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空調的室內單元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空調,更具體地,涉及這樣一種室內單元,即所述室內單 元通過前部吸入空氣并且將在其中已經(jīng)進行了熱交換的空氣沿前向通過 側面排放,該室內單元具有^il率和排放速率增加并且噪音低的優(yōu)化結 構。
背景技術:
通常,空調重復制冷循環(huán),在所述制冷循環(huán)中制冷劑被壓縮、冷凝、 膨脹和蒸發(fā)。
也就是說,在引入到壓縮機之前處于低溫低壓的氣態(tài)制冷劑在壓縮機 處被壓縮成高溫高壓的氣態(tài)制冷劑,在冷凝器處由于氣態(tài)制冷劑排放熱而 轉化成高壓液態(tài)制冷劑,并且由于高壓液態(tài)制冷劑經(jīng)過膨脹閥而轉化成低 溫低壓的液態(tài)制冷劑。由于當制冷劑經(jīng)過蒸發(fā)器時制冷劑吸收熱,所以經(jīng) 過膨脹閥的制冷劑在蒸發(fā)器處轉化成低溫低壓制冷劑,并且被再次引入到 壓縮機中??照{在執(zhí)行這樣一 系列循環(huán)的過程中冷卻或加熱所需的位置。
同時,在空調中,存在組合式空調和分體式空調,所述組合式空調具 有構造在一個機身中的室內單元和室外單元并且通常被安裝在窗戶處,所 述分體式空調具有彼此分離的室內單元和室外單元。在室內單元中,有一 種用于安裝在墻壁上作為一類室內裝飾的壁式空調。
在韓國專利No.10-2005-0089203中公開的相關技術的室內單元具有 這樣的結構,即其中通過室內單元的后側吸入空氣并且通過室內單元的前 部排出空氣,下面將省略其詳細描述,如果需要可以參考上述文檔。
同時,在上述韓國專利中公開的相關技術的室內單元由于結構而具有 下列缺點。
如果將室內單元安裝得特別靠近墻壁,則到室內單元的后部的氣i^it 率降低,同時噪音增加。
安裝在前面板上的、用于驅動渦輪風扇以通過室內單元的后部^UV空氣的電動機使前面板在電動機運行時振動,在所述前面板的設計中更多地 考慮了消費者的視覺感受。
后側空氣吸入結構具有為此而安裝在后側的過濾器,并且需要從后側
向下拖出過濾器來進行清洗,并且在清洗之后要將過濾器放到后側, 于用戶來說不便利
發(fā)明內容
技術問題
用于解決上述各種問題的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室內單元,其通 過前部吸入空氣,并且通過側部沿前向排放在其中已經(jīng)發(fā)生熱交換的空 氣,具有吸入速率和排放速率增加并且噪音低的優(yōu)化結構。
也就是說,本發(fā)明涉及室內單元,其通過側部沿前向排放經(jīng)由前部吸 入的、并已在其中發(fā)生了熱交換的空氣,具有優(yōu)化了吸入流和排放流結構 以及各種部件的新結構,用于增加氣流速率,同時保持良好的低噪音特性。
技術方案
通過提供一種用于空調的室內單元可以獲得本發(fā)明的目的,該室內單 元包括前框架,其被制成能夠通過其前部^l^空氣;與前框架連接的底 座框架,具有電動機底座以及位于側部和底部上的出口,所述電動機底座 上用于安裝驅動風扇的電動機;位于前框架和底座框架之間的導向框架, 用于引導氣流;位于前框架和導向框架之間的熱交換器;風扇,用于向室 內單元的外部排放已發(fā)生熱交換的空氣;以及前面板,其安^E前框架的 前方,與所述前框架間隔開一個空間。
同時,在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中,用于空調的室內單元包括前框架, 其被制成能夠通過其前部吸入空氣;與前框架連接的底座框架,具有位于 側部和底部上的出口以及位于前部的內側上的兩個電動機底座,所述電動 機底座上用于安裝兩個驅動渦輪風扇的電動機;位于前框架和底座框架之 間的導向框架,用于引導氣流;位于前框架和導向框架之間的熱交換器; 兩個渦輪風扇,用于向室內單元的外部排放當經(jīng)過熱交換器時發(fā)生了熱交 換的空氣;以及前面板,其安裝在前框架的前方,與前框架間隔開一個空 間。同時,在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中,用于空調的室內單元包括前框架, 其被制成能夠通過其前部吸入空氣;與前框架連接的底座框架,具有位于 側部上的出口以及位于上側或下側的內側上的電動機底座,所述電動機底 座用于安裝驅動橫流式風扇的電動機;位于前框架后方的熱交換器;位于 熱交換器后方的左側和右側的橫流式風扇;以及位于前框架前方的前面 板,與前框架間隔開一個空間,用于遮擋前框架的吸氣面。
有益效果
用于空調的室內單元具有下列優(yōu)點。
首先,從前部吸入空氣并且通過側面排放已發(fā)生熱交換的空氣的室內 單元允許優(yōu)化結構,以在降低噪音的同時增加吸入和排放流速。
也就是說,本發(fā)明允許提供一種新結構的室內單元,其具有優(yōu)化的吸 ^/排放結構和各種部件,4吏得可以在提高空氣流速的同時保持低的噪音特 性。
