和前進第二檔用的從動齒輪部89,在位于與主離合器72相反一側的第二變速齒輪87 上具有前進第三檔用的從動齒輪部90和后退用的驅(qū)動齒輪部91。第一變速齒輪86設置為通過操作能夠自由滑動至第一檔用位置、第二檔用位置 和空檔位置這3個位置,其中,第一檔用位置是指前進第一檔用的從動齒輪部88與前進 第一檔用的驅(qū)動齒輪部79嚙合的位置,第二檔用位置是指前進第二檔用的從動齒輪部89 與前進第二檔用的驅(qū)動齒輪部80嚙合的位置,空檔位置是指每個從動齒輪部都未嚙合的 位置;第二變速齒輪87設置為通過操作能夠自由滑動至第三檔用位置、后退位置和空檔 位置這3個位置,其中,第三檔用位置是指前進第三檔用的從動齒輪部90與前進第三檔 用的驅(qū)動齒輪部81嚙合的位置,后退位置是指后退用的從動齒輪部91與后退用的中繼齒 輪84嚙合的位置,空檔位置是指每個從動齒輪部都未嚙合的位置。也就是說,當將第二變速齒輪87操作至空檔位置并且將第一變速齒輪86操作至 第一檔位置時,切換為前進第一檔,當將第二變速齒輪87操作至空檔位置并且將第一變 速齒輪86操作至第二檔位置時,切換為前進第二檔,當將第一變速齒輪86操作至空檔位 置并且將第二變速齒輪87操作至第三檔位置時,切換為前進第三檔,當將第一變速齒輪86操作至空檔位置并且將第二變速齒輪87操作至后退位置時,切換為后退狀態(tài)。如圖7所示,用于操作第一變速齒輪86使其在軸線方向上移動的第一變速操作 構件92,一體形成在操作桿94上,操作桿94能夠自由滑動地支撐在變速箱體17A上, 并且通過球形鎖銷(ball detent)機構B保持位置,通過操作該操作桿94滑動,能夠?qū)⒌?一變速齒輪86自由切換至所述3個位置。另外,用于操作第二變速齒輪87使其在軸線 方向上移動的第二變速操作構件93也與第一變速操作構件92相同,一體地形成在操作桿 95上,該操作桿95構成為通過球形鎖銷機構B保持位置,通過操作該操作桿95滑動, 能夠?qū)⒌诙兯冽X輪87自由切換至所述3個位置。所述各操作桿94、95形成為突出在 傳動箱17B的外側的狀態(tài),上述的操作桿94、95的操作結構后面敘述。所述變速齒輪86、87構成為,使與變速操作構件92、93卡合的被卡合部k形成 為位于變速輸出軸75的軸線方向上一側的端部的狀態(tài)。S卩,兩個變速齒輪86、87各自 的被卡合部k都形成為位于變速輸出軸75的軸線方向上的同一側的端部(圖7中位于左 側的端部)的狀態(tài)。并且,如圖3所示,在變速齒輪86處于空檔位置時,從垂直于變速 輸出軸75軸線的方向上觀察,變速齒輪86的被卡合部k處于與前進第一檔用的驅(qū)動齒輪 部79重疊的狀態(tài)。另外,在變速齒輪87處于空檔位置時,從垂直于變速輸出軸75軸線 的方向上觀察,變速齒輪87的被卡合部k處于與前進第三檔用的驅(qū)動齒輪部81重疊的狀 態(tài)。如圖17所示,主變速裝置21構成為,前進第三檔(F3)的變速比α 3與前進第 二檔(F2)的變速比α 2的差Δ α a小于前進第二檔(F2)的變速比α 2與前進第一檔(Fl) 的變速比α 1的差Δ α b。若詳細說明,如圖17所示,以連接原點和前進第三檔F3的直線L的狀態(tài),換言 之,以變速比的差恒定的狀態(tài),與對多個變速檔的每個變速比進行設定的情況相比,形 成前進第二檔(F2)的變速比α 2設定得大,前進第一檔(Fl)的變速比α 1設定得小的狀 態(tài)。而且,副變速裝置74切換至高速側是指副變速裝置74的變速比設定為形成不適 宜在田地上行駛而適宜在公路上行駛的行駛速度。因而,在田地中進行作業(yè)時,維持副 變速裝置74切換至低速側的狀態(tài)。接著,說明主變速裝置21的變速操作結構。如圖2和圖6所示,在豎立設置于機體操縱部96前部的方向盤支柱97的操縱方 向盤98的左側位置具有用于操作主變速裝置21的變速手柄99,能夠沿著引導孔152操作 該變速手柄99。如圖16所示,該變速手柄99被操作而能夠自由切換至將主變速裝置21切換至 前進第一檔的低速前進操作位置(下面稱為前進第一檔位置(Fl))、將主變速裝置21切 換至前進第二檔的中速前進操作位置(下面稱為前進第二檔位置(F2))和將主變速裝置21 切換至前進第三檔的高速前進操作位置(下面稱為前進第三檔位置(F3))各位置,并且, 將主變速裝置21切換為后退狀態(tài)的后退操作位置(R)和前進第三檔位置(F3)設置在以隨 著沿機體前后方的移動操作而能夠相互切換操作的狀態(tài)相向的位置。變速手柄99具有縱向桿身部分99a,其配置為上下連通在方向盤支柱97橫向 側部的上表面上形成的前后細長的矩形的開口部97A的狀態(tài);把持部99b,其設置在該縱
