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帶動態(tài)氣體分布器的反應釜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反應釜,特別是一種帶動態(tài)氣體分布器的反應釜。
技術背景 在加壓反應釜中金屬硫化礦的氧化浸出是一個固、液、氣三相參與的非均相反應,要求三相混合均勻,且有盡可能長的接觸時間,才有利于硫化礦的氧化浸出,氧氣經氣體分布器導入固液混合相,再經擴散到達整個反應空間,氧氣分布的越均勻,在反應空間停留的時間越長,反應的速度就越快,加壓反應釜的生產效率就越高?,F(xiàn)有技術中,通常的氣體輸入方式包括直接采用直管導入的方式,由于直管導入的氣體在反應釜中形成的氣泡較大、不易與物料均勻混合,通常情況下,可采用加設分部器的方式進行改良,分布器為靜態(tài)的,如多噴嘴分布器或微孔分布器,其輸入端端可以與進氣管連通,輸出端為多個細小的噴嘴,將空氣通過多個細密的輸出口輸出,這類分布器在使用過程中極易出現(xiàn)堵塞現(xiàn)象,需要經常停產檢修,清洗甚至更換。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發(fā)明目的在于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不易堵塞、且便于與外部對接的帶動態(tài)氣體分布器的反應釜。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帶動態(tài)氣體分布器的反應釜,包括反應釜體、以及設置在反應釜體上的攪拌軸,所述攪拌軸內部設置有空腔,所述空腔與進氣管連通,所述空腔與進氣管之間設置有動密封裝置,所述空腔設置有連通至攪拌軸外部的出氣通道。所述動密封裝置包括內圈及外圈,所述內圈與攪拌軸固定連接,所述外圈可相對于內圈轉動。采用這樣的結構,結構簡單。所述外圈與內圈氣密連接。采用這樣的結構,可以避免液體流入。所述外圈與內圈之間設置有氣密腔,所述空腔與進氣管通過氣密腔連通。采用這樣的結構,可以使氣體更加便利地進入。所述氣密腔與空腔之間設置有多個連通口。采用這樣的結構,氣體通過多個連通口進入,避免堵塞。所述攪拌軸固定連接有槳葉,所述槳葉位于出氣通道上方。采用這樣的結構,可以使出氣通道出的氣泡槳葉細化,形成較細小的氣泡,使氣泡更加細密、氣泡壽命更長,使反應更加充分。所述槳葉為軸流式槳葉。采用這樣的結構,可以使出氣通道出的氣泡在軸流式槳葉形成的湍流作用下集結并沿旋轉軸軸向上升,較大的氣泡通過軸流式槳葉時,被軸流式槳葉細化,形成較細小的氣泡,使氣泡更加細密、氣泡壽命更長,使反應更加充分。所述攪拌軸固定連接有渦輪式攪拌器,所述渦輪式攪拌器位于軸流式槳葉下方。采用這樣的結構,出氣通道導出的氣泡在渦輪式攪拌器與軸流式槳葉形成的湍流作用下集結并沿旋轉軸軸向上升,較大的氣泡通過軸流式槳葉時,被軸流式槳葉細化,形成較細小的氣泡,使氣泡更加細密、氣泡壽命更長,使反應更加充分。所述出氣通道設置在渦輪式攪拌器上,所述出氣通道的一端與空腔連通,所述出氣通道的另一端連通至渦輪式攪拌器的葉片上。采用這樣的結構,使氣體排出時具有一定的軸向離心力,進一步提升氣體排出時的流通性。綜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動密封裝置,將出氣通道設置在動態(tài)的攪拌軸上,利用攪拌軸的離心力將形成的氣泡甩出,避免了雜質堆積并堵塞出氣口,同時,由于設置了動密封裝置,動態(tài)氣體分布器與外部的進氣管的連接處不隨攪拌軸轉動,從而便于外部的進氣管與動態(tài)氣體分布器連接。
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動態(tài)氣體分部器的示意圖。圖中標記攪拌軸一I ;空腔一2 ;進氣管一3 ;動密封裝置一4 ;內圈一401 ;外圈一402 ;氣密腔一403 ;通氣口一404 ;出氣通道一5 ;軸流式槳葉一6 ;渦輪式攪拌器一7 ;葉片一8 ;反應釜體一 9 ;電機一 10。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的說明。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I如圖I所示,本實用新型帶動態(tài)氣體分布器的反應釜包括反應釜體9、以及設置在反應釜體9上的攪拌軸1,攪拌軸I與驅動裝置相連,攪拌軸I為空心軸,攪拌軸I的內部沿其軸線方向設置有空腔2,攪拌軸I固定連接有槳葉,槳葉為軸流式槳葉6,軸流式槳葉6指槳葉的主要排液方向與攪拌軸I平行,此處軸流式槳葉6的主要排液方向為沿攪拌軸I軸向向上。攪拌軸I固定連接有渦輪式攪拌器7,渦輪式攪拌器7位于軸流式槳葉6下方,渦輪式攪拌器7在旋轉時造成高度湍動的徑向流動,渦輪式攪拌器7的主要排液方向為沿攪拌軸I軸向向上。