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發(fā)動機可調壓縮比缸蓋系統(tǒng)以及具有該缸蓋系統(tǒng)的內燃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內燃機發(fā)動機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發(fā)動機可調壓縮比缸蓋系統(tǒng)以及具有該缸蓋系統(tǒng)的內燃機。
【背景技術】
[0002]壓縮比是氣缸總容積與燃燒室容積的比值,其表示活塞由下止點運動到上止點時氣缸內氣體被壓縮的程度,是衡量發(fā)動機性能的重要參數,是影響發(fā)動機效率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0003]可變壓縮比技術主要是針對增壓發(fā)動機的一種技術。固定的壓縮比不能充分發(fā)揮發(fā)動機的性能。在小負荷、低速運轉時,發(fā)動機的熱效率低,相應地綜合性能比較差,這時可以用較大的壓縮比,而大負荷、高速運轉時,若壓縮比過高,則很容易發(fā)生爆震并產生很大的熱負荷和機械負荷,這時可以用較小的壓縮比。隨著負荷的變化連續(xù)調節(jié)壓縮比,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發(fā)動機的潛力,使其在整個工況區(qū)域內有效提高熱效率,進而提高發(fā)動機的
生會to
[0004]現有技術中,有采用使得發(fā)動機缸蓋整體移動以改變活塞上升到上止點時,活塞與缸蓋之間的燃燒室容積從而改變壓縮比。然而使得缸蓋整體移動不僅實施起來復雜并且缸蓋與進氣系統(tǒng)相連,缸蓋整體移動必然使得進氣系統(tǒng)受到牽連,從而使得發(fā)動機的整體布局也改動較大,不適合生產與使用需要。
【發(fā)明內容】
[0005]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種對原有發(fā)動機布局改變較小且同時可以改變發(fā)動機壓縮比的發(fā)動機可調壓縮比缸蓋系統(tǒng)。
[0006]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出一種發(fā)動機可調壓縮比缸蓋系統(tǒng),其包括:
[0007]主缸蓋,與活塞缸體相連;所述主缸蓋上開設有進氣通道與排氣通道;
[0008]活動缸蓋,設置于主缸蓋內,所述活動缸蓋上開設有于進氣通道相對應的次進氣通道與次排氣通道;所述活動缸蓋與活塞缸體內活塞之間的空間為燃燒室;
[0009]進氣門、排氣門,設置于活動缸蓋內,用于封閉或打開次進氣通道或次排氣通道;
[0010]動作件,與活動缸蓋連接;所述動作件動作帶動活動缸蓋上下移動。
[0011]進一步地,還包括:進氣門凸輪軸、排氣門凸輪軸、進氣門頂、排氣門頂、進氣搖臂、排氣搖臂、進氣立柱以及排氣立柱;所述進氣立柱與進氣門頂分別設置于進氣搖臂兩端部下側,所述排氣立柱與排氣門頂分別設置于排氣搖臂兩端部下側;所述進氣門凸輪軸或排氣門凸輪軸帶動進氣搖臂或排氣搖臂下壓使得進氣門頂或排氣門頂帶動進氣門或排氣門打開;所述動作件還與進氣立柱和排氣立柱連接,當動作件帶動活動缸蓋移動時,同時帶動進氣立柱和排氣立柱反向移動。
[0012]進一步地,所述動作件內外表面均形成有螺紋,所述活動缸蓋外表面與進氣門立柱、排氣門立柱外表面也形成有螺紋。
[0013]進一步地,所述動作件為環(huán)形件,套設于活動缸蓋外表面。
[0014]進一步地,所述動作件包括可相對運動的左動作件與右動作件,所述左動作件與進氣門立柱與排氣門立柱相連,所述右動作件與活動缸蓋相連。
[0015]本發(fā)明還公開一種內燃機,其包括上述缸蓋系統(tǒng),還包括活塞缸體以及設置于活塞缸體內的活塞。
[0016]本發(fā)明相對現有技術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7]1、無需移動整體的缸蓋即可改變壓縮比,無需改變原有的配氣系統(tǒng);
[0018]2、結構實現簡單且穩(wěn)定。
【附圖說明】
[0019]圖1為本發(fā)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2為本發(fā)明第二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以下是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發(fā)明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0022]本實施例的發(fā)動機可調壓縮比缸蓋系統(tǒng),其包括:
[0023]主缸蓋100,與活塞缸體10相連;所述主缸蓋上開設有進氣通道110與排氣通道120 ;
[0024]活動缸蓋200,設置于主缸蓋內,所述活動缸蓋上開設有于進氣通道相對應的次進氣通道210與次排氣通道220 ;所述活動缸蓋與活塞缸體內活塞20之間的空間為燃燒室30 ;
[0025]進氣門300、排氣門400,設置于活動缸蓋內,用于封閉或打開次進氣通道或次排氣通道;
[0026]動作件500,與活動缸蓋連接;所述動作件動作帶動活動缸蓋上下移動。
[0027]本實施例中,將原有缸蓋中與活塞對應的部分設置為活動缸蓋,通過一動作件帶動活動缸蓋上下移動從而改變活動缸蓋與活塞之間燃燒室的體積,進而改變壓縮比。
[0028]由于活動缸蓋200中設置有進排氣門,若活動缸蓋移動則進排氣門隨之一起移動,此時會影響原有的配氣系統(tǒng)的動作。為此,本實施例中,發(fā)動機可調壓縮比缸蓋系統(tǒng)還包括:進氣門凸輪軸310、排氣門凸輪軸410、進氣門頂320、排氣門頂420、進氣搖臂330、排氣搖臂430、進氣立柱340以及排氣立柱440。
