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工件輸送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在設置于輸送臺上的多個工件收納槽中吸引保持工件并進行輸送的工件輸送裝置,特別是涉及即使工件向工件收納槽的裝填率發(fā)生變化也能夠使工件收納槽內的吸引壓力穩(wěn)定化的工件輸送裝置。
背景技術:
以往,作為一邊吸引工件(電子零件)一邊進行輸送的工件輸送裝置,已知有特開昭54-126719、特開昭58-16971、特開平8-136463等所示的裝置。這些工件輸送裝置,能夠同時吸引多個工件并進行輸送。
在這樣同時吸引多個工件的裝置中,伴隨著近年來的工件的高精度化,例如若是工件分類機,則吸引對象個數(shù)將進一步增加。另外,在工件的輸送途中對工件進行測定,并根據(jù)該結果在規(guī)定位置排出多個工件。因此,有時工件輸送裝置的吸引壓力的變化變大。下面,對其吸引壓力的變化進行詳細說明。
圖5是表示以往的工件輸送裝置的局部剖視圖,圖6是表示向圖5的工件輸送裝置的工件收納槽內裝填工件時的、吸引壓力相對于工件裝填率的變化的圖。
如圖5所示,工件輸送裝置具有臺座2、旋轉自如地設置于臺座2上并在外周緣上設置有多個工件收納槽4的輸送臺3。在臺座2上,設置有經(jīng)由真空配管14而與真空發(fā)生源14a連通的環(huán)狀負壓槽9,另外,在輸送臺3上設置有連通工件收納槽4和環(huán)狀負壓槽9的吸引槽5。
如圖5所示,環(huán)狀負壓槽9通過切削臺座2而設置,該環(huán)狀負壓槽9經(jīng)由多個吸引連通孔10而與真空配管14連接,所述真空配管14與作為負壓吸引機構的真空發(fā)生源14a連通。
關于圖5所示的工件輸送裝置的環(huán)狀負壓槽9內的吸引力p,將通過圖6進行說明。圖6表示環(huán)狀負壓槽9內的吸引壓力p的一例,該一例對應于從在工件收納槽4中完全沒有裝填工件W的狀態(tài)(裝填率0%)到在所有的工件收納槽4中都裝填有工件W的狀態(tài)(裝填率100%)。
若在工件收納槽4內完全沒有裝填工件W的狀態(tài)下將吸引壓力設定為能夠吸引工件W的最低限度的吸引壓力P1,則在由于工件W的裝填而導致空的工件收納槽4減少的情況下,吸引壓力P將急劇上升。
接著,若在所有的工件收納槽4中裝填工件W,則將發(fā)生這樣的壓力變化吸引壓力達到作為負壓供給機構的真空發(fā)生源14a的供給能力或者通過負壓調整器設定的最高負壓力P2,最低負壓力P1和最高負壓力P2的差將變?yōu)槔鐢?shù)倍。
若工件裝填率這樣地增加而導致負壓力急劇地增加,則在工件收納槽4內工件W的吸引力將增加,并且在排出部中不能可靠地排出工件收納槽4內的工件W。
另一方面,在排出部中,如果作為例如外力將向工件噴射的排出氣體壓力設定成即使為最高負壓力P2也足可以將工件收納槽4內的工件W排出,則在最低負壓力P1附近,在工件收納槽4中,與工件W的吸附力相比排出壓力過強,有時會導致工件急劇地飛出而使工件W損傷。另外,由于環(huán)狀負壓槽9內的吸引壓力的變化,輸送臺3和臺座2之間的間隙的吸引力較大地變化,將產生或增大輸送臺3和臺座2之間的摩擦,導致輸送臺3的旋轉不穩(wěn)定。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就是考慮到這點而提出的,以提供如下的工件輸送裝置為目的其即使在進行工件的裝填及排出時,也能夠減小工件收納槽內的吸引壓力的變化,由此能夠以穩(wěn)定的吸引壓力向工件收納槽內吸引并裝填工件,并且能夠在工件收納槽內保持、輸送該工件,且能夠將其從工件收納槽穩(wěn)定地排出。
本發(fā)明的工件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備有臺座和旋轉自如地配置于臺座上并在外周緣上設置有多個工件收納槽的輸送臺,在臺座的接近輸送臺的面上設置有經(jīng)由真空配管而與真空發(fā)生源相連通的環(huán)狀負壓槽,在輸送臺的接近臺座的面上設置有連通各工件收納槽和環(huán)狀負壓槽的吸引槽,在吸引槽上設置有與大氣側連通的大氣供給機構。
