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主要涉及食品、制藥包裝機械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隧道式滅菌干燥機及層流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隧道式滅菌干燥機通常分為三個作業(yè)段,其為預熱段、加熱段、冷卻段,針對風冷形式的烘干機,其預熱段和冷卻段采用外循環(huán)模式,即從室內或者室外采新風,并在對容器藥瓶進行對應的工藝處理后排向室外,加熱段采用內循環(huán),即只從外面少量補風,大部分的熱空氣進行循環(huán)利用。并在加熱段初始位置設置抽濕排風裝置以減少箱體內部的空氣濕度,在冷卻段中尾部設置冷卻排風裝置,用于排走預熱段和冷卻段的經過工藝處理的層流風。
上述結構的干燥機存在以下缺陷和不足:1、其預熱段的熱量來源是高溫段的熱空氣經過預熱段和高溫段的風門溢流而來,但為了確保各個段的壓差穩(wěn)定以及風流不發(fā)生絮亂,風門開度不能無限開大,故溢出的熱量有限,導致預熱段的溫度相對較低,藥瓶進入高溫段后由于存在較大的溫度差,很容易導致熱爆瓶的現(xiàn)象,尤其是對于薄壁的容器藥瓶,但預熱段因受其空間的限制一般不方便設置加熱裝置,導致此現(xiàn)象未能很好的解決。2、冷卻段的層流風經過高溫藥瓶的冷卻工藝后,層流風溫度上升,目前的冷卻段的高溫干燥層流風經過中效排風箱或者排風機排向室外,相對來講存在熱量能源的浪費。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節(jié)能環(huán)保、可降低熱爆瓶率的隧道式滅菌干燥機及層流控制方法。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隧道式滅菌干燥機,包括依次布置并相聯(lián)的預熱段、加熱段和冷卻段,所述冷卻段的排風口與預熱段和加熱段之間連接有用于將冷卻段的干燥風導入預熱段和加熱段的導風組件。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
所述導風組件包括冷卻排風管、管接頭、預熱段進風管和加熱段補風管,所述冷卻排風管一端與冷卻段底部的排風口連接、另一端與管接頭連接,所述預熱段進風管一端與管接頭連接、另一端與預熱段頂部的進風口連接,所述加熱段補風管一端與管接頭連接、另一端與加熱段補風口連接。
所述管接頭設置為四通接頭,所述四通接頭上還連接有室外排風管。
所述預熱段進風管、加熱段補風管以及室外排風管上均設置有風量控制閥。
所述冷卻排風管上設置有排風機。
所述加熱段進瓶位置的底部設有加熱段抽濕排風組件,所述預熱段的出風口與加熱段抽濕排風組件之間連接有預熱段排風管。
所述加熱段抽濕排風組件包括加熱段排風管和設置在加熱段排風管上的抽濕排風機,所述加熱段排風管一端與加熱段進瓶位置的底部連接,另一端伸至室外,所述預熱段排風管與加熱段排風管連接。
所述預熱段、加熱段和冷卻段內靠底部位置設有一條共用的輸瓶軌道。
一種基于上述的隧道式滅菌干燥機的層流控制方法,啟動導風組件以及預熱段、加熱段和冷卻段的層流系統(tǒng),將加冷卻段的干燥熱空氣經導風組件分別進入預熱段和加熱段,來自冷卻段的干燥熱空氣對預熱段內的瓶體作用、經加熱段的加熱后對加熱段內的瓶體作用,冷卻段內相應的層流空氣對冷卻段內的瓶體作用,預熱段作用后的層流空氣與加熱段進瓶處的濕熱空氣合流后排出室外。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
