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全自動毛豆剝殼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全自動毛豆剝殼機,用于使毛豆外殼剝除的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毛豆以及其他一些豆類都有很好的營養(yǎng)價值,而且口感也很好,在日常生活中深受人 們的喜愛。毛豆深加工過程中最復雜、最費時的工序就是剝殼。手工剝殼方式費時費力,效 率低,不衛(wèi)生,品質不一,給生產者帶來了種種不便。目前市場上雖然已經有一些專門的毛豆剝殼設備,但功能還不夠完善,技術還不 夠成熟。在毛豆深加工行業(yè)中,由于缺乏理想的青毛豆剝殼機具,因此加工效率與經濟效益 都受到了很大制約。目前毛豆剝殼機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⑴進料自動化程度低;⑵豆 粒和豆殼分離分置效果不理想;C3)剝殼效率低,破豆率高。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實現(xiàn)毛豆的全自動剝殼,能使豆殼與豆粒自動分離分 置,且剝殼效率高、破豆率低的全自動毛豆剝殼機。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全自動毛豆剝殼機,包括機體,其特征在于,在機 體上安裝有以下功能單元進料單元,包括安裝于機體上的儲料斗,在儲料斗上安裝有偏心激振器,輸送帶安裝于 儲料斗的下方,下料引導板與輸送帶相連;分離單元,主要由兩支反向旋轉的軋輥組成,一支為主動輥,一支為從動輥,兩支軋 輥皆安裝于機體上且相互緊貼,兩支軋輥面向下料引導板的一端為進料端,另一端為出料 端;分置單元,包括豆粒收集引導板、豆殼收集引導板,豆粒收集引導板、豆殼收集引導板 安裝于軋輥的下方,其中,豆粒收集引導板安裝于軋輥的進料端的下方,豆殼收集引導板安 裝于軋輥的出料端下方;豆粒收集盒與豆粒收集引導板相連,豆殼收集盒與豆殼收集引導 板相連;傳動機構,包括電動機,與電動機聯(lián)動連接的雙排鏈輪,雙排鏈輪一方面與安裝于主動 輥上的鏈輪相連,從動輥與主動輥之間通過齒輪相嚙合,安裝于輸送帶傳動軸上的鏈輪與 雙排鏈輪聯(lián)動連接。本發(fā)明通過進料單元、分離單元、分置單元以及傳動機構的合理設計,能夠實現(xiàn)青 毛豆的全自動剝殼,能使豆殼與豆粒自動分離分置,且剝殼效率高、破豆率低。進一步地兩只軋輥的表面均經過滾花加工處理。可有效提高豆殼與豆粒的剝殼效率,且破豆率低。
從動輥與主動輥之間呈上下設置并錯開一定距離。特別優(yōu)選從動輥與主動輥之間 呈45度夾角。此設置的目的是使上下軋輥之間形成的進料口,更利于毛豆的進入和剝殼。豆粒收集引導板、豆殼收集引導板一體設置成“人”字形。方便進行安裝,以及豆 粒和豆殼的輸送。在雙排鏈輪的鏈條上安裝有張緊調節(jié)機構??梢院侠碚{節(jié)鏈條的松緊度,使傳動 機構的傳動效率提高。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正面結構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A-A剖視圖。附圖標號1-地腳,2-萬向輪,3-豆粒收集盒,4-豆粒收集引導板,5-鏈條張緊 調節(jié)機構,6-儲料斗,7-隔震彈簧,8-輸送帶,9-下料弓I導板,10-軋輥,11-軋輥,12-豆 殼收集引導板,13-豆殼收集盒,14-偏心激振器,15-鏈輪,16-齒輪,17-齒輪,18-鏈 輪,19-雙排鏈輪,20-電機,21-機體。