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氣輪胎修復套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允許在更可靠地移除內蓋時放寬內蓋至主帽體的裝配精度。在漏氣輪胎修復套件的瓶單元中,其中瓶單元具有附接至瓶容器的口部的抽出帽,該抽出帽設置有:第一流動通道,該第一流動通道用于將來自壓縮機的壓縮空氣吸入至瓶容器內;第二流動通道,該第二流動通道用于從瓶容器依次取出漏氣輪胎修復液和壓縮空氣;以及第一封閉裝置和第二封閉裝置,所述第一封閉裝置和第二封閉裝置用于在預聯接狀態(tài)下封閉第一流動通道和第二流動通道。抽出帽設置有釋放裝置,該釋放裝置用于在聯接發(fā)生時釋放第二封閉裝置并且打開第二流動通道。
【專利說明】漏氣輪胎修復套件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包括壓縮機和具有抽出帽的瓶單元,該抽出帽附接至用以在其中存儲刺破修復液的瓶容器的口部。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以將刺破修復液和壓縮空氣依次加入到刺破輪胎中以暫時地修復刺破的輪胎刺破修復套件。
【背景技術】
[0002]例如,以下專利文獻I描述了一種用于刺破修復套件的瓶單元C,該瓶單元c具有附接至瓶容器a的口部al的抽出帽b,如圖8中所示。
[0003]用于瓶單元c中的抽出帽b包括:帽體g,該帽體g包括第一流動通道e和第二流動通道f ;以及內蓋h,該內蓋h用以同時封閉第一流動通道e和第二流動通道f。第一流動通道e將壓縮空氣從壓縮機d吸收至瓶容器a中。第二流動通道f將從瓶容器a依次取出刺破修復液和壓縮空氣。
[0004]具體地,帽體g包括凸臺部g2,該凸臺部g2從配裝凹部gl的底表面向上延伸以將帽體g旋至瓶容器a的口部al。分別用于第一流動通道e和第二流動通道f的上開口部el和上開口部fl與凸臺部g2的上表面連通。內蓋h —體地包括:內蓋體ha,該內蓋體ha用來配裝至凸臺部g2的外周面;以及塞柄部hb,該塞柄部hb用以裝配到上開口部fl中。
[0005]瓶單元c在使用之前進行車載存儲,其中,第一流動通道e和第二流動通道f通過內蓋h來封閉。在刺破修復時,在該狀態(tài)下的抽出帽b將被管道輸送以操作壓縮機d。這允許壓縮空氣流動通過第一流動通道e到達內蓋體ha中,并且當其中的內部壓力增大時,內蓋h自動脫離以打開第一流動通道e和第二流動通道f。
[0006]因此,內蓋h不需要在存儲期間脫離,并且需要在刺破修復時在壓縮空氣下容易地脫離。因此,有必要提高內蓋h與帽體g之間的配合尺寸的精度,以高精度控制內蓋h與帽體g之間的互鎖力。
[0007]然而,常規(guī)的結構要求內蓋體ha與塞柄部hb兩者進行配合,并且因此互鎖變化在兩者中發(fā)生。因此,對于配合尺寸仍然需要更高的精度,從而引起產率下降和用于產品檢驗過程的處理成本的增加。
[0008]此外,內蓋h需要在內蓋體ha的裝配和塞柄部hb的裝配中同時釋放。例如,當塞柄部hb首先即將脫落以引起間隙時,內蓋體ha中的壓縮空氣從間隙泄漏至第二流動通道f。因此,內蓋體ha的內部壓力停止增大。另一方面,當內蓋體ha首先將脫落以引起間隙時,壓縮空氣從間隙泄漏到瓶容器a中并且瓶容器a中的壓力增大。因此,內蓋體ha的內側與外側之間的壓力差減小。因此,在任一情況下,內蓋h都不與凸臺部g2分離。因而,內蓋體ha和塞柄部hb需要同時脫落。即,確保內蓋體ha與塞柄部hb之間的配合尺寸的高精度是需要的。
[0009]相關技術文獻
[0010]專利文獻
[0011]專利文獻1:日本未經審查的專利申請公開N0.2009-23123。
【發(fā)明內容】
[0012]本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
[0013]相應地,本發(fā)明具有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刺破修復套件,該刺破修復套件包括釋放裝置,該釋放裝置在當抽出帽與壓縮機聯接所實現的聯接時釋放第二封閉裝置以基本上允許第一流動通道和第二流動通道單獨打開。刺破修復套件能夠在放寬內蓋與帽體之間的裝配精度的同時確保內蓋的分離,從而能夠抑制例如抽出帽的產率下降和用于產品檢驗過程的處理成本的增加。
[0014]用于解決問題的手段