詳細地,與相關技術相比較,即使將本發(fā)明的室內單元安裝得靠近墻 壁,也可以確保^LV空氣的流速。
此外,與相關技術的室內單元將驅動渦輪風扇的電動機安裝在前框架 上不同,設計時考慮消費者的視覺感受的前面板不振動,以降低在驅動電 動機時的噪音。
過濾器安裝在前側允許向用戶提供便利,因為清潔時安*/拆卸過濾器 容易。
圖1示出依據(jù)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室內單元的外部立體圖2示出圖1的分解立體圖3示出沿圖1中的線I-I的室內單元的截面圖4示出圖2中的"A"部分的平面圖,用于示出本發(fā)明的室內單元 的前面板的邊緣結構;
圖5示出本發(fā)明的室內單元的前框架的立體圖6示出本發(fā)明的室內單元的導向框架的立體圖;圖7示出圖6的前視圖8示出沿圖6中的線II-II的截面圖9示出一圖表,示出了孔半徑與風扇直徑的比值相對于噪音的關系; 圖10示出一立體圖,示出了本發(fā)明的室內單元的渦^^風扇的變體; 圖11示出一立體圖,示出了^^發(fā)明的室內單元的渦輪風扇的另一變
體;
圖12示出一圖表,示出了本發(fā)明所應用的渦輪風扇和相關技術的風 扇的噪音特性比較;
圖13示出圖10的平面圖14示出本發(fā)明的室內單元的電動機安裝底座的立體圖; 圖15示出圖14的側部立體圖16示出用于說明將電子灰塵收集器安裝到本發(fā)明的室內單元的安 裝位置的平面圖17示出圖16的側視圖18示出使位于相關技術的室內單元的排放部分處的流型可見的參
考圖19至21分別是依據(jù)本發(fā)明的其它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室內單元的前視 圖,這些情況下具有分別應用于室內單元的兩個渦輪風扇以及在每種情況 下具有渦旋結構;
圖22示出>^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室內單元的立體圖,所 述室內單元具有應用于其上的橫流式風扇;以及
圖23至26分別示出>^據(jù)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室內單元的變體的 橫截面圖,所述室內單元具有應用于其上的兩個橫流式風扇。
具體實施例方式
現(xiàn)在將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在附圖中示出了其示例。 下面將參考圖1至17描述^f^據(jù)本發(fā)明的笫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室內單元。圖1示出依據(jù)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室內單元的外部立體圖;圖2 示出圖1的分解立體圖;并且圖3示出沿圖1的線I-I的室內單元的截面 圖。
圖4示出圖2中的"A"部分的平面圖,用于示出本發(fā)明的室內單元 的前面板的邊緣結構;并且圖5示出本發(fā)明的室內單元的前框架的立體圖。
圖6示出本發(fā)明的室內單元的導向框架的立體圖;圖7示出圖6的前 視圖;圖8示出沿圖6中的線II-II的截面圖;并且圖9示出一圖表,示出 了孔半徑與風扇直徑的比值相對于噪音的關系。
圖IO示出一立體圖,示出了本發(fā)明的室內單元的渦輪風扇的變體; 圖ll示出一立體圖,示出了本發(fā)明的室內單元的渦i^風扇的另一變體;圖 12示出 一圖表,示出了本發(fā)明所應用的渦輪風扇和相關技術的風扇的噪音 特性比較;并且圖13示出圖IO的平面圖。
圖14示出本發(fā)明的室內單元的電動機安裝底座的立體圖;并且圖15 示出圖14的后側立體圖。
圖16示出用于說明將電子灰塵收集器安裝到本發(fā)明的室內單元的安 裝位置的平面圖;并且圖17示出圖16的側視圖。
參考圖1至3,本發(fā)明的空調的室內單元l包括前框架200,其被 制造成能夠通過其前部吸入空氣;底座框架400,用于與前框架200連接, 在側部和底部具有出口,并且在前部中央處具有底座部分410,所述底座 部分410用于安置驅動風扇的電動機;導向框架300,其位于前框架200 和底座框架400之間,用于引導氣流;熱交換器500,其位于前框架200 和導向框架300之間;渦輪風扇600,其用于將經(jīng)過熱交換器500時發(fā)生 了熱交換的空氣排放到室內單元的外部;以及前面板100,其安裝在前框 架200的前方并與前框架200間隔開。
參考圖4,前面板100除了邊緣部分外具有預定的厚度,所述邊緣部 分的厚度在它從預定位置越向外變得越薄,用以降低空氣吸入阻力。也就 是說,前面板100的邊緣部分具有預定的傾角p。
如果需要,前面板100的周邊可以倒有倒角110。
參考圖5,前框架在用于吸入空氣的前部中央處具有柵格類型的空氣 入口 210,并且在空氣入口 210的外側具有突起220,用于固定前面板。在前框架200的空氣入口 210上具有用于過濾雜質的過濾器800。 一 般而言,過濾器具有網(wǎng)孔形狀。
前框架200的頂側入口部分'B,具有曲面,用于最小化流動阻力。
