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轉式壓縮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空調(diào)機或制冷機等的旋轉式壓縮機。
【背景技術】
[0002]以往揭示有一種密閉型旋轉壓縮機,密閉容器內(nèi)具備電動元件和經(jīng)由驅(qū)動軸與該電動元件連接的旋轉壓縮元件,且該密閉型旋轉壓縮機具有將積存于所述密閉容器的底部的潤滑油供給到所述旋轉壓縮元件的滑動部的供油機構。所述旋轉壓縮元件具有支承所述驅(qū)動軸的兩個軸承、及設置于該兩個軸承之間的氣缸。所述驅(qū)動軸具有:偏心部,使被嵌合的輥在所述氣缸內(nèi)做公轉運動;及貫穿孔,其至少具備所述潤滑油經(jīng)由其外側且在所述輥的內(nèi)周側泄漏的制冷劑氣體經(jīng)由其內(nèi)側的部分。所述密閉容器內(nèi)的壓力為排出壓力以下,里面設置有從所述貫穿孔朝向所述驅(qū)動軸外周面的多個橫向孔。各橫向孔作為供油通道或氣體通道中的任意一個發(fā)揮功能,將從所述貫穿孔朝向所述驅(qū)動軸外周面的多個橫向孔相互錯開90°相位而設置于所述驅(qū)動軸的壓縮應力作用的一側(例如參考專利文獻I)。
[0003]以往技術文獻
[0004]專利文獻
[0005]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公開2004-19506號公報
【發(fā)明內(nèi)容】
[0006]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課題
[0007]然而,根據(jù)所述現(xiàn)有技術,驅(qū)動軸的直徑較細時,即使將多個橫向孔設置于驅(qū)動軸的壓縮應力作用的一側,若相隔90°則橫向孔之間的距離較近。因此,存在驅(qū)動軸強度不足的問題。另外,將兩個橫向孔用作供油通道時,若相隔90°,驅(qū)動軸旋轉I次時有270°的不供油的區(qū)間。因此,存在供油間斷而潤滑性能變差的問題。另外,相隔90°的孔加工時必須將驅(qū)動軸旋轉90°來進行。因此存在加工成本增大的問題。
[0008]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情況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獲得一種旋轉式壓縮機,其能夠確保驅(qū)動軸(旋轉軸)的強度,且具備不間斷地向滑動部供油且加工成本不大的驅(qū)動軸。
[0009]用于解決技術課題的手段
[0010]為了解決上述課題并達成目的,本發(fā)明的旋轉式壓縮機具備:密閉型立式壓縮機箱體,其上部設置有制冷劑的排出部,下部設置有制冷劑的吸入部,并且儲存有潤滑油;壓縮部,配置于該壓縮機箱體的下部,且將從所述吸入部吸入的制冷劑壓縮之后從所述排出部排出;馬達,配置于所述壓縮機箱體的上部,并且經(jīng)由旋轉軸驅(qū)動所述壓縮部;及供油機構,將儲存于所述壓縮機箱體的下部的潤滑油通過所述旋轉軸的供油縱向孔及供油橫向孔供給到所述壓縮部的滑動部分。所述供油機構的供油橫向孔形成于與設置于所述旋轉軸且使所述壓縮部的環(huán)狀活塞在氣缸內(nèi)公轉的偏心部的偏心方向相同的方向、和從所述相同方向向與所述旋轉軸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錯開80°相位的方向之間。
[0011]發(fā)明效果
[0012]根據(jù)本發(fā)明,取得如下效果,即獲得具備能夠確保強度且加工成本較低的旋轉軸的旋轉式壓縮機。
【附圖說明】
[0013]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所涉及的旋轉式壓縮機的實施例的縱剖面圖。
[0014]圖2是從實施例的第1、第2壓縮部的上方觀看的橫剖面圖。
[0015]圖3是實施例1的旋轉軸的下部的側視圖。
[0016]圖4是實施例1的供油管的縱剖面圖。
[0017]圖5是實施例1的栗葉的側視圖。
[0018]圖6-1是從沿圖3的A-A線的下方觀看的剖面圖。
[0019]圖6-2是從沿圖3的B-B線的下方觀看的剖面圖。
[0020]圖7是從圖3的下方觀看的C向視圖,且為表示旋轉軸的偏心部的旋轉角為270°時制冷劑壓縮荷載作用于旋轉軸的狀態(tài)的圖。
[0021]圖8是表示旋轉軸的偏心部的旋轉角與制冷劑壓縮荷載的關系的圖。
