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電裝置、受電裝置以及非接觸電力傳輸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設置于送電裝置(10)的有源電極(E1)以及無源電極(E2),與設置于產(chǎn)生交流電壓的變壓器(14)的二次側的電感器(L2)連接,并且與受電裝置(20)的有源電極(E3)以及無源電極(E4)電場耦合。此外,送電裝置(10)的接地電極(G1)與有源電極(E1)以及無源電極(E2)對置,受電裝置(20)的接地電極(G2)與有源電極(E3)以及無源電極(E4)對置。在接地電極(G1)以及(G2)分別格子狀地形成多個開口。
【專利說明】送電裝置、受電裝置以及非接觸電力傳輸系統(tǒng)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送電裝置,尤其涉及對被電場耦合的受電裝置發(fā)送電力的送電裝置。
[0002] 本發(fā)明還涉及受電裝置,尤其涉及從被電場耦合的送電裝置接收電力的受電裝 置。
[0003] 本發(fā)明還涉及由上述的送電裝置以及受電裝置形成的非接觸電力傳輸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0004] 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這種裝置的一例。根據(jù)該【背景技術】,具備多個送電電極的固 定體配置在電力供給區(qū)域,具備多個受電電極的可動體配置在電力被供給區(qū)域。多個送電 電極配置在電力供給區(qū)域與電力被供給區(qū)域的相互的邊界面的附近位置。此外,多個受電 電極按照與多個送電電極非接觸地對置的方式配置在邊界面的附近位置。
[0005] 在此,固定體收納在地板與金屬板之間,設置于固定體的送電電極與金屬板一體 化。在地板與金屬板之間還收納電波吸收體。從固定體產(chǎn)生的高頻噪聲被電波吸收體吸收, 由此通信品質得到維持。
[0006] 此外,在可動體上,在受電電極的附近設置電波吸收體,受電電極以及電波吸收體 被金屬板覆蓋。從可動體產(chǎn)生的高頻噪聲的一部分被電波吸收體吸收,剩余的高頻噪聲的 泄露通過金屬板來防止。
[0007] 在先技術文獻
[0008] 專利文獻
[0009] 專利文獻1 :JP特開2009-89520號公報
【發(fā)明內(nèi)容】
[0010] 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
[0011] 但是,在【背景技術】中,若將裝置小型化,則在送電電極或受電電極與金屬板之間產(chǎn) 生寄生電容,由此存在送電效率或受電效率下降的問題。
[0012] 因此,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涉及能夠抑制送電效率的下降的送電裝置。
[0013]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抑制受電效率的下降的受電裝置。
[0014] 本發(fā)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抑制電力傳輸效率的下降的非接觸電力傳 輸系統(tǒng)。
[0015] 解決課題的手段
[0016] 按照本發(fā)明的送電裝置,具備:第1送電電極,其與交流電源電路的一端連接且與 受電裝置的第1受電電極電場耦合;第2送電電極,其與交流電源電路的另一端連接且與受 電裝置的第2受電電極電場耦合;以及接地電極,其與第1送電電極以及第2送電電極對 置,對應于第1送電電極與接地電極相互對置的第1對置區(qū)域以及第2送電電極與接地電 極相互對置的第2對置區(qū)域的至少一方,使接地電極的面積比對置對象的送電電極的面積 更小。
[0017] 優(yōu)選為,接地電極的面積因開口以及/或者切口的形成而被減小。