參考圖6至8,導向框架300包括用于對渦輪風扇600 ^v的氣流進
放方向的上/下渦巻320a和320b。
對于上/下渦巻320a和320b,上渦巻320a具有兩個彎曲表面組^^ 來的組合表面,該組合表面繞著渦輪風扇600,在導向框架300的第一象
限(左上側表面)的分界點具有0.17 <x < 0.48、 0.54 <j;/p< 0.68的坐才示,其
中^表示渦輪風扇600的直徑,而x和y表示原點在渦輪風扇600的中心 處的坐標。
同時,參考圖2和3,導向框架300還包括在渦巻的相M面上的熱 交換器支撐部分330,用于保持在孔310和熱交換器500之間的間隙。
當孔310的底部到熱交換器500的底部之間的間隙'G,是渦輪風扇 的直徑的9.5 ~ 10.5%時,噪音最小并且渦4^風扇的性能最佳。
例如,如果渦輪風扇600的直徑是300mm,則間隙'G,為28.5 ~ 31. 5咖 是最優(yōu)選的。
同時,參考圖8和9,優(yōu)選地,孔310的半徑'R,與渦輪^風扇600 的直徑^的比值R^是0.05 0. 07,用于確定最小化流動阻力的孔310的 最佳形狀,在該范圍內,噪音特性和渦4^風扇性能都得到優(yōu)化。具體地, 在孔310的半徑'R,與渦輪風扇600的直徑^的比值R/^是0.06的情況 下,噪音特性和渦輪風扇性能是最佳的。
參考圖2和3,導向框架300具有邊緣平面340,邊緣平面340是用 于對排放的空氣進行導向的表面并且朝室內單元的前側彎曲。
參考圖2和3,具體地參考圖10至13,渦輪風扇600或600a包括 圍帶610,其具有中心吸入開口;轂630,其具有與圍帶610相對并且與圍 帶隔開預定距離的主板620,用于在中央處連接電動機的轉動軸;以及多 個葉片640或640a,每個葉片具有預定的曲率,并且沿轂630的圓周方向 連接在轂630的主板620和圍帶610之間。
渦輪"風扇600或600a的葉片640或640a的葉片末端節(jié)距是可變的或相等的,其中, 一般來說,可變的節(jié)距對于風扇性能(相對于相同氣流速 率的靜態(tài)壓力特性)和噪音是有利的,而相等的節(jié)距對于風扇平衡作用是
有利的。因而,考慮風扇直徑、葉片寬度和葉片的數(shù)目,將風扇i殳計成具 有可變的節(jié)距或相等的節(jié)距。例如,在風扇直徑^是300mm、葉片的寬度 (L,見圖10)是50mm并且葉片的數(shù)目是13的情況下,具有相等節(jié)距 的風扇具有最佳的噪音特性。
無論是相等節(jié)距還是可變節(jié)距,葉片的寬度可以總是相同的,與從渦 輪風扇的中心到葉片末端的距離無關(見圖10),或隨從渦^^風扇的中心 到葉片末端的距離而變化(見圖11)。
也就是說,葉片的寬度可以總是如圖10中所示具有相同的尺寸,而 與到渦4^風扇的中心的半徑距離無關,或如圖11中所示在葉片經(jīng)過主板之 后越遠變得越小。
圖10中的渦輪風扇在確餘艮大流速方面是有利的,無論葉片到具有 較大面積的葉片的風扇中心的距離如何都具有相同尺寸的葉片640;而圖 11中的渦輪風扇600a在考慮抑制由于在連接到轂630的主板620和葉片 之間的流動干涉導致的渦流方面是有利的,葉片640a的寬度在葉片經(jīng)過主 板之后越遠形狀變得越小,其形狀為葉片的主板620側被切掉。
同時,如果室內單元l的空氣排放面積是固定的,則如果渦輪風扇的 直徑^與葉片的寬度的比值"L是6.5~7.5,則在流速、高靜態(tài)壓力和低 噪音特性方面風扇是最有利的。
優(yōu)選地,葉片640或640a的葉片末端定位在與圍帶610的邊^(qū)t目同 的位置處。
同時,參考圖14和15,在底座框架400的中央處的用于驅動風扇的 電動機的電動機底座部分410是環(huán)形凸緣部分410a,用于使能夠確保葉片 的穩(wěn)定及充足的寬度。
參考圖15,在底座框架400的后側上的電動機底座部分410附近i殳有 肋420,用于增加強度并與電動機的固有頻率不相同。
同時,為了在電動機的固有頻率之夕卜,可以改變底座框架400的厚度。 本發(fā)明的底座框架400的厚度't,在4-8mm的范圍內,以在電動機的固 有頻率之外。參考圖3,雖然導向框架300具有邊緣平面340,但M座框架400 在底座框架400的邊緣上的出口 430的下側的內部具有預定曲率的導向表 面440,用于將要朝一放的空氣向室內單元的前側引導。
根據(jù)此方案,即使不附加地設有空氣方向控制設備,本發(fā)明的室內單 元1也可以將空氣朝室內單元的前側排放。
當然,本發(fā)明的室內單元l的出口 430可以設置有百葉窗(未示出), 以被步進電動機以滑動類型的方式打開/關閉。
在該實例中,百葉窗的打開角度被確定為使得百葉窗不阻礙由底座框 架400的內表面的排放空氣導向表面440導向的沿前向排放的空氣。
當前,雖然百葉窗也用于將要排放的空氣朝著室內單元的前側引導, 但是因為即使本發(fā)明的室內單元l不設置有附加的流向控制設備,室內單 元1也能夠朝著室內單元的前側排放空氣,所以室內單元1可以不設置百 葉窗。