渦輪式攪拌器7上設置有出氣通道5,出氣通道5 —端與攪拌軸I內部的空腔2連通,出氣通道5的另一端設置在渦輪式攪拌器7遠離攪拌軸I的一端。攪拌軸I固定連接有動密封裝置4,動密封裝置4位于軸流式槳葉6上方,動密封裝置4包括與攪拌軸I固定連接的內圈401、以及與內圈401動密封連接的外圈402,當攪拌軸I旋轉時,內圈401與攪拌軸I隨動,外圈402不隨動,外圈402和攪拌軸I上均設置有進氣管3,設置于外圈402上的進氣管3與設置于攪拌軸I上的進氣管3連通,設置于外圈402上的進氣管3與進氧管連通。實施例2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帶動態(tài)氣體分布器的反應釜,包括反應釜體9、以及設置在反應釜體9上的、與電機10的輸出軸相連的攪拌軸1,反應釜體9為密閉的容器,可連通設備并對至其內部進行加壓,攪拌軸I的內部設置有空腔2,即攪拌軸I為空心軸,空腔2與進氣管3連通,空腔2與進氣管3之間設置有動密封裝置4,進氣管3的另一端可連通至反應釜體9的外部,進氣管3與反應釜體9連接處設置有密封裝置,以保持反應釜體9內部的高壓密封。空腔2設置有連通至攪拌軸I外部的出氣通道5,當攪拌軸I旋轉時,動密封裝置4上與進氣管3連接處不與旋轉軸隨動,并將進入空腔2內的氣體通過隨攪拌軸I同步轉動的出氣通道5輸出至液體中。實施例3如圖I所示,本實用新型帶動態(tài)氣體分布器的反應釜,包括反應釜體9、以及設置在反應釜體9上的、與電機10的輸出軸相連的攪拌軸1,反應釜體9為密閉的容器,可連通設備并對至其內部進行加壓,攪拌軸I的內部設置有空腔2,即攪拌軸I為空心軸,空腔2與進氣管3連通,空腔2與進氣管3之間設置有動密封裝置4,進氣管3的另一端可連通至反應釜體9的外部,進氣管3與反應釜體9連接處設置有密封裝置,以保持反應釜體9內部的高壓密封。動密封裝置4包括內圈401及外圈402,內圈401與攪拌軸I固定連接,外圈402可相對于內圈401轉動,外圈402與內圈401氣密連接,進氣管3可拆裝連接在外圈402上,進氣管3通過外圈402與空腔2連通,空腔2設置有連通至攪拌軸I外部的出氣通道5,當攪拌軸I旋轉時,動密封裝置4上與進氣管3連接處不與旋轉軸隨動,并將進入空腔2內的氣體通過隨攪拌軸I同步轉動的出氣通道5輸出至液體中。實施例4如圖I所示,本實用新型帶動態(tài)氣體分布器的反應釜,包括反應釜體9、以及設置在反應釜體9上的、與電機10的輸出軸相連的攪拌軸1,反應釜體9為密閉的容器,可連通設備并對至其內部進行加壓,攪拌軸I的內部設置有空腔2,即攪拌軸I為空心軸,空腔2與進氣管3連通,空腔2與進氣管3之間設置有動密封裝置4,進氣管3的另一端可連通至反應釜體9的外部,進氣管3與反應釜體9連接處設置有密封裝置,以保持反應釜體9內部的高壓密封。動密封裝置4包括內圈401及外圈402,內圈401與攪拌軸I固定連接,外圈402可相對于內圈401轉動,外圈402與內圈401氣密連接,外圈402與內圈401之間設置有氣密腔403,空腔2與進氣管3通過氣密腔403連通,氣密腔403上設置有多個連通至空腔2的通氣口 404,進氣管3可拆裝連接在外圈402上,進氣管3通過外圈402與空腔2連通,空腔2設置有連通至攪拌軸I外部的出氣通道5,當攪拌軸I旋轉時,動密封裝置4上與進氣管3連接處不與旋轉軸隨動,并將進入空腔2內的氣體通過隨攪拌軸I同步轉動的出氣通道5輸出至液體中。實施例5如圖I所示,本實用新型帶動態(tài)氣體分布器的反應釜,包括反應釜體9、以及設置在反應釜體9上的、與電機10的輸出軸相連的攪拌軸1,反應釜體9為密閉的容器,可連通設備并對至其內部進行加壓,攪拌軸I的內部設置有空腔2,即攪拌軸I為空心軸,空腔2 與進氣管3連通,空腔2與進氣管3之間設置有動密封裝置4,進氣管3的另一端可連通至反應釜體9的外部,進氣管3與反應釜體9連接處設置有密封裝置,以保持反應釜體9內部的高壓密封。動密封裝置4包括內圈401及外圈402,內圈401與攪拌軸I固定連接,外圈402可相對于內圈401轉動,外圈402與內圈401氣密連接,外圈402與內圈401之間設置有氣密腔403,空腔2與進氣管3通過氣密腔403連通,氣密腔403上設置有多個連通至空腔2的通氣口 404,進氣管3可拆裝連接在外圈402上,進氣管3通過外圈402與空腔2連通,空腔2設置有連通至攪拌軸I外部的出氣通道5,當攪拌軸I旋轉時,動密封裝置4上與進氣管3連接處不與旋轉軸隨動,并將進入空腔2內的氣體通過隨攪拌軸I同步轉動的出氣通道5輸出至液體中,攪拌軸I固定連接有軸流式槳葉6,軸流式槳葉6位于出氣通道5上方,從出氣通道5導出的氣泡在軸流式槳葉6形成的湍流作用下集結并沿旋轉軸軸向上升,較大的氣泡通過軸流式槳葉6時,被軸流式槳葉6細化,形成較細小的氣泡,使氣泡更加細密、氣泡壽命更長,使反應更加充分。