[0018] 更加優(yōu)選為,開口的內(nèi)徑的最長尺寸是定義交流電壓的正弦波的波長的1/N以下 (N:2以上的偶數(shù))。
[0019] 按照本發(fā)明的受電裝置,具備:第1受電電極,其與負載電路的一端連接且與送電 裝置的第1送電電極電場耦合;第2受電電極,其與負載電路的另一端連接且與送電裝置的 第2送電電極電場耦合;以及接地電極,其與第1受電電極以及第2受電電極對置,對應于 第1受電電極與接地電極相互對置的第1對置區(qū)域以及第2受電電極與接地電極相互對置 的第2對置區(qū)域的至少一方,使接地電極的面積比對置對象的受電電極的面積更小。
[0020] 按照本發(fā)明的非接觸電力傳輸系統(tǒng),由送電裝置和受電裝置形成,該送電裝置具 備:第1送電電極,其與交流電源電路的一端連接;第2送電電極,其與交流電源電路的另 一端連接;以及接地電極,其與第1送電電極以及第2送電電極對置,該受電裝置具備:第1 受電電極,其與負載電路的一端連接且與第1送電電極電場耦合;以及第2受電電極,其與 負載電路的另一端連接且與第2送電電極電場耦合,該非接觸電力傳輸系統(tǒng)對應于第1送 電電極與接地電極相互對置的第1對置區(qū)域以及第2送電電極與接地電極相互對置的第2 對置區(qū)域的至少一方,使接地電極的面積比對置對象的送電電極的面積更小。
[0021 ] 按照本發(fā)明的非接觸電力傳輸系統(tǒng),由送電裝置和受電裝置形成,該送電裝置具 備:第1送電電極,其與交流電源電路的一端連接;和第2送電電極,其與交流電源電路的 另一端連接,該受電裝置具備:第1受電電極,其與負載電路的一端連接且與第1送電電極 電場耦合;第2受電電極,其與負載電路的另一端連接且與第2送電電極電場耦合;以及接 地電極,其與第1受電電極以及第2受電電極對置,該非接觸電力傳輸系統(tǒng)對應于第1受電 電極與接地電極相互對置的第1對置區(qū)域以及第2受電電極與接地電極相互對置的第2對 置區(qū)域的至少一方,使接地電極的面積比對置對象的受電電極的面積更小。
[0022] 發(fā)明效果
[0023] 根據(jù)本發(fā)明,通過形成接地電極,從而發(fā)揮屏蔽效果。此外,通過與第1對置區(qū)域 以及第2對置區(qū)域的至少一方對應地使接地電極的面積比對置對象的電極的面積更小,從 而送電效率、受電效率或電力傳輸效率的下降得到抑制。
[0024] 本發(fā)明的上述目的、其他目的、特征以及優(yōu)點,根據(jù)參照附圖進行的以下實施例的 詳細說明將會更加明確。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5]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構成的框圖。
[0026] 圖2是表示圖1實施例的外觀的一例的圖解圖。
[0027] 圖3是表示從上方注視送電側有源電極以及送電側無源電極的狀態(tài)的一例的圖 解圖。
[0028] 圖4是表示從上方注視送電側接地電極的狀態(tài)的一例的圖解圖。
[0029] 圖5是表示將送電側有源電極、送電側無源電極以及送電側接地電極配置于框體 的狀態(tài)的一例的立體圖。
[0030] 圖6是表示從上方注視配置于框體的送電側有源電極、送電側無源電極以及送電 側接地電極的狀態(tài)的一例的圖解圖。
[0031] 圖7是表示從上方注視受電側有源電極以及受電側無源電極的狀態(tài)的一例的圖 解圖。
[0032] 圖8是表示從上方注視受電偵賭地電極的狀態(tài)的一例的圖解圖。
[0033] 圖9是表示將受電側有源電極、受電側無源電極以及受電側接地電極配置于框體 的狀態(tài)的一例的立體圖。
[0034] 圖10是表示從上方注視配置于框體的受電側有源電極、受電側無源電極以及受 電側接地電極的狀態(tài)的一例的圖解圖。
[0035] 圖11是表示從上方注視應用于另一實施例的送電側接地電極或受電側接地電極 的狀態(tài)的一例的圖解圖。
[0036] 圖12是表示從上方注視應用于又一實施例的送電側接地電極或受電側接地電極 的狀態(tài)的一例的圖解圖。
