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球閥領域,特別涉及一種上裝式球閥。
背景技術:上裝式球閥廣泛應用在石油和天然氣管線上,及采油、煉油、石化、化工、化纖、冶金、電力、核電、食品和造紙等裝置中。上裝式球閥在管線上拆卸簡單迅速,維修方便快捷。當閥門在管線上出現(xiàn)故障需要修理時,不必從管線上拆卸閥門,只須拆掉中法蘭螺栓和螺母,將閥蓋和閥桿組合件一起從閥體中取下來,然后取出球體和閥座組合件,即可在線修理球體和閥座,這種維修節(jié)省了時間,將生產(chǎn)中的損失降到最低點。如圖1和圖2所示,一般的上裝式球閥的閥體結構,包括上游通道100、下游通道200、閥腔300、閥座400(參閱圖3)、球體500和預緊彈簧600。所述閥腔300成形有連通所述上游通道100的上游閥座腔310、連通所述下游通道200的下游閥座腔320,以及位于所述上游閥座腔310和所述下游閥座腔320之間的中腔330,所述閥座400包括安裝在所述上游閥座腔310的上游閥座組件410和安裝在所述下游閥座腔320的下游閥座組件420,所述球體500安裝所述上游閥座組件410和所述下游閥座組件420之間,并在中間開設有導通通道510,所述預緊彈簧600設置在所述上游閥座組件410遠離所述下游閥座組件420的一側。所述球體500與所述上游閥座組件410、所述下游閥座組件420之間分別設有密封件700。參閱圖2和圖3,裝配所述上裝式球閥時,先將裝有所述預緊彈簧600的所述上游閥座組件410放入所述上游閥座腔310,并使用專用工裝預壓縮所述預緊彈簧600,然后將所述下游閥座組件420裝入所述下游閥座腔320,再將所述球體500從所述閥腔300的上開口330放入所述上游閥座組件410和所述下游閥座組件420之間,并卸下所述專用工裝,于是所述預緊彈簧600回彈,建立初始密封比壓,所述上裝式球閥閥體的內部組件裝配完成。應用時,所述上裝式球閥具有一個導通狀態(tài)和一個切斷狀態(tài),在所述導通狀態(tài)時,旋轉所述球體500,使所述導通通道510與所述上游閥座組件410和所述下游閥座組件420連通,液體從所述上游通道100流入所述上游閥座組件410,經(jīng)過所述導通通道510,流到所述下游閥座組件420,然后從所述下游通道200流出;在所述切斷狀態(tài)時,旋轉所述球體500,使所述導通通道510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上游通道100和所述下游通道200,液體從所述上游通道100流入所述上游閥座組件410后,被所述球體500阻斷,不會從所述下游通道200流出。在結構上,所述閥腔300成形有上游閥座腔310和下游閥座腔320,而所述上游閥座腔310位于所述上游通道100與所述中腔330之間,所述下游閥座腔320位于所述下游通道200與所述中腔330之間,加工難度大,不易實施,且決定了所述上裝式球閥的加工必須使用車削或者鏜銑工藝,這兩種工藝都會面臨刀桿的長徑比過大的問題,導致上游閥座腔310與下游閥座腔320的同軸度及加工精度得不到保障,影響到一次加工成功率。在裝配上,需將所述上游閥座組件410、下游閥座組件420、球體500按照順序并使用所述專用工裝一個一個地按順序裝入所述閥腔300中,拆卸時則反順序進行,整個裝卸過程繁瑣,操作復雜,不利于上裝式球閥閥體內部組件的快速裝卸,使用上也會多有不便。因此,對于高磅級且標準結構長度的超小口徑上裝式球閥,如果仍采用一般上裝式球閥上下游閥座腔的結構,則設計空間受限,且閥體加工精度得不到保障,閥內部組件的裝卸也會比較復雜繁瑣。
