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彈性變形空間的轉軸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具彈性變形空間的轉軸結構,尤指利用分散軸筒因位移所產(chǎn)生的應力,以防止應力過于集中一處而造成斷裂的轉軸結構。
背景技術:
生活中有許多物品都使用到轉軸裝置,如筆記型電腦、電子字典、個人數(shù)位化電子秘書(PDA)及雙頁式電子產(chǎn)品等,都必須借助轉軸裝置連接物品的基座與上蓋達到掀翻開關的功用。請參閱圖5及圖6所示,由圖中可清楚得知,公知技術所使用的轉軸裝置9設置有 軸筒91以及轉軸92,而軸筒91為具有基部911,且基部911 一側延伸抵持部912,抵持部912末端彎折有抵壓部913,而轉軸92外緣設置有平面狀的定位面921,俾使轉軸92因受到抵壓部913的抵壓,讓定位面921正對于基部911時形成定位,如圖6所示,當轉軸92于旋動使基部911與定位面921脫離定位時,轉軸92為會推動抵壓部913朝向遠離基部911的方向位移,此時抵壓部913因位移所產(chǎn)生的應力會集中于抵持部912與抵壓部913的連接處,但由于抵持部912與抵壓部913的連接處為抵靠于轉軸92外緣,因此無法產(chǎn)生位移來吸收應力,造成應力無法釋放,而于長時間的使用轉軸裝置9時,容易造成抵持部912與抵壓部913的連接處產(chǎn)生斷裂。因此,要如何解決上述公知的問題與缺失,即為從事此相關業(yè)者所亟欲研發(fā)的課題。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散軸筒因位移所產(chǎn)生的應力,以防止應力過于集中一處而造成斷裂。為達上述目的,本發(fā)明具彈性變形空間的轉軸結構,設置有軸桿以及軸筒,軸桿外緣形成有摩擦面,摩擦面一側形成有定位面,而軸筒于軸桿一側設置有基部,基部為正對于定位面,并可與定位面形成定位狀態(tài),基部一端彎折延伸有第一彈性段以及抵壓段,且抵壓段末端與基部遠離第一彈性段的另端形成有缺槽,使軸筒包覆于軸桿外緣,讓基部與抵壓段為抵持于軸桿,而第一彈性段與摩擦面間隔出一彈性變形空間,當軸桿轉動使定位面與軸筒的基部脫離定位狀態(tài)時,軸桿為會推動軸筒的抵壓段產(chǎn)生位移,由于第一彈性段與摩擦面間隔有彈性變形空間,使第一彈性段朝向軸桿位移吸收抵壓段因位移所產(chǎn)生的應力?!N具彈性變形空間的轉軸結構,該轉軸設置有軸桿以及軸筒,其中該軸桿外緣形成有摩擦面,摩擦面一側形成有定位面,且軸桿的軸心到摩擦面的半徑為大于軸心到定位面的半徑;該軸筒于軸桿一側設置有基部,基部為正對于定位面,并與定位面形成定位狀態(tài),基部一端彎折延伸有第一彈性段以及抵壓段,且抵壓段末端與基部遠離第一彈性段的另端形成有缺槽,使軸筒包覆于軸桿外緣,讓基部與抵壓段為抵持于軸桿,而第一彈性段與摩擦面間隔出一彈性變形空間;當軸桿轉動使定位面與軸筒的基部脫離定位狀態(tài)時,軸桿推動軸筒的抵壓段,使抵壓段產(chǎn)生位移,由于第一彈性段與摩擦面間隔有彈性變形空間,使第一彈性段朝向軸桿位移吸收抵壓段因位移所產(chǎn)生的應力。
圖I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轉軸于定位狀態(tài)時的側視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轉軸于旋開時的側視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再一較佳實施例轉軸于定位狀態(tài)時的側視示意圖。圖4為本發(fā)明再一較佳實施例轉軸于旋開時的側視示意圖。圖5為公知轉軸裝置于定位狀態(tài)時的側視示意圖。 圖6為公知轉軸裝置于旋開時的側視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10-轉軸;1_軸桿;11_摩擦面;12_定位面;13_軸心;2_軸筒;21_基部;22_第一彈性段;23_抵壓段;24_缺槽;3-彈性變形空間;4-軸桿;41_摩擦面;42_定位面;43-軸心;5_軸筒;51_基部;52_第一彈性段;53_抵靠段;54_第二彈性段;55_抵壓段;56-缺槽;6_第一彈性變形空間;7_第二彈性變形空間;9_轉軸裝置;91_軸筒;911_基部;912-抵持部;92_轉軸;913_抵壓部;921_定位面。
