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電機防滲漏技術,具體是一種端蓋水冷電機防滲漏結構。
背景技術:
端蓋水冷電機廣泛用作采煤機的電動機,其漏水故障率直接關系到其可靠性,進而關系到采煤機的安全運行。具體而言,一旦其冷卻水路中的冷卻水進入電機內部,便會影響電機的安全運行,進而影響采煤機的安全運行,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因此,為避免上述安全隱患,通常在端蓋水冷電機的端蓋與機座之間設置防滲漏結構。如圖1所示,現有端蓋水冷電機防滲漏結構包括端蓋、機座、以及O型密封圈。其中,端蓋內部設有端蓋冷卻水路,且端蓋冷卻水路貫通端蓋的內側端面。機座內部設有機座冷卻水路,且機座冷卻水路貫通機座的端面。端蓋的內側端面與機座的端面緊貼,且O型密封圈安裝于端蓋的內側端面與機座的端面之間。端蓋冷卻水路與機座冷卻水路連通。現有端蓋水冷電機防滲漏結構的缺點在于:一、冷卻水路的密封過分依賴端面緊貼,因而對端蓋的內側端面、機座的端面的平面度要求較高,導致加工難度大。二、冷卻水路的密封過分依賴端面緊貼,因而在裝配時端蓋的內側端面與機座的端面必須平行、貼緊,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導致漏水,導致對電機裝配質量要求高。三、冷卻水路的密封過分依賴O型密封圈,由于煤礦井下工作條件極其惡劣,使得密封圈極易發(fā)生老化,因而導致密封效果極易喪失?;诖耍斜匾l(fā)明一種全新的端蓋水冷電機防滲漏結構,以解決現有端蓋水冷電機防滲漏結構加工難度大、對電機裝配質量要求高、易喪失密封效果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為了解決現有端蓋水冷電機防滲漏結構加工難度大、對電機裝配質量要求高、易喪失密封效果的問題,提供了一種端蓋水冷電機防滲漏結構。
本發(fā)明是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端蓋水冷電機防滲漏結構,包括端蓋、機座、以及O型密封圈;端蓋內部設有端蓋冷卻水路,且端蓋冷卻水路貫通端蓋的內側端面;機座內部設有機座冷卻水路,且機座冷卻水路貫通機座的端面;端蓋的內側端面為階梯形端面,且端蓋的內側端面外圈高出端蓋的內側端面內圈;機座的端面為階梯形端面,且機座的端面外圈高出機座的端面內圈;端蓋的內側端面外圈與機座的端面外圈緊貼,且O型密封圈安裝于端蓋的內側端面外圈與機座的端面外圈之間;端蓋的內側端面內圈與機座的端面內圈之間設有連接水管;連接水管前部套接于端蓋冷卻水路內,且連接水管前部與端蓋冷卻水路之間為小過盈配合;連接水管的前端端面與端蓋的內側端面內圈緊貼;連接水管后部套接于機座冷卻水路內,且連接水管后部與機座冷卻水路之間為間隙配合;連接水管的后端端面與機座的端面內圈之間安裝有密封墊;端蓋冷卻水路與機座冷卻水路之間通過連接水管的管腔連通。
工作時,端蓋冷卻水路、機座冷卻水路、連接水管中均通入冷卻水。端蓋與連接水管之間為小過盈配合,徹底防止了冷卻水從端蓋與連接水管之間漏出。密封墊、O型密封圈、端面緊貼共同構成多重密封,有效防止了冷卻水從機座與連接水管之間漏出。基于此過程,與現有端蓋水冷電機防滲漏結構相比,本發(fā)明所述的端蓋水冷電機防滲漏結構不再僅僅依賴端面緊貼和O型密封圈對冷卻水路進行密封,而是通過小過盈配合、密封墊、O型密封圈、端面緊貼共同對冷卻水路進行密封。因此,本發(fā)明所述的端蓋水冷電機防滲漏結構具有如下優(yōu)點:一、冷卻水路的密封不再過分依賴端面緊貼,因而降低了對端蓋的內側端面、機座的端面的平面度要求,由此降低了加工難度。二、冷卻水路的密封不再過分依賴端面緊貼,因而降低了在裝配時對端面平行、貼緊的要求,由此降低了對電機裝配質量要求。三、冷卻水路的密封不再過分依賴O型密封圈,因而即使O型密封圈發(fā)生老化,小過盈配合、密封墊仍可繼續(xù)起到密封作用,由此使得密封效果不易喪失。綜上所述,本發(fā)明所述的端蓋水冷電機防滲漏結構基于全新結構,有效解決了現有端蓋水冷電機防滲漏結構加工難度大、對電機裝配質量要求高、易喪失密封效果的問題,由此將端蓋水冷電機的漏水故障率降至最低,有力保證了采煤機的安全運行,有效避免了安全隱患。
本發(fā)明有效解決了現有端蓋水冷電機防滲漏結構加工難度大、對電機裝配質量要求高、易喪失密封效果的問題,適用于端蓋水冷電機。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端蓋水冷電機防滲漏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端蓋,2-機座,3-O型密封圈,4-端蓋冷卻水路,5-機座冷卻水路,6-連接水管,7-密封墊。
具體實施方式
端蓋水冷電機防滲漏結構,包括端蓋1、機座2、以及O型密封圈3;端蓋1內部設有端蓋冷卻水路4,且端蓋冷卻水路4貫通端蓋1的內側端面;機座2內部設有機座冷卻水路5,且機座冷卻水路5貫通機座2的端面;端蓋1的內側端面為階梯形端面,且端蓋1的內側端面外圈高出端蓋1的內側端面內圈;機座2的端面為階梯形端面,且機座2的端面外圈高出機座2的端面內圈;端蓋1的內側端面外圈與機座2的端面外圈緊貼,且O型密封圈3安裝于端蓋1的內側端面外圈與機座2的端面外圈之間;端蓋1的內側端面內圈與機座2的端面內圈之間設有連接水管6;連接水管6前部套接于端蓋冷卻水路4內,且連接水管6前部與端蓋冷卻水路4之間為小過盈配合;連接水管6的前端端面與端蓋1的內側端面內圈緊貼;連接水管6后部套接于機座冷卻水路5內,且連接水管6后部與機座冷卻水路5之間為間隙配合;連接水管6的后端端面與機座2的端面內圈之間安裝有密封墊7;端蓋冷卻水路4與機座冷卻水路5之間通過連接水管6的管腔連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