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子裝置的觸控板組裝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子裝置的觸控板組裝結構,特別是指一種模塊化組裝方式的觸控板組裝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筆記型計算機的國際制造大廠為集中資源,將價值集大化,因而把行銷以外的項目(如設計、制造與后勤支持等)交給代工廠商,在代工廠商的經營上,從購料、生產、儲存到產品的配送、行銷及售后服務、全球運籌管理與資金理財?shù)榷济媾R著最嚴格的考驗。
而臺灣代工廠商為因應國際品牌大廠對市場需求預測而安排生產計劃,依照機種規(guī)格事先規(guī)劃,此種生產方式稱為接單后生產(Build to Order,BTO),當客戶的下單次數(shù)頻繁,以彈性且少量多次的生產,數(shù)量與出貨時間亦可依據市場需求做動態(tài)調整。
另外,在筆記型計算機已越來越普及的情況下,筆記型計算機為發(fā)揮其高機動性與節(jié)省空間等特性,會重點訴求于輕薄短小,也因受限于體積的拘束下,在各部份設計上均較桌上型計算機來得細膩。
早期的筆記型計算機并無指向裝置(Pointing Device),但隨著窗口軟件的發(fā)展以及替代難以攜帶的桌上型鼠標,漸漸衍生出各種指向裝置以裝設于筆記型計算機,如軌跡球(TrackBall)、軌跡桿(Track Point)、軌跡板(Track Pad、Track Board)或稱觸控板(Touch Pad)、內建鼠標(Pop Up Mouse)及筆(Pen)等幾種,其中又以觸控板最為目前普及率高且具實用性的指向裝置,觸控板為一塊放置于鍵盤前個平板,使用者以手指在平板上移動即可指揮光標移動。
筆記型計算機中的觸控板除了有不發(fā)光型式的觸控板之外,另發(fā)展有發(fā)光型式的觸控板,然而,依照現(xiàn)今筆記型計算機代工廠商的生產趨勢,不發(fā)光與發(fā)光的觸控板并無法同時以BTO的生產方式生產,因為就同一個觸控板的感應區(qū),發(fā)光型式的觸控板需容納有供以背光功能的發(fā)光二極管(Light EmittingDiode,LED),所以其尺寸較欲共享的不發(fā)光型式的觸控板來得大,對于用來承載觸控板的觸控板基座必須開兩套模具,以同時供與不發(fā)光與發(fā)光的觸控板定位用。
現(xiàn)有技術的筆記型計算機如圖1、圖2所示,筆記型計算機1a具有殼體11a,殼體11a上設置有觸控板12a,使用者可通過手指在觸控板12a的表面上移動,來控制顯示屏幕14a上鼠標光標的移動,而筆記型計算機1a中具有觸控板模塊10a,觸控板模塊10a包含有觸控板12a與觸控板基座15a,觸控板12a有可觸控以供電路感應的感應區(qū)13a,另有作為定位觸控板12a之用的觸控板基座15a,觸控板基座15a于相應觸控板12a的邊框處設有卡合部151a,以在觸控板12a卡合于觸控板基座15a時,觸控板基座15a通過卡合部151a而定位觸控板12a,觸控板12a能電性連接于筆記型計算機1a。
請參照圖3所示,圖標中為發(fā)光型式的觸控板模塊10b,觸控板模塊10a包含有觸控板12b與觸控板基座15b,觸控板12b因要容納有背光功能的發(fā)光組件121b,其所占尺寸較觸控板12a來得厚且大,觸控板12b有可觸控以供電路感應的感應區(qū)13b,還有作為定位觸控板12b用的觸控板基座15b,同樣為了適應觸控板12b的尺寸,觸控板基座15b也較觸控板基座15a來得大,觸控板基座15b在相應觸控板12b的邊框處設有卡合部151b,以在觸控板12b卡合于觸控板基座15b時,觸控板基座15b通過卡合部151b來定位觸控板12b。
實用新型內容上述所公開的現(xiàn)有技術中,并無一可共享承載不同尺寸的觸控板的觸控板基座,也無法達到統(tǒng)一的模塊化結構要求,而須針對為對應各不同尺寸觸控板而承載的觸控板基座分別開模,致使提高代工廠商的生產成本與時間,因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可以適用于不同尺寸觸控板的電子裝置觸控板組裝結構。
根據本實用新型公開的電子裝置的觸控板組裝結構,包括有觸控板基座及載具,觸控板基座具有多個卡合部,卡合部與觸控板基座以共同構成卡置范圍,而載具具有固定槽,其可選擇地結合于觸控板基座上,以使觸控板基座可直接裝設第一觸控板或結合載具,以載具裝設第二觸控板于固定槽內。其中,所述觸控板基座可直接裝設一第一觸控板或結合所述載具,該載具的固定槽裝設一第二觸控板。
所述第一觸控板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觸控板的尺寸。
所述第二觸控板裝設于所述固定槽內。
所述卡合部卡合所述載具的邊框,或是卡合所述第一觸控板的邊框。
所述卡置范圍卡合所述第一觸控板或所述載具于其中。
所述第二觸控板的一側結合有一彈性組件,所述彈性組件接觸于所述觸控板基座,所述第二觸控板通過該彈性組件調整與該觸控板基座的間距。