[0037] 圖13是表示從上方注視應用于又一實施例的送電側接地電極或受電側接地電極 的狀態(tài)的一例的圖解圖。
[0038] 圖14是表示從上方注視應用于其他實施例的送電側接地電極或受電側接地電極 的狀態(tài)的一例的圖解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9] 參照圖1以及圖2,本實施例的非接觸電力傳輸系統(tǒng)100由送電裝置10和受電裝 置20形成。在形成送電裝置10的框體CB1的一個主面?zhèn)仍O置送電側有源電極E1以及送 電側無源電極E2。此外,在形成受電裝置20的框體CB2的一個主面?zhèn)仍O置受電側有源電極 E3以及受電側無源電極E4。若使框體CB2的一個主面接近框體CB1的一個主面(參照圖 2),則受電側有源電極E3以及受電側無源電極E4與送電側有源電極E1以及送電側無源電 極E2電場耦合。由此,送電裝置10的電力被傳輸?shù)绞茈娧b置20。
[0040] 另外,在圖2中雖然已省略,但在框體CB1的另一個主面?zhèn)仍O置送電側接地電極 G1,在框體CB2的另一個主面?zhèn)仍O置送電側接地電極G2。
[0041] 參照圖1,交流電源12的一端以及另一端分別與設置于變壓器TG的一次側的電感 器L1的一端以及另一端相連接。此外,設置于變壓器TG的二次側的電感器L2的一端以及 另一端分別與送電側有源電極E1以及送電側無源電極E2相連接。
[0042] 因此,若從交流電源12輸出交流電壓,則在送電側有源電極E1以及送電側無源電 極E2感應交流電壓。其中,電感器L2的匝數(shù)比電感器L1的匝數(shù)大,且施加于送電側有源 電極E1以及送電側無源電極E2的交流電壓示出比從交流電源12輸出的交流電壓高的值。 另外,由交流電源12和變壓器TG構成交流電源電路14。此外,在送電側有源電極E1以及 送電側無源電極E2之間,連接交流電源電路14。此外,在送電側有源電極E1與送電側無源 電極E2間虛線所示的電容C1表示在送電側有源電極E1與送電側無源電極E2間產(chǎn)生的寄 生電容。
[0043] 在受電側有源電極E3以及受電側無源電極E4激勵交流電壓,該交流電壓具有與 施加于送電側有源電極E1以及送電側無源電極E2的交流電壓的頻率相當?shù)念l率和取決于 電場耦合度的高度。
[0044] 被激勵的交流電壓經(jīng)由分別設置于變壓器TL的一次側以及二次側的電感器L3以 及L4提供給負載24。其中,電感器L4的匝數(shù)比電感器L3的匝數(shù)小,提供給負載24的交流 電壓示出比在受電側有源電極E3以及受電側無源電極E4激勵的交流電壓低的值。另外, 由變壓器TL和負載24構成負載電路22。此外,在受電側有源電極E3以及受電側無源電極 E4之間,連接負載電路22。此外,在受電側有源電極E3與受電側無源電極E4間虛線所示 的電容C2表示在受電側有源電極E3與受電側無源電極E4間產(chǎn)生的寄生電容。
[0045] 另外,也可以不設置變壓器TG以及TL,而在送電側有源電極E1與送電側無源電極 E2之間連接交流電源12,并在受電側有源電極E3與受電側無源電極E4之間連接負載24。 此外例如,交流電壓的頻率被設定為ΙΟΚΗζ?數(shù)10MHz之間的高頻,但并不限定于此。進而 例如,高電壓被設定為100V?10KV,但并不限定于此。
[0046] 參照圖3,送電側有源電極E1形成為其主面構成正方形,送電側無源電極E2形成 為其主面構成大致U字。
[0047] 與送電側無源電極E2的主面的輪廓外接的矩形,描繪比構成送電側有源電極E1 的主面的正方形大的正方形。送電側無源電極E2通過如下方式來制作:準備具有與這種外 接矩形相當?shù)闹髅娴碾姌O,在該電極的主面中央形成正方形的開口,然后形成具有與開口 的一邊相當?shù)膶挾惹覐拈_口到達電極的外緣的切口。在此,開口的尺寸比構成送電側有源 電極E1的主面的正方形的尺寸稍大。此外,構成開口的正方形的相互對置的二邊與外接矩 形的相互對置的二邊平行地延伸。
