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機械加工領域,尤其是一種鍋爐除灰渣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機械加工領域也在快速發(fā)展,在機械加工及制造業(yè),少不了鍋爐的使用,常見的鍋爐需要配套除灰和除渣裝置,灰和渣同屬于煤燃燒后的廢棄產(chǎn)物,不論是鏈條爐還是煤粉爐或是循環(huán)流化床鍋爐,都一樣,爐渣產(chǎn)生于鍋爐下部,相對顆粒較粗,一般分固態(tài)和液態(tài)排渣兩種,基本是靠重力連續(xù)或定期排放,爐渣排放時一般要用水冷卻,熱態(tài)排放一般在800-1000度,鏈條爐要低一些,冷卻后一般在200度以下。爐灰是由于顆粒度較細,被鍋爐燃燒需要的送風帶走,然后在鍋爐煙道尾部設立煙氣和爐灰的分離裝置,進行分離;然而常用的鍋爐要么只是單獨的除灰要么就是單獨的除渣,在除灰和除渣過程中,底渣中都帶有很高的溫度,常用的鍋爐除灰或除渣系統(tǒng)都沒有合理的利用這些熱量,因而需要設計一種能使利用余熱成為可能,還可以同時用于除灰和除渣的一種系統(tǒng)。
本發(fā)明就是為了解決以上問題而進行的改進。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余熱可加以利用,減少浪費,提高除灰渣系統(tǒng)的效率,增強了該系統(tǒng)的使用效率的一種鍋爐除灰渣系統(tǒng)。
本發(fā)明為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鍋爐除灰渣系統(tǒng),包括冷卻機構、輸送機構和處理機構,所述冷卻機構包括有冷渣器組,所述冷渣器組包括第一冷渣器和第二冷渣器,所述處理機構包括有收塵器和渣倉,所述冷卻機構和處理機構之間通過輸送機構相連,所述冷渣器組與冷卻管和余熱回收管相連,冷卻管分別與第一冷渣器的進水管和第二冷渣器的出水管相連,余熱回收管分別與第一冷渣器的出水管和第二冷渣器的進水管相連,冷卻管中通入凝結水,余熱回收管與余熱回收裝置相連;所述冷渣器組的底端設置有鏈條傳輸機,所述第一冷渣器和第二冷渣器的出渣端分別位于鏈條傳輸機的上端;
所述渣倉的上端設置有收塵器和入渣口,所述輸送機構的上端與渣倉的入渣口相連,輸送機構的下端與鏈條傳輸機相連;所述渣倉的下端設置有出渣口,所述出渣口與運輸設備相連;
所述鏈條傳輸機的一側設置有污水坑,鏈條傳輸機和污水坑之間設置有排污泵,所述排污泵安裝于靜電除塵下灰溝的一端,排污泵的一端位于污水坑中,靜電除塵下灰溝的另一端與鏈條傳輸機相連;
所述收塵器一側與儲氣罐相連,收塵器的另一側與排氣口相連;
所述渣倉的下端設置有氣孔,氣孔設置有一對且分別位于渣倉的兩側,所述氣孔與空氣管相連;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出渣口與運輸設備之間設置有去干粉煤灰裝置,所述去干粉煤灰裝置與干式卸料器相連,所述干式卸料器通過卸料管與渣倉底端的出渣口相連;
在另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出渣口與運輸設備之間設置有去濕灰渣裝置,所述去濕灰渣裝置與電動給料機相連,所述電動給料機通過輸料管與渣倉底端的出渣口相連;
其中,所述去濕灰渣裝置的一側設置有加濕水泵組和沖洗器,所述加濕水泵組包括第一加濕水泵和第二加濕水泵,所述第一加濕水泵和第二加濕水泵的一端均設置有電磁閥,所述第一加濕水泵和第二加濕水泵并聯(lián)后通過管道與去濕灰渣裝置相連,所述沖洗器連接在管道上。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冷渣器回收的余熱可加以利用,減少浪費;通過排污泵可將鏈條傳輸機上輸送的底渣中細小的灰塵除去,提高除灰渣系統(tǒng)的效率;渣倉可與去濕灰渣裝置或者去干粉煤灰裝置相連,提高了除灰渣的效率,增加了除灰渣的方式,增強了該系統(tǒng)的使用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鍋爐除灰渣系統(tǒng)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第一冷渣器,2、第二冷渣器,3、收塵器,4、渣倉,5、輸送機構,6、排污泵,7、儲氣罐,8、空氣管,9、去干粉煤灰裝置,10、干式卸料器,11、去濕灰渣裝置,12、電動給料機,13、第一加濕水泵,14、第二加濕水泵,15、沖洗器。