11向桿身部分99a的延伸端部上。變速手柄99的縱向桿身部分99a從開口部97A上的連 通處向橫向外側的上方傾斜地延伸,該延伸端彎曲向后上方傾斜地延伸。變速手柄99的 把持部99b以從側面觀察與操縱方向盤98重疊的狀態(tài)配置在操縱方向盤98的外周端的附 近。由此,未設置向著方向盤支柱97的橫側和后側伸出的柄引導件等,使方向盤支柱97 周邊緊湊化,而且能夠?qū)⒆兯偈直?9的把持部99b配置在操縱方向盤98附近的易于操作 的位置。并且,具有連接變速手柄99和主變速裝置21的連接操作機構101,使得變速手 柄99以通過操作能夠在機體左右方向和機體前后方向上分別自由擺動的方式被支撐著, 在變速手柄99從空檔位置N擺動至左方的狀態(tài)下,變速手柄99被操作至前方,從而切換 至前進第三檔位置(F3),變速手柄99被操作至后方,從而切換至后退操作位置(R)。下面說明連接操作機構101。如圖6所示,連接操作機構101設置為位于方向 盤支柱97內(nèi)部的變速手柄99的基端側處的狀態(tài)。并且,如圖10 圖12、圖15所示, 在側面觀察呈近似“U”字狀的支撐構件100上沿機體左右方向架設支撐有支撐軸103, 其中,支撐構件100固定在從方向盤支柱97的縱向支架102延伸出的框體102A上。在 該支撐軸103上支撐有第一軸套構件104并使第一軸套構件104能夠自由旋轉(zhuǎn),該第一軸 套構件104用于以變速手柄99能夠圍繞橫向軸線Xl自由轉(zhuǎn)動的方式支撐變速手柄99, 在一體固定在該第一軸套構件104上的連接件105的上端部連接有第二軸套構件106,該 第二軸套構件106用于以變速手柄99能夠圍繞前后軸線X2自由轉(zhuǎn)動的方式支撐變速手柄 99。連接操作機構101具有將圓棒彎折為大致“L”字而構成的連動操作構件107, 該連動操作構件107的前后方向姿勢的上部107A以能夠相對于第二軸套構件106自由轉(zhuǎn) 動的方式內(nèi)嵌安裝在第二軸套構件106中,并且,該連動操作構件107的下部107B上下 方向姿勢向下方延伸,在該連動操作構件107上一體固定連接有連接用構件153,該連接 用構件153以固定狀態(tài)連接在變速手柄99的下端部上。也就是說,該連動操作構件107 形成為被操作而能夠與變速手柄99 一體擺動的結構。因而,變速手柄99被支撐在支撐構件100上,并且通過支撐軸103圍繞軸線(橫 向軸線XI)轉(zhuǎn)動而被操作,能夠在機體前后方向上自由擺動,且通過第二軸套構件106圍 繞軸線(前后軸線X2)轉(zhuǎn)動而被操作,能夠在機體左右方向上自由擺動。如圖10 圖13、圖15所示,在支撐軸103的第一軸套構件104的左右兩側處具 有第一連接構件109和第二連接構件108,該第一連接構件109和第二連接構件108呈能 夠圍繞支撐軸103的軸線Xl自由轉(zhuǎn)動的方式被支撐著。第一連接構件109具有樞支部 109A,其能夠自由轉(zhuǎn)動地支撐在支撐軸103上;卡合作用部109B,其從該樞支部109A 向下方一體延伸且彎折為近似“L”字狀而形成;操作部109C,從樞支部109A向后方 一體延伸且樞軸支撐地連接著推拉桿111的一端側。第二連接構件108與第一連接構件 109同樣,具有樞支部108A、卡合作用部108B和樞軸支撐地連接著推拉桿110的一端側 的操作部108C。如圖7 圖9所示,在變速箱體17A的變速操作用的操作桿94附近的外方側具 有能夠圍繞自身軸線自由轉(zhuǎn)動的轉(zhuǎn)動操作軸112,在形成于該轉(zhuǎn)動操作軸112的一側上的 操作臂113上樞軸支撐地連接著推拉桿110的另一端側,在轉(zhuǎn)動操作軸112的另一側具有卡止在操作桿94的被操作部94A中進行作用的操作構件114,隨著上下推拉操作推拉桿 110,轉(zhuǎn)動操作軸112進行轉(zhuǎn)動而能夠操作操作桿94滑動。變速操作用的操作桿95也與操作桿94相同,具有能夠圍繞自身軸線自由轉(zhuǎn)動的 轉(zhuǎn)動操作軸115、樞軸支撐地連接著推拉桿111的另一端側的操作臂116、卡止在操作桿 95的被操作部95A中進行作用的操作構件117,隨著上下推拉操作推拉桿111,轉(zhuǎn)動操作 軸115進行轉(zhuǎn)動而能夠操作操作桿95滑動。如圖11和圖12所示,第一連接構件109和第二連接構件108各自具有通過彎折 板材形成的卡合作用部108B、109B和操作部108C、109C,第一連接構件109的卡合作 用部109B與第二連接構件108的卡合作用部108B,形成為它們下方側的前端部彼此相 向而面對面的狀態(tài),并且,第一連接構件109和第二連接構件108各自形成有連動操作構 件107通過左右擺動而嵌合地卡合的卡合凹部119、120。