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重力泄水輔助采油方法及采油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有關于一種中厚層特超稠油油藏開采領域,特別有關于一種用于中厚層特超稠油油藏開采中的重力泄水輔助采油方法及采油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目前,SA⑶蒸汽驅開采技術已經成為國際開發(fā)超稠油的一種前衛(wèi)技術,其主要是通過向地下連續(xù)注入蒸汽加熱油層,將原油驅至周圍生產井中,然后采出。在油田采油領域中,常規(guī)的SA⑶蒸汽輔助重力泄油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在地層中靠近油層底部布置兩口水平井,上部水平井注汽,下部水平井采油,熱蒸汽由上部的水平井注入,形成蒸汽腔后,在熱力的作用下,稠油粘度大幅降低,產生流動性,由于蒸汽和原油的密度差異,重力成為驅動力,密度大的原油和液態(tài)水流入下部的水平生產井中并采出; 另一種是通過直井和水平井組合的布井方式進行原油開采,上部直井注汽,下部水平井采油。上述兩種布井開采方式,對于在地層原始條件下沒有流動能力的高粘度原油,要實現(xiàn)注采井之間的熱連通,均需經歷油層預熱階段,使油層形成熱連通后,注入的蒸汽向上超覆在地層中形成蒸汽腔,蒸汽腔向上及側面擴展,與油層中的原油發(fā)生熱交換,加熱的原油和蒸汽冷凝水靠重力作用泄到下面的水平生產井中并產出。但是,無論采用哪種布井方式進行采油,隨著SAGD開發(fā)的不斷深入,注汽井在長期注汽后,更多的蒸汽被注入地層,蒸汽腔在注采井之間不斷擴大,由于蒸汽冷凝水與加熱的原油流速比存在差異,越來越多的蒸汽冷凝水在重力的作用下較原油較快地泄到水平生產井中,使水平生產井的含水率逐漸提高,進而影響了后續(xù)原油的采收率,對中厚層特超稠油油藏的開采來說,原油開采的速度有所降低。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采油方法和采油系統(tǒng),來克服上述缺陷。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重力泄水輔助采油方法,該方法可以有效動用中厚層特超稠油油藏,降低生產直井含水率,提高采油速度,增加原油采收率。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重力泄水輔助采油系統(tǒng),利用該采油系統(tǒng)進行中厚層特超稠油油藏的開采,能夠降低生產直井含水率,提高采油速度,增加原油采收率。本發(fā)明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重力泄水輔助采油方法,所述重力泄水輔助采油方法包括a)在油層底部設置上水平井,在所述上水平井的正下方平行設置下水平井,在所述油層中設置多個生產直井,所述多個生產直井位于所述上水平井的周圍;b)在所述上水平井和所述多個生產直井內分別下入注汽管柱進行注汽,對所述油層進行蒸汽預熱,以使所述上水平井與所述多個生產直井形成熱連通;c)待所述上水平井與所述多個生產直井形成熱連通后,將所述生產直井內的注汽管柱提出,并下入舉升管柱進行抽油生產,在所述下水平井內下入舉升管柱進行排水和輔助抽油。在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在所述步驟C)中,待所述上水平井與所述多個生產直井形成熱連通后,保持所述上水平井內的注汽管柱不動,通過所述上水平井內的注汽管柱連續(xù)向所述油層進行注汽,同時利用所述多個生產直井內的舉升管柱進行抽油生產,并利用所述下水平井內的舉升管柱進行排水和輔助采油。在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在所述步驟a)中,每個所述生產直井的射孔段位于所述上水平井與所述下水平井之間的平面內。在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在所述步驟a)中,每個所述生產直井位于所述上水平井的水平井段的斜上方。在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每個所述生產直井距所述上水平井的水平距離為50m_70m, 所述上水平井與所述下水平井之間的距離為20m。在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在所述步驟b)中,所述上水平井內下入的注汽管柱為雙管注汽管柱,所述多個生產直井內下入的注汽管柱為單管注汽管柱。在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在所述步驟b)中,向所述上水平井的注汽管柱內注蒸汽的注汽速度小于400t/d,所述上水平井的豎直井段末端位置處的注汽干度大于45%。在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在所述步驟b)中,在所述生產直井進行1周期的蒸汽吞吐, 所述上水平井進行2-3周期的蒸汽吞吐后,所述上水平井與所述多個生產直井形成熱連
