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通風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隧道施工設備,尤其是涉及一種斜井向隧道多工作面通風的通風房。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公路、鐵路建設標準的不斷提高,出現了大量長大隧道,為節(jié)省成本、加快建設速度,通常采用增加斜井、長隧短打的解決方案,因此在施工中就存在通過斜井向多個隧道工作面通風的難題。如山西中南部運煤通道臨汾市境內的南呂梁山隧道,正線為雙洞,設計有5個斜井,通過斜井同時向4個隧道作業(yè)面通風,傳統(tǒng)的通風方案是在斜井與正洞交叉口處安裝三通,斜井洞外的每臺通風機向兩個隧道作業(yè)面通風,通過我們多年的實踐,傳統(tǒng)的通風方案在向4個隧道作業(yè)面通風時效果很差。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能夠有效實現斜井向隧道多個作業(yè)面通風的通風房。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通風房,其要點是包括第一正洞內通風道和第二正洞內通風道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正洞內通風道和第二正洞內通風道之間的橫通道通風道,該第一正洞內通風道、第二正洞內通風道和橫通道通風道相貫通,在所述第一正洞內通風道、第二正洞內通風道和橫通道通風道下方支撐有門架,所述第一正洞內通風道經第一通風管與斜井洞口主風機相通,在所述第一正洞內通風道和第二正洞內通風道的兩側均分別設有與該第一正洞內通風道和第二正洞內通風道相通的輔助風機,所述輔助風機接有第二通風管。采用以上結構,新鮮空氣在斜井洞口主風機的作用下從斜井洞口依次進入第一正洞內通風道、橫通道通風道和第二正洞內通風道,然后再在輔助風機的作用下,新鮮空氣進入第一正洞內通風道兩側的工作面以及第二正洞內通風道兩側的工作面,由于風機全部直接吸收新鮮空氣,且新鮮空氣全部在管道內通行,所以該通風方案既可均勻向各工作面供風,又可適應瓦斯隧道通風要求。同時,新鮮空氣全部在靠近隧道頂部的管道內通行, 向各個作業(yè)面供風,污濁空氣全部在管道外通行,不存在紊流,通風效果好。在所述第一正洞內通風道上設置有兩個進風口,所述斜井洞口主風機的個數為兩個,兩個該斜井洞口主風機分別經所述第一通風管與兩個所述進風口相接。采用以上結構, 設置兩個斜井洞口主風機能夠更加可靠的為四個輔助風機供風。所述門架由立柱、縱向連接桿、橫向連接桿和斜撐焊接而成,設置門架,其中部形成的通道可以通行汽車,確保隧道內物流暢通。所述第一正洞內通風道和第二正洞內通風道之間的橫通道通風道的結構與隧道頂部的圓弧形結構相適應,采用以上結構,既能夠實現各個風道的密封通風量,也能夠較好的利用隧道空間。為了可靠的實現輔助風機的安裝,所述輔助風機固定在所述門架上。[0009]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通過在斜井與正洞交叉口設置通風房,可以有效解決從斜井向隧道多工作面均勻通風的問題,可以確保新鮮空氣與污濁空氣在各自的通道內流動, 加快隧道內排出污濁空氣速度,本實用新型具有成本低、結構簡單、可靠性好等特點。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意圖;圖2為圖1中的A-A剖視圖;圖3為圖1中的B-B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請參見圖1、圖2和圖3 —種通風房,包括第一正洞內通風道1和第二正洞內通風道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正洞內通風道1和第二正洞內通風道2之間的橫通道通風道3,該第一正洞內通風道1、第二正洞內通風道2和橫通道通風道3相貫通,在所述第一正洞內通風道1、第二正洞內通風道2和橫通道通風道3下方支撐有門架4,所述第一正洞內通風道 1經第一通風管5與斜井洞口主風機6相通,在所述第一正洞內通風道1和第二正洞內通風道2的兩側均分別設有與該第一正洞內通風道1和第二正洞內通風道2相通的輔助風機 7,所述輔助風機7接有第二通風管8。在圖1中還可以看出在所述第一正洞內通風道1上設置有兩個進風口 9,所述斜井洞口主風機6的個數為兩個,兩個該斜井洞口主風機6分別經所述第一通風管5與兩個所述進風口 9相接。結合圖2和圖3可以看出所述門架4由立柱4a、縱向連接桿4b、橫向連接桿如和斜撐4d焊接而成,其中所述立柱如按照兩排設置,在相鄰的縱向立柱如之間焊接所述縱向連接桿4b,在相鄰的橫向立柱如之間焊接所述橫向連接桿如,在立柱如與向連接桿 4b和橫向連接桿如之間分別焊接有所述斜撐4d。請參見圖2 所述第一正洞內通風道1和第二正洞內通風道2之間的橫通道通風道3的結構與隧道頂部的圓弧形結構相適應。請參見圖3 所述輔助風機7固定在所述門架4上。