另外,在各卡合作用部108B、 109B上分別一體焊接固定有棒狀構件121、122,該棒狀構件121、122是沿著用于卡合連 動操作構件107的卡合凹部119、120的內(nèi)緣部彎折圓棒形成的。并且,如圖13所示,第一連接構件109和第二連接構件108 (具體的說,一體地 焊接固定在第一連接構件109和第二連接構件108上的棒狀構件121、122)形成為在機體 前后方向(圖13中的紙面上下方向)上與處于空檔位置的連動操作構件107重疊的狀態(tài)。如圖14所示,在所述支撐構件100的下部的底面部100A上形成了具有左右移動 路徑Li、左側前后移動路徑L2和右側前后移動路徑L3的柄引導孔123,通過該支撐構件 100的底面部100A構成手柄操作引導部G,其中,左右移動路徑Ll為允許將連動操作構 件107從空檔位置向機體左右方向操作的路徑,左側前后移動路徑L2為允許將連動操作 構件107從該左右移動路徑Ll的左側端部位置向機體前后方向操作的路徑,右側前后移 動路徑L3為允許將連動操作構件107從所述左右移動路徑Ll的右側端部位置向機體前后 方向操作的路徑。但是,連動操作構件107的移動方向與變速手柄99的移動方向是相反的,當向 左方擺動變速手柄99時,連動操作構件107向右方擺動,當向前方擺動變速手柄99時, 連動操作構件107向后方擺動。上述結構的連接操作機構101中,連動操作構件107在被從空檔位置擺動至左右 移動路徑Ll的右側端部位置的狀態(tài)下,通過向機體前后方向操作,第一連接構件109被 連動操作,并且,連動操作構件107在被從空檔位置擺動至左右移動路徑Ll的左側端部 位置的狀態(tài)下,通過向機體前后方向操作,連動操作第二連接構件108,通過第一連接構 件109的操作,主變速裝置21在前進第三檔與后退狀態(tài)之間進行切換,并且,通過第二 連接構件108的操作,主變速裝置21在前進第二檔與前進第一檔之間進行切換。另外,通過對主變速裝置21是否切換為后退狀態(tài)進行檢測的后退狀態(tài)檢測傳感 器S進行作用來檢測連接操作機構101的第一連接構件109,從而能夠檢測到主變速裝置 21切換為后退狀態(tài)。S卩,如圖10所示,在第一連接構件109的前方側位置具有呈支撐在支撐構件100 上的狀態(tài)的后退狀態(tài)檢測傳感器S,當?shù)谝贿B接構件109被操作向前方側擺動時,第一連 接構件109與后退狀態(tài)檢測傳感器S接觸,從而能夠通過后退狀態(tài)檢測傳感器S檢測到主 變速裝置21已切換為后退狀態(tài)。這樣,形成將第一連接構件109兼用作后退狀態(tài)檢測傳感器S的檢測作用構件的結構。當利用該后退狀態(tài)檢測傳感器S檢測到后退行駛狀態(tài)時,作為對各部分的運轉(zhuǎn) 進行控制的控制單元的控制裝置H以使秧苗栽插裝置5上升到最大上升位置的方式控制 油壓控制閥V對油缸4的動作。此外,雖未詳細說明,但控制裝置H形成如下的結構, 即,在田地內(nèi)行駛作業(yè)時,對基于中央接地船體9的接地壓力變化而變化的上下移動量 進行檢測,為了將秧苗栽插裝置5相對于田面的高度維持為設定值而進行控制油缸4的升 降控制。連接操作機構101具有空檔施力機構125,其在使連動操作構件107 (變速手 柄99)位于左右移動路徑Ll的狀態(tài)下,在能夠通過手動操作克服作用力而在左右移動路 徑Ll中操作連動操作構件107 (變速手柄99)的狀態(tài)下,對連動操作構件107 (變速手柄 99)按壓施力以使其從左右方向兩側復原至空檔位置;移動限制構件124,其以在連動操 作構件107復原至空檔位置時切換為作用狀態(tài),在克服空檔施力機構125的作用力將連動 操作構件107操作至左右移動路徑Ll的左側端部位置或右側端部位置時,切換為非作用 狀態(tài)的方式,與空檔施力機構125連動地進行切換。接著,詳細說明空檔施力機構125。如圖12、圖13和圖15所示,在支撐構件100左右兩側的縱向壁部100B的外側 固定有近似“ 二 ”字形的托架126,在各托架126上分別樞軸支撐地連接有擺動臂127, 該擺動臂127能夠圍繞橫向的軸線X3自由擺動。在各擺動臂127的下端部一體固定有抵 接限制構件128,該抵接限制構件128是以延伸到支撐構件100的前后方向外側并且前后 中央部向連動操作構件107側突出的方式將圓棒彎折為近似“二”字狀而形成的,在左 右兩側的擺動臂127的抵接限制構件128的前后兩側部彼此間拉伸設置有螺旋彈簧129, 該螺旋彈簧129將各抵接限制構件128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牽拉施力。