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農業(yè)機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農業(yè)用顆粒物混合器。
背景技術:
在農業(yè)中,通常需要將多種組分的顆粒物料進行混合,顆粒混合的目的是將位于固定位置的不同組分的物料分散到各個地方從而達到由整體到局部的均勻分布。然而在農業(yè)生產中,對顆?;旌衔锏馁|量要求較高,而顆粒物料的均勻程度直接影響著產品的質量,因此,混合器的優(yōu)化設計對農業(yè)生產有著重要的意義。
因此,需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農業(yè)用顆粒物混合器。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農業(yè)用顆粒物混合器,所述農業(yè)用顆粒物混合器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回收裝置、位于所述回收裝置左側的支架裝置、位于所述支架裝置上方的框體裝置、設置于所述框體裝置上的電缸裝置、位于所述框體裝置上方的攪拌裝置及位于所述電缸裝置右側的滾輪裝置,所述底板上設有位于其上方的第一豎桿及位于所述第一豎桿左側的第一彈簧,所述回收裝置包括回收箱、位于所述回收箱下方的振動器、位于所述振動器左右兩側的第二彈簧、位于所述回收箱左側的第三彈簧,所述支架裝置包括第一支撐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架右側的第二支撐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架上方的第二豎桿,所述框體裝置包括第一框體、位于所述第一框體右側的管道、設置于所述管道上的第一固定桿、收容于所述第一框體內的限定塊,所述電缸裝置包括電缸、位于素數電缸上方的推動桿、位于所述推動桿上方的移動板、位于所述電缸左右兩側的第三支撐架、位于所述電缸右側的第二固定桿及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桿上方的第三固定桿,所述攪拌裝置包括攪拌框、位于所述攪拌框左右兩側的彎曲桿、收容于所述攪拌框內的第一滾輪及設置于所述第一滾輪上的若干攪拌塊,所述滾輪裝置包括第二框體、收容于所述第二框體內的第二滾輪及設置于所述第二滾輪上的凸塊。
所述第一豎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呈水平狀,所述第一彈簧的右端與所述第一豎桿固定連接。
所述回收箱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第一彈簧的左端與所述回收箱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設有兩個,所述第二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二彈簧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的上端與所述回收箱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呈水平狀,所述第三彈簧的右端與所述回收箱的左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支撐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撐架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架的上端呈水平狀,所述第二支撐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撐架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架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框體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第一框體上設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一通孔及位于其右表面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豎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框體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管道的上端對準所述第二通孔且與所述第一框體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管道的下端呈豎直狀,所述第一固定桿呈水平狀,所述第一固定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框體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的右端與所述管道固定連接,所述限定塊設有兩個,所述限定塊呈長方體,所述限定塊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框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支撐架的右端與所述電缸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架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支撐架固定連接,所述推動桿呈圓柱體且豎直放置,所述推動桿的下端與所述電缸連接,所述推動桿貫穿所述第一框體的內外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推動桿的上端延伸至所述第一框體的內部,所述推動桿的上端與所述移動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移動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移動板的側面與所述第一框體的內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架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電缸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三支撐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撐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框體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架的另一端與所述電缸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固定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三支撐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固定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框體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二固定桿固定連接。
所述攪拌框呈空心的圓臺狀,所述攪拌框的下端對準所述第一通孔且與所述第一框體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彎曲桿設有兩個,所述彎曲桿呈彎曲狀,所述彎曲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框體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彎曲桿的上端與所述攪拌框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與所述攪拌框軸轉連接,所述攪拌塊設有若干個且均勻分布在所述第一滾輪上,所述攪拌塊與所述第一滾輪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框體呈空心的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框體位于所述管道的下方,所述第二固定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二框體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框體位于所述回收箱的上方。
所述第二滾輪設有兩個,所述第二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二滾輪與所述第二框體軸轉連接,所述凸塊設有若干個,所述凸塊均勻分布在所述第二滾輪上且與其固定連接。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fā)明具有如下優(yōu)點:
本發(fā)明農業(yè)用顆粒物混合器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能夠對農業(yè)物料進行充分的而混合,混合的較為均勻,且效率較高,可以大大降低人工勞動強度,提高人工工作效率,節(jié)約時間及人力成本,并且經過多重混合方式,混合效果較為理想。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農業(yè)用顆粒物混合器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農業(yè)用顆粒物混合器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農業(yè)用顆粒物混合器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回收裝置2、位于所述回收裝置2左側的支架裝置3、位于所述支架裝置3上方的框體裝置4、設置于所述框體裝置4上的電缸裝置5、位于所述框體裝置4上方的攪拌裝置6及位于所述電缸裝置5右側的滾輪裝置7。