ο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重力泄水輔助采油系統(tǒng),所述重力泄水輔助采油系統(tǒng)包括上水平井、下水平井和多個生產直井,所述上水平井設置在油層底部,所述下水平井平行設置在所述上水平井的正下方,所述多個生產直井設置在所述油層中并位于所述上水平井的周圍,其中,所述上水平井內設有注汽管柱,所述下水平井及所述多個生產直井內分別設有舉
升管柱。在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每個所述生產直井的射孔段位于所述上水平井與所述下水平井之間的平面內。在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每個所述生產直井位于所述上水平井的水平井段的斜上方。在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每個所述生產直井距所述上水平井的水平距離為50m_70m, 所述上水平井與所述下水平井之間的距離為20m。在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注汽管柱為雙管注汽管柱,其包括內注汽管,其由水平井的豎直井段延伸至水平井段,所述內注汽管具有內注汽通道,在所述內注汽管位于所述水平井段的末端位置處連接有內注汽篩管,所述內注汽篩管的末端連接有內管絲堵;外注汽管,其套設在所述內注汽管外,所述外注汽管與所述內注汽管之間形成有環(huán)形注汽通道,所述外注汽管從井口至水平井段的末端位置處依次連接有真空隔熱油管、 油管、第一外注汽篩管和第二外注汽篩管,所述第一外注汽篩管位于靠近所述豎直井段的所述水平井段處,所述第二外注汽篩管與所述內注汽篩管相對,其末端連接有外管絲堵。在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所述舉升管柱包括油管、抽油泵和抽油桿,所述油管的下方
5連接有所述抽油泵,所述抽油桿穿設在所述油管內,其下方與所述抽油泵相連,所述抽油泵的下方依次連接有打孔篩管和導錐絲堵。本發(fā)明的重力泄水輔助采油方法及采油系統(tǒng)的特點及優(yōu)點是一、本發(fā)明的重力泄水輔助采油方法,在采油前,通過上水平井與周圍生產直井同時向油層注汽,可有效縮短上水平井與生產直井之間的熱連通時間,為提高采油速度提供前提;在采油過程中,本發(fā)明繼續(xù)通過上水平井不斷地向油層中注蒸汽,并將多個注汽的生產直井轉為采油生產直井進行原油開采(即通過將多個生產直井中注汽管柱提出,下入舉升管柱),同時通過下水平井進行排水及輔助采油作業(yè),因此,本發(fā)明可有效動用中厚層特超稠油油藏,降低生產直井含水率,提高采油速度,增加原油采收率。二、本發(fā)明的重力泄水輔助采油系統(tǒng),利用上水平井不斷向油層中注汽,在注汽過程中,通過設置在上水平井周圍的多個生產直井進行抽油生產,并通過設置在上水平井下方的下水平井進行排水和輔助抽油,本發(fā)明采用上述布井方式的采油系統(tǒng)可有效動用特超稠油油藏,降低生產直井的含水率,提高采油速度,增加原油采收率。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發(fā)明的重力泄水輔助采油系統(tǒng)的立體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的重力泄水輔助采油系統(tǒng)的實施方式1的側視圖。圖3為本發(fā)明的重力泄水輔助采油系統(tǒng)的實施方式2的側視圖。圖4為本發(fā)明的上水平井內的注汽管柱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發(fā)明的生產直井內的舉升管柱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發(fā)明的下水平井內的舉升管柱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重力泄水輔助采油系統(tǒng),其包括上水平井1、下水平井2和多個生產直井3,所述上水平井1設置在油層4底部,所述下水平井2平行設置在所述上水平井1的正下方,所述多個生產直井3設置在所述油層4中并位于所述上水平井1 的周圍,其中,所述上水平井1內設有注汽管柱11,所述下水平井2及所述多個生產直井3 內分別設有舉升管柱21。具體是,請配合參看圖2所示,在本發(fā)明中,上水平井1的水平井段伸入油層4的底部,下水平井2的水平井段與上水平井1的水平井段平行,其沒有伸入油層4中,而是位于油層4的下方。當然,在其它的實施方式中,下水平井2的水平井段也可伸入油層4中,并與上水平井1的水平井段上下平行設置在油層4內的中下部,在此不作限制。多個生產直井3鉆設在油層4內并設置在上水平井1的周圍,在本發(fā)明中,如圖1 所示,在上水平井1的周圍共設有九個生產直井3,其中五個生產直井3間隔設置排成一排分布在上水平井1的水平井段后側,其余四個生產直井3間隔設置排成一排分布在上水平井1的水平井段前側。