通過螺旋彈簧129的作用力,左右兩側的抵接限制構件128被施加作用力而向相 互接近的方向被牽拉著,擺動臂127抵接在縱向壁部100B上而超過縱向壁部100B的擺 動被限制,在該狀態(tài)下,左右兩側的抵接限制構件128接近處于空檔位置的連動操作構 件107而保持在空檔位置。另外,當使連動操作構件107從空檔位置向左方向或右方向移動時,通過螺旋 彈簧129的作用力,對連動操作構件107施力而使其向著空檔位置復原。但是,螺旋彈 簧129的作用力設定得比能夠克服該作用力而向左右方向手動操作變速手柄99的力的程度小。并且,在左右兩側的擺動臂127各自的上下中間部以一體固定的狀態(tài)設置有移 動限制構件124,在連動操作構件107處于空檔位置的狀態(tài)下,該移動限制構件124穿過 形成在支撐構件100上的插通孔130,嵌入卡合在第一連接構件109和第二連接構件108 各自的卡合作用部108B、109B上所形成的卡合凹部119、120中,從而該移動限制構件 124限制第一連接構件109、第二連接構件108在前后方向上的擺動。這樣,移動限制構件124以固定狀態(tài)設置在擺動臂127上,因而當連動操作構件 107克服空檔施力機構125的作用力被操作至左右移動路徑Ll的左側端部位置或右側端 部位置時,移動限制構件124連動于此而進行擺動,從而相對于卡合凹部119、120的嵌 入卡合被解除,從而切換為允許第一連接構件109和第二連接構件108中的對應的一個在
14前后方向上擺動的非作用狀態(tài)。因而,移動限制構件124構成為以如下方式與空檔施力機構125連動進行切換, 即,在變速手柄99復原至空檔位置時,切換為作用狀態(tài),在通過克服空檔施力機構125 的作用力操作變速手柄99,將其操作至左右移動路徑的左側端部位置或右側端部位置 時,切換為非作用狀態(tài)。主離合器72是由被操作而能夠自由切換為傳動狀態(tài)和遮斷狀態(tài)的多片摩擦式離 合器構成的,其中,傳動狀態(tài)是指將驅(qū)動軸71的動力傳遞至沿著軸線方向排列的兩個上 游側齒輪77、78中的位于軸線方向一端側的上游側第一齒輪77的狀態(tài),遮斷狀態(tài)是指切 斷動力傳遞的狀態(tài)。若詳細說明,主離合器72中,在與驅(qū)動軸71 —體旋轉(zhuǎn)的驅(qū)動側構件72a上具有 多個驅(qū)動側摩擦片72b,該多個驅(qū)動側摩擦片72b能夠一體自由轉(zhuǎn)動,并且能夠在驅(qū)動軸 71的軸線方向上自由移動。另外,主離合器72具有從動側構件72c,該從動側構件72c 通過花鍵嵌合在上游側第一齒輪77上,能夠與上游側第一齒輪77 —體自由轉(zhuǎn)動,并且 能夠在驅(qū)動軸71的軸線方向上自由移動,在該從動側構件72c上具有多個從動側摩擦片 72d,該多個從動側摩擦片72d能夠一體自由轉(zhuǎn)動,并且,能夠在驅(qū)動軸71的軸線方向上 自由移動。并且,上述的驅(qū)動側摩擦片72b和從動側摩擦片72d配置成交互重疊的狀態(tài), 通過壓縮彈簧131的作用力,對從動側構件72c施力而使其在軸線方向上移動,由此通過 上述的摩擦片72b、72d進行壓接而切換為傳動狀態(tài)。也就是說,通過壓縮彈簧131的作 用力被施力為離合器接合狀態(tài)。在主離合器72的驅(qū)動側構件72a上,在其外側部分形成為以驅(qū)動軸71的軸線為 頂點的圓錐狀部72aT與外側箱部分17Ba的圓錐狀部17BT隔開規(guī)定間隙相向的狀態(tài)。并且,通過踏下操作形成在行駛機體A的操縱部96上的操作踏板132,切換為 離合器分離狀態(tài),若解除操作踏板132的踏下操作,則切換為離合器接合狀態(tài)。也就是說,如圖6、圖8和圖9所示,支撐操作踏板132且使操作踏板132能夠 自由轉(zhuǎn)動的橫向轉(zhuǎn)動支撐軸133沿左右方向延伸設置,通過樞軸支撐地進行連接的推拉 桿136連接該轉(zhuǎn)動支撐軸133上所具有的擺動臂134和離合器操作臂135而使擺動臂134 和離合器操作臂135連動。另外,離合器操作臂135由轉(zhuǎn)動支撐軸150支撐著并且能夠 自由轉(zhuǎn)動,該轉(zhuǎn)動支撐軸150支撐在變速箱體17A的內(nèi)部,并且能夠圍繞縱軸線自由轉(zhuǎn) 動,當通過踏下操作操作踏板132操作離合器操作臂135轉(zhuǎn)動時,通過轉(zhuǎn)動支撐軸150所 具有的操作件151操作從動側構件72b使其克服壓縮彈簧131的作用力向相反方向移動, 從而能夠操作主離合器72使其分離。另外,操作踏板132構成為當解除對操作踏板132的踏入時,通過復原彈簧137 的作用力,對操作踏板132施力使其復原至原來的位置,通過壓縮彈簧131的作用力,主 離合器72復原為離合器接合狀態(tài)。接下來,對將主變速裝置21的輸出傳遞至前輪1和后輪2的結構進行說明。如圖4所示,變速上游側的傳動軸22經(jīng)由軸承23支撐在變速箱體17A上并能夠 自由旋轉(zhuǎn),主變速裝置21的變速輸出軸75和變速上游側的傳動軸22是通過花鍵結構連 接的。在變速上游側的傳動軸上固定有低速齒輪25和高速齒輪24,在變速下游側的傳