[0048] 參照圖4,送電側接地電極G1形成為主面構成正方形。此外,構成送電側接地電 極G1的主面的正方形和與送電側無源電極E2的主面的輪廓外接的矩形一致。進而,在送 電側接地電極G1的主面,格子狀地形成各自具有正方形的多個開口 0P1、0P1、…。詳細來 說,在橫向以及縱向分別排列7個開口 0P1、0P1、…,形成合計49個開口 0P1、0P1、…。
[0049] 各個開口 0P1的內(nèi)徑的最長尺寸設為交流電壓信號的波長的1/2以下。由此,交 流電壓信號向送電裝置10的外部輻射的現(xiàn)象得到抑制。即,發(fā)揮屏蔽效果。另外,為了還 抑制交流電壓信號的η次高次諧波分量(η :2以上的整數(shù)),需要將各個開口 0P1的內(nèi)徑的 最長尺寸調(diào)整為交流電壓信號的波長的?Λη * 2)以下。
[0050] 從圖5可知,送電側有源電極Ε1配置在框體CB1的一個主面?zhèn)鹊闹醒?,送電側無 源電極Ε2包圍送電側有源電極Ε1地配置在框體CB1的一個主面?zhèn)?。此外,送電側接地?極G1配置在框體CB1的另一個主面?zhèn)鹊闹醒?。在此,送電側有源電極Ε1以及送電側無源 電極Ε2都以其主面相對于框體CB1的一個主面平行的姿勢設置于框體CB1。送電側接地電 極G1也以其主面相對于框體CB1的另一個主面平行的姿勢設置于框體CB1。
[0051] 其結果,如圖6所示,送電側有源電極Ε1與形成于送電側接地電極G1的中央的9 個(=橫3個X縱3個)開口 0Ρ1、0Ρ1、…對置。此外,送電側無源電極Ε2與周邊的40 個開口 0PU0P1、…之中、除了與切口對置的6個之外的34個開口 0PU0P1、…對置。
[0052] 參照圖7,受電偵彳有源電極Ε3也形成為其主面構成正方形,受電側無源電極Ε4也 形成為其主面構成大致U字。受電側無源電極Ε4以與送電側無源電極Ε2的制作要領相 同的要領來制作。參照圖8,受電側接地電極G2也形成為主面構成正方形。構成受電側接 地電極G2的主面的正方形和與受電側無源電極Ε2的主面的輪廓外接的矩形一致,在受電 側接地電極G2的主面格子狀地形成各自具有正方形的49個(=橫7個X縱7個)開口 0Ρ2、0Ρ2、…。
[0053] 在受電側接地電極G2,各個開口 0P2的內(nèi)徑的最長尺寸也設為交流電壓信號的波 長的1/2以下(更優(yōu)選為,?Λη * 2)以下)。由此,交流電壓信號向受電裝置20的外部輻 射的現(xiàn)象得到抑制。即,發(fā)揮屏蔽效果。
[0054] 從圖9可知,受電側有源電極Ε3配置于框體CB2的一個主面?zhèn)鹊闹醒耄茈妭葻o 源電極Ε4包圍受電側有源電極Ε3地配置于框體CB2的一個主面?zhèn)?。此外,受電側接地?極G2配置在框體CB2的另一個主面?zhèn)鹊闹醒?。其結果,如圖10所示,受電側有源電極Ε3 與形成于受電側接地電極G2的中央的9個(=橫3個X縱3個)開口 0Ρ2、0Ρ2、…對置。 此外,受電側無源電極Ε4與周邊的40個開口 0Ρ2、0Ρ2、…之中、除了與切口對置的6個之 外的34個開口 0Ρ2、0Ρ2、…對置。
[0055] 在送電側有源電極Ε1以及送電側無源電極Ε2的每一個與送電側接地電極G1之 間產(chǎn)生的寄生電容被串聯(lián),形成圖1的寄生電容C1的一部分。若寄生電容C1變大,則從送 電裝置10朝向受電裝置20的電場耦合的能量的一部分被奪走,從送電裝置朝向受電裝置 的電力的傳輸效率下降。
[0056] 此外,在受電側有源電極Ε3以及受電側無源電極Ε4的每一個與受電側接地電極 G2之間產(chǎn)生的寄生電容被串聯(lián),形成圖1的寄生電容C2的一部分。若寄生電容C2變大,則 受電裝置20所接收的電力的一部分被奪走,輸入到負載電路22的電力下降。
[0057] 另外,在上述討論中,敘述了在送電電極與接地電極G1之間產(chǎn)生的寄生電容、在 受電電極與接地電極G2之間產(chǎn)生的寄生電容,形成寄生電容C1、寄生電容C2的一部分,但 這是設想了送電裝置、受電裝置的接地電極比較小型,而且未連接于外部的接地的情況。在 送電裝置、受電裝置的接地電極連接于外部的接地的情況下,在送電電極與接地電極G1之 間產(chǎn)生的寄生電容、在受電電極與接地電極G2之間產(chǎn)生的寄生電容,雖然不會成為寄生電 容C1、寄生電容C2的一部分,但應在送受間耦合的電力的一部分會泄露到接地電位,因此 與接地電極未連接于外部的接地的情況同樣地會使輸入到負載電路22的電力下降。