然而,優(yōu)選地,室內單元l設置有百葉窗,因為百葉窗覆蓋室內單元 的出口,以保持室內單元的外部清潔,并且當室內單元l不運行時防止灰 塵或雜質通過出口ii^。
同時,參考圖2和3以及16和17,本發(fā)明的室內單元l在熱交換器 500的吸氣平面上設置有電子灰塵收集器700。
在該實例中,優(yōu)選地,將電子灰塵收集器700安裝成距渦輪風扇600 的中心一^J巨離。
更詳細地,參考圖16和17,優(yōu)選地,電子灰塵收集器700安裝在比 值l/h是5 6的位置處,其中"1"表示到渦輪風扇600的中心的距離,而 "h"表示從渦輪風扇600的上表面到電子灰塵收集器700的中心的高度, 在該位置處電子灰塵收集器700具有最小的噪音同時保持性能相同。
一般而言,電子灰塵收集器700固定到熱交換器500的散熱片上。也 就是說,電子灰塵收集器700的固定件(未示出)壓設在熱交換器500的 散熱片之間,以將電子灰塵收集器700固定到熱交換器500。
同時,雖然優(yōu)選地^14^供光催化等離子電子灰塵收集器以用于施加高 電壓來除去空氣中的細徵良塵以及對空氣除臭,但是如果僅除去細徵良塵
則可以設置普通的電子灰塵收集器。也就是說,雖然普通的電子灰塵收集器可以捕獲灰塵,但是普通的電 子灰塵收集器不能解決除臭的問題,可以附加地設置活性炭過濾器。
同時,光催化等離子電子灰塵收集器包括電離單元,用于電離空氣 中的灰塵并發(fā)射光能;捕獲單元,用于捕獲在電離單元處被電離的灰塵; 光催化過濾器,用于分解由從電離單元發(fā)射的光能所捕獲的臭氣粒子;以 及高電壓生成單元,用于向灰塵收集過濾器施加高電壓。
下面將描述本發(fā)明的室內單元1的操作和效果。
首先,在使室內單元l開始運行之后,渦輪風扇600轉動,以抽吸室 內空氣通it^前面板100和前框架200之間的空間。
也就是i兌,通過前面板IOO的上側/下側和左側/右側四個方向,將室 內空氣引入到在前框架200的前部中的空氣入口 210。
然后,當空氣經(jīng)過位于前框架200的空氣入口 210處的過濾器800時, 空氣具有的雜質被過濾器過濾。然后,空氣在熱交換器500處被加熱,并 且在位于導向框架300處的孔310的導向作用下被^U^到渦輪"風扇600中。
在該過程中, 一部分室內空氣經(jīng)過電子灰塵收集器700,在此期間, 如果灰塵收集器是光催化等離子電子灰塵收集器,則捕獲并過濾細微的灰 塵,并JLXt空氣ii行除臭。
同時,經(jīng)過電子灰塵收集器700而被^l^到渦輪風扇600中的空氣被 沿風扇的徑向排放,并且氣流在上渦巻320a和下渦巻320b的引導下被分 成沿著左/右方向和向下方向。
然后,空氣在底座框架400的導向表面440和導向框架300的邊緣平 面的引導下被朝著室內單元的前側排放。
因而本發(fā)明的室內單元l的各個部分的功能和效果如下。
前面板100附連到本發(fā)明的室內單元1的前部,遮擋安裝有過濾器的 空氣入口210,以使室內單元l看起來更美觀。
當然,為了使室內單元l進一步看起來更美觀,可以附連裝飾材料或設計。
在前面板100的一側,可以單獨地設置有顯示單元(未示出)或與前 面板100作為一個單元地設置有顯示單元(未示出),用來向用戶顯示室內單元l的操作和/或操作狀態(tài)、或功能處理狀態(tài)。
參考圖4,前面板100的邊緣部分在表面具有切口以使其厚度在越接 近邊緣就越薄,從而擴大了在前面板100和前框架200之間的空氣入口面 積。
也就是說,通過擴大引入到前面板100的前側/后側和上側/下側的空 氣的^^面積,可以增加氣流速率。
然后,將前框架200的頂側入口部分形成為具有預定曲線,用于最小 化空氣的流動阻力,因為前框架200的頂側入口部分高,4吏得如果室內單 元1安裝在墻壁上時則它對用戶來說是看不到的。
也就是說,基本上,如果前面板100和前框架200之間的間隙過大, 則雖然在空氣^^方面是有利的,但是它具有以下缺點通過該間隙可以 看到室內單元l的內部。然而,相對而言,前框架200的頂側入口部分沒 有這樣的問題。
同時,當然如果需要更多地考慮吸入空氣的流動阻力,或者如果將室 內單元1安裝在墻壁的下側沒關系,則不僅僅頂側入口而且前框架200的 底側入口都可以是曲線的。
然后,前框架200的空氣入口 210上的過濾器800是網(wǎng)狀類型的過濾 器,過濾空氣中的較;UC寸的灰塵和雜質。
然后,在導向框架300中的孔310將^l^的空氣有效地引導到渦輪風 扇600中,以有助于降低室內單元l的噪音,并且用于使渦輪風扇600的 性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提高。
類似于孔310,導向框架300的渦巻用于固定從渦輪風扇600排放的 空氣的排放方向并且最大限度地使所排放的空氣的氣流分布均勻,有助于 降低室內單元1的噪音,并且通itXt排放空氣進行引導來有效地使渦輪風 扇的性能最大P艮度地得到提高。
此外,在渦巻的相反表面上突出預定高度的熱交換器支撐部分330保 持孔310和熱交換器500之間的間隙,用于確保所^的空氣和熱交換器 500之間的所需熱交換面積。