15動軸26上通過花鍵結構外嵌有變速齒輪27,該變速齒輪27能夠與傳動軸26 —體旋轉(zhuǎn), 并且能夠自由滑動。操作變速齒輪27使其滑動,使變速齒輪27與低速齒輪25以及高速 齒輪24嚙合,由此變速上游側的傳動軸22的動力變速為高低兩個檔傳遞至變速下游側的 傳動軸26。由此,構成了能夠?qū)⒅髯兯傺b置21的輸出自由變速為高低兩個檔的副變速裝 置74。此外,通過該副變速裝置74操作副變速裝置用的切換桿(未圖示),能夠進行操 作切換為高速和低速。如圖4所示,在左右前車軸箱20上相對地配置有一對傳動軸28,在一對傳動軸 28之間具有差速機構29,差速機構29的箱29a經(jīng)由軸承33支撐在變速箱體17A上,并且 差速機構29的箱29a能夠自由旋轉(zhuǎn)。在變速下游側的傳動軸26上固定有傳動齒輪30, 固定在差速機構29的箱29a上的傳動齒輪31與傳動齒輪30嚙合。在一側的傳動軸28上通過鍵結構外嵌有圓筒構件32,該圓筒構件32能夠與傳動 軸28 —體旋轉(zhuǎn)并且能夠自由滑動,并且,在一側的傳動軸28上還具有用于操作圓筒構件 32使其滑動的操作軸41和與操作軸41連接的差速鎖止踏板(diff-lock pedal)(未圖示)。 當踏下操作差速鎖止踏板時,操作操作軸41使其旋轉(zhuǎn),圓筒構件32被操作而滑動,從而 圓筒構件32與差速機構29的箱29a的端部嚙合,通過使圓筒構件32與差速機構29的箱 29a的端部嚙合,能夠使差速機構29形成鎖止狀態(tài)。而且,行駛輸出軸34以向后突出的狀態(tài)形成在變速箱體17A的后部,固定在差 速機構29的箱29a上的錐齒輪35與形成在行駛輸出軸34上的錐齒輪36嚙合。如圖1所 示,具有支撐后輪2的后車軸箱37,在行駛輸出軸34與后車軸箱37的輸入軸(未圖示) 之間連接有傳動軸38。也就是說,構成了如下的行駛傳動系統(tǒng),即,主變速裝置21的變速輸出軸75的 動力經(jīng)由副變速裝置74、差速機構29、傳動軸28傳遞至前輪1,主變速裝置21的變速輸 出軸75的動力經(jīng)由差速機構29的箱29a、行駛輸出軸34和傳動軸38傳遞至后輪2。另外,如圖4所示,在變速箱體17A的內(nèi)部壁部與行駛輸出軸34之間具有多個 摩擦片39,圓盤狀的操作構件40外嵌在行駛輸出軸34上,并且能夠相對于行駛輸出軸 34自由旋轉(zhuǎn),設置有操作操作構件40滑動的操作軸42。并且,使操作踏板132的轉(zhuǎn)動支撐軸133和所述操作軸42經(jīng)由未圖示的連桿機 構連動連接,當踏下操作操作踏板132時,主離合器72被操作為分離狀態(tài),并且,操作 操作軸42使其旋轉(zhuǎn),操作操作構件40使其滑動,從而操作構件40按壓摩擦片39,行駛 輸出軸34制動。當行駛輸出軸34制動時,通過差速機構29和傳動軸28使前輪1制動, 通過行駛輸出軸34和傳動軸38使后輪2制動。下面說明向秧苗栽插裝置5傳動的傳動結構。如圖4所示,圓筒狀的上游側的傳動齒輪43經(jīng)由單向離合器44外嵌在變速上游 側的傳動軸22上,通過單向離合器44,變速輸出軸75的前進動力傳遞至上游側的傳動齒 輪43,后退動力傳遞至上游側的傳動齒輪43。下游側的傳動齒輪45和6個變速上游側傳動齒輪46以能夠一體旋轉(zhuǎn)的方式相互 連接著,下游側的從動齒輪45和6個變速用的傳動齒輪46以能夠相對于下游側的傳動軸 26自由旋轉(zhuǎn)的方式外嵌在下游側的傳動軸26上,上游側的傳動齒輪43和下游側的從動齒輪45形成嚙合連動的狀態(tài)。并且,如圖5所示,在與下游側的傳動軸26平行配置的選擇動力輸出軸47上外 嵌有6個變速下游側傳動齒輪48,并且6個變速下游側傳動齒輪48能夠相對于選擇動力 輸出軸47自由旋轉(zhuǎn),6個變速上游側傳動齒輪46和變速下游側傳動齒輪48分別嚙合,并 且具有操作桿49,該操作桿49能夠自由選擇6個變速下游側傳動齒輪48中的一個與選擇 動力輸出軸47連接以及解除它們之間的連接。由6個變速上游側傳動齒輪46、變速下游側傳動齒輪48和操作桿49等構成株間 行駛變速裝置50,通過操作桿49選擇6個變速下游側傳動齒輪48中的一個與選擇動力 輸出軸47連接,從而將變速輸出軸75的前進用動力變速為6個檔傳遞至選擇動力輸出軸 47。