在原油開采過程中,蒸汽通過設置在上水平井1內的注汽管柱11被注入油層4,原油與蒸汽發(fā)生熱交換后流動能力增強,加熱后的大部分原油在蒸汽驅動力及重力共同作用的合力驅動下,向周圍生產直井3流動,并通過多個生產直井3中的舉升管柱21采出,僅有極少部分的原油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入下水平井2中;由于上水平井1在長期注汽后,會有更多的蒸汽被注入油層4,蒸汽與原油進行熱交換后形成蒸汽冷凝水,因蒸汽冷凝水與加熱的原油流速比存在差異,越來越多的蒸汽冷凝水在重力的作用下較原油較快的泄到下水平井 2中,而不會流入周圍生產直井3內,此時,利用下水平井2內的舉升管柱21可將蒸汽冷凝水及存在的極少部分原油排出。本發(fā)明的重力泄水輔助采油系統(tǒng),利用上水平井1不斷向油層4中注汽,在注汽過程中,通過設置在上水平井1周圍的多個生產直井3進行抽油生產,并通過設置在上水平井 1下方的下水平井2進行排水和輔助抽油,本發(fā)明采用上述布井方式的采油系統(tǒng)可有效動用特超稠油油藏,降低生產直井3的含水率,提高采油速度,增加原油采收率。如圖2所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每個所述生產直井3的射孔段位于所述上水平井1與所述下水平井2之間的平面內。這樣設置的好處是,由于上水平井1不斷地向油層4中注汽,注入的蒸汽向上超覆在油層4中形成蒸汽腔,蒸汽腔向上及側面擴展,在重力和蒸汽驅的合力作用下,加熱后的原油向生產直井3的射孔段的斜下方流動,因此可以最大限度的將原油驅至多個生產直井3中,避免原油流入下水平井2中隨蒸汽冷凝水一同被采出,從而可有效提高原油的采收率,提高采油速度。在該實施方式中,每個所述生產直井3距所述上水平井1的水平距離L為50m-70m,所述上水平井1與所述下水平井2之間的距離H為20m,每個生產直井3的射孔段距上水平井1的垂直距離H’(其中H’ = H/2) 為10m,兩兩生產直井3之間的間隔距離Ll為70m。當然,在另外的實施方式中,如圖3所示,每個所述生產直井3還可位于所述上水平井1的水平井段的斜上方,具體是,每個所述生產直井3距所述上水平井1的水平距離L為50m-70m,所述上水平井1與所述下水平井2 之間的距離H為20m,每個所述生產直井3的射孔段距所述上水平井1的水平井段的垂直距離H’為5m,兩兩生產直井3之間的間隔距離Ll為70m。如圖4所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所述注汽管柱11為雙管注汽管柱,其包括內注汽管12和外注汽管13。其中,內注汽管12由上水平井1的豎直井段14延伸至水平井段15,所述內注汽管12具有內注汽通道121,在所述內注汽管12位于所述水平井段的末端16位置處(上水平井1的腳尖位置處)連接有內注汽篩管122,所述內注汽篩管122的末端連接有內管絲堵123 ;外注汽管13套設在所述內注汽管12外,所述外注汽管13與所述內注汽管12之間形成有環(huán)形注汽通道131,所述外注汽管13從井口至水平井段的末端 16位置處依次連接有真空隔熱油管132、油管133、第一外注汽篩管134和第二外注汽篩管 135,所述第一外注汽篩管134位于靠近所述豎直井段14的所述水平井段15處(上水平井 1的腳跟位置處),所述第二外注汽篩管135與所述內注汽篩管122相對,其末端連接有外管絲堵136。具體是,外注汽管13的真空隔熱油管132位于上水平井1的豎直井段14處,油管 133連接在真空隔熱油管132的下端,其從豎直井段14彎曲延伸至水平井段15,油管133 的一端連接有第一外注汽篩管134,第二外注汽篩管135通過連接油管17與第一外注汽篩管134相連,第二外注汽篩管135的末端通過外管絲堵136密封;內注汽管12穿設在外注汽管柱13內,在本發(fā)明中,所述內注汽管12與所述外注汽管13的軸心同心,內注汽管12 末端連接的內注汽篩管122與外注汽管13的第二外注汽篩管135相對,內管絲堵123密封連接在內注汽篩管122上。在注汽過程中,一部分蒸汽自內注汽管12的內注汽通道121通過內注汽篩管122 和第二外注汽篩管135被注入至上水平井1水平井段15的末端16位置處的油層內,另一部分蒸汽自內注汽管12與外注汽管13之間的環(huán)形注汽通道131通過第一外注汽篩管134 注入至上水平井1靠進豎直井段14的水平井段15處的油層內。本發(fā)明的上水平井1采用雙管注汽管柱進行注汽,能夠實現(xiàn)上水平井1的均勻注汽,充分動用上水平井1的水平井段末端16位置處的油層,提高稠油的產能和采收率。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如圖5所示,為設置在生產直井3中的舉升管柱21 的示意圖,該舉升管柱21包括油管211、抽油泵212和抽油桿213,所述油管211的下方連接有所述抽油泵212,所述抽油桿213穿設在所述油管211內,其下方與所述抽油泵212相連,所述抽油泵212的下方依次連接有打孔篩管214和導錐絲堵215。具體是,在本發(fā)明中, 抽油泵212為管式泵,其包括泵筒和設置在泵筒內的活塞,抽油泵212的泵筒直接連接在油管211的下方,抽油桿213與抽油泵212的活塞相連。本發(fā)明通過該舉升管柱21可將驅至生產直井3中的原油采出。另外,如圖6所示,設置在下水平井2中的舉升管柱21與設置在生產直井3中的舉升管柱21結構相同,在此不再贅述,利用設置在下水平井2中舉升管柱21,可將蒸汽冷凝水及少部分原油排出。