上述結構中各部件是這樣選用的斜井洞口主風機6 在減去漏風量后,該斜井洞口主風機6理論供風量大于或等于四個輔助風機7需要的風量之和,一般每臺斜井洞口主風機6供風量應大于4000m7min ;該斜井洞口主風機6的風壓要通過計算能夠克服第一通風管5的阻力;第一通風管5 該第一通風管5懸掛在斜井頂部,在滿足斜井下部行車需要的凈空前提下,盡量選擇大直徑的第一通風管5,以減小通風阻力,一般情況風管直徑不小于1. 8 米;輔助風機7 理論供風量和風壓要通過計算滿足一個隧道作業(yè)面的需求量,當隧道掘進長度在700米至1300米范圍時,一般選擇90KW至150KW的軸流風機,當隧道掘進長度超過1300米時,需要在合適位置再串聯一臺通風機。第二通風管8的直徑應該與輔助風機7的型號相匹配,一般選擇直徑1. 3米至1. 6米的通風管。當隧道掘進長度大,應盡量選用大直徑風管。門架4的立柱如、縱向連接桿4b、橫向連接桿如和斜撐4d—般選用直徑Φ IOOmm 和Φ800πιπι鋼管焊接制作,門架4中部形成的通道可以通行汽車,通道寬度與隧道邊墻凈空一致,通道高度一般為4. 3米,確保隧道內物流暢通。第一正洞內通風道1和第二正洞內通風道2之間的橫通道通風道3的結構根據隧道頂部為圓弧形的特征,該第一正洞內通風道1和第二正洞內通風道2之間的橫通道通風道3加工成梯形的密閉結構,通風房由5cmX5cm角鋼和3mm厚鋼板焊接制作。進風口 9 一般加工成圓形,第一通風管5捆綁其上;第一正洞內通風道1和第二正洞內通風道2與輔助風機7的連接處均加工成圓形,大小與輔助風機7 —致,輔助風機7進氣口段伸入第一正洞內通風道1和第二正洞內通風道2內部。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以本實用新型為限制,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通風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正洞內通風道(1)和第二正洞內通風道(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正洞內通風道(1)和第二正洞內通風道(2)之間的橫通道通風道(3),該第一正洞內通風道(1)、第二正洞內通風道(2)和橫通道通風道(3)相貫通,在所述第一正洞內通風道(1)、第二正洞內通風道(2)和橫通道通風道(3)下方支撐有門架(4),所述第一正洞內通風道(1)經第一通風管(5 )與斜井洞口主風機(6 )相通,在所述第一正洞內通風道(1) 和第二正洞內通風道(2)的兩側均分別設有與該第一正洞內通風道(1)和第二正洞內通風道(2)相通的輔助風機(7),所述輔助風機(7)接有第二通風管(8)。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通風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正洞內通風道(1)上設置有兩個進風口(9),所述斜井洞口主風機(6)的個數為兩個,兩個該斜井洞口主風機(6) 分別經所述第一通風管(5)與兩個所述進風口(9)相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通風房,其特征在于所述門架(4)由立柱(4a)、縱向連接桿(4b )、橫向連接桿(4c )和斜撐(4d )焊接而成。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通風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正洞內通風道(1)和第二正洞內通風道(2)之間的橫通道通風道(3)的結構與隧道頂部的圓弧形結構相適應。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通風房,其特征在于所述輔助風機(7)固定在所述門架 (4)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通風房,它包括第一正洞內通風道和第二正洞內通風道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正洞內通風道和第二正洞內通風道之間的橫通道通風道,在所述第一正洞內通風道、第二正洞內通風道和橫通道通風道下方支撐有門架,所述第一正洞內通風道經第一通風管與斜井洞口主風機相通,在所述第一正洞內通風道和第二正洞內通風道的兩側均分別設有與該第一正洞內通風道和第二正洞內通風道相通的輔助風機,所述輔助風機接有第二通風管。本實用新型通過在斜井與正洞交叉口設置通風房,可以有效解決從斜井向隧道多工作面均勻通風的問題,加快隧道內排出污濁空氣速度,具有成本低、結構簡單、可靠性好等特點。
文檔編號E21F1/00GK202090939SQ20112019796
公開日2011年12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6月14日
發(fā)明者劉祖彬, 張開順, 張玉貴, 李勇, 肖啟山 申請人:中鐵十一局集團有限公司, 中鐵十一局集團第五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