本發(fā)明的工件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大氣供給機構具有設置于臺座上并與吸引槽連通的環(huán)狀大氣槽、和連通環(huán)狀大氣槽與大氣側的第1大氣導入孔。
本發(fā)明的工件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大氣供給機構具有設置于輸送臺上并連通吸引槽和大氣側的第2大氣導入孔。
本發(fā)明的工件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大氣供給機構具有連接于真空配管并與大氣側連通的大氣導入管。
本發(fā)明的工件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大氣導入管上設置有流量調整機構。
如上所述,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穩(wěn)定伴隨著工件的裝填及排出的工件收納槽內的吸引壓力的變動,使該變動較小。因此,通過穩(wěn)定的吸引力能夠向工件收納槽內吸引并裝填工件,能夠在該工件收納槽內保持、輸送工件,并能夠從工件收納槽穩(wěn)定地排出工件。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工件輸送裝置的一實施方式的結構圖。
圖2是表示圖1所示的工件輸送裝置的局部剖視圖。
圖3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工件輸送裝置的變形例的局部剖視圖。
圖4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工件輸送裝置的另一個變形例的局部剖視圖。
圖5是表示以往的工件輸送裝置的局部剖視圖。
圖6是表示相對于工件裝填率的吸引壓力的例子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圖1及圖2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工件輸送裝置的一實施方式的圖。
如圖1及圖2所示,工件輸送裝置1備有臺座2和輸送臺3,該輸送臺3具有極微小間隙地接近臺座2并旋轉自如地設置于其上,在該輸送臺3的外周緣上設置有多個工件收納槽4。
另外,在臺座2的接近輸送臺3的面上設置有環(huán)狀負壓槽9。該環(huán)狀負壓槽9與設置于臺座2上的多個吸引連通孔10連通,各吸引連通孔10經(jīng)由真空配管14而與真空發(fā)生源14a連通。另外,在輸送臺3的在接近臺座2的面上設置有連通各工件收納槽4及環(huán)狀負壓槽9的吸引槽5,通過該吸引槽5將工件收納槽4內部保持為負壓。
吸引槽5從輸送臺3的工件收納槽4朝向中心沿半徑方向延伸,在連通環(huán)狀負壓槽9后,進一步朝向內側延伸。吸引槽5的內側端,與設置于臺座2上的環(huán)狀大氣槽11相連通。該環(huán)狀大氣槽11經(jīng)由貫通臺座2的多個第1大氣導入孔12而與大氣側連通。
此外,通過環(huán)狀大氣槽11和第1大氣導入孔12構成大氣吸入機構。
如圖1所示,通過工件供給機構6a從工件供給部6向工件收納槽4供給的工件W,被吸引保持于工件收納槽4內,在通過輸送臺3旋轉輸送的過程中,在測定部7處測定電氣特性。然后,工件收納槽4內的工件W,在排出部8處從與電氣特性相對應的排出孔8a向外部排出。
如上所述,設置于輸送臺3上的多個工件收納槽4分別經(jīng)由吸引槽5而與作為負壓供給機構的環(huán)狀負壓槽9連通,且吸引槽5與作為大氣供給機構的環(huán)狀大氣槽11連通。環(huán)狀負壓槽9及環(huán)狀大氣槽11,如圖2所示,切削設置于臺座2上,由與圓形的輸送臺3成同心的同心圓的環(huán)狀槽構成。
其中,環(huán)狀負壓槽9經(jīng)由真空配管14而與真空發(fā)生源14a相連接,所述真空配管14螺合在貫通臺座2設置的多個吸引連通孔10上,作為大氣吸入機構的環(huán)狀大氣槽11通過貫通臺座2設置的多個第1大氣導入孔12向大氣開放。