所述彈性組件為一墊片。
根據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電子裝置的觸控板組裝結構,觸控板基座以最大尺寸及最厚尺寸的觸控板作為設計基準,并增設載具的結構設計,而能共享承載各不同尺寸的觸控板,以達成觸控板基座的共享性功能,免除觸控板基座須額外開模的成本與程序,而載具能開設不同尺寸以合適各觸控板,也可是代工廠商在設計構思上,具有不同形式的多重選擇。
為了讓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特征與優(yōu)點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出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
圖1為現(xiàn)有技術的筆記型計算機觸控板位置示意圖。
圖2為現(xiàn)有技術的不發(fā)光型式觸控板組合示意圖。
圖3為現(xiàn)有技術的發(fā)光型式觸控板組合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觸控板模塊結構分解圖。
圖5A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觸控板模塊結構組成狀態(tài)圖。
圖5B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觸控板模塊結構組成另一狀態(tài)圖。
圖5C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觸控板模塊結構組成又一狀態(tài)圖。
其中,附圖標記1a 筆記型計算機 10、10a、10b 觸控板模塊11a 殼體12、12a、12b、12c 觸控板 121、121b 發(fā)光組件13、13a、13b 感應區(qū) 14a 顯示屏幕15、15a、15b 觸控板基座 151、151a、151b 卡合部152 卡置范圍 153 開口部 16 載具161 固定槽 17 彈性組件
具體實施方式
根據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電子裝置的觸控板組裝結構,此所指的電子裝置可應用于筆記型計算機,然而并不僅限于筆記型計算機,諸如移動電話(MobilePhone)、個人數(shù)字助理器(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全球定位系統(tǒng)裝置(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等可通過觸控板做為輸入接口的電子裝置也可應用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技術,在以下本實用新型的詳細說明中,將以筆記型計算機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例。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如圖4所示,實施例中觸控板模塊10包括有觸控板12、觸控板基座15與載具16,其中觸控板12有可觸控以供電路感應的感應區(qū)13,載具16可為銘板(Nameplate),且載具16開設有固定槽161,固定槽161用以固定觸控板12,載具16并接觸有觸控板基座15,觸控板基座15有共享觸控板12尺寸的功能擴充,并開設有開口部153,觸控板基座15在相應觸控板12的邊框處豎設有卡合部151,觸控板基座15與卡合部151共同構成卡置范圍152,卡置范圍152可供載具16卡置于內,通過觸控板12、觸控板基座15與載具16的組設結構,觸控板12可通過載具16置入于由觸控板基座15與卡合部151共同構成的卡置范圍152內的結構替代性功能,使得觸控板12無論尺寸長寬薄厚,均能共享觸控板基座15。
請再參閱圖4、圖5A所示,圖中觸控板模塊10的觸控板12一側對齊固定槽161,并移動朝載具16的一側方向,而固設于固定槽161內,在觸控板12固設于固定槽161后,觸控板12與載具16的結合使得載具16可視為觸控板12的結構擴充,由于載具16可開不同尺寸以適合各種長寬尺寸的觸控板12,亦即載具16含有擴大觸控板12的長寬尺寸的虛擬功能,觸控板12因而能共享觸控板基座15,載具16另側可再對齊觸控板基座15以接觸于觸控板基座15,當載具16另側接觸于觸控板基座15,置入于由觸控板基座15與卡合部151共同構成的卡置范圍152內,使得卡合部151可用以卡合載具16的邊框,從而限制載具16的位移使其固定,觸控板12便通過載具16的固定槽161與觸控板基座15的開口部153,在觸控板12接上電性連接件,用以貫穿固定槽161與開口部153,而與電子裝置形成電性連結。