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1、圖2、圖3所示,本發(fā)明的全自動毛豆剝殼機主要由安裝地腳1、機體21、萬向 輪2、豆粒收集盒3、豆粒收集引導板4、鏈條張緊調節(jié)機構5、儲料斗6、隔震彈簧7、輸送帶 8、下料引導板9、軋輥10、軋輥11、豆殼收集引導板12、豆殼收集盒13、偏心激振器14、鏈輪 15、齒輪16、齒輪17、鏈輪18、雙排鏈輪19、電機20、機體21組成。其中,機體21通過安裝地腳1安裝于平整的地面上,安裝地腳1和萬向輪2安裝 在機體21的底部,用于機體21的移動和固定,在機體上安裝有各功能單元,分別完成毛豆 的進料、豆粒和豆殼的分離、豆粒和豆殼的分置,其中進料單元,包括安裝于機體21上的儲料斗6,在儲料斗6上安裝有偏心激振器14,輸送 帶8安裝于儲料斗6的下方,下料引導板9與輸送帶8相連。分離單元,主要由一組反向旋轉的軋輥(軋輥10、軋輥11)組成,軋輥10、軋輥11 分別通過軸安裝于機體21上,本實施例中,軋輥10、軋輥11的表面均經過滾花加工處理,軋 輥10、軋輥11之間相互緊貼,以完成對毛豆的擠壓作用,從而使豆殼和豆粒發(fā)生分離,為了 獲得更佳的分離效果,軋輥10于軋輥11呈上下設置并錯開一定距離,優(yōu)選兩者之間呈圖2 所示的約45度角位置,這樣設置的目的是在軋輥10、軋輥11接觸的前方形成進料口,該 進料口位于下料引導板9的出料端下方,從下料引導板9輸送的毛豆,從一組軋輥的前方進 料口進入,從而被軋輥擠壓,在擠壓過程中,豆粒會向進料口方向彈出,并落入到其下方的 豆粒收集引導板4上,而豆殼則被壓扁后沿軋輥表面旋轉后,落入到軋輥下方的豆殼收集 引導板12上。分置單元,包括豆粒收集引導板4、豆殼收集引導板12,豆粒收集引導板4、豆殼收集引導板12皆安裝于軋輥的下方,其中,豆粒收集引導板4安裝于軋輥的進料口方向,豆殼 收集引導板12安裝于軋輥的出料口方向,本實施例中,豆粒收集引導板4、豆殼收集引導板 12 一體設置成“人”字形,豆粒收集盒3與豆粒收集引導板4相連,豆殼收集盒13與豆殼收 集引導板12相連。傳動機構,包括電動機20,與電動機20聯(lián)動連接的雙排鏈輪19,雙排鏈輪19 一方 面與安裝于軋輥11軸上的鏈輪18相連,另一方面,雙排鏈輪19與安裝于輸送帶8傳動軸上 的鏈輪15相連,這樣,從電動機20輸出的動力,經雙排鏈輪19,一方面通過鏈輪18傳遞到 軋輥上完成擠壓動作,另一方面,通過鏈輪15傳遞到輸送帶8上完成毛豆的傳送動作。安 裝于軋輥11上的齒輪17和軋輥10上的齒輪16相嚙合,軋輥11與軋輥10之間分別通過 安裝于其上的齒輪17和齒輪16聯(lián)動連接。在雙排鏈輪19的鏈條上安裝有張緊調節(jié)機構 5,鏈條的松緊可通過張緊調節(jié)機構5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工作原理如下將待剝殼的青毛豆放入儲料斗6中,在偏心激振器14的 作用下,毛豆莢均勻地從儲料斗6中流出,進入輸送帶8的表面上,電動機20輸出的動力, 經雙排鏈輪19和鏈輪15將動力傳遞到輸送帶8的傳動軸上,在輸送帶8的帶動下,毛豆莢 進入下料引導板9,并在重力的作用下,進入到一組反向旋轉的軋輥10、軋輥11的前端進料 口處,電動機20輸出的動力經雙排鏈輪19和鏈輪18傳遞到軋輥11上,然后通過齒輪16 和齒輪17的嚙合,將動力傳遞到軋輥10上,軋輥10、軋輥11在電動機20的帶動下轉動,且 軋輥10、軋輥11的轉動方向相反,從而實現(xiàn)對毛豆莢的擠壓,在軋輥10、軋輥11的擠壓作 用下,豆殼和豆粒發(fā)生分離,豆粒被擠壓而彈出,豆粒彈出的方向是沿進料口方向彈出,從 而落到進料口下方的豆粒收集引導板4上,并滑入到豆粒收集盒3中收集;而豆殼則隨著軋 輥的旋轉方向而流出,并經軋輥的出料口一端落入其下方的豆殼收集引導板12上,滑入豆 殼收集盒13中被收集。本發(fā)明的傳動機構采用鏈條以及齒輪傳動來實現(xiàn),同時,鏈條的松 緊通過張緊調節(jié)機構5調節(jié)實現(xiàn)。