具體實施例方式請參閱圖I所示以及圖2所示,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發(fā)明的轉軸10設置有軸桿I以及軸筒2,其中該軸桿I外緣形成有圓弧狀的摩擦面11,摩擦面11 一側形成有平面狀的定位面12,軸桿I的軸心13到摩擦面11的半徑為大于軸心13到定位面12的半徑。該軸筒2設置有平板狀的基部21,基部21 —端彎折延伸有第一彈性段22以及抵壓段23,且抵壓段23末端與基部21遠離第一彈性段22的另端形成有缺槽24。由上,當本發(fā)明于組構時,將軸桿I穿設于軸筒2內,使軸筒2為包覆于軸桿I外緣,并讓軸筒2的基部21為位于軸桿I下方側,并正對于軸桿I的定位面12,而軸筒2的抵壓段23為位于軸桿I遠離基部21的另側;再者,軸筒2的抵壓段23為抵持于軸桿1,第一彈性段22呈圓弧狀,且第一彈性段22的弧度為小于軸桿I的摩擦面11弧度,俾使第一彈性段22與摩擦面11間隔出彈性變形空間3。當軸桿I旋開時(旋動方向如圖2圖中實心箭號所示),軸桿I的轉動會使定位面12與軸筒2的基部21脫離定位狀態(tài),由于軸桿I的軸心13到摩擦面11的半徑為大于軸心13到定位面12的半徑,因此,當定位面12與基部21脫離定位狀態(tài)時,軸桿I為會推動軸筒2的抵壓段23,使抵壓段23朝向遠離基部21的方向產(chǎn)生位移,由于軸筒2的第一彈性段22與摩擦面11間隔有彈性變形空間3,因此,當軸桿I推動抵壓段23位移時,抵壓段23因位移所產(chǎn)生的應力會由第一彈性段22朝向軸桿I位移所吸收,且由于第一彈性段22呈圓弧狀,更可將所吸收的應力較為平均的分攤至整個第一彈性段22,使第一彈性段22以彈性變形吸收抵壓段23因位移所產(chǎn)生的應力,以防止應力過于集中一處而造成斷裂。請參閱圖3以及圖4所示,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發(fā)明的轉軸10設置有軸桿4以及軸筒5,其中
該軸桿4外緣形成有圓弧狀的摩擦面41,摩擦面41 一側形成有平面狀的定位面42,軸桿4的軸心43到摩擦面41的半徑為大于軸心43到定位面42的半徑。該軸筒5設置有平板狀的基部51,基部51 —端連續(xù)彎折延伸有第一彈性段52、抵靠段53、第二彈性段54及抵壓段55,且抵壓段55末端與基部51遠離第一彈性段52的另端形成缺槽56。由上,當本發(fā)明于組構時,將軸桿4穿設于軸筒5內,使軸筒5為包覆于軸桿4外緣,讓軸筒5的基部51與第一彈性段52為位于軸桿4下方側,且基部51正對于軸桿4的定位面42,而軸筒5的第二彈性段54以及抵壓段55為位于軸桿4遠離基部51與第一彈性段52的另側,使第二彈性段54以及抵壓段55位于軸桿4 上方側;再者,軸筒5的基部51、抵靠段53以及抵壓段55為抵持于軸桿4,而第一彈性段52以及第二彈性段54呈圓弧狀,且第一彈性段52與第二彈性段54的弧度為小于軸桿4的摩擦面41弧度,俾使第一彈性段52以及第二彈性段54分別與摩擦面41間隔出第一彈性變形空間6以及第二彈性變形空間7。當軸桿4旋開時(旋動方向如圖4圖中實心箭號所示),軸桿4的轉動會使定位面42與軸筒5的基部51脫離定位狀態(tài),由于軸桿4的軸心43到摩擦面41的半徑為大于軸心43到定位面42的半徑,因此,當定位面42與基部51脫離定位狀態(tài)時,軸桿4為會推動軸筒5的抵壓段55,使抵壓段55朝向遠離基部51的方向產(chǎn)生位移,而抵壓段55因位移所產(chǎn)生的應力會先由第二彈性段54朝向軸桿4位移所吸收;再者,抵壓段55于位移時所產(chǎn)生的抵持力會作用于軸桿4,使軸桿4朝向抵靠段53推擠,而第二彈性段54于朝向軸桿4位移時所產(chǎn)生的應力也會作用于抵靠段53,使抵靠段53略為產(chǎn)生偏移,進而讓第一彈性段52朝向軸桿4位移吸收抵靠段53因偏移所產(chǎn)生的應力;又,該第一彈性段52以及第二彈性段54為呈圓弧狀,因此,可將所吸收的應力較為平均的分攤,使第一彈性段52與第二彈性段54以彈性變形吸收因位移所產(chǎn)生的應力,以防止應力過于集中而造成斷裂。