[0022]圖9是表示旋轉軸的偏心部的旋轉角為270°時,制冷劑壓縮荷載作用于專利文獻I所述的以往的旋轉式壓縮機的旋轉軸的狀態(tài)的圖。
[0023]圖10是實施例2的旋轉軸的下部的側視圖。
[0024]圖11-1是從沿圖9的D-D線的下方觀看的剖面圖。
[0025]圖11-2是從沿圖9的E-E線的下方觀看的剖面圖。
[0026]圖12是從圖10的下方觀看的F向視圖,且為表示旋轉軸的偏心部的旋轉角為180°時制冷劑壓縮荷載作用于旋轉軸的狀態(tài)的圖。
[0027]圖13是從圖10的下方觀看的F向視圖,且為表示旋轉軸的偏心部的旋轉角為270 °時制冷劑壓縮荷載作用于旋轉軸的狀態(tài)的圖。
[0028]圖14是表示實施例3的供油橫向孔的位置的圖。
[0029]圖15是表示實施例4的供油橫向孔的位置的圖。
[0030]圖16是表示實施例5的供油橫向孔的位置的圖。
[0031]圖17是表示實施例6的供油橫向孔的位置的圖。
[0032]圖18是表示實施例7的供油橫向孔的位置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3]下面基于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所涉及的旋轉式壓縮機的實施例。另外,該發(fā)明并不限定于該實施例。
[0034]實施例1
[0035]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所涉及的旋轉式壓縮機的實施例的縱剖面圖,圖2是從實施例的第1、第2壓縮部的上方觀看的橫剖面圖。
[0036]如圖1所示,實施例的旋轉式壓縮機I具備:壓縮部12,其設置在密閉型立式圓筒狀的壓縮機箱體10的下部;及馬達11,其配置在壓縮機箱體10的上部,經(jīng)由旋轉軸15驅(qū)動壓縮部12。
[0037]馬達11的定子111形成為圓筒狀,且熱套固定于壓縮機箱體10的內(nèi)周面。馬達11的轉子112配置于圓筒狀的定子111的內(nèi)部,且熱套固定于機械地連接馬達11與壓縮部12的旋轉軸15上。
[0038]壓縮部12具備第I壓縮部12S、及與第I壓縮部12S并列設置且積層于第I壓縮部12S的上側的第2壓縮部12T。如圖2所示,第1、第2壓縮部12S、12T具備在第1、第2側方突出部122S、122T以放射狀設置有第1、第2吸入孔135S、135T、第1、第2葉片槽128S、128T的環(huán)狀第1、第2氣缸121S、121T。
[0039]如圖2所示,第1、第2氣缸121S、121T中形成有與馬達11的旋轉軸15同心的圓形的第1、第2氣缸內(nèi)壁123S、123T。第1、第2氣缸內(nèi)壁123S、123T內(nèi)分別配置有外徑比氣缸內(nèi)徑小的第1、第2環(huán)狀活塞125S、125T。第1、第2氣缸內(nèi)壁123S、123T與第1、第2環(huán)狀活塞125S、125T之間形成有吸入制冷劑氣體并進行壓縮之后排出的第1、第2工作腔130S、130To
[0040]第1、第2氣缸121S、121T中從第1、第2氣缸內(nèi)壁123S、123Τ沿徑向形成有橫跨氣缸高度整個區(qū)域的第1、第2葉片槽128S、128T。平板狀的第1、第2葉片127S、127T分別滑動自如地嵌合于第1、第2葉片槽128S、128T內(nèi)。
[0041]如圖2所示,第1、第2葉片槽128S、128T的深部形成有第1、第2彈簧孔124S、124Τ,其從第1、第2氣缸121S、121T的外周部連通到第1、第2葉片槽128S、128T。第1、第2彈簧孔124S、124T中插入有按壓第1、第2葉片127S、127T的背面的第1、第2葉片彈簧(未圖示)。
[0042]旋轉式壓縮機I啟動時,第1、第2葉片127S、127T通過該第1、第2葉片彈簧的推斥力,從第1、第2葉片槽128S、128T內(nèi)向第1、第2工作腔130S、130T內(nèi)突出,其前端與第1、第2環(huán)狀活塞125S、125T的外周面抵接。并且,第1、第2工作腔130S、130T通過第1、第2葉片127S、127T被劃分為第1、第2吸入室131S、131T和第1、第2壓縮室133S、133T。
[0043]另外,在第1、第2氣缸121S、121T中形成有第1、第2壓力導入路徑129S、129T,其通過圖1所示的開口部R將第1、第2葉片槽128S、128T的深部和壓縮機箱體10內(nèi)部連通而導入壓縮機箱體10內(nèi)的被壓縮的制冷劑氣體,并通過制冷劑氣體的壓力對第1、第2葉片127SU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