也就是說,如果熱交換器500和孔310鄰接而沒有熱交換器支撐部分 330,則大大降低了空氣^面積,不能確保所需的熱交換面積。然而,由于熱交換器支撐部分330的突出高M大室內單元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室內單元的深度)就越大,所以需要適當考慮該情況來設計室內單元的高度。
連同該情況一起,導向框架300的孔310的半徑'R,與渦輪風扇的直徑^的比值R^^Li殳計為4吏得噪音特性得到優(yōu)化。
導向框架300的朝著室內單元1的前側彎曲的邊緣平面340改善了被排放的空氣的流動阻力,從而降低了噪音,并且防止了空氣回流以便通過前面板100和前框架200之間的間隙再次被吸入。
也就是說,參考圖3,導向框架300的邊緣部分340的平坦表面與導向框架300的彎曲邊緣部分相比減少了空氣的流動阻力和回流。
然后,由于渦輪風扇600的葉片的壓力和流速特性往往集中在風扇的末端,所以增加葉片的末端面積,以改善靜態(tài)壓力特性和噪音特性。
也就是說, 一般而言,如果渦輪風扇具有大的寬度,為了使葉片的面積更大,壓力分量增加,則意味著需要風扇在提供所需流速時克服流動阻力。
與圖10中的渦輪風扇600使用的每個葉片的葉片寬度直到葉片末端的端部都相同的情況相比,圖11中的渦輪風扇600a使用的每個葉片的寬度在主板620側當朝向葉片末端越近時變得越小,具有差的靜態(tài)壓力特性,從而需要更快的風扇,導致噪音增加,因為渦輪風扇的轉速是噪音的主要來源。
根據(jù)此情況,如果4吏用具有如圖10中所示的寬度和長度的葉片的渦輪風扇600,以便即使轉速低也能保證足夠的空氣流速,則可以降低轉速導致的噪音。
另一方面,如果4吏用具有如圖11中所示形狀葉片的渦輪風扇600a,以降低在與轂630形成為一體的主板620和葉片之間的流動阻力,從而使得在葉片末端處的渦流減少,則由渦流導致的渦輪風扇噪音得以降低。
也就是說,雖然圖11中的渦輪風扇在由渦流導致的噪音方面是有利的,但是如果增加轉速來克服低流速的缺點,則它具有以下缺點電動機的噪音隨著所述轉速的增加而增加。雖然圖10中的渦輪風扇相對于圖11中的渦輪風扇在由渦流導致的噪音方面不利,但是它在氣流速率方面是有利的,以期望獲得使由于轉速降低而產(chǎn)生的噪音降低的效果。如圖12中的圖表所示,作為測試結果,圖IO的渦輪風扇的噪音降低效果更佳。盡管圖10的渦輪風扇比圖11的渦輪^風扇具有更佳的噪音降低效果,但是由于圖
11中的渦輪風扇具有良好的噪音特性,所以渦輪風扇1可以適用于本發(fā)明的室內單元l。
然后,在底座框架400的中央處的電動機底座部分410的環(huán)形凸緣部分410a上安裝有電動機'M,,環(huán)形凸緣部分410a向室內單元的前側突出。
在底座框架400的背側上的電動機底座部分410周圍的肋增加底座框架400的強度,并且使底座框架400的頻率特性落在電動機的固有頻率之外,從而使得底座框架400和電動機不發(fā)生共振。
此外,如上所述,盡管在底座框架400處的環(huán)形凸緣部分410a用于加固并Jit免在電動機運行時的共振,但是環(huán)形凸緣部分410a也用于保持渦4^風扇的葉片寬度恒定。
也就是說,參考圖3,渦輪風扇的主板620在比附圖中的環(huán)形凸緣部分410a的最高突出點低的位置處圍繞底座框架400的環(huán)形凸緣部分410a的設計使得能夠充分確保葉片的寬度。
同時,底座框架400的厚度't,的改變導致在端部處的質量改變,使底座框架的振動特性落在電動機的固有頻率之外,從而防止在底座框架400和電動機之間的共振。
然后,位于熱交換器的吸氣表面上的電子灰塵收集器700在空氣經(jīng)過熱交換器500之前除去空氣中的細微灰塵。
此外,定位在遠離渦輪風扇的中心一預定距離處的電子灰塵收集器700可以提供滿足要求的灰塵收集性能,同時電子灰塵收集器700不阻礙空氣。
同時,雖然前面板100可以是固定類型的,但是考慮到減少前面板100的缺陷,也可以優(yōu)選地使用吸入?yún)^(qū)域可變類型的前面板IOO,其中面板IOO以以下方式傾斜在室內單元運行過程中前面板IOO的上側或下側遠離前框架移動等,而當室內單元不運行時前面板100關閉,或整個前面板IOO向前移動以增加^IA面積。
下面將描述其中向室內單元應用兩個渦輪風扇600的情況。
基本上,雖然該實施方式在以下方面與前述實施方式相同室內空氣通過前部^/v,并且通過熱交換器500和渦輪風扇600朝著室內單元的前側排放,但是本實施方式在以下方面與前述實施方式不同該實施方式提供了兩個渦輪風扇600,以及因此導致的結構局部改變。
一般而言,可以知道,在僅僅沿一個方向轉動的風扇的情況下,僅僅應用一個渦輪風扇的室內單元的排放空氣流型在左/右方向和向下方向分布不均勻(見圖18)。
因此,希望在下面描述的實施方式中提供一種應用兩個風扇的室內單元,以使排放空氣流型更均勻,此外,通過不同地控制兩個風扇的轉速,可以改變室內單元的左側和右側、或左側和右側以及下側排放的空氣的流速。
下面將參考圖19至21描述應用兩個渦輪風扇600的室內單元。
在開始描述該實施方式之前,向與前述實施方式相同的部件給予相同的名稱和參考標號,并且可以不示出它們。