權利要求
1.一種全自動毛豆剝殼機,包括機體,其特征在于,在機體上安裝有以下功能單元進料單元,包括安裝于機體上的儲料斗,在儲料斗上安裝有偏心激振器,輸送帶安裝于儲料斗的下方,下料引導板與輸送帶相連;分離單元,主要由兩支反向旋轉的軋輥組成,一支為主動輥,一支為從動輥,兩支軋 輥皆安裝于機體上且相互緊貼,兩支軋輥面向下料引導板的一端為進料端,另一端為出料 端;分置單元,包括豆粒收集引導板、豆殼收集引導板,豆粒收集引導板、豆殼收集引導板 安裝于軋輥的下方,其中,豆粒收集引導板安裝于軋輥的進料端的下方,豆殼收集引導板安 裝于軋輥的出料端下方;豆粒收集盒與豆粒收集引導板相連,豆殼收集盒與豆殼收集引導 板相連;傳動機構,包括電動機,與電動機聯(lián)動連接的雙排鏈輪,雙排鏈輪一方面與安裝于主動 輥上的鏈輪相連,從動輥與主動輥之間通過齒輪相嚙合,安裝于輸送帶傳動軸上的鏈輪與 雙排鏈輪聯(lián)動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全自動毛豆剝殼機,其特征在于兩只軋輥的表面均經 過滾花加工處理。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全自動毛豆剝殼機,其特征在于從動輥與主動輥 之間呈上下設置并錯開一定距離。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全自動毛豆剝殼機,其特征在于從動輥與主動輥之間 呈45度夾角。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全自動毛豆剝殼機,其特征在于豆粒收集引導板、豆殼 收集弓I導板一體設置成“人”字形。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全自動毛豆剝殼機,其特征在于在雙排鏈輪的鏈條上 安裝有張緊調節(jié)機構。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全自動毛豆剝殼機,用于使毛豆外殼剝除的技術領域。包括機體,其特征在于,在機體上安裝有以下功能單元進料單元,包括安裝于機體上的儲料斗,輸送帶安裝于儲料斗的下方,下料引導板與輸送帶相連;分離單元,主要由兩支反向旋轉的軋輥組成,分置單元包括豆粒收集引導板、豆殼收集引導板,傳動機構,包括電動機,與電動機聯(lián)動連接的雙排鏈輪,雙排鏈輪一方面與安裝于主動輥上的鏈輪相連,從動輥與主動輥之間通過齒輪相嚙合,安裝于輸送帶傳動軸上的鏈輪與雙排鏈輪聯(lián)動連接。本發(fā)明通過進料單元、分離單元、分置單元以及傳動機構的合理設計,能夠實現(xiàn)青毛豆的全自動剝殼,能使豆殼與豆粒自動分離分置,且剝殼效率高、破豆率低。
文檔編號A23N15/10GK102048231SQ201010591609
公開日2011年5月11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2月16日
發(fā)明者吳福忠 申請人:吳福忠, 紹興文理學院, 邱壽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