[0058] 通過在送電側接地電極G1的主面形成多個開口 0PU0P1、…(通過使送電側接地 電極G1的面積比對置對象的電極的面積更小),從而在送電側有源電極Ε1以及送電側無源 電極Ε2的每一個與送電側接地電極G1之間產(chǎn)生的寄生電容被降低。同樣,通過在受電側 接地電極G2的主面形成多個開口 0Ρ2、0Ρ2、…(通過使受電側接地電極G2的面積比對置 對象的電極的面積更?。?,從而在受電側有源電極Ε3以及受電側無源電極Ε4的每一個與受 電偵賭地電極G2之間產(chǎn)生的寄生電容被降低。由此,送電裝置10以及受電裝置20的電場 耦合度的下降得到抑制,進而從交流電源12向負載24的電力傳輸效率的下降得到抑制。
[0059] 另外,形成于送電側接地電極G1的多個開口 0PU0P1、…的形狀或形成于受電側 接地電極G2的多個開口 0Ρ2、0Ρ2、…的形狀,也可以為圓形或其他形狀,而且開口尺寸也 可以存在差別。在使開口尺寸有差別的情況下,設想使與送電側有源電極Ε1或受電側有源 電極Ε3對置的開口數(shù)變多,而使與送電側無源電極Ε2或受電側無源電極Ε4對置的開口數(shù) 變少的方式。此外,除了開口 0Ρ1或0Ρ2之外,也可以在送電側接地電極G1或受電側接地 電極G2的端部形成多個切口。
[0060]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在送電側接地電極G1的主面格子狀地形成49個開口 0Ρ1、 0Ρ1、···(參照圖4),在受電側接地電極G2的主面格子狀地形成49個開口 0Ρ2、0Ρ2、… (參照圖8)。
[0061] 但是,也可以如圖11所示,僅將與送電側有源電極El對置的區(qū)域的9個開口 0P1、 0P1、…形成于送電側接地電極G1,或者僅將與受電側有源電極E3對置的區(qū)域的9個開口 0P2、0P2、…形成于受電側接地電極G2。由此,能夠大幅降低與送電側有源電極E1或受電 側有源電極E3之間的寄生電容。有源電極與無源電極相比所施加的交流電壓的振幅較大, 因此為了降低有源電極與接地電極的耦合所引起的電力損耗,減小有源電極與接地電極間 的耦合能夠獲得更大的效果。
[0062] 另外,也可以與上述相反,S卩,如圖12所示,僅將與送電側無源電極E2對置的區(qū)域 的40個開口 0P1、0P1、…形成于送電側接地電極G1,或者僅將與受電側無源電極E4對置 的區(qū)域的40個開口 0P2、0P2、…形成于受電側接地電極G2。通過減小無源電極與接地電 極間的耦合也能夠降低從交流電源12傳遞給負載24的電力的損耗。
[0063] 此外,如圖13所示,也可以僅將與送電側有源電極E1的主面相當?shù)拇笮〉拈_口 L0P1形成于送電側接地電極G1的主面中央,或者僅將與受電側有源電極E3的主面相當?shù)?大小的開口 L0P2形成于受電側接地電極G2的主面中央。此外,如圖14所示,也可以在開 口 L0P1的周邊格子狀地形成40個開口 0P1、0P1、…,或者在開口 L0P2的周邊格子狀地形 成40個開口 0P2、0P2、…。
[0064] 進而,在上述的實施例中,將單一的送電側接地電極G1設置于送電裝置10,將單 一的受電側接地電極G2設置于送電裝置20。但是,也可以將送電側接地電極G1分割為與 送電側有源電極E1對置的某接地電極和與送電側無源電極E2對置的其他接地電極,或者 將受電側接地電極G2分割為與受電側有源電極E3對置的某接地電極和與受電側無源電極 E4對置的其他接地電極。
[0065] 另外,設想受電裝置主要設置于帶有無線通信功能的便攜式通信終端等的情況。 在此情況下,接地電極還需兼顧頻率更高的無線通信電路的屏蔽,與僅針對電力傳輸?shù)那?況相比需要減小網(wǎng)眼的開口尺寸。在這種情況下,本申請中的發(fā)明主要對為了電力傳輸而 能夠將網(wǎng)眼尺寸最佳化的送電裝置進行應用是很有效的。通過設置最佳大小的屏蔽開口, 除了能夠改善電力傳輸效率之外,還能夠削減屏蔽板的重量、使裝置輕量化。