該實施方式的室內單元包括前框架200 (見圖2),其被制成能夠通過其前部吸入空氣;底座框架400 (見圖2),用于與前框架200連接,在側面和底部具有空氣出口 ,并且在前部內側上具有兩個電動機底座410(見圖14 ),用于驅動渦輪風扇;在前框架200和底座框架400之間的導向框架300 (見圖2和6 ),用于引導氣流;在前才匡架200和導向才匡架300之間的熱交換器500;以及前面板100 (見圖2 ),其安*^前框架200的前部,與前框架間隔開一個空間。
參考圖19,該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兩個渦輪風扇600分別安裝在上側和下側,中間渦巻320c安裝在兩個渦輪風扇之間,用于使兩個渦輪風扇隔離并引導排放氣流,上渦巻320a位于上渦輪風扇上方,下渦巻320b位于下渦輪風扇下方,用于向下側引導空氣排放。
導向框架300具有與渦輪風扇對應形成的孔310,用于分別向渦輪風扇引導氣流。
渦輪風扇被安裝成沿不同方向轉動。
在該構造的情況下,雖然空氣排放方向主要是沿左側和右側,但是因為中間渦巻將空調的上側和下側分開,所以并且空氣不僅僅沿左側和右側而且也沿下側排放,室內單元最終具有五個空氣排放方向。在該情況下,與僅設置一個渦輪風扇的情況相比,空氣排放流動分布更均勻。
如果不設置位于下渦輪風扇下方的向向下側引導氣流排放的下渦巻
320b,則雖然將空氣排放方向分成左方向和右方向,但是因為中間渦巻將上部空間和下部空間分開,所以最終總共有四個排放方向。
參考其中示出了另 一結構的中間渦巻320d的圖20,同樣在該情況中,空氣排放流動分布比只使用 一個風扇的情況更均勻。
圖21示出了與圖19相比沿相反方向傾斜的中間渦巻320e。
同時,即使分別安裝在上側和下側的渦輪風扇沿相同方向轉動,也不產(chǎn)生任何差別。
當然,如從圖19至21可以了解到,即使位于上側和下側的渦輪風扇的轉動中心未定位在同一豎直線上,也不會產(chǎn)生任何差別。
具體地,如果具有兩個渦輪風扇的室內單元安裝到墻壁的一端,則通過控制室內單元的左/右側空氣排放流速可以有效地改善氣流。
也就是說,如果室內單元不是在墻壁的中央,而是在墻壁的一側,則朝向相鄰墻壁的氣流被偏轉到墻壁上,這使在用戶位置處的氣流感覺變差。然而,在應用兩個風扇的實施方式的情況下,通過控制一個風扇的轉速來改變沿左側/右側的空氣流速,以獲得所希望的氣流感覺。
如果進行附加評論,當才艮據(jù)渦輪^風扇的渦巻形狀或轉動方向來固定空氣排放流速時,通過考慮室內單元的安裝位置來控制其中一個風扇,可以改變左側或右側排放速率來獲得所希望的氣流感覺。
下面將參考圖23至26來描述應用兩個橫流式風扇卯0的室內單元。
與使用兩個渦輪風扇的上述情況類似,該實施方式的室內單元與前述實施方式的相同之處在于可以沿左側/右側均勻地分布空氣排放;^1,并且可以考慮室內單元安裝位置而改變沿左側/右側的空氣排放^il,以獲得所希望的氣流感覺。
圖22示出了應用了兩個橫流式風扇900的室內單元的立體圖,包括前框架200,其被制成能夠通過前部^空氣;底座框架400,用于與前框
架200連接,具有位于側面上的出口以;^位于上側和下側的內側上的電動
機底座,所述電動機底座用于安裝驅動橫流式風扇的電動機;位于前框架200的后方的熱交換器500;位于熱交換器500的后方的左側和右側的橫流式風扇900;以及位于前框架200的前方的前面板100,與前框架隔開一個空間,用于遮擋前框架200的吸氣面。
基本上,前面板100被安裝為使得其上側/下側和左側/右側具有到前框架200的吸氣面的相同吸氣間隙。
同時,圖23至26示出了應用兩個橫流式風扇900的4^發(fā)明的室內單元的變體的截面圖,除了前面板安裝結構、風扇的直徑以及熱交換器500的形狀不同外,所具有的基本結構與圖11中所示的結構相同。
也就《j兌,圖23中的室內單元具有與前框架200的吸氣面間隔開的前面板IOO,使得前框架200從吸氣面傾斜角度'0,,其中前面板100與前框架200的吸氣面緊密接觸,以關閉空V口,直到驅動單獨的驅動單元(未示出)以打開前面板預定的傾斜角度。
圖24的室內單元具有類似于懸臂一樣地安裝到前^f匡架200的一側的前面板IOO,其中前面板100與前框架200的吸氣面緊密接觸,直到驅動單獨的驅動單元(未示出)以使前面板整體地與吸氣面分開相同的距離,從而打開吸氣面。
圖23和24中的室內單元具有為直線形截面的熱交換器。
圖25中的室內單元具有前面板100,前面板100與前框架200的吸氣面緊密接觸,直到驅動單獨的驅動單元(未示出)以使前面板100與吸氣面分隔開。熱交換器500具有為直線形的截面,其在面向橫流式風扇卯0的相對邊緣處的厚度比中間部分薄。也就是說,熱交換器500的中間部分具有兩排制冷劑管,而相對邊緣具有單排制冷劑管。
圖26中的室內單元具有前面板100,該前面板100與前框架200的吸氣面分隔開一距離,直到驅動單獨的驅動單元(未示出)以使前面板100與吸氣面分開得更大。
熱交換器500整體具有'V,形截面。
同時,參考圖25和26,面向橫流式風扇卯0的熱交換器的相對邊緣可以具有比中間部分薄的厚度。