[0029]進氣門凸輪軸與排氣門凸輪軸固定于主缸蓋上,進氣立柱340與進氣門頂320分別設置于進氣搖臂330兩端部下側,排氣立柱440與排氣門頂420分別設置于排氣搖臂430兩端部下側;進氣門凸輪軸或排氣門凸輪軸帶動進氣搖臂或排氣搖臂下壓使得進氣門頂或排氣門頂帶動進氣門或排氣門打開。
[0030]在打開進氣門或排氣門的動作中,進氣立柱與排氣立柱作為進氣搖臂與排氣搖臂動作的支柱,若進排氣門隨著活動缸蓋上下移動后則會導致進排氣搖臂的動作失去平衡,影響進排氣效率。
[0031]在本實施例中,動作件500還與進氣立柱和排氣立柱連接,當動作件帶動活動缸蓋移動時,同時帶動進氣立柱和排氣立柱反向移動。
[0032]由于進氣立柱和排氣立柱隨著活動缸蓋移動而反向移動,從而使得進氣搖臂與排氣搖臂在動作時依然處于較佳的平衡狀態(tài),進氣效率不受影響。
[0033]在圖1所示的第一較佳實施例中,動作件500為環(huán)形件,其內外表面形成有正反螺紋,動作件500套設于活動缸蓋外表面;活動缸蓋以及進氣立柱與排氣立柱上對應的也設置有螺紋。轉動動作件500從而使得活動缸蓋上升或下降,與此同時,進氣立柱與排氣立柱反向運動,也即下降或上升。
[0034]在圖2所示的第二較佳實施例中,動作件500分為可相對運動的左動作件510和右動作件520,左動作件510與進氣門立柱與排氣門立柱相連,右動作件520與活動缸蓋相連。當左右動作件相對運動時,即帶動與之相連的活動缸蓋和進氣立柱與排氣立柱相對運動。
[0035]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實際狀況設計不同的結構,只要滿足動作件動作使得活動缸蓋動作并且使得進氣立柱與排氣立柱相反方向動作即可。
[0036]本發(fā)明還公開一種具有上述缸蓋系統(tǒng)的內燃機,其還包括活塞缸體以及設置于活塞缸體內的活塞。
[0037]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fā)明精神作舉例說明。本發(fā)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發(fā)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
【主權項】
1.一種發(fā)動機可調壓縮比缸蓋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缸蓋,與活塞缸體相連;所述主缸蓋上開設有進氣通道與排氣通道; 活動缸蓋,設置于主缸蓋內,所述活動缸蓋上開設有于進氣通道相對應的次進氣通道與次排氣通道;所述活動缸蓋與活塞缸體內活塞之間的空間為燃燒室; 進氣門、排氣門,設置于活動缸蓋內,用于封閉或打開次進氣通道或次排氣通道; 動作件,與活動缸蓋連接;所述動作件動作帶動活動缸蓋上下移動。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fā)動機可調壓縮比缸蓋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進氣門凸輪軸、排氣門凸輪軸、進氣門頂、排氣門頂、進氣搖臂、排氣搖臂、進氣立柱以及排氣立柱;所述進氣立柱與進氣門頂分別設置于進氣搖臂兩端部下側,所述排氣立柱與排氣門頂分別設置于排氣搖臂兩端部下側;所述進氣門凸輪軸或排氣門凸輪軸帶動進氣搖臂或排氣搖臂下壓使得進氣門頂或排氣門頂帶動進氣門或排氣門打開;所述動作件還與進氣立柱和排氣立柱連接,當動作件帶動活動缸蓋移動時,同時帶動進氣立柱和排氣立柱反向移動。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發(fā)動機可調壓縮比缸蓋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動作件內外表面均形成有螺紋,所述活動缸蓋外表面與進氣門立柱、排氣門立柱外表面也形成有螺紋。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發(fā)動機可調壓縮比缸蓋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動作件為環(huán)形件,套設于活動缸蓋外表面。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發(fā)動機可調壓縮比缸蓋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動作件包括可相對運動的左動作件與右動作件,所述左動作件與進氣門立柱與排氣門立柱相連,所述右動作件與活動缸蓋相連。6.一種內燃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權利要求1至5任一項所述的發(fā)動機可調壓縮比缸蓋系統(tǒng),還包括活塞缸體以及設置于活塞缸體內的活塞。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一種發(fā)動機可調壓縮比缸蓋系統(tǒng),其包括:主缸蓋,與活塞缸體相連;所述主缸蓋上開設有進氣通道與排氣通道;活動缸蓋,設置于主缸蓋內,所述活動缸蓋上開設有于進氣通道相對應的次進氣通道與次排氣通道;所述活動缸蓋與活塞缸體內活塞之間的空間為燃燒室;進氣門、排氣門,設置于活動缸蓋內,用于封閉或打開次進氣通道或次排氣通道;動作件,與活動缸蓋連接;所述動作件動作帶動活動缸蓋上下移動。本發(fā)明無需移動整體的缸蓋即可改變壓縮比,無需改變原有的配氣系統(tǒng)。
【IPC分類】F02F1/24, F02D15/04, F02F1/42
【公開號】CN105257422
【申請?zhí)枴緾N201510615224
【發(fā)明人】董偉岡
【申請人】寧波星豪汽車維修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1月20日
【申請日】2015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