請再次參考圖1-6所示,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重力泄水輔助采油方法,該采油方法包括a)在油層4底部設置上水平井1,在所述上水平井1的正下方平行設置下水平井2, 在所述油層4中設置多個生產直井3,所述多個生產直井3位于所述上水平井1的周圍;b) 在所述上水平井1和所述多個生產直井3內分別下入注汽管柱進行注汽,對所述油層4進行蒸汽預熱,以使所述上水平井1與所述多個生產直井3形成熱連通;c)待所述上水平井 1與所述多個生產直井3形成熱連通后,將所述生產直井3內的注汽管柱提出,并下入舉升管柱21進行抽油生產,在所述下水平井2內下入舉升管柱21進行排水和輔助抽油。具體是,在所述步驟C)中,待所述上水平井1與所述多個生產直井3形成熱連通后,保持所述上水平井1內的注汽管柱11不動,通過所述上水平井1內的注汽管柱11連續(xù)向所述油層4進行注汽,同時利用所述多個生產直井3內的舉升管柱21進行抽油生產,并利用所述下水平井2內的舉升管柱21進行排水和輔助采油。本發(fā)明的重力泄水輔助采油方法,在采油前,通過上水平井1與周圍生產直井3同時向油層4注汽,可有效縮短上水平井1與生產直井3之間的熱連通時間,為提高采油速度提供前提;在采油過程中,本發(fā)明繼續(xù)通過上水平井1不斷地向油層4中注蒸汽,并將多個注汽的生產直井3轉為采油生產直井進行原油開采(即通過將多個生產直井3中注汽管柱提出,下入舉升管柱21),同時通過下水平井2進行排水及輔助采油作業(yè),因此,本發(fā)明可有效動用中厚層特超稠油油藏,降低生產直井3含水率,提高采油速度,增加原油采收率。另外,本發(fā)明的重力泄水輔助采油方法,其上水平井1、下水平井2以及多個生產直井3的相互位置關系,及上水平井1內下入的注汽管柱11結構和生產直井3與下水平井 2內下入的舉升管柱21結構,與上述重力泄水輔助采油系統(tǒng)的主要結構、原理和效果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贅述。另外,在采油前,所述多個生產直井3內下入的注汽管柱為單管注汽管柱,單管注汽管柱為現(xiàn)有技術中應用的注汽管柱,其主要包括隔熱管、封隔器、打孔篩管及導錐絲堵,在此不再詳述,多個生產直井3可通過單管注汽管柱向油層4進行籠統(tǒng)注汽。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在所述步驟b)中,向所述上水平井1內的注汽管柱 11內注蒸汽的注汽速度小于400t/d,所述上水平井1的豎直井段14末端(上水平井1的腳跟位置處)的注汽干度大于45%。另外,在本發(fā)明中,為使所述上水平井1與所述多個生產直井3形成熱連通,需對所述生產直井3進行1周期的蒸汽吞吐,以及對所述上水平井1 進行2-3周期的蒸汽吞吐。當然,在其它的實施方式中,具體的蒸汽預熱時間還可根據(jù)井組壓力下降的實際情況確定,在此不作限制。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幾個實施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依據(jù)申請文件公開的內容可以對本發(fā)明實施例進行各種改動或變型而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重力泄水輔助采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力泄水輔助采油方法包括a)在油層底部設置上水平井,在所述上水平井的正下方平行設置下水平井,在所述油層中設置多個生產直井,所述多個生產直井位于所述上水平井的周圍;b)在所述上水平井和所述多個生產直井內分別下入注汽管柱進行注汽,對所述油層進行蒸汽預熱,以使所述上水平井與所述多個生產直井形成熱連通;c)待所述上水平井與所述多個生產直井形成熱連通后,將所述生產直井內的注汽管柱提出,并下入舉升管柱進行抽油生產,在所述下水平井內下入舉升管柱進行排水和輔助抽油。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重力泄水輔助采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驟c)中,待所述上水平井與所述多個生產直井形成熱連通后,保持所述上水平井內的注汽管柱不動,通過所述上水平井內的注汽管柱連續(xù)向所述油層進行注汽,同時利用所述多個生產直井內的舉升管柱進行抽油生產,并利用所述下水平井內的舉升管柱進行排水和輔助采油。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重力泄水輔助采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驟a)中,每個所述生產直井的射孔段位于所述上水平井與所述下水平井之間的平面內。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重力泄水輔助采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驟a)中,每個所述生產直井位于所述上水平井的水平井段的斜上方。