優(yōu)選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室內單元豎直地安裝在墻壁上。當然,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室內單元可以水平地安裝?;蛘撸鶕?jù)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室內單元可以沿任何方向安裝,諸如安裝在傾斜位置。然而,考慮到空氣出口的位置和氣流方向,優(yōu)選地,才艮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室內單元豎直地安裝。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很明顯的是,在不背離本發(fā)明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可以對本發(fā)明做出各種修改和變型。因而,意指本發(fā)明涵蓋本發(fā)明的只要落入所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價物的范圍內即可的修改和變型。
權利要求
1. 一種用于空調的室內單元,包括前框架,其被制成能夠通過其前部吸入空氣;與所述前框架連接的底座框架,所述底座框架具有電動機底座以及位于側部和底部上的出口,所述電動機底座上用于安裝驅動風扇的電動機;位于所述前框架和所述底座框架之間的導向框架,用于引導氣流;位于所述前框架和所述導向框架之間的熱交換器;風扇,用于向所述室內單元的外部排放已經(jīng)發(fā)生熱交換的空氣;以及前面板,其安裝在所述前框架的前方,與所述前框架間隔開一個空間。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室內單元,其中,所述前面板包括邊緣部分, 每個邊緣部分具有比所述前面板的其它部分薄的厚度,在所述前面板的內 表面上具有斜面,用于在通過所述前面板^IX空氣時降低流動阻力。
3.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室內單元,其中,所述前框架具有頂側入口 和底側入口,所述頂側入口和所述底側入口被形成為具有曲面形狀,用于 最小化在^U^空氣時的流動阻力。
4.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室內單元,其中,所述導向框架包括 孑L,用于引導被^^到所述風扇中的氣流;上渦巻和下渦巻,用于引導從所述風扇排放的氣流并且固定空氣的排 放方向。
5. 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室內單元,其中,所述上渦巻具有由圍繞所 述風扇的兩個彎曲表面形成的組合表面,在所述導向框架的第一象限的分界點具有0.17 <x/p< 0.48 、 0.54 < _y < 0.68的坐標,其中p表示渦輪風扇的直徑,而x和y表示原點在所述渦輪風扇的中心處的坐標。
6. 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室內單元,其中,所述導向框架還包括位于 所述渦巻的相^^面上的熱交換器支撐部分,用于保持到所述熱交換器的 間隙。
7. 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室內單元,其中,所述孔開始的底部與所述 熱交換器的底部之間的間隙'G,是渦輪風扇的直徑的9.5~ 10.5%。
8. 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室內單元,其中,比值R/^在0.05 ~ 0. 07 的范圍內,其中'R,表示所述風扇的半徑,而^表示所述風扇的直徑。
9.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室內單元,其中,所述導向框架包括朝著所 述室內單元的前側彎曲的邊緣平面,用于引導空氣排放。
10.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室內單元,其中,所述風扇是渦輪風扇, 包括圍帶,具有中心^l^開口;轂,具有與所述圍帶相對并且與所述圍帶分隔開預定距離的主板,用 于在中央處連接所述電動機的轉動軸;以及多個葉片,每個所述葉片具有預定的曲率,沿所述轂的圓周方向連接 于所述轂的所述主板和所述圍帶之間。
11. 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室內單元,其中,所述渦輪風扇的所述葉 片的末端節(jié)距是可變的或相等的,并且所述葉片的寬度從到所述轂的連接 部分開始到所述末端具有相同的尺寸。