[0066] 符號說明
[0067] 10…送電裝置
[0068] 20…受電裝置
[0069] TG,TL…變壓器
[0070] 12…交流電源
[0071] 14…交流電源電路
[0072] 22…負載電路
[0073] 24…負載
[0074] 100…非接觸電力傳輸系統(tǒng)
[0075] E1…送電側有源電極
[0076] E2…送電側無源電極
[0077] E3…受電側有源電極
[0078] E4…受電側無源電極
[0079] G1…送電側接地電極
【權利要求】
1. 一種送電裝置,具備: 第1送電電極,其與交流電源電路的一端連接且與受電裝置的第1受電電極電場耦合; 第2送電電極,其與所述交流電源電路的另一端連接且與所述受電裝置的第2受電電極電 場耦合;以及接地電極,其與所述第1送電電極以及所述第2送電電極對置, 對應于所述第1送電電極與所述接地電極相互對置的第1對置區(qū)域以及所述第2送電 電極與所述接地電極相互對置的第2對置區(qū)域的至少一方,使所述接地電極的面積比對置 對象的送電電極的面積更小。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送電裝置,其中, 所述接地電極的面積因開口以及/或者切口的形成而減小。
3.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送電裝置,其中, 所述開口的內(nèi)徑的最長尺寸是定義交流電壓的正弦波的波長的1/N以下,其中N為2 以上的偶數(shù)。
4. 一種受電裝置,具備: 第1受電電極,其與負載電路的一端連接且與送電裝置的第1送電電極電場耦合;第 2受電電極,其與所述負載電路的另一端連接且與所述送電裝置的第2送電電極電場耦合; 以及接地電極,其與所述第1受電電極以及所述第2受電電極對置, 對應于所述第1受電電極與所述接地電極相互對置的第1對置區(qū)域以及所述第2受電 電極與所述接地電極相互對置的第2對置區(qū)域的至少一方,使所述接地電極的面積比對置 對象的受電電極的面積更小。
5. -種非接觸電力傳輸系統(tǒng),由送電裝置和受電裝置形成, 所述送電裝置具備:第1送電電極,其與交流電源電路的一端連接;第2送電電極,其 與所述交流電源電路的另一端連接;以及接地電極,其與所述第1送電電極以及所述第2送 電電極對置, 所述受電裝置具備:第1受電電極,其與負載電路的一端連接且與所述第1送電電極電 場耦合;以及第2受電電極,其與所述負載電路的另一端連接且與所述第2送電電極電場耦 合, 對應于所述第1送電電極與所述接地電極相互對置的第1對置區(qū)域以及所述第2送電 電極與所述接地電極相互對置的第2對置區(qū)域的至少一方,使所述接地電極的面積比對置 對象的送電電極的面積更小。
6. -種非接觸電力傳輸系統(tǒng),由送電裝置和受電裝置形成, 所述送電裝置具備:第1送電電極,其與交流電源電路的一端連接;和第2送電電極, 其與所述交流電源電路的另一端連接, 所述受電裝置具備:第1受電電極,其與負載電路的一端連接且與所述第1送電電極電 場耦合;第2受電電極,其與所述負載電路的另一端連接且與所述第2送電電極電場耦合; 以及接地電極,其與所述第1受電電極以及所述第2受電電極對置, 對應于所述第1受電電極與所述接地電極相互對置的第1對置區(qū)域以及所述第2受電 電極與所述接地電極相互對置的第2對置區(qū)域的至少一方,使所述接地電極的面積比對置 對象的受電電極的面積更小。
【文檔編號】H02J17/00GK104115367SQ201280069678
【公開日】2014年10月22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3月23日
【發(fā)明者】高橋博宣, 家木勉 申請人:株式會社村田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