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微囊藻毒素的提取純化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從微囊藻中提取純化毒素的方法。
目前,毒素純品研制的主要途徑是采用聯用多步純化技術,涉及色譜技術,制備或半制備型液相色譜、快速色譜,這二項技術可濃縮和分離純化微囊藻毒素,其不足之處在于,純度不高,無法滿足標準樣品的要求;制備或半制備型分子排阻色譜、離子交換色譜,薄層色譜,這三項技術的不足之處在于,其只適于微克級微囊藻毒素的制備,且耗時長,產率低。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該方案按下列步驟順序進行A、取微囊藻干粉,加入其重量30-40倍的5%乙酸溶液,攪拌40分鐘,6000轉/分鐘離心10分鐘,取上清液;B、濾渣中加入其重量3-5倍的100%甲醇,攪拌40分鐘,6000轉/分鐘離心10分鐘,取上清液;C、重復兩次步驟B;D、合并步驟B和步驟C三次提取的上清液,蒸發(fā)濃縮;E、將步驟D的濃縮液與步驟A的上清液混合,依次過1微米,0.45微米兩個微濾器;再將混合液過截留分子量為6000的中空纖維超濾器;F、先、后用100%甲醇和純水沖洗C18柱,將經過步驟E處理的混合液過C18柱,再用20%甲醇清洗,然后以90%甲醇10毫升洗脫下毒素,蒸發(fā)濃縮,得到粗毒素干粉;G、將粗毒素干粉溶于其重量10-20倍的60%甲醇中,取10微升加入制備型高效液相色譜,以標樣峰值的保留時間來收集微囊藻毒素;H、兩種毒素分別均勻點在薄層層析板的下端,將層析板放入距毒素點滴10-15毫米展開溶劑中進行展開;I、兩小時后將層析板取出晾干,用紫外燈照射,取下中間一條色帶的硅膠;J、將硅膠放入洗脫液中浸泡、攪拌5-15分鐘;K、浸泡液過濾、去殘渣,將過濾液用其重量8-12倍的純水稀釋,過PS-II柱,濾去C18;L、先以10-20毫升純水沖洗PS-II柱,再以8-12毫升100%甲醇洗脫,洗脫液蒸發(fā)干燥,即得含量大于90%的微囊藻毒素。
步驟H所述的展開溶劑為體積比是CHCl3∶CH3OH∶H2O=6∶4∶1的混合液。
步驟J所述的洗脫液為50mM pH=3.0的磷酸緩沖溶液占洗脫液的20%、甲醇占洗脫液的80%。
本發(fā)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yōu)點和效果具有效率高,投資少,安全性高,純度高,對環(huán)境無污染等優(yōu)點,適于毫克級微囊藻毒素的制備,易于工業(yè)化生產。
權利要求
1.一種微囊藻毒素的提取純化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按下列步驟順序進行A、取微囊藻干粉,加入其重量30-40倍的5%乙酸溶液,攪拌40分鐘,用6000轉/分鐘離心10分鐘,取上清液;B、濾渣中加入其重量3-5倍的100%甲醇,攪拌40分鐘,用6000轉/分鐘離心10分鐘,取上清液;C、重復兩次步驟B;D、合并步驟B和步驟C三次提取的上清液,蒸發(fā)濃縮;E、將步驟D的濃縮液與步驟A的上清液混合,依次過1微米,0.45微米兩個微濾器;再將混合液過截留分子量為6000的中空纖維超濾器;F、先、后用100%甲醇和純水沖洗C18柱,將經過步驟E處理的混合液過C18柱,再用20%甲醇清洗,然后以90%甲醇10毫升洗脫下毒素,蒸發(fā)濃縮,得到粗毒素干粉;G、將粗毒素干粉溶于粗毒素干粉重量10-20倍的60%甲醇中,取10微升加入制備型高效液相色譜,以標樣峰值的保留時間來收集微囊藻毒素;H、兩種毒素分別均勻點在薄層層析板的下端,將層析板放入距毒素點滴10-15毫米展開溶劑中進行展開;I、兩小時后將層析板取出晾干,用紫外燈照射,取下中間一條色帶的硅膠;J、將硅膠放入洗脫液中浸泡、攪拌5-15分鐘;K、浸泡液過濾、去殘渣,將過濾液用其重量8-12倍的純水稀釋,過PS-II柱,濾去C18;L、先以10-20毫升純水沖洗PS-II柱,再以8-12毫升100%甲醇洗脫,洗脫液蒸發(fā)干燥,即得含量大于90%的微囊藻毒素。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微囊藻毒素的提取純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展開溶劑為體積比是CHCl3∶CH3OH∶H2O=6∶4∶1的混合液。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微囊藻毒素的提取純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洗脫液為50mM pH=3.0的磷酸緩沖溶液占洗脫液的20%、甲醇占洗脫液的80%。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微囊藻毒素的提取純化方法,該方法用乙酸溶液和甲醇浸泡微囊藻,經除雜質、粗毒素的制備、毒素的分離、薄層層析技術等步驟提取和純化微囊藻毒素。本發(fā)明具有效率高,投資少,安全性高,純度高,對環(huán)境無污染等優(yōu)點,適于毫克級微囊藻毒素的制備,易于工業(yè)化生產,所得微囊藻毒素的純度經HPLC-UV/DAD檢測≥90%,可做標準樣品。
文檔編號G01N1/28GK1401660SQ0213909
公開日2003年3月12日 申請日期2002年9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9月24日
發(fā)明者宋立榮, 沈強, 陳偉, 甘南琴, 何振榮, 劉永定, 雷臘梅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