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芯片設計領域,具體涉及到一種嵌套式Q值改善電路。
背景技術(shù):
LC諧振電路是高性能鎖相環(huán)電路和帶通連續(xù)時間Σ-Δ諧振器的基礎模塊。LC諧振器一個重要參數(shù)是Q值,可由3dB帶寬分割出的諧振頻率計算而得。越高的Q值代表更好的選頻特性。Q值由電感和電容的寄生參數(shù)決定。在較低的諧振頻率下(1GHz以下),電感和電容可由具有較低的寄生參數(shù)的芯片外部分立器件組成,這些分立器件可帶來較好的Q值。在1GHz以上的諧振頻率條件下,LC諧振器對應的電容值和電感值很小,可以集成在芯片內(nèi)部,這樣可節(jié)省PCB面積以及減小PCB板與芯片內(nèi)部的互聯(lián)走線的寄生電感。但由于芯片的金屬層以及導電襯底很薄,所以芯片內(nèi)集成的螺旋電感很難做到很高的Q值,導致芯片內(nèi)部集成的LC諧振器Q值通常很差,直接影響鎖相環(huán)的相位噪聲及帶通連續(xù)時間Σ-Δ(BP-CTSD)的環(huán)路增益性能。為此工程上需要花費大量資源優(yōu)化LC諧振器Q值以獲得最優(yōu)的折中設計。
Q值改善技術(shù)的原理見發(fā)明附圖1和附圖2,LC諧振器可等效為一個理想的并聯(lián)LC諧振器同時并聯(lián)一個寄生電阻,并聯(lián)寄生電阻的能量損失導致了其較低的Q參數(shù)。如果在諧振器中再并聯(lián)一個阻抗絕對值等于諧振器寄生電阻的負阻抗電阻,則正負阻抗電阻相互抵消,就可以使用有限Q值器件得到理想LC諧振器。由于Q值改善電路精確實現(xiàn)了具有等效負阻抗電阻的功能,可有效提高Q值。
實現(xiàn)Q值改善電路的最簡單方法是使用如發(fā)明附圖3中的一個交叉耦合差分對,差分對可由MOS或者BJT器件構(gòu)成。通過簡單的計算即可得出此交叉耦合差分對的差分阻抗接近–1/gm,gm是每個器件的跨導。雖然這個簡單的Q值改善電路特別適用于芯片內(nèi)部集成的LC諧振器,但它帶來的副作用是交叉耦合差分對的額外的噪聲以及非線性。在實際電路設計中,需要盡量減小這部分額外的噪聲和非線性,以避免對系統(tǒng)指標有所影響。
在文獻《An LC Bandpass delta-sigma ADC with 70dB SNDR over 20MHz Bandwidth Using CMOS DACs》中,帶通連續(xù)時間Σ-Δ模數(shù)轉(zhuǎn)換器(BP-CTSD ADC)中的LC諧振器的Q值改善電路是由一對源級接地的偽差分輸入的交叉耦合NMOS構(gòu)成。文獻中聲稱在最佳條件下,此Q值改善電路引入的IM失真可以輸出為零。但這種方法非常依賴于工藝條件,在PVT改變時效果會明顯退化。因此在實際設計中這種方案很難應用。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發(fā)明目的: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shù)中存在的問題,提高諧振器的Q值,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嵌套式Q值改善電路。
技術(shù)方案:一種嵌套式Q值改善電路,包括負跨導單元和正跨導單元,所述負跨導單元和正跨導單元相互并聯(lián)且連接在需要提高Q值的電路上;所述負跨導單元為交叉耦合差分對;所述正跨導單元包括第三晶體管M3、第四晶體管M4、第三電阻R3、第四電阻R4和第二電流源,第三晶體管M3的漏極和第四晶體管M4的漏極連接需要提高Q值的電路,第三晶體管M3的柵極接第三晶體管M3的漏極,第四晶體管M4的柵極連接第四晶體管M4的漏極,第三晶體管M3的源級與第四晶體管M4的源級分別通過第三電阻R3和第四電阻R4連接第二電流源I2。