本發(fā)明的隧道式滅菌干燥機,冷卻段的排風口與預熱段和加熱段之間連接有用于將冷卻段的干燥風導入預熱段和加熱段的導風組件。該結構中,冷卻段的干燥熱風并未與其他段的排風進行共用排向室外,而是通過導風組件將干燥熱風分別導入預熱段和加熱段,如此有效的減少了能量的損失,有利于熱量的重復利用;該結構的預熱段位置的風量全部來源于冷卻段的干燥熱空氣,大大提高了預熱段容器藥瓶位置腔室的層流風溫度,從而提高了容器藥瓶的溫度,降低了進入高溫段后的溫度差,大大降低了由溫差過大導致的熱爆瓶概率。本發(fā)明的隧道式滅菌干燥機的層流控制方法,具備上述隧道式滅菌干燥機相應的技術效果,同時,預熱段和加熱段作用后的層流空氣合流后通過一定環(huán)保工藝處理后排出室外,減少了客戶與烘干機對接的自配管數(shù)目。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隧道式滅菌干燥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隧道式滅菌干燥機各層流段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各標號表示:
1、預熱段;101、預熱粗效過濾器組件;102、預熱層流風機;103、預熱風罩;104、預熱高效過濾器;2、加熱段;201、耐高溫風機;202、加熱座組件;203、加熱段風罩組件;204、高溫高效過濾器;205、回風框結構;3、冷卻段;301、冷卻段粗效過濾器;302、冷卻層流風機組件;303、冷卻段風罩組件;304、冷卻段高效過濾器;4、導風組件;41、冷卻排風管;42、管接頭;43、預熱段進風管;44、加熱段補風管;45、排風機;5、室外排風管;6、風量控制閥;7、加熱段抽濕排風組件;71、加熱段排風管;72、抽濕排風機;8、預熱段排風管;9、輸瓶軌道。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說明書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1和圖2所示,本發(fā)明隧道式滅菌干燥機的一種實施例,包括依次布置并相聯(lián)的預熱段1、加熱段2和冷卻段3,冷卻段3的排風口與預熱段1和加熱段2之間連接有用于將冷卻段3的干燥風導入預熱段1和加熱段2的導風組件4。該結構中,冷卻段3的干燥熱風并未與其他段的排風進行共用排向室外,而是通過導風組件4將干燥熱風分別導入預熱段1和加熱段2,如此有效的減少了能量的損失,有利于熱量的重復利用;該結構的預熱段1位置的風量全部來源于冷卻段3的干燥熱空氣,大大提高了預熱段1容器藥瓶位置腔室的層流風溫度,從而提高了容器藥瓶的溫度,降低了進入高溫段2后的溫度差,大大降低了由溫差過大導致的熱爆瓶概率。
本實施例中,導風組件4包括冷卻排風管41、管接頭42、預熱段進風管43和加熱段補風管44,冷卻排風管41一端與冷卻段3底部的排風口連接、另一端與管接頭42連接,預熱段進風管43一端與管接頭42連接、另一端與預熱段1頂部的進風口連接,加熱段補風管44一端與管接頭42連接、另一端與加熱段2補風口連接。該結構中,冷卻段3的干燥熱空氣從冷卻排風管41經管接頭42的分流分別進入預熱段進風管43和加熱段補風管44,再經預熱段進風管43和加熱段補風管44分別進入預熱段1和加熱段2,大大提高了預熱段1容器藥瓶位置腔室的層流風溫度,從而提高了容器藥瓶的溫度,降低了進入高溫段2后的溫度差,大大降低了由溫差過大導致的熱爆瓶概率。
本實施例中,管接頭42設置為四通接頭,四通接頭上還連接有室外排風管5。當冷卻段3排出的風量大于預熱段1和加熱段2的風量總和時,多余的空氣經室外排風管5排至室外。
本實施例中,預熱段進風管43、加熱段補風管44以及室外排風管5上均設置有風量控制閥6。該風量控制閥6用于控制預熱段進風管43、加熱段補風管44以及室外排風管5的風量大小,保證預熱段1和加熱段2的風量需求。
本實施例中,冷卻排風管41上設置有排風機45。該排風機45為動力源用于抽走冷卻段3的干燥熱空氣進入冷卻排風管41。
本實施例中,加熱段2進瓶位置的底部設有加熱段抽濕排風組件7,預熱段1的出風口與加熱段抽濕排風組件7之間連接有預熱段排風管8。該結構中,加熱段2進瓶位置的濕熱空氣可經加熱段抽濕排風組件7排出至室外,而預熱段1內的空氣可經預熱段排風管8與加熱段抽濕排風組件7合流排出至室外。
本實施例中,加熱段抽濕排風組件7包括加熱段排風管71和設置在加熱段排風管71上的抽濕排風機72,加熱段排風管71一端與加熱段2進瓶位置的底部連接,另一端伸至室外,預熱段排風管8與加熱段排風管71連接。該結構中,抽濕排風機72將加熱段2的濕熱空氣抽入加熱段排風管71中排出,而預熱段排風管8與加熱段排風管71連接使預熱段1內的空氣可與加熱段排風管71合流排出。