技術實現(xiàn)要素:為此,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現(xiàn)有上裝式球閥閥體加工精度不易保障,閥內部組件的裝卸復雜繁瑣,從而提供一種加工精度高,閥內部組件的裝卸簡單方便的上裝式球閥。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的上裝式球閥,包括閥體,具有閥腔,所述閥體上成型有與所述閥腔分別相通的上開口、上游通道、下游通道;球體-閥座組件,包括設置在所述閥腔內,且相對設置的第一閥座組件、第二閥座組件,以及設置在所述第一閥座組件與所述第二閥座組件之間,且與所述第二閥座組件形成密封接觸的球體,所述第二閥座組件與所述閥體密封接觸,所述球體上開設有導通通道,轉動所述球體至所述導通通道兩端分別與所述上游通道、所述下游通道相通時,所述上裝式球閥導通;所述球體-閥座組件還包括分別套接在所述第一閥座組件、所述第二閥座組件遠離所述球體一端的承載塊、開設于所述第一閥座組件外側壁上的卡槽,以及套設在所述第一閥座組件上適合卡入所述卡槽內的卡簧,所述卡簧卡入所述卡槽時通過推動所述第一閥座組件向所述球體方向移動使所述球體與所述第二閥座組件緊貼密封接觸,且所述卡簧卡入所述卡槽后,所述卡簧的端面與所述承載塊的朝向所述球體一端的端面相抵,所述上開口適合所述球體-閥座組件整體從所述上開口處安裝入所述閥腔中。所述第一閥座組件包括第一閥座,以及設置在所述第一閥座上的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二閥座組件包括第二閥座,以及設置在所述第二閥座上的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一閥座與所述第一密封件之間設有一個彈性元件,所述彈性元件的偏壓力作用在所述第一密封件上使所述第一密封件推動所述球體與所述第二密封件密封接觸。所述彈性元件為碟簧。所述彈性元件為波簧或圓柱彈簧。所述彈性元件與所述第一密封件之間還設置有一個墊片。所述球體-閥座組件還包括部分插接在所述第二閥座組件遠離所述球體的一端的外密封件。本發(fā)明的上述技術方案相比現(xiàn)有技術具有以下優(yōu)點:(1)本發(fā)明的上裝式球閥中,所述球體-閥座組件可以組裝成一個整體,所述上開口適合所述球體-閥座組整體從所述上開口處安裝入所述閥腔中,這樣的結構使得所述上裝式球閥的安裝和拆卸都非常簡單方便,有效的提高了生產(chǎn)率和使用效率。而且,相較于現(xiàn)有上裝式球閥的閥腔往往由上游閥座腔、下游閥座腔和位于所述上下游閥座腔之間的中腔構成,加工難度大,不易實施,且必須使用車削或者鏜銑工藝而導致上游閥座腔與下游閥座腔的同軸度及加工精度得不到保障,影響到一次加工成功率;本發(fā)明的所述閥腔只有一個腔室而不再具有上游閥座腔和下游閥座腔,可以直接使用銑削的加工方式來成型,加工容易方便,加工精度高,而所述閥腔的精度高低將直接影響到所述上裝式球閥的密封效果,所以本發(fā)明的上裝式球閥具有較佳的密封效果,更利于球閥功能的實現(xiàn)。(2)本發(fā)明的上裝式球閥中,所述第二閥座組件遠離所述球體一端的設置有所述承載塊,使得將所述球體-閥座組件裝入所述閥腔中后,能夠通過所述承載塊的豎直平面與所述閥腔內的豎直平面配合來防止所述第一閥座組件和/或所述第二閥座組件隨所述球體的轉動而轉動。(3)本發(fā)明的上裝式球閥中,所述卡簧和所述卡槽的設置,則能夠在將所述球體-閥座組件裝入所述閥腔中后,通過所述卡簧卡入所述卡槽或離開所述卡槽來實現(xiàn)所述卡簧施加在所述承載塊和所述第一閥座組件上的預緊力的添加或消除,從而實現(xiàn)所述上裝式球閥的快速安裝和拆卸。(4)本發(fā)明的上裝式球閥中,所述第一閥座與所述第一密封件之間設有一個彈性元件,所述彈性元件的偏壓力作用在所述第一密封件上使所述第一密封件緊貼所述球體密封。并且進一步地所述球體會與所述第二密封件緊貼。在安裝所述球體-閥座組件時,所述卡簧卡入所述卡槽中,進而推動所述第一閥座使所述第一閥座通過所述第一密封件推抵所述球體,同時所述球體會給所述第一密封件一個反作用力,使所述第一密封件擠壓所述彈性元件,所述彈性元件產(chǎn)生一個使所述第一密封件推抵所述球體的偏壓力,施加在所述球體的來自所述第一密封件的力都會使所述球體推抵所述第二密封件,因此,在所述彈性元件和所述卡簧的雙重作用力下,所述第一閥座組件、所述第二閥座組件與所述球體之間會有更好的密封效果。(5)本發(fā)明的上裝式球閥中,所述彈性元件為碟簧。所述碟簧負荷大,行程短,能夠在占用很小的空間的基礎上就實現(xiàn)使所述第一密封件緊貼所述球體密封。(6)本發(fā)明的上裝式球閥中,所述彈性元件與所述第一密封件之間還設置有一個墊片。所述墊片的設置可以避免所述第一密封件直接與所述彈性元件接觸,從而減少所述彈性元件對所述第一密封件的損壞。