12. 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室內單元,其中,如果排放面積是固定的, 則所述風扇的直徑^與所述葉片的寬度'L,的比值^/L是6.5 7.5。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0至12任一項所述的室內單元,其中,所述葉片 的末端被定位在與所述圍帶的邊緣幾乎相同的位置處。
14.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室內單元,其中,位于所述底座框架的中 央處的所述電動機底座是向所述室內單元的前側突出的環(huán)形凸緣部分。
15.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室內單元,還包括在所述底座框架的背側 上的位于所述電動機底座附近的肋,用于增大強度并與所述電動機的固有 頻率不同。
16.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室內單元,其中,所述底座框架具有使所 述底座框架在所述電動機的固有頻率之外的厚度't,。
17.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室內單元,還包括位于所述熱交換器的前 部吸氣面上的電子灰塵收集器。
18. 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室內單元,其中,所述電子灰塵收集器被 安裝為定位在遠離所述風扇的中心一預定距離處。
19. 根據(jù)權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室內單元,其中,所述電子灰塵收 集器安裝在比值l/h為5~6的位置處,其中T表示從所述渦輪風扇的中 心到所述電子灰塵收集器的中心的距離,而"h"表示從所述渦輪風扇的 上表面到所述電子灰塵收集器的中心的高度。
20.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室內單元,其中,在所述前框架的空氣入 口上設置有過濾器,用于過濾雜質。
21. —種用于空調的室內單元,包括前框架,其被制成能夠通過其前部^空氣;與所述前框架連接的底座框架,具有位于側部和底部上的出口以及位 于前部的內側上的兩個電動機底座,所述電動機底座上用于安裝兩個驅動 渦輪風扇的電動機;位于所述前框架和所述底座框架之間的導向框架,用于引導氣流;位于所述前框架和所述導向框架之間的熱交換器;兩個渦輪風扇,用于向所述室內單元的外部排放當經(jīng)過所述熱交換器 時發(fā)生了熱交換的空氣;以及前面板,其安裝在所述前框架的前方,與所述前框架間隔開一個空間。
22. —種用于空調的室內單元,包括前框架,其被制成能夠通過其前部吸入空氣;與所述前框架連接的底座框架,具有位于側部上的出口以及位于上側 或下側的內側上的電動機底座,所述電動機底座用于安裝驅動橫流式風扇 的電動機;位于所述前框架后方的熱交換器;位于所述熱交換器后方的左側和右側的橫流式風扇;以及位于所述前框架前方的前面板,與所述前框架間隔開一個空間,用于 遮擋所述前框架的吸氣面。
23. 根據(jù)權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室內單元,其中,所述前面板安裝 為相對于所述前框架的吸氣面傾斜預定角度。
24.根據(jù)權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室內單元,其中,所述前面板呈懸 臂狀地固定到所述前框架的 一側。
25.根據(jù)權利要求22所述的室內單元,其中,所述熱交換器具有直線 形截面。
26.根據(jù)權利要求22所述的室內單元,其中,所述熱交換器具有'V' 形截面。
27.根據(jù)權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室內單元,其中,所述熱交換器具 有面向所述橫流式風扇的相對的邊緣部分,每個所述邊緣部分的厚度比所 述熱交換器的中間部分的厚度薄。
全文摘要
一種室內單元,其通過前部吸入空氣,并且通過側面沿前向排放在其中發(fā)生熱交換的空氣,具有吸入速率和排放速率增加并且噪音低的優(yōu)化結構。為此,該室內單元包括前框架,其被制成能夠通過其前部吸入空氣;與前框架連接的底座框架,具有電動機底座以及位于側部和底部的出口,所述電動機底座上用于安裝驅動風扇的電動機;位于前框架和底座框架之間的導向框架,用于引導氣流;位于前框架和導向框架之間的熱交換器;風扇,用于向室內單元的外部排放已發(fā)生熱交換的空氣;以及前面板,其安裝在前框架的前方,并與前框架間隔開一個空間。
文檔編號F24F13/24GK101512237SQ200680049181
公開日2009年8月19日 申請日期2006年1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12月26日
發(fā)明者宋惠映, 洪寧基, 金世睍, 金正勛 申請人:Lg電子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