在變速箱體17A后部的上部具有輸出軸51,該輸出軸51向后突出,能夠相對于 輸出軸51自由旋轉(zhuǎn)地外嵌在輸出軸51上的錐齒輪52與固定在傳動軸47上的錐齒輪53嚙 合。變速構件54通過花鍵結構外嵌在輸出軸51上而能夠與輸出軸51—體旋轉(zhuǎn),并且變 速構件54能夠自由滑動,具有對變速構件54向著與錐齒輪52嚙合一側施力的彈簧55, 還具有操作變速構件54使其離開錐齒輪52的操作桿56,從而構成能夠?qū)⒆兯佥敵鲚S75 的動力自由傳動至輸出軸51以及切斷該傳遞的栽插離合器57。如圖1所示,在輸出軸 51與秧苗栽插裝置5的輸入軸(未圖示)之間連接著傳動軸58。因而,傳動軸26的動力經(jīng)由株間行駛變速裝置50、錐齒輪52、53、栽插離合器 57、輸出軸51和傳動軸58傳遞至秧苗栽插裝置5。下面說明油壓泵59的傳動結構。如圖3和圖4所示,在變速箱體17A上具有能夠與反轉(zhuǎn)用中繼軸76 —體自由旋 轉(zhuǎn)的從動齒輪138,在驅(qū)動軸71上具有與該從動齒輪138嚙合的驅(qū)動齒輪139。另外, 具有呈位于反轉(zhuǎn)用中繼軸76的橫向側的狀態(tài)的泵用輸出軸140,使反轉(zhuǎn)用中繼軸76和泵 用輸出軸140經(jīng)由增速用齒輪機構141連動連接。并且,在變速箱體17A上,在泵用輸出軸140和油壓泵59的輸入軸59a之間配 置有泵驅(qū)動軸60,泵用輸出軸140和泵驅(qū)動軸60經(jīng)由圓筒狀的連接構件61通過花鍵結構 連接,油壓泵59的輸入軸59a和泵驅(qū)動軸60經(jīng)由圓筒狀的連接構件62連接。這樣,發(fā)動機19的動力經(jīng)由驅(qū)動軸71、反轉(zhuǎn)用中繼軸76、增速用齒輪機構 141、泵用輸出軸140傳遞至泵驅(qū)動軸60,在發(fā)動機19工作期間,一直驅(qū)動油壓泵59。如圖8所示,從變速箱體17A的側面觀察,驅(qū)動軸71、變速輸出軸75、反轉(zhuǎn)用 中繼軸76以如下狀態(tài)分別配置在變速箱體17內(nèi),S卩,驅(qū)動軸71比變速輸出軸75更靠前 方側的下方側,驅(qū)動軸71和變速輸出軸75使旋轉(zhuǎn)軸線朝向機體橫向?qū)挾确较蚨谒椒?向上排列,并且,反轉(zhuǎn)用中繼軸76位于驅(qū)動軸71的上方。〔其他實施方式〕(1)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變速手柄99從空檔位置擺動至左方的狀態(tài)下,通過 在前后方向上操作該變速手柄99,能夠切換至高速用前進操作位置(F3)和后退操作位置 (R),但可以采用如下結構來代替該結構,即,在變速手柄99從空檔位置擺動至右方的 狀態(tài)下,通過在前后方向上操作變速手柄99,能夠切換至高速用前進操作位置(F3)和后 退操作位置(R)。[0128](2)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形成在機體前后方向上使第一連接構件109和第二連接 構件108分別與處于空檔位置的連動操作構件107重疊的形式的結構,但也可以形成在機 體前后方向上第一連接構件109和第二連接構件108與處于空檔位置的連動操作構件107 都不重疊的形式的結構。(3)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移動限制構件124形成為與空檔施力機構125連動進行 切換的結構,但也可以將移動限制構件124形成為與空檔施力機構125無關地在作用狀態(tài) 和非作用狀態(tài)之間進行切換的結構,或者,還可以是不具有這樣的移動限制構件124的結構。(4)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示出了低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和中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各由一個 檔的變速檔構成的結構,但這些各變速狀態(tài)可以各具有多個變速檔。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示出了通過手動操作對主變速裝置21進行變速操作 的情況,但也可以形成為基于變速手柄99的操作而通過促動器(未圖示)進行變速操作 的結構。(5)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后退狀態(tài)檢測傳感器S是通過對連接操作機構101的第 一連接構件109進行檢測作用來檢測行駛變速裝置21是否切換為后退行駛狀態(tài)的,但也 可以設置檢測是否為后退行駛狀態(tài)的專用的檢測用構件。(6)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使用油壓缸4作為操作秧苗栽插裝置5升降的促動器, 但也可以使用電動缸等電氣式的促動器。(7)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示出了插秧機作為水田作業(yè)機,但本實用新型也能夠用 于直接播種機等其他的水田作業(yè)機。本實用新型適用于插秧機或直接播種機那樣的在水田中作業(yè)行駛的水田作業(yè) 機。