以上對本發(fā)明的描述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專業(yè)技術人員理解,在權利要求限定的精神與范圍的內可對其進行許多修改、變化或等效,但是它們都將落入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具彈性變形空間的轉軸結構,其特征在于,該轉軸設置有軸桿以及軸筒,其中 該軸桿外緣形成有摩擦面,摩擦面一側形成有定位面,且軸桿的軸心到摩擦面的半徑為大于軸心到定位面的半徑; 該軸筒于軸桿一側設置有基部,基部為正對于定位面,并與定位面形成定位狀態(tài),基部一端彎折延伸有第一彈性段以及抵壓段,且抵壓段末端與基部遠離第一彈性段的另端形成有缺槽,使軸筒包覆于軸桿外緣,讓基部與抵壓段為抵持于軸桿,而第一彈性段與摩擦面間隔出一彈性變形空間; 當軸桿轉動使定位面與軸筒的基部脫離定位狀態(tài)時,軸桿推動軸筒的抵壓段,使抵壓段產(chǎn)生位移,由于第一彈性段與摩擦面間隔有彈性變形空間,使第一彈性段朝向軸桿位移吸收抵壓段因位移所產(chǎn)生的應力。
2.如權利要求I所述具彈性變形空間的轉軸結構,其特征在于,該軸桿的摩擦面呈圓弧狀,而軸筒的第一彈性段呈圓弧狀,且第一彈性段的弧度為小于摩擦面的弧度,使第一彈性段與摩擦面間隔出一彈性變形空間。
3.如權利要求I所述具彈性變形空間的轉軸結構,其特征在于,該軸桿的定位面呈平面狀,而軸筒的基部為呈平板狀。
4.一種具彈性變形空間的轉軸結構,其特征在于,該轉軸設置有軸桿以及軸筒,其中 該軸桿外緣形成有摩擦面,摩擦面一側形成有定位面,且軸桿的軸心到摩擦面的半徑為大于軸心到定位面的半徑; 該軸筒于軸桿一側設置有基部,基部為正對于定位面,并與定位面形成定位狀態(tài),基部一端連續(xù)彎折延伸有第一彈性段、抵靠段、第二彈性段以及抵壓段,且抵壓段末端與基部遠離第一彈性段的另端形成有缺槽,使軸筒包覆于軸桿外緣,讓基部、抵靠段、與抵壓段為抵持于軸桿,而第一彈性段、與第一彈性段與摩擦面分別間隔出第一彈性變形空間及第二彈性變形空間; 當軸桿轉動使定位面與軸筒的基部脫離定位狀態(tài)時,軸桿推動軸筒的抵壓段,使抵壓段產(chǎn)生位移,由于第二彈性段與摩擦面間隔有第二彈性變形空間,而第一彈性段與摩擦面間隔有第一彈性變形空間,使第一彈性段與第二彈性段朝向軸桿位移吸收抵壓段因位移所產(chǎn)生的應力。
5.如權利要求4所述具彈性變形空間的轉軸結構,其特征在于,該軸桿的摩擦面呈圓弧狀,而軸筒的第一彈性段與第二彈性段呈圓弧狀,且第一彈性段與第二彈性段的弧度為小于摩擦面的弧度,使第一彈性段、與第一彈性段與摩擦面分別間隔出第一彈性變形空間以及第二彈性變形空間。
6.如權利要求4所述具彈性變形空間的轉軸結構,其特征在于,該軸桿的定位面呈平面狀,而軸筒的基部為呈平板狀。
7.如權利要求4所述具彈性變形空間的轉軸結構,其特征在于,該軸筒的第二彈性段以及抵壓段為位于軸桿遠離基部與第一彈性段的另側。
全文摘要
一種具彈性變形空間的轉軸結構,設置有軸桿以及軸筒,軸桿外緣形成有摩擦面,摩擦面一側形成有定位面,而軸筒于軸桿一側設置有基部,基部為正對于定位面,并可與定位面形成定位狀態(tài),基部一端彎折延伸有第一彈性段以及抵壓段,且抵壓段末端與基部遠離第一彈性段的另端形成有缺槽,使軸筒包覆于軸桿外緣,讓基部與抵壓段為抵持于軸桿,而第一彈性段與摩擦面間隔出一彈性變形空間,當軸桿轉動使定位面與軸筒的基部脫離定位狀態(tài)時,軸桿為會推動軸筒的抵壓段產(chǎn)生位移,由于第一彈性段與摩擦面間隔有彈性變形空間,使第一彈性段朝向軸桿位移吸收抵壓段因位移所產(chǎn)生的應力。
文檔編號F16C11/04GK102954095SQ20111024494
公開日2013年3月6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8月25日
發(fā)明者陳慶耀 申請人:元鐙金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