本實施例中,預熱段1、加熱段2和冷卻段3內靠底部位置設有一條共用的輸瓶軌道9。該結構中,輸瓶軌道9持續(xù)運行,瓶體放置在輸瓶軌道9上依次經預熱段1、加熱段2和冷卻段3進行層流處理。
本發(fā)明的基于上述隧道式滅菌干燥機的層流控制方法,啟動導風組件4以及預熱段1、加熱段2和冷卻段3的層流系統(tǒng),將加冷卻段3的干燥熱空氣經導風組件4分別預熱段1和加熱段2,來自冷卻段3的干燥熱空氣對預熱段1內的瓶體作用、經加熱段2的加熱后對加熱段2內的瓶體作用,冷卻段3內相應的層流空氣對冷卻段3內的瓶體作用,預熱段1和加熱段2作用后的層流空氣合流后排出室外。該方法中,冷卻段3的干燥熱風并未與其他段的排風進行共用排向室外,而是通過導風組件4將干燥熱風分別導入預熱段1和加熱段2,如此有效的減少了能量的損失,有利于熱量的重復利用;該結構的預熱段1位置的風量全部來源于冷卻段3的干燥熱空氣,大大提高了預熱段1容器藥瓶位置腔室的層流風溫度,從而提高了容器藥瓶的溫度,降低了進入高溫段2后的溫度差,大大降低了由溫差過大導致的熱爆瓶概率;預熱段1和加熱段2作用后的層流空氣合流后通過一定環(huán)保工藝處理后排出室外,減少了客戶與烘干機對接的自配管數(shù)目。
本發(fā)明的基于上述隧道式滅菌干燥機的層流控制方法,
預熱段1的層流控制如下:
預熱段1的風流采用外循環(huán)模式,從預熱進風口進入的干燥熱空氣通過預熱粗效過濾器組件101的初步過濾之后進入風機所處的負壓腔室,在預熱層流風機102的吸附載荷下進入預熱風罩103并均勻垂直吹向預熱高效過濾器104,經過高效過濾的層流空氣垂直吹向輸瓶軌道9上方移動的容器藥瓶,對其進行防熱爆瓶的預熱工藝處理,此后層流風經過預熱段排風管8予以排出預熱段1。
加熱段2的層流控制如下:
加熱段2的風流采用內循環(huán)模式,少許從補風口位置進入的干燥熱空氣和大量的內循環(huán)風經過加熱座組件202的加熱后在耐高溫風機201的吸附載荷下進入到加熱段風罩組件203中并垂直吹向高溫高效過濾器204,經過高效過濾的層流空氣垂直吹向輸瓶軌道9上方移動的容器藥瓶,對其進行干燥及滅菌去熱源的工藝處理,此后層流風經過加熱段的回風框結構205后進入下一個作業(yè)循環(huán)。其中由于加熱段2的始部位置的空氣濕度較大,通常在底部設置加熱段抽濕排風組件7將部分高溫高濕空氣予以排出高溫段2。
冷卻段3的層流控制如下:
冷卻段3的風流采用外循環(huán)模式,大量的冷空氣從冷卻段進風口進入,經過冷卻段粗效過濾器301的初步過濾后在冷卻層流風機組件302的吸附載荷下進入冷卻段風罩組件303中并垂直吹向冷卻段高效過濾器304,經過高效過濾的層流空氣垂直吹向輸瓶軌道9上方移動的容器藥瓶,對其進行冷卻降溫的工藝處理,此后層流風在導風組件4的作用下排出冷卻段3。
雖然本發(fā)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任何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范圍的情況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對本發(fā)明技術方案做出許多可能的變動和修飾,或修改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因此,凡是未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jù)本發(fā)明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做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及修飾,均應落在本發(fā)明技術方案保護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