權利要求1.一種水田作業(yè)機的變速操作結構,具有行駛變速裝置和變速手柄,所述行駛變速 裝置能夠?qū)⑿旭倷C體的行駛變速狀態(tài)分別自由切換為高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速度低于所述 高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的中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速度低于所述中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的低速前進變 速狀態(tài)和后退行駛狀態(tài),所述變速手柄進行指令以形成所述高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所述中 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所述低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所述后退行駛狀態(tài),其特征在于,所述行駛變速裝置是由齒輪式變速裝置構成的,該齒輪式變速裝置構成為所述高速 前進變速狀態(tài)下的變速比與所述中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下的變速比的差小于所述中速前進變 速狀態(tài)下的變速比與所述低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下的變速比的差,所述變速手柄被操作而能夠分別自由切換至用于切換為所述高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的高 速前進操作位置、用于切換為所述中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的中速前進操作位置、用于切換為 所述低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的低速前進操作位置、用于切換為所述后退行駛狀態(tài)的后退操作 位置,并且,所述高速前進操作位置和所述后退操作位置被設置于在伴隨著沿機體前后 方向的移動操作而能夠進行相互切換操作的狀態(tài)下相向的位置。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田作業(yè)機的變速操作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變速手柄支撐在支撐構件上,并且所述變速手柄能夠分別在機體左右方向和機 體前后方向上以呈十字自由擺動的方式被操作,并且具有連接所述變速手柄和所述行駛變速裝置的連接操作機構,使得在所述變速 手柄從空檔位置擺動至右方和左方中的任一方的狀態(tài)下,通過將所述變速手柄操作至前 方和后方中的任一方,切換至所述高速用前進操作位置,通過操作至前方和后方中的另 一方,切換至所述后退操作位置。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水田作業(yè)機的變速操作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操作機構具有與變速操作用的第一變速操作構件連動連接的第一連接構件 和與變速操作用的第二變速操作構件連動連接的第二連接構件,并且,在被操作而能夠 分別在機體左右方向和機體前后方向上與所述變速手柄一體擺動的連動操作構件從空檔 位置擺動至右方和左方中的任一方的狀態(tài)下,通過在機體前后方向上操作所述連動操作 構件,連動操作所述第一連接構件,并且,在所述連動操作構件從所述空檔位置擺動至 右方和左方中的另一方的狀態(tài)下,通過在機體前后方向上操作所述連動操作構件,連動 