請再參閱圖4、圖5B所示,圖中觸控板模塊10還可加入有彈性組件17,觸控板12一側結合有彈性組件17,此彈性組件17可為墊片,結合有彈性組件17的觸控板12并對齊固定槽161,并移動朝載具16的一側方向,而固設于固定槽161內,在觸控板12固設于固定槽161后,觸控板12與載具16的結合使得載具16可視為觸控板12的結構擴充,由于載具16可開不同尺寸以適合各種長寬尺寸的觸控板12,即載具16含有擴大觸控板12尺寸的虛擬功能,加上彈性組件17可調整觸控板12與觸控板基座15之間的間距,即彈性組件17含有增加觸控板12的厚度的虛擬功能,觸控板12因而能共享觸控板基座15,載具16另側可再對齊觸控板基座15以接觸于觸控板基座15,當載具16另側接觸于觸控板基座15,置入于由觸控板基座15與卡合部151共同構成的卡置范圍152內,使得卡合部151可用以卡合載具16的邊框,而能限制載具16的位移使其固定,觸控板12便通過載具16的固定槽161與觸控板基座15的開口部153,在觸控板12接上電性連接件,用以貫穿固定槽161與開口部153,而與電子裝置形成電性連結。
請再參閱圖4、圖5C所示,圖中觸控板模塊10的觸控板12c還可含有發(fā)光組件121,發(fā)光組件121可為發(fā)光二極管,觸控板12c因容納有背光功能的發(fā)光組件121,其所占尺寸較為厚大之故,因此不需加設載具16或結合有彈性組件17,由于觸控板基座15有共享觸控板12與觸控板12c尺寸的功能擴充,觸控板12c可直接朝載具16的方向移動,而置入于由觸控板基座15與卡合部151共同構成的卡置范圍152內,使得卡合部151可用以卡合觸控板12c的邊框,而能限制觸控板12c的位移使其固定,觸控板12便通過觸控板基座15的開口部153,在觸控板12c接上電性連接件,用以貫穿開口部153,而與電子裝置形成電性連結。
雖然本實用新型以前述實施例公開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所作的均等變化與修改,皆屬于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電子裝置的觸控板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觸控板基座,具有多個卡合部,這些卡合部構成一卡置范圍;及一載具,可選擇地結合于所述觸控板基座上,并被所述卡合部所卡合,且該載具具有一固定槽;其中,所述觸控板基座可直接裝設一第一觸控板或結合所述載具,該載具的固定槽裝設一第二觸控板。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板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觸控板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觸控板的尺寸。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板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觸控板裝設于所述固定槽內。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板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卡合所述載具的邊框,或是卡合所述第一觸控板的邊框。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板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置范圍卡合所述第一觸控板或所述載具于其中。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板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觸控板的一側結合有一彈性組件,所述彈性組件接觸于所述觸控板基座。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觸控板組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組件為一墊片。
專利摘要一種電子裝置的觸控板(Touch Pad)組裝結構,設置于電子裝置的內部以適于不同尺寸的觸控板,觸控板組裝結構包括有觸控板基座與載具,其中載具可選擇地結合于觸控板基座上,以使觸控板基座可直接裝設第一觸控板或結合已裝設有第二觸控板的載具,通過可供不同尺寸觸控板共享承載的觸控板基座,在觸控板組裝上可免除觸控板基座須額外開模的成本與程序,也使代工廠商在設計構思上可具有不同形式的多重選擇。
文檔編號G06F3/041GK2891079SQ20052014747
公開日2007年4月18日 申請日期2005年12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12月28日
發(fā)明者吳耀宗 申請人:英業(yè)達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