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實現(xiàn)的技術手段、創(chuàng)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圖示與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
參照圖1、圖2、圖3所示,該一種鍋爐除灰渣系統(tǒng),包括冷卻機構、輸送機構和處理機構,所述冷卻機構包括有冷渣器組,所述冷渣器組包括第一冷渣器1和第二冷渣器2,所述處理機構包括有收塵器3和渣倉4,所述冷卻機構和處理機構之間通過輸送機構5相連,所述冷渣器組與冷卻管和余熱回收管相連,冷卻管分別與第一冷渣器1的進水管和第二冷渣器2的出水管相連,余熱回收管分別與第一冷渣器1的出水管和第二冷渣器2 的進水管相連,冷卻管中通入凝結水,余熱回收管與余熱回收裝置相連;所述冷渣器組的底端設置有鏈條傳輸機,所述第一冷渣器1和第二冷渣器2的出渣端分別位于鏈條傳輸機的上端;
所述渣倉4的上端設置有收塵器3和入渣口,所述輸送機構5的上端與渣倉4的入渣口相連,輸送機構5的下端與鏈條傳輸機2相連;所述渣倉4的下端設置有出渣口41,所述出渣口41與運輸設備相連;
所述鏈條傳輸機的一側設置有污水坑5,鏈條傳輸機和污水坑5之間設置有排污泵6,所述排污泵6安裝于靜電除塵下灰溝的一端,排污泵6的一端位于污水坑5中,靜電除塵下灰溝的另一端與鏈條傳輸機相連;
所述收塵器3一側與儲氣罐7相連,收塵器3的另一側與排氣口相連;
所述渣倉4的下端設置有氣孔,氣孔設置有一對且分別位于渣倉4的兩側,所述氣孔與空氣管8相連;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出渣口41與運輸設備之間設置有去干粉煤灰裝置9,所述去干粉煤灰裝置9與干式卸料器10相連,所述干式卸料器10通過卸料管與渣倉4底端的出渣口41相連;
在另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出渣口41與運輸設備之間設置有去濕灰渣裝置11,所述去濕灰渣裝置11與電動給料機12相連,所述電動給料機12通過輸料管與渣倉4底端的出渣口41相連;
其中,所述去濕灰渣裝置11的一側設置有加濕水泵組和沖洗器15,所述加濕水泵組包括第一加濕水泵13和第二加濕水泵14,所述第一加濕水泵13和第二加濕水泵14的一端均設置有電磁閥,所述第一加濕水泵13和第二加濕水泵14并聯(lián)后通過管道與去濕灰渣裝置相連,所述沖洗器15連接在管道上;
冷渣器回收的余熱可加以利用,減少浪費;通過排污泵可將鏈條傳輸機上輸送的底渣中細小的灰塵除去,提高除灰渣系統(tǒng)的效率;渣倉可與去濕灰渣裝置或者去干粉煤灰裝置相連,提高了除灰渣的效率,增加了除灰渣的方式,增強了該系統(tǒng)的使用效率。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本行業(yè)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fā)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fā)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fā)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fā)明范圍內(nèi)。本發(fā)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