此外,吸引槽5由微小剖面的槽構成,并從工件收納槽4朝向環(huán)狀負壓槽9及環(huán)狀大氣槽11沿半徑方向延伸,所述微小剖面的槽對應每個工件收納槽4而切削設置在輸送臺3的與臺座2對置的下表面上。
下面,對由這樣的結構構成的本實施方式的作用進行說明。在圖1中,從工件供給機構6a向工件供給部6供給的工件W被依次裝填在輸送臺3的工件收納槽4內,并且在工件收納槽4內被與環(huán)狀負壓槽9連通的吸引槽5的負壓吸引、保持。然后,工件收納槽4內的工件W,伴隨著輸送臺3的旋轉(箭頭方向)被輸送。
然后,在測定部7中,對工件收納槽4內的工件W進行電氣測定,并根據(jù)該測定結果,將工件收納槽4內的工件W從排出部8的排出孔8a向外部排出。
下面,對其間的工件收納槽4內的壓力變化進行說明。在沒有向輸送臺3的工件收納槽4內裝填工件W的狀態(tài)下,吸引槽5的外側端在工件收納槽4內處于向大氣開放的狀態(tài),內側端與環(huán)狀大氣槽11連通并大致處于向大氣開放的狀態(tài)。如圖2所示,環(huán)狀負壓槽9位于吸引槽5的向大氣開放的外側端和內側端之間,環(huán)狀負壓槽9內的空氣經(jīng)由螺合到吸引連通孔10上的真空配管14而被吸引從而被負壓化。此時,經(jīng)由多個第1大氣導入孔12向大氣開放的環(huán)狀大氣槽11內的氣壓相對于工件收納槽4的大氣壓稍微變低。另外,相對于通過吸引槽5直線地向大氣開放的工件收納槽4,環(huán)狀大氣槽11側的吸氣方向為與吸引槽5成直角的方向,此外,第1大氣導入孔12與吸引槽5相比數(shù)量較少且截面積并不大,所以相對于工件收納槽4的通氣阻力,環(huán)狀大氣槽11側的通氣阻力變大。因此,在環(huán)狀負壓槽9中主要從工件收納槽4側吸入大氣,工件W容易被吸引到工件收納槽4中。
若在輸送臺3的工件收納槽4內吸引保持工件W,則雖然工件收納槽4側的吸引槽5的外側端被封閉,大氣流入停止,但是,因為能夠從環(huán)狀大氣槽11側進行吸氣,所以可以抑制真空度的上升,能夠保持為下述狀態(tài)環(huán)狀負壓槽9內的負壓與吸引保持工件W前的狀態(tài)相比真空度稍高。因此無論向多個工件收納槽4的工件裝填率如何,與沒有大氣導入孔12的狀態(tài)相比,都能夠設定在使向工件收納槽4內的吸引壓力充分穩(wěn)定化的范圍內。
此外,通過設置環(huán)狀大氣槽11并從第1大氣導入孔12導入大氣,與直接向環(huán)狀負壓槽9導入大氣的情況相比,能夠防止因導入大氣而發(fā)生每個工件的負壓離散的問題。另外,也可以通過設置擋板,而直接在環(huán)狀負壓槽9上設置大氣導入孔。
下面,根據(jù)圖3對本發(fā)明的變形例進行說明。在圖1及圖2中,雖然示出了在臺座2上切削設置環(huán)狀大氣槽11和吸引槽5的例子,但是如圖3所示,在各工件收納槽4和環(huán)狀負壓槽9的大致中間位置上,設置有微小剖面的第2大氣導入孔13,該第2大氣導入孔13從輸送臺3的上面朝向下面?zhèn)扰c吸引槽5連通。
在圖3所示的變形例中,對與圖1及圖2所示的實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賦以同一標記并省略詳細說明。
在圖3中,若將工件W裝填到工件收納槽4內,則從第2大氣導入孔13向伴隨著吸引保持而被封閉起來的吸引槽5中吸入大氣。由此,能夠穩(wěn)定環(huán)狀負壓槽9內的負壓。在圖3中,雖然在輸送臺3上垂直地形成有第2大氣導入孔13,但是也可以以上面?zhèn)认鄬τ谙旅鎮(zhèn)瘸蜉斔团_3的旋轉中心方向的方式傾斜設置第2大氣導入孔13。
下面,通過圖4對本發(fā)明的其他的變形例進行說明。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雖然示出了為了向每個工件收納槽4中吸入大氣而設置第1及第2大氣導入孔12、13的例子,但是如圖4所示,可以在真空配管14上經(jīng)由T形接頭15連接與大氣側連通的大氣導入管17。
在圖4所示的變形例中,對與圖1及圖2所示的實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賦以相同的標記并省略詳細的說明。
