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汽車消聲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發(fā)動機排氣系統(tǒng)消聲器。
背景技術:
為消除發(fā)動機排出燃燒后的高溫高壓氣體時產(chǎn)生的巨大聲響,汽車需要在排氣管道處設置消聲器;阻性消聲器通過在排氣管道內(nèi)填充吸聲材料來吸收聲能達到消聲目的;抗性消聲器是在消聲器內(nèi)部將管道的截面積在某一長度部分急劇加大或縮小,使聲波在傳播時產(chǎn)生反射和相消干涉達到消聲目的;現(xiàn)有消聲器有一個進氣端,排氣管的截面積變化少;該汽車消聲器存在消聲效果、特別是高頻消聲效果較差的不足。
發(fā)明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發(fā)明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種低頻、中頻和高頻都有較好消聲效果的汽車消聲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在于:一種汽車消聲器,包括外殼、進氣端蓋、出氣端蓋、至少一個排氣管;所述外殼一端與進氣端蓋連接;所述外殼另一端與出氣端蓋連接;所述進氣端蓋中設置有第一通孔;所述出氣端蓋中設置有第二通孔;所述排氣管的進氣口經(jīng)第一通孔伸出與外殼;所述排氣管的出氣端經(jīng)第二通孔伸出與外殼;所述排氣管的進氣口直徑與第一通孔直徑相同;所述排氣管的出氣口直徑與第二通孔直徑相同;所述排氣管的出氣口的高度高于進氣口的高度;所述排氣管經(jīng)支撐板與外殼連接;所述外殼內(nèi)部設置有支撐板,所述支撐板的周圍與外殼內(nèi)壁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板上設置有排氣孔;所述排氣管與支撐板固定連接;所述排氣管的截面積變化為類錐形。所述支撐板與外殼的連接方式為螺絲或連接法蘭的方式。所述的排氣管由第一排氣管和第二排氣管構成,在所述第一排氣管與第二排氣管之間設置有連通管,所述連通管連通第一排氣管和第二排氣管。所述外殼內(nèi)部包裹吸聲材料。與現(xiàn)在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排氣管截面積呈類錐形變化,加上設置多個排氣管,使高溫高壓氣體得到不同的干涉,有利于聲音進一步降低和衰竭,使得消聲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低頻、中頻和高頻都有較好消聲效果。
以下結合附圖提供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中,一種消聲器,外殼5 —端與進氣端蓋10連接,另一端與出氣端蓋12連接;第一排氣管3經(jīng)第一通孔9與 進氣端蓋連接,第二排氣管8經(jīng)第二通孔11與出氣端蓋連接,第一排氣管3經(jīng)連通管4與第二排氣管8連接,支撐板2、支撐板6上設置有排氣孔,支撐板
2、支撐板6用于支撐第一排氣管3和第二排氣管8,支撐板2、支撐板6與外殼5連接,第一排氣管3的進氣口 I伸出于殼體外,第二排氣管8的出氣口 7伸出于殼體外。第一排氣管3和第二排氣管8的 截面積變化為類錐形。
權利要求1.一種汽車消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殼、進氣端蓋、出氣端蓋、至少一個排氣管;所述外殼一端與進氣端蓋連接;所述外殼另一端與出氣端蓋連接;所述進氣端蓋中設置有第一通孔;所述出氣端蓋中設置有第二通孔;所述排氣管的進氣口經(jīng)第一通孔伸出與外殼;所述排氣管的出氣端經(jīng)第二通孔伸出與外殼;所述排氣管的進氣口直徑與第一通孔直徑相同;所述排氣管的出氣口直徑與第二通孔直徑相同;所述排氣管的出氣口的高度高于進氣口的高度;所述排氣管經(jīng)支撐板與外殼連接;所述外殼內(nèi)部設置有支撐板,所述支撐板的周圍與外殼內(nèi)壁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板上設置有排氣孔;所述排氣管與支撐板固定連接;所述排氣管的截面積變化為錐形。
2.根據(jù)板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汽車消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板與外殼的連接方式為螺絲或連接法蘭的方式。
3.根據(jù)板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種汽車消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氣管由第一排氣管和第二排氣管構成,在所述第一排氣管與第二排氣管之間設置有連通管,所述連通管連通第一排氣管和第二排氣管。
4.根據(jù)板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種汽車消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內(nèi)部包裹吸聲材料 。
專利摘要一種汽車消聲器,包括外殼、進氣端蓋、出氣端蓋、至少一個排氣管;所述外殼一端與進氣端蓋連接;所述外殼另一端與出氣端蓋連接;所述進氣端蓋中設置有第一通孔;所述出氣端蓋中設置有第二通孔;所述排氣管的進氣口經(jīng)第一通孔伸出與外殼;所述排氣管的出氣端經(jīng)第二通孔伸出與外殼;所述排氣管的進氣口直徑與第一通孔直徑相同;所述排氣管的出氣口直徑與第二通孔直徑相同;所述排氣管的出氣口的高度高于進氣口的高度;所述排氣管經(jīng)支撐板與外殼連接。由于本實用新型排氣管截面積呈類錐形變化,加上設置多個排氣管,使高溫高壓氣體得到不同的干涉,有利于聲音進一步降低和衰竭,使得消聲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
文檔編號F01N1/06GK203114399SQ20132005468
公開日2013年8月7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1月31日
發(fā)明者李勝利, 韓楊, 梁亮 申請人:襄陽楚安科技實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