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拉緊裝置,尤其涉及一種漆包線的拉緊裝置。
背景技術:
在變壓器繞組(多匝線圈)的制作過程中,第一步即為繞線工序,繞線中漆包線在繞線機上必須用適當?shù)睦o力拉直,而且拉力不易過大,也不能過小,但是目前的漆包線拉緊裝置,在漆包線拉緊過程中,很難控制拉緊力度,這樣橫容易造成漆包線絕緣薄膜受損,漆包線變形等現(xiàn)象,可能還會出現(xiàn)拉伸力度不夠無法滿足拉伸標準,不利于漆包線的使用。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漆包線拉緊裝置拉緊效果一般,無法滿足需要,為此,提供一種漆包線拉緊裝置,該漆包線拉緊裝置拉緊效果好,不會出現(xiàn)漆包線絕緣薄膜受損的現(xiàn)象,也難以出現(xiàn)漆包線變形等現(xiàn)象。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漆包線的拉緊裝置,所述拉緊裝置包括若干組拉緊輪,每組拉緊輪包括分別設置于豎直設置的側板上,每組拉緊輪從上到下依次放置,所述拉緊輪沿著 進線方向依次設置有牽引輪、第一繞線輪、第二繞線輪、存線輪,所述牽引輪與所述存線輪位于所述第一繞線輪和第二繞線輪的下端,所述牽引輪與所述第一繞線輪、第二繞線輪連接到驅動裝置上,所述存線輪連接有電機。
進一步地,所述拉緊輪設置有四組。
進一步地,所述拉緊輪之間設置有隔板。
進一步地,所述牽引輪的前端設置有圓管。
進一步地,所述圓管的表面設置有光滑層。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繞線輪、第二繞線輪的表面設置有耐磨層,耐磨層的表面呈光滑狀。
進一步地,所述存線輪的上端設置有長度測量器。
有益效果:本發(fā)明的漆包線拉緊裝置通過牽引輪、第一繞線輪、第二繞線輪、存線輪對漆包線進行繞線并拉緊處理,一方面增了其拉緊效果,另一方面也防止漆包線在拉緊過程中出現(xiàn)斷線現(xiàn)象或是變形現(xiàn)象,該漆包線拉緊裝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省時、省力。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i的局部放大圖。
相關元件符號說明
拉緊輪1、側板2、牽引輪3、第一繞線輪4、第二繞線輪5、存線輪6、驅動裝置7、電機61、隔板11、圓管31、耐磨層41、長度 測量器62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1是以兩組拉緊輪為實施例)、圖2所示,一種漆包線的拉緊裝置,拉緊裝置包括若干組拉緊輪1,每組拉緊輪1包括分別設置于豎直設置的側板2上,每組拉緊輪1從上到下依次放置,拉緊輪1沿著進線方向依次設置有牽引輪3、第一繞線輪4、第二繞線輪5、存線輪6,牽引輪3與存線輪位6于第一繞線輪4和第二繞線輪5的下端,牽引輪3與第一繞線輪4、第二繞線輪5連接到驅動裝置7上,存線輪6連接有電機61。
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將拉緊輪1設置有四組。
為了防止各個拉緊輪之間的相互干擾,拉緊輪1之間設置有隔板11。
為了方便漆包線進入到牽引輪,在牽引輪3的前端設置有圓管31,圓管的設置能起到引線的作用,防止漆包線在輸送過程中沒有支撐物的支撐。
為了防止圓管的表面對漆包線產(chǎn)生摩擦,在圓管31的表面設置有光滑層。
為了防止漆包線和第一繞線輪、第二繞線輪的表面有過多的摩擦,第一繞線輪4、第二繞線輪5的表面設置有耐磨層41,耐磨層41的表面設置成呈光滑狀。
為了方便了解存線輪上存線長度,存線輪6的上端設置有長度測 量器62。
本發(fā)明的漆包線拉緊裝置通過牽引輪、第一繞線輪、第二繞線輪、存線輪對漆包線進行繞線并拉緊處理,一方面增了其拉緊效果,另一方面也防止漆包線在拉緊過程中出現(xiàn)斷線現(xiàn)象或是變形現(xiàn)象,該漆包線拉緊裝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省時、省力。
上面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發(fā)明的構思和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發(fā)明設計構思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人員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做出的各種變型和改進,均應落入到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