在圖4中,設置有貫通臺座2的吸引連通孔10,在該吸引連通孔10上螺合(螺紋連接)有真空配管14。在真空配管14和真空發(fā)生源14a之間,插入有將直線接頭側作為負壓通路的T形接頭15,在T形接頭15的分支接頭側連接有大氣導入管17。大氣導入管17經(jīng)由流量調整機構16向大氣開放。
在圖4中,若向工件收納槽4中裝填工件W,則從大氣連通孔10向真空配管14內的吸氣量減少,環(huán)狀負壓槽9的負壓將要變動。這種情況下,能夠將來自大氣連通孔10側的吸氣減少的部分經(jīng)由流量調整機構16從大氣導入管17供給到真空配管14內,能夠抑制環(huán)狀負壓槽9內的負壓的變化。
如圖4所示,由于僅通過將大氣導入管17插入到真空配管14中,就不必使用昂貴的壓力控制裝置即可穩(wěn)定環(huán)狀負壓槽9內的吸引壓力,所以能夠得到簡便且便宜的裝置。另外,在圖4中,由于來自流量調整機構16側的供氣量比較大,所以希望真空發(fā)生源14a的供給容量有余量。
另外,T形接頭15是分支機構的一例,只要能夠減小真空配管14側的通氣阻力并增大大氣導入管17側的通氣阻力即可,也可以使用T形接頭15之外的分支機構。
權利要求
1.一種工件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備有臺座、和旋轉自如地配置于臺座上并在外周緣上設置有多個工件收納槽的輸送臺,在臺座的接近輸送臺的面上設置有經(jīng)由真空配管而與真空發(fā)生源相連通的環(huán)狀負壓槽,在輸送臺的接近臺座的面上設置有連通各工件收納槽和環(huán)狀負壓槽的吸引槽,在吸引槽上設置有與大氣側連通的大氣供給機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工件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大氣供給機構具有設置于臺座上并與吸引槽連通的環(huán)狀大氣槽、和連通環(huán)狀大氣槽與大氣側的第1大氣導入孔。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工件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大氣供給機構具有設置于輸送臺上并連通吸引槽和大氣側的第2大氣導入孔。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工件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大氣供給機構具有連接于真空配管并與大氣側連通的大氣導入管。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工件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大氣導入管上設置有流量調整機構。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工件輸送裝置,即使向工件收納槽的工件裝填率發(fā)生變化,也能夠穩(wěn)定工件收納槽內的吸引壓力的變動。該裝置備有臺座(2)和旋轉自如地配置于臺座(2)上并在外周緣上設置有多個工件收納槽(4)的輸送臺(3)。在臺座(2)的輸送臺(3)一側的面上設置有環(huán)狀負壓槽(9),在輸送臺(3)的臺座(2)一側的面上設置有吸引槽(5)。在臺座(2)上設置有與吸引槽(5)連通的環(huán)狀大氣槽(11)和與大氣側連通的第1大氣導入孔。
文檔編號H05K13/02GK1733576SQ20051008454
公開日2006年2月15日 申請日期2005年7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7月26日
發(fā)明者小島智幸, 吉澤誠二, 水野顯治, 小平晃久 申請人:東京威爾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