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烹飪器具領(lǐng)域,尤其涉及一種電磁線盤及具有其的炒菜機。
背景技術(shù):
電磁加熱(Induction Heating,IH)因加熱效率高,加熱均勻等諸多優(yōu)勢而廣泛應用于廚房烹飪器具中。采用電磁加熱的烹飪器具有炒菜機、IH飯煲、IH壓力煲等。電磁加熱裝置通常包括電磁加熱線盤,電磁加熱線盤的頂面為與鍋具相適應的形狀,可以為平面或凹面,用以放置對應形狀的鍋具;電磁加熱線盤的底面上繞設有電磁線圈,電磁線圈通入交流電以感應鍋具自身發(fā)熱,實現(xiàn)加熱。然而,因電磁線圈直接繞制在電磁加熱線盤的底面,電磁線圈以上的部分沒有氣流空間,導致電磁線圈散熱效果較差,電磁加熱線盤溫升較高,影響使用性能和壽命。
因而,確有必要提供一種技術(shù)方案,以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shù)存在的缺陷。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shù)問題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shù)的不足而提供一種散熱效果好的電磁線盤及具有其的炒菜機。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通過如下技術(shù)方案實現(xiàn):
一種電磁線盤,其包括分體形成的固定架和繞線架,所述固定架具有安裝底面,所述繞線架安裝于所述固定架的安裝底面下方,所述繞線架具有朝向所述安裝底面的頂面,其中,所述頂面和所述安裝底面之間設有支撐部,以使所述頂面和所述安裝底面之間形成間隙。
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支撐部一體成型于所述頂面上和/或所述安裝底面上。
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支撐部為多個筋條,所述多個筋條呈輻射狀排布。
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支撐部為多個凸起,所述多個凸起沿圓周間斷排布。
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頂面和所述安裝底面之間形成的間隙為1-5mm。
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電磁線盤還包括用以安裝測溫元件的安裝帽,所述安裝帽與所述固定架一體注塑成型。
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安裝帽為3個,所述3個安裝帽呈等邊三角形排布。
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繞線架的遠離所述固定架的安裝底面的一側(cè)安裝有磁條和壓接蓋,所述固定架上設有固持扣,所述磁條的一端卡持在所述固持扣中,所述磁條的另一端被所述壓接蓋下壓固定。
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繞線架和所述固定架為材質(zhì)不同的塑膠件。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電磁線盤,其包括分體形成的固定架和繞線架,并設有支撐部,在繞線架安裝在固定架上后,支撐部支撐在固定架和繞線架之間,使兩者之間形成間隙,有利于散熱。因散熱效果好,固定架溫升不會太高,因而其材質(zhì)可不必選用高阻燃、高耐溫的材料,可在達到安全的前提下,降低成本。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shù)中的技術(shù)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lǐng)域普通技術(shù)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電磁線盤第一實施例的立體組合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電磁線盤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圖3為圖2中繞線架的立體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電磁線盤第二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圖5為圖4中繞線架的立體圖。
附圖標記:
100-電磁線盤;1-繞線架;101-頂面;102-底面;11-支撐部;12-定位片;2-固定架;201-安裝底面;21-固持扣;22-導水柱;3-磁條;4-壓接蓋;5-安裝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jié)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shù)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本領(lǐng)域普通技術(shù)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見圖1至圖5,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電磁線盤,可用于炒菜機等烹飪器具上。所述電磁線盤100至少包括為線圈提供支撐的繞線架1,以及用以承載鍋具的固定架2。所述繞線架1和所述固定架2為分別成型,兩者安裝固定在一起。
請參見圖1至圖3,其為本實用新型電磁線盤第一實施例的圖示。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電磁線盤100包括繞線架1、固定架2、磁條3、壓接蓋4和安裝帽5。所述繞線架1與所述固定架2分別成型,所述繞線架1大致呈圓形平面狀,其包括在安裝時朝向所述固定架2的頂面101和與所述頂面101相背的底面102。所述底面102側(cè)開設有線圈槽,所述線圈繞設在所述線圈槽中,所述頂面101上設有支撐部11。請重點參閱圖3,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支撐部11為多個筋條,所述多個筋條沿所述頂面101呈輻射狀排布,所述筋條高出所述頂面101的距離為1-5mm。所述繞線架1的中心具有一圓形通孔,所述圓形通孔的內(nèi)壁面上設有定位片12,所述定位片12可在繞線架1安裝在所述固定架2上時起定位作用。