(7)本發(fā)明的上裝式球閥中,所述外密封件的設置可以實現(xiàn)所述第二閥座組件與所述閥體之間的密封,避免液體從所述承載塊與所述第二閥座之間的間隙流出。附圖說明為了使本發(fā)明的內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其中圖1是現(xiàn)有一種上裝式球閥的閥體剖視圖;圖2是所述現(xiàn)有的上裝式球閥的局部剖視圖,說明所述上游閥座組件、下游閥座組件和球體的裝入過程;圖3是所述現(xiàn)有的上裝式球閥的局部剖視圖,說明閥內部組件裝配完成的狀態(tài);圖4是本發(fā)明上裝式球閥的剖視圖,說明所述球體-閥座組件開始裝入所述閥體;圖5是球體-閥座組件的剖視圖;圖6是本發(fā)明上裝式球閥的局部剖視圖,說明所述球體-閥座組件已經(jīng)裝入所述閥體。圖中附圖標記表示為:1-閥體,11-閥腔,12-上開口,13-上游通道,14-下游通道,2-球體-閥座組件,21-第一閥座組件,211-第一閥座,212-第一密封件,22-第二閥座組件,221-第二閥座,222-第二密封件,23-球體,24-承載塊,25-卡槽,26-卡簧,27-碟簧,28-墊片,29-外密封件。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將結合附圖,使用以下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闡述。參閱圖4和圖5,本發(fā)明所述的一種上裝式球閥,包括閥體1和球體-閥座組件2。所述閥體1,具有閥腔11,所述閥體1上成型有與所述閥腔11分別相通的上開口12、上游通道13、下游通道14;所述球體-閥座組件2,包括設置在所述閥腔11內,且相對設置的第一閥座組件21、第二閥座組件22,以及設置在所述第一閥座組件21與所述第二閥座組件22之間,且與所述第二閥座組件22形成接觸密封的球體23,所述第二閥座組件22與所述閥體1密封接觸,所述球體23上開設有導通通道231,轉動所述球體23至所述導通通道231兩端分別與所述上游通道13、所述下游通道14相通時,所述上裝式球閥導通;所述球體-閥座組件2還包括分別套接在所述第一閥座組件21、所述第二閥座組件22遠離所述球體23一端的承載塊24、開設于所述第一閥座組件21外側壁上的卡槽25,以及套設在所述第一閥座組件21上適合卡入所述卡槽25內的卡簧26,所述卡簧26卡入所述卡槽25時通過推動所述第一閥座組件21向所述球體23方向移動使所述球體23與所述第二閥座組件22緊貼密封接觸,且所述卡簧26卡入所述卡槽25后,所述卡簧26的端面與所述承載塊24的朝向所述球體23一端的端面相抵,所述上開口12適合所述球體-閥座組件2整體從所述上開口12處安裝入所述閥腔11中。上述方案為本發(fā)明的核心方案,本發(fā)明的上裝式球閥在安裝時,參閱圖5,先將所述第一閥座組件21、所述第二閥座組件22、所述球體23、所述承載塊24和所述卡簧26組裝成一個球體-閥座組件2,參閱圖5,然后將組裝好的球體-閥座組件2作為一個整體裝入所述閥腔11中,參閱圖6,再使用卡簧鉗及專用工裝,將所述卡簧26壓入所述卡槽25中,此時所述卡簧26會同時施加給所述承載塊24和所述第一閥座組件21一個預緊力,進而推動所述承載塊24貼緊所述閥腔11的內壁,及推動所述第一閥座組件21進而使所述第一閥座組件21推動所述球體23,使所述球體23與所述第二閥座組件22密封接觸,建立所述上裝式球閥的初始密封比壓。這樣就完成了對所述上裝式球閥的安裝。安裝完成的所述上裝式球閥,由所述進入通道13流入的液體只能通過所述導通通道231流出到所述下游通道14,實現(xiàn)了通過轉動所述球體23來完成對所述上游通道13和所述下游通道14之間導通與否的切換。拆卸時,只需使用工具將所述卡簧26從所述卡槽25中脫離出來,即解除所述卡簧26施加在所述承載塊24和所述第一閥座組件21上的預緊力,然后取出所述球體-閥座組件2,便完成了拆卸。本發(fā)明的所述上裝式球閥,所述球體-閥座組件2可以組裝成一個整體,所述上開口13適合所述球體-閥座組2整體從所述上開口12處安裝入所述閥腔11中,這樣的結構使得所述上裝式球閥的安裝和拆卸都非常簡單方便,有效的提高了生產(chǎn)率和使用效率。