5.如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重力泄水輔助采油方法,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生產直井距所述上水平井的水平距離為50m-70m,所述上水平井與所述下水平井之間的距離為20m。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重力泄水輔助采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驟b)中,所述上水平井內下入的注汽管柱為雙管注汽管柱,所述多個生產直井內下入的注汽管柱為單管注汽管柱。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重力泄水輔助采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驟b)中,向所述上水平井的注汽管柱內注蒸汽的注汽速度小于400t/d,所述上水平井的豎直井段末端位置處的注汽干度大于45%。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重力泄水輔助采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驟b)中,在所述生產直井進行1周期的蒸汽吞吐,所述上水平井進行2-3周期的蒸汽吞吐后,所述上水平井與所述多個生產直井形成熱連通。
9.一種重力泄水輔助采油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力泄水輔助采油系統(tǒng)包括上水平井、下水平井和多個生產直井,所述上水平井設置在油層底部,所述下水平井平行設置在所述上水平井的正下方,所述多個生產直井設置在所述油層中并位于所述上水平井的周圍, 其中,所述上水平井內設有注汽管柱,所述下水平井及所述多個生產直井內分別設有舉升管柱。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重力泄水輔助采油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生產直井的射孔段位于所述上水平井與所述下水平井之間的平面內。
11.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重力泄水輔助采油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生產直井位于所述上水平井的水平井段的斜上方。
12.如權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重力泄水輔助采油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生產直井距所述上水平井的水平距離為50m-70m,所述上水平井與所述下水平井之間的距離為 20m。
13.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重力泄水輔助采油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汽管柱為雙管注汽管柱,其包括內注汽管,其由水平井的豎直井段延伸至水平井段,所述內注汽管具有內注汽通道,在所述內注汽管位于所述水平井段的末端位置處連接有內注汽篩管,所述內注汽篩管的末端連接有內管絲堵;外注汽管,其套設在所述內注汽管外,所述外注汽管與所述內注汽管之間形成有環(huán)形注汽通道,所述外注汽管從井口至水平井段的末端位置處依次連接有真空隔熱油管、油管、 第一外注汽篩管和第二外注汽篩管,所述第一外注汽篩管位于靠近所述豎直井段的所述水平井段處,所述第二外注汽篩管與所述內注汽篩管相對,其末端連接有外管絲堵。
14.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重力泄水輔助采油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舉升管柱包括油管、抽油泵和抽油桿,所述油管的下方連接有所述抽油泵,所述抽油桿穿設在所述油管內, 其下方與所述抽油泵相連,所述抽油泵的下方依次連接有打孔篩管和導錐絲堵。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重力泄水輔助采油方法及采油系統(tǒng),所述方法包括在油層底部設置上水平井,在所述上水平井的正下方平行設置下水平井,在所述油層中設置多個生產直井,所述多個生產直井位于所述上水平井的周圍;在所述上水平井和所述多個生產直井內分別下入注汽管柱進行注汽,對所述油層進行蒸汽預熱,以使所述上水平井與所述多個生產直井形成熱連通;待所述上水平井與所述多個生產直井形成熱連通后,將所述生產直井內的注汽管柱提出,并下入舉升管柱進行抽油生產,在所述下水平井內下入舉升管柱進行排水和輔助抽油。本發(fā)明的重力泄水輔助采油方法及采油系統(tǒng)可以有效動用特超稠油油藏,降低生產直井含水率,提高采油速度。
文檔編號E21B43/24GK102392625SQ201110386739
公開日2012年3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1月29日
發(fā)明者于曉聰, 劉喜林, 劉德鑄, 劉洪芹, 劉錦, 張玉濤, 張紅霞, 彭松良, 汪盈盈, 王東城, 王喜泉, 袁愛武, 許俊巖, 趙吉成, 鄭曉松, 陳萍, 高波 申請人: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