進一步的,所述負跨導單元包括第一晶體管M1、第二晶體管M2、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和第一電流源I1,第一晶體管M1和第二晶體管M2的漏極連接需要提高Q值的電路,第一晶體管M1的柵極連接第二晶體管M2的漏極,第二晶體管M2的柵極連接第一晶體管M1的漏極,第一晶體管M1的源級和第二晶體管M2的源級分別通過第一電阻R1和第二電阻R2連接第一電流源I1。
進一步的,第一晶體管M1和第二晶體管M2型號相同,第一電阻R1和第二電阻R2型號相同;第三晶體管M3和第四晶體管M4型號相同,第三電阻R3和第四電阻R4型號相同。
進一步的,第一晶體管M1、第二晶體管M2、第三晶體管M3、第四晶體管M4均為NMOS管。
進一步的,第一晶體管M1、第二晶體管M2、第三晶體管M3、第四晶體管M4均為PMOS管。
進一步的,第一晶體管M1、第二晶體管M2、第三晶體管M3、第四晶體管M4均為BJT管。
進一步的,所述需要提高Q值的電路為LC諧振器或帶通連續(xù)時間Σ-Δ模數(shù)轉(zhuǎn)換器中的諧振器或帶通濾波器或鎖相環(huán)。
進一步的,所述嵌套式Q值改善電路集成在芯片中。
有益效果:相比較現(xiàn)有技術(shù)中傳統(tǒng)的交叉耦合gm單元,本發(fā)明提供的嵌套式Q值改善電路具有低得多的IM失真。在傳統(tǒng)的負跨導Q值改善電路外,增加另一個正跨導電路,正跨導電路的跨導值要比負跨導電路的小得多,所以整體的負跨導值只是輕微減小。通過調(diào)整正跨導單元的偏置,當正垮導的交調(diào)失真與負跨導單元的交調(diào)失真幅度相等時,因極性相反,兩個IM交調(diào)失真可以相互抵消。實際電路中,因為存在各種電路失配,IM交調(diào)失真不會完全消除,但也會大大降低,從而提高Q值,改善電路性能。該電路芯片面積及功率消耗量相比現(xiàn)有的Q值改善電路近乎忽略不計并且在PVT變化時得到更佳的穩(wěn)定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并聯(lián)負阻抗的LC諧振網(wǎng)絡;
圖2為有無Q值增強技術(shù)的增益對比;
圖3(a)為現(xiàn)有的PMOS負阻抗電路;
圖3(b)為現(xiàn)有的三極管負阻抗電路;
圖3(c)為現(xiàn)有的NMOS負阻抗電路;
圖4為本發(fā)明嵌套式Q值改善電路的電路結(jié)構(gòu)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jié)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4所示,嵌套式Q值改善電路包括負跨導單元和正跨導單元,所述負跨導單元和正跨導單元相互并聯(lián)且連接在需要提高Q值的電路上,本實施例中需要提高Q值的電路是LC諧振電路;所述負跨導單元為交叉耦合差分對,所述負跨導單元包括第一晶體管M1、第二晶體管M2、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和第一電流源I1,第一晶體管M1和第二晶體管M2的漏極連接需要提高Q值的電路,第一晶體管M1的柵極連接第二晶體管M2的漏極,第二晶體管M2的柵極連接第一晶體管M1的漏極,第一晶體管M1的源級和第二晶體管M2的源級分別通過第一電阻R1和第二電阻R2連接第一電流源I1。其中,第一晶體管M1和第二晶體管M2型號相同,第一電阻R1和第二電阻R2型號相同。
而第一電阻R1和第二電阻R2的主要作用是降低交叉耦合差分對的非線性度。負跨導單元這部分電路從差分輸出端看進去的負電導可由式(1)計算:
G1=-gm1/(2×(1+gm1×Rs1))=-a1/k1 (1)