操作所述第二連接構件,通過對所述第一連接構件的操作,所述行駛變速裝置在所述高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和所 述后退行駛變速狀態(tài)之間切換,并且,通過對所述第二連接構件的操作,所述行駛變速 裝置在所述中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和所述低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之間切換,具有能夠進行自由切換的移動限制構件,當所述連動操作構件處于所述空檔位置 時,所述移動限制構件形成限制所述第一連接構件和所述第二連接構件在機體前后方向 上的移動的作用狀態(tài),當所述連動操作構件從所述空檔位置擺動至右方或左方時,所述 移動限制構件解除對所述第一連接構件和所述第二連接構件的限制而形成允許在機體前 后方向上移動的非作用狀態(tài),所述第一連接構件和所述第二連接構件分別形成為在機體前后方向上與處于所述空 檔位置的所述連動操作構件重疊的狀態(tài)。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水田作業(yè)機的變速操作結構,其特征在于,具有手柄操作引導部,該手柄操作引導部具有左右移動路徑,其允許從空檔位置 向機體左右方向操作所述連動操作構件;左側前后移動路徑,其允許從左右移動路徑的 左側端部位置向機體前后方向操作所述連動操作構件;右側前后移動路徑,其允許從所 述左右移動路徑的右側端部位置向機體前后方向操作所述連動操作構件;具有空檔施力機構,在所述連動操作構件位于所述左右移動路徑上的狀態(tài)下,在能 夠通過手動操作克服作用力而在所述左右移動路徑上操作所述連動操作構件的狀態(tài)下, 對所述連動操作構件按壓施力,以使所述連動操作構件從左右方向兩側復原至所述空檔 位置;使所述空檔施力機構和所述移動限制構件連動,以在所述連動操作構件復原至所 述空檔位置時切換為所述作用狀態(tài),當克服所述空檔施力機構的作用力而將所述連動操 作構件操作至所述左右移動路徑的左側端部位置或右側端部位置時切換為所述非作用狀 態(tài)。
5.如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水田作業(yè)機的變速操作結構,其特征在于, 在行駛機體上連接有能夠自由升降的作業(yè)裝置,并且,該水田作業(yè)機的變速操作結構具有促動器,其驅(qū)動所述作業(yè)裝置升降;后 退狀態(tài)檢測傳感器,其檢測所述行駛變速裝置是否切換為所述后退行駛變速狀態(tài);控制 裝置,當該后退狀態(tài)檢測傳感器檢測到所述后退行駛狀態(tài)時,控制裝置使所述促動器動 作以使所述作業(yè)裝置上升;所述后退狀態(tài)檢測傳感器構成為通過對所述連接操作機構的所述第一連接構件進行 檢測作用,檢測所述行駛變速裝置是否切換為所述后退行駛狀態(tài)。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水田作業(yè)機的變速操作結構,能高效地切換操作變速手柄并增加變速檔數(shù)而不會導致結構復雜,能良好地進行作業(yè)行駛,并且能夠?qū)崿F(xiàn)以使行駛速度最大限度減小的狀態(tài)行駛的行駛狀態(tài)。行駛變速裝置是由高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下的變速比與中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下的變速比的差小于中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下的變速比與低速前進變速狀態(tài)下的變速比的差的齒輪式變速裝置構成的,能夠操作變速手柄(99)在高速前進操作位置(F3)、中速前進操作位置(F2)、低速前進操作位置(F1)、后退操作位置(R)各位置之間自由切換,并且,高速前進操作位置和后退操作位置設置在以伴隨著沿機體前后方向的移動操作而能夠進行相互切換操作的狀態(tài)相向的位置。
文檔編號A01C11/02GK201797732SQ20102054215
公開日2011年4月20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5月31日
發(fā)明者兒島祥之, 山內(nèi)一喜, 岸岡雄介 申請人:株式會社久保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