所述固定架2朝上的表面為凹面以適應弧形的鍋底,所述固定架2包括安裝底面201,所述安裝底面201與所述繞線架1相對以供所述繞線架1安裝固定。所述安裝底面201為平面以與平面狀的繞線架1相對應,所述安裝底面201的周圍設有若干螺釘柱以供螺釘將繞線架1鎖固在安裝底面201上。所述繞線架1與所述固定架2安裝時,將所述繞線架1的頂面101朝向所述固定架2的安裝底面201,并通過螺釘鎖固,此時所述繞線架1的頂面101上的支撐部11抵持在所述安裝底面201上,使所述頂面101和所述安裝底面201之間形成間隙,所述間隙優(yōu)選為1-5mm。所述固定架2還設有繞一圓周間隔分布的固持扣21用以固定磁條3。所述固定架2還設有導水柱22,用以將固定架2內(nèi)的水導出,所述導水柱22為一對,其相對于中固定架2的中心點呈對稱設置。所述繞線架1和所述固定架2采用不同的塑膠材質(zhì)制成,所述繞線架1采用高阻燃性、高耐熱性的材質(zhì),如PPT塑膠、PBT塑膠;所述固定架2采用阻燃性和耐熱性低于繞線架1的塑膠材質(zhì),如PP塑膠。
所述磁條3安裝在所述繞線架1的底面102一側(cè),所述磁條3為多個,呈輻射狀排布,所述磁條3的一端卡持在所述固定架2的固持扣21中,所述磁條3的另一端穿過繞線架1中心的圓形通孔而插入固定架2的磁條定位槽中,并由所述壓接蓋4下壓固定。所述電磁線盤100還包括用以安裝測溫元件的安裝帽5,所述安裝帽5與所述固定架2一體注塑成型,所述導水柱22設于所述安裝帽5的周圍。在一實施例中,所述安裝帽為3個,所述3個安裝帽呈等邊三角形排布。
本實施例的電磁線盤的安裝過程如下:首先將線圈繞在繞線架1上;其次以繞線架1的頂面101朝向所述固定架2的安裝底面201將繞線架1安裝在固定架2上,此時繞線架1上的定位片12可與固定架2上的相應結(jié)構(gòu)配合定位;然后通過螺釘將繞線架1與固定架2固定在一起;最后將磁條3的一端插入固定架2上的固持扣21中,另一端裝入靠近中心的磁條安裝槽內(nèi),并由壓接蓋4壓接固定。安裝完成后,所述繞線架1的頂面101上的支撐部11抵持在所述安裝底面201上,使所述頂面101和所述安裝底面201之間形成間隙,有利于散熱。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支撐部11是一體成型于所述繞線架1上,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支撐部11也可以是形成于所述固定架2上,或是分體置于頂面101與底面201之間。
請參閱圖4和圖5,其為本實用新型電磁線盤第二實施例的圖示。其與第一實施例的不同在于,所述支撐部11為多個凸起,所述多個凸起沿一圓周間斷排布。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還有不同在于,在本實施例中,磁條3是收容在繞線架1的磁條槽中,并與繞線架1干涉固定,因而省去了壓接蓋以及固定架2上的固持扣結(jié)構(gòu),因而結(jié)構(gòu)更簡單。其他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部分,此處不再贅述。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電磁線盤,因包括分體形成的固定架2和繞線架1,并設有支撐部11,在繞線架1安裝在固定架2上后,支撐部11支撐在固定架2和繞線架1之間,使兩者之間形成間隙,有利于散熱。因散熱效果好,固定架2溫升不會太高,因而其材質(zhì)可不必選用高阻燃、高耐溫的材料,可在達到安全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炒菜機,因其采用上述任一實施例中所述的電磁線盤,其同樣也具有電磁線盤所帶來的技術(shù)效果,此處不再贅述。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shù)語“中心”、“橫向”、“厚度”、“上”、“下”、“豎直”、“水平”、“頂”、“底”、“內(nèi)”、“外”、“徑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guān)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正常使用狀態(tài)下的關(guān)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gòu)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術(shù)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shù)特征的數(shù)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shù)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shù)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nèi)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guān)系。對于本領(lǐng)域的普通技術(shù)人員而言,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shù)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觸,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過中間媒介間接接觸。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shù)領(lǐng)域的技術(shù)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shù)范圍內(nèi),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以權(quán)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