如圖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設有位于其上方的第一豎桿11及位于所述第一豎桿11左側的第一彈簧12。所述第一豎桿11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桿11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12呈水平狀,所述第一彈簧12的右端與所述第一豎桿11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回收裝置2包括回收箱21、位于所述回收箱21下方的振動器22、位于所述振動器22左右兩側的第二彈簧23、位于所述回收箱21左側的第三彈簧24。所述回收箱21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回收箱21的橫截面呈凹字形,所述第一彈簧12的左端與所述回收箱2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振動器22與電源電性連接,所述振動器22可以帶動所述回收箱21振動。所述第二彈簧23設有兩個,所述第二彈簧23呈豎直狀,所述第二彈簧23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23的上端與所述回收箱21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24呈水平狀,所述第三彈簧24的右端與所述回收箱2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支架裝置3包括第一支撐架31、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架31右側的第二支撐架32、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架31上方的第二豎桿33。所述第一支撐架31呈L型,所述第一支撐架31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架31的上端呈水平狀。所述第二支撐架32呈L型,所述第二支撐架32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架3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桿33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桿33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架31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框體裝置4包括第一框體41、位于所述第一框體41右側的管道43、設置于所述管道43上的第一固定桿44、收容于所述第一框體41內的限定塊45。所述第一框體41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第一框體41上設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一通孔411及位于其右表面的第二通孔412,所述第一通孔411及第二通孔412呈圓形,所述第二豎桿33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框體4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管道43的上端對準所述第二通孔412且與所述第一框體4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管道43的內部與所述第一框體41的內部相通,所述管道43的下端呈豎直狀。所述第一固定桿44呈水平狀,所述第一固定桿44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框體4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44的右端與所述管道43固定連接。所述限定塊45設有兩個,所述限定塊45呈長方體,所述限定塊45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框體4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電缸裝置5包括電缸51、位于素數電缸51上方的推動桿52、位于所述推動桿52上方的移動板53、位于所述電缸51左右兩側的第三支撐架54、位于所述電缸51右側的第二固定桿55及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桿55上方的第三固定桿56。所述電缸51與電源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架32的右端與所述電缸5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架31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支撐架54固定連接。所述推動桿52呈圓柱體且豎直放置,所述推動桿52的下端與所述電缸51連接,所述電缸51帶動所述推動桿52上下移動,所述推動桿52貫穿所述第一框體41的內外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推動桿52的上端延伸至所述第一框體41的內部,所述推動桿52的上端與所述移動板53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移動板53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移動板53的側面與所述第一框體41的內表面滑動連接,使得所述移動板53可以在所述第一框體41內上下移動。所述第三支撐架54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電缸51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三支撐架54呈L型,所述第三支撐架54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框體4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架54的另一端與所述電缸5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55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固定桿55的左端與所述第三支撐架54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56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固定桿56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框體4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56的下端與所述第二固定桿55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攪拌裝置6包括攪拌框61、位于所述攪拌框61左右兩側的彎曲桿62、收容于所述攪拌框61內的第一滾輪63及設置于所述第一滾輪63上的若干攪拌塊64。所述攪拌框61呈空心的圓臺狀,所述攪拌框61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攪拌框61的下端對準所述第一通孔411且與所述第一框體4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攪拌框61的內部與所述第一框體41的內部相通。所述彎曲桿62設有兩個,所述彎曲桿62呈彎曲狀,所述彎曲桿62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框體4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彎曲桿62的上端與所述攪拌框61的側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攪拌框61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一滾輪63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63與所述攪拌框61軸轉連接,所述第一滾輪63可以在所述攪拌框61內旋轉,所述第一滾輪63與電機連接,帶動所述第一滾輪63旋轉。所述攪拌塊64設有若干個且均勻分布在所述第一滾輪63上,所述攪拌塊64與所述第一滾輪63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滾輪裝置7包括第二框體71、收容于所述第二框體71內的第二滾輪72及設置于所述第二滾輪72上的凸塊73。所述第二框體71呈空心的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框體71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第二框體71位于所述管道43的下方,所述第二固定桿55的右端與所述第二框體7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框體71位于所述回收箱21的上方。所述第二滾輪72設有兩個,所述第二滾輪72呈圓柱體,所述第二滾輪72與所述第二框體71軸轉連接,所述第二滾輪72可以在所述第二框體71內旋轉,所述第二滾輪72與電機連接,帶動所述第二滾輪72主動旋轉。所述凸塊73設有若干個,所述凸塊73均勻分布在所述第二滾輪72上且與其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本發(fā)明農業(yè)用顆粒物混合器使用時,首先將顆粒物放入到所述攪拌框61內。啟動與第一滾輪63連接的電機,使得所述第一滾輪63帶動所述攪拌塊64隨之旋轉,進而可以對進入到所述攪拌框61內的顆粒物進行攪拌,防止顆粒物粘結在一起。然后攪拌后的顆粒物經過第一凸塊411進入到所述第一框體41內,且集中到所述移動板53的上方。然后啟動電缸51,使得所述推動桿52不斷的上下移動,進而使得所述移動板53不斷的上下移動。所述移動板53上的顆粒物不斷的上下移動,從而可以在所述移動板53上分布的更加均勻。然后顆粒物不斷的經過第二通孔412進入管道43內,然后進入到所述第二框體71內。啟動與第二滾輪72連接的電機,使得所述第二滾輪72帶動所述凸塊73隨之旋轉,進而可以再次對進入到所述第二框體71內的顆粒物進行多重攪拌。然后進入到所述回收箱21內。此時啟動振動器22,使得所述回收箱21振動,進而可以使得所述回收箱21內地顆粒物分布的更加均勻,方便回收利用。至此,本發(fā)明農業(yè)用顆粒物混合器使用過程描述完畢。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人員在本發(fā)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