其中,gm1第一晶體管M1和第二晶體管M2的跨導值,Rs1是第一電阻R1和第二電阻R2的電阻值,a1=gm1/2,k1=1+gm1×Rs1。
電路輸出端的電壓電流關系見式(2):
IO1=a1/k1×VO (2)
其中,IO1為輸出電流,VO為端口電壓。當電路中存在非線性時,以n次諧波為例,式(2)可修正為式(3):
IO1=-a1×(VO/k1)-an×(VO/k1)n (3)
其中,an是n次諧波系數(shù)。從上面公式可看出,第一電阻R1和第二電阻R2不但可以改變整體的跨導值,而且IM失真可以通過負反饋電阻抑制。
圖4的右側(cè)電路為正跨導單元,所述正跨導單元包括第三晶體管M3、第四晶體管M4、第三電阻R3、第四電阻R4和第二電流源,第三晶體管M3的漏極和第四晶體管M4的漏極連接需要提高Q值的電路,第三晶體管M3的柵極接第三晶體管M3的漏極,第四晶體管M4的柵極連接第四晶體管M4的漏極,第三晶體管M3的源級與第四晶體管M4的源級分別通過第三電阻R3和第四電阻R4連接第二電流源I2。第三晶體管M3和第四晶體管M4型號相同,第三電阻R3和第四電阻R4型號相同。
第三晶體管M3的柵極接第三晶體管M3的漏極,第四晶體管M4的柵極同時連接第四晶體管M4的漏極,構(gòu)成二極管連接的NMOS差分對。該部分電路從差分輸出端看進去的正電導可由式(4)計算:
G2=gm2/(2×(1+gm2×Rs2))=b1/k2 (4)
其中,gm2是M3和M4的跨導值,Rs2是R3和R4的電阻值,b1=gm2/2,k2=1+gm2×Rs2。
電路輸出端的電壓電流關系可寫為式(5):
IO2=b1/k2×VO (5)
其中,IO2為輸出電流,VO為端口電壓。當電路中存在非線性時,以n次諧波為例,上面公式可修正為式(6):
IO2=b1×(VO/k2)+bn×(VO/k2)n (6)
其中,bn是n次諧波系數(shù)。
圖4中左側(cè)和右側(cè)兩個電路的輸出電流相加后得到整個電路的輸出電流減式(7):
IO=IO1+IO2=(-a1/k1+b1/k2)×VO+(-an/k1n+bn/k2n)×VOn (7)
通過調(diào)節(jié)各個晶體管及電阻的型號、偏置電流,可以使(-an/k1n+bn/k2n)這一項為零,從而消除諧波分量及造成的交調(diào)失真,達到提高線性度的目的。例如,取M3和M4的尺寸和偏執(zhí)電流為M1和M2的1/8,可得到如下近似關系:b1=a1/8,bn=an/8,當n=3時,只要k1=2×k2即可達到消除3次諧波的目的。這種方法由于源端負反饋電阻的引入對PVT不敏感,其有效性取決于器件間匹配這種相對關系,比現(xiàn)有Q值改善方案依賴絕對偏置條件的方案具有更強的工程實現(xiàn)性。
本實施例中,第一晶體管M1、第二晶體管M2、第三晶體管M3、第四晶體管M4均為NMOS管,也可以是PMOS管,BJT管。
所述嵌套式Q值改善電路是一項適用于高線性度Q值改善的電路,本實施例采用的晶體管為NMOS管,即構(gòu)成的是NMOS差分對,也可以采用PMOS差分對在不同的半導體工藝下實現(xiàn),同樣也可以使用其他半導體技術(shù)如BJT來完成。本實施例將嵌套式Q值改善電路應用在LC諧振器上,即圖4中IP端和IN端接LC諧振腔,但它的應用不局限于LC諧振器,也可以應用于帶通連續(xù)時間Σ-Δ模數(shù)轉(zhuǎn)換器(BP-CTSD ADC)中的諧振器、帶通濾波器和鎖相環(huán)等需要高線性跨導單元中。嵌套式Q值改善電路設計及優(yōu)化都比較簡單,所增加的功耗、噪聲及芯片面積基本可忽略不計,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該電路集成芯片的面積及功率消耗量相比現(xiàn)有的Q值改善電路近乎忽略不計并且在PVT變化時得到更佳的穩(wěn)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