實施例6 如圖I所示,本實用新型帶動態(tài)氣體分布器的反應釜,包括反應釜體9、以及設置在反應釜體9上的、與電機10的輸出軸相連的攪拌軸1,攪拌軸I的內部設置有空腔2,即攪拌軸I為空心軸,空腔2與外部的進氣管3連通,空腔2與進氣管3之間設置有動密封裝置4,動密封裝置4包括內圈401及外圈402,內圈401與攪拌軸I固定連接,外圈402可相對于內圈401轉動,外圈402與內圈401氣密連接,外圈402與內圈401之間設置有氣密腔403,空腔2與進氣管3通過氣密腔403連通,氣密腔403上設置有多個連通至空腔2的通氣口 404,進氣管3可拆裝連接在外圈402上,進氣管3通過外圈402與空腔2連通,空腔2設置有連通至攪拌軸I外部的出氣通道5,當攪拌軸I旋轉時,動密封裝置4上與進氣管3連接處不與旋轉軸隨動,并將進入空腔2內的氣體通過隨攪拌軸I同步轉動的出氣通道5輸出至液體中,攪拌軸I固定連接有軸流式槳葉6,軸流式槳葉6位于出氣通道5上方,攪拌軸I還固定連接有渦輪式攪拌器7,渦輪式攪拌器7位于軸流式槳葉6下方,出氣通道5設置在渦輪式攪拌器7上,出氣通道5的一端與空腔2連通,出氣通道5的另一端連通至渦輪式攪拌器7的葉片8上,使氣體排出時具有一定的軸向離心力,進一步提升氣體排出時的流通性。從出氣通道5導出的氣泡在渦輪式攪拌器7與軸流式槳葉6形成的湍流作用下集結并沿旋轉軸軸向上升,較大的氣泡通過軸流式槳葉6時,被軸流式槳葉6細化,形成較細小的氣泡,使氣泡更加細密、氣泡壽命更長,使反應更加充分。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帶動態(tài)氣體分布器的反應釜,其特征在于包括反應釜體、以及設置在反應釜體上的攪拌軸,所述攪拌軸內部設置有空腔,所述空腔與進氣管連通,所述空腔與進氣管之間設置有動密封裝置,所述空腔設置有連通至攪拌軸外部的出氣通道。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帶動態(tài)氣體分布器的反應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密封裝置包括內圈及外圈,所述內圈與攪拌軸固定連接,所述外圈可相對于內圈轉動。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帶動態(tài)氣體分布器的反應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與內圈氣密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帶動態(tài)氣體分布器的反應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與內圈之間設置有氣密腔,所述空腔與進氣管通過氣密腔連通。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帶動態(tài)氣體分布器的反應釜,其特征在于所述氣密腔與空腔之間設置有多個連通口。
6.根據權利要求I至5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帶動態(tài)氣體分布器的反應釜,其特征在于所述攪拌軸固定連接有槳葉,所述槳葉位于出氣通道上方。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帶動態(tài)氣體分布器的反應釜,其特征在于所述槳葉為軸流式槳葉。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帶動態(tài)氣體分布器的反應釜,其特征在于所述攪拌軸固定連接有渦輪式攪拌器,所述渦輪式攪拌器位于軸流式槳葉下方。
9.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帶動態(tài)氣體分布器的反應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氣通道設置在渦輪式攪拌器上,所述出氣通道的一端與空腔連通,所述出氣通道的另一端連通至渦輪式攪拌器的葉片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帶動態(tài)氣體分布器的反應釜,包括反應釜體、以及設置在反應釜體上的攪拌軸,所述攪拌軸內部設置有空腔,所述空腔與進氣管連通,所述空腔與進氣管之間設置有動密封裝置,所述空腔設置有連通至攪拌軸外部的出氣通道,通過動密封裝置,將出氣通道設置在動態(tài)的攪拌軸上,利用攪拌軸的離心力將形成的氣泡甩出,避免了雜質堆積并堵塞出氣口,同時,由于設置了動密封裝置,動態(tài)氣體分布器與外部的進氣管的連接處不隨攪拌軸轉動,從而便于外部的進氣管與動態(tài)氣體分布器連接。
文檔編號B01J3/03GK202410671SQ201220025019
公開日2012年9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月19日
發(fā)明者趙林, 龍澤彬 申請人:四川順應金屬材料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