而且,相較于現(xiàn)有上裝式球閥的閥腔往往由上游閥座腔、下游閥座腔和位于所述上下游閥座腔之間的中腔構成,加工難度大,不易實施,且必須使用車削或者鏜銑工藝而導致上游閥座腔與下游閥座腔的同軸度及加工精度得不到保障,影響到一次加工成功率;本發(fā)明的所述閥腔11只有一個腔室而不再具有上游閥座腔和下游閥座腔,可以直接使用銑削的加工方式來成型,加工容易方便,加工精度高,而所述閥腔11的精度高低將直接影響到所述上裝式球閥的密封效果,所以本發(fā)明的上裝式球閥具有較佳的密封效果,更利于球閥功能的實現(xiàn)。此外,所述第二閥座組件22遠離所述球體23一端的設置有所述承載塊24,使得將所述球體-閥座組件2裝入所述閥腔11中后,能夠通過所述承載塊24的豎直平面與所述閥腔11內的豎直平面配合來防止所述第一閥座組件21和/或所述第二閥座組件22隨所述球體23的轉動而轉動。而所述卡簧26和所述卡槽25的設置,則能夠在將所述球體-閥座組件2裝入所述閥腔11中后,通過所述卡簧26卡入所述卡槽25或離開所述卡槽25來實現(xiàn)所述卡簧26施加在所述承載塊24和所述第一閥座組件21上的預緊力的添加或消除,從而實現(xiàn)所述上裝式球閥的快速安裝和拆卸。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閥座組件21包括第一閥座211,以及設置在所述第一閥座211上的第一密封件212;所述第二閥座組件22包括第二閥座221,以及設置在所述第二閥座221上的第二密封件222。所述第一密封件212保證所述第一閥座211與所述球體23之間實現(xiàn)密封,所述第二密封件222保證所述第二閥座221與所述球體23之間實現(xiàn)密封。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閥座211與所述第一密封件212之間設有一個彈性元件,所述彈性元件的偏壓力作用在所述第一密封件212上使所述第一密封件212推動所述球體23與所述第二密封件222密封接觸。在安裝所述球體-閥座組件2時,所述卡簧26卡入所述卡槽25中,進而推動所述第一閥座211使所述第一閥座211通過所述第一密封件212推抵所述球體23,同時所述球體會給所述第一密封件212一個反作用力,使所述第一密封件212擠壓所述彈性元件,所述彈性元件產(chǎn)生一個使所述第一密封件212推抵所述球體23的偏壓力,施加在所述球體23的來自所述第一密封件212的力會使所述球體23推抵所述第二密封件222并與所述第二密封件222密封接觸,因此,在所述彈性元件和所述卡簧26的雙重作用力下,所述第二閥座組件22與所述球體23之間會有更好的密封效果。所述彈性元件的具體形式可以為多種,本實施例優(yōu)選所述彈性元件為碟簧27。所述碟簧27負荷大,行程短,能夠在占用很小的空間的基礎上就實現(xiàn)使所述第一密封件212緊貼所述球體23密封。所述彈性元件還可以為其他形式的彈簧,如波簧、圓柱彈簧。進一步地,所述彈性元件與所述第一密封件212之間還設置有一個墊片28。所述墊片28的設置可以避免所述第一密封件212直接與所述彈性元件接觸,從而減少所述彈性元件對所述第一密封件212的損壞。為了使所述上裝式球閥的密封效果更好,本實施例優(yōu)選所述球體-閥座組件2還包括部分插接在所述第二閥座組件22遠離所述球體23的一端的外密封件29。在本實施例中,優(yōu)選所述外密封件29部分插接在所述第二閥座221遠離所述球體23的一端。所述外密封件29的設置可以實現(xiàn)所述第二閥座組件22與所述閥體1之間的密封,避免液體從所述承載塊24與所述第二閥座221之間的間隙流出。顯然,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所作的舉例,而并非對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而由此所引伸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保護范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