[0015]為了實現上述目的,在本申請的權利要求1中闡述的發(fā)明的特征在于一種刺破修復套件,包括:壓縮機,該壓縮機構造成排出壓縮空氣;瓶單元,該瓶單元包括構造成存儲刺破修復液的瓶容器以及附接至瓶容器的口部的抽出帽;以及聯接裝置,該聯接裝置用于將壓縮機和瓶單元的抽出帽彼此聯接,以便彼此一體地緊固。該抽出帽包括:入口部,該入口部構造成通過第一流動通道將來自壓縮機的壓縮空氣吸入至瓶容器中;出口部,該出口部構造成由壓縮空氣的吸入通過第二流動通道從瓶容器依次取出刺破修復液和壓縮空氣;以及第一封閉裝置和第二封閉裝置,所述第一封閉裝置和第二封閉裝置分別用于在通過聯接裝置所實現的預聯接狀態(tài)下封閉第一流動通道和第二流動通道。入口部被限定為軟管連接部,該軟管連接部構造成可連接至壓縮空氣連接軟管的一端,并且該壓縮空氣連接軟管的另一端構造成連接至壓縮機。抽出帽包括釋放裝置,該釋放裝置用于在通過聯接裝置實現聯接時釋放第二封閉裝置以打開第二流動通道。
[0016]在權利要求2中,抽出帽包括帽體和套管,該帽體一體地包括桶部和送氣管,該桶部包括上端、下端以及位于其間的管狀部,上端構造成裝配在瓶容器的口部中,下端構造成包括底部,管狀部包括與瓶容器的內側連通的內孔,該送氣管從底部向上地且與管狀部同軸地延伸,送氣管包括用作第一流動通道的中心孔,套管從外部插入送氣管中并且以豎向可滑動的方式保持在送氣管上。并且第二封閉裝置設置在套管中,以便能夠與套管一體地移動,并且入口部在管狀部上向外突出。
[0017]在權利要求3中,釋放裝置包括用于釋放的突出件,該用于釋放的突出件從套管的下端延伸并且向下突出通過底部,并且釋放裝置構造成因下述事實而釋放第二封閉裝置:用于釋放的突出件在通過聯接裝置實現聯接時與壓縮機相接觸以向上推壓套管。
[0018]在權利要求4中,第二流動通道包括:環(huán)形豎向流動通道部,該環(huán)形豎向流動通道部由套管與管狀部之間的間隙限定;以及橫向流動通道部,該橫向流動通道部構造成經由交叉口 P與豎向流動通道部連通,并且從交叉口 P延伸至出口部的頂端開口部。并且管狀部包括:大直徑壁部,該大直徑壁部允許內孔限定大直徑;以及小直徑壁部,該小直徑壁部構造成經由階梯部與大直徑壁部的下側連通,并且大直徑壁部限定在比交叉口 P高的位置處。
[0019]在權利要求5中,第二封閉裝置包括上密封構件和下密封構件,所述上密封構件和下密封構件以可移動的方式一體地設置在套管上,并且構造成分別在交叉口 P的上側和下側與小直徑壁部相接觸以封閉豎向流動通道,并且上密封構件在上密封構件與大直徑壁部之間限定有間隙以在上密封件通過向上推動套管而向上移動超出階梯部時打開第二流動通道。
[0020]在權利要求6中,送氣管的上端定位成高于刺破修復液的液面。
[0021]在權利要求7中,第一封閉裝置為構造成裝配至送氣管的上端部以封閉第一流動通道的內蓋,并且內蓋構造成在第一流動通道的由來自壓縮機的壓縮空氣所產生的內部壓力下脫離以打開第一流動通道。
[0022]在權利要求8中,送氣管包括第一鎖定突出部,該第一鎖定突出部在從送氣管的上端縮進的位置處從送氣管的外周面以小高度突出,并且內蓋包括環(huán)形第二鎖定突出部,該環(huán)形第二鎖定突出部從內蓋的內周面以小高度突出并且沿周向方向延伸,第二鎖定突出部可攀爬越過第一鎖定突出部。在由聯接裝置所實現的預聯接狀態(tài)下,內蓋構造成在第一接合狀態(tài)下封閉第一流動通道,第一接合狀態(tài)允許第二鎖定突出部與第一鎖定突出部在第一鎖定突出部的下側接合。
[0023]在權利要求9中,內蓋構造成在由聯接裝置實現聯接時經由套管從第一接合狀態(tài)被向上推動,并且內蓋構造成在第二接合狀態(tài)下封閉第一流動通道,第二接合狀態(tài)允許第二鎖定突出部通過送氣管的外周面夾緊和保持在第一鎖定突出部的上側。
[0024]在權利要求10中,第一封閉裝置為構造成裝配至送氣管的上端部以封閉第一流動通道的內蓋,并且內蓋構造成在由聯接裝置實現聯接時經由套管被向上推動以與上端部分離并且打開第一流動通道。
[0025]在權利要求11中,送氣管包括第一鎖定突出部,該第一鎖定突出部從送氣管的外周面以小高度突出,并且內蓋包括環(huán)形第二鎖定突出部,該環(huán)形第二鎖定突出部從內蓋的內周面以小高度突出并且沿周向方向延伸,第二鎖定突出部可攀爬越過第一鎖定突出部。在由聯接裝置所實現的預聯接狀態(tài)下,內蓋構造成在第一接合狀態(tài)下封閉第一流動通道,第一接合狀態(tài)允許第二鎖定突出部與第一鎖定突出部在第一鎖定突出部的下側接合。
[0026]發(fā)明效果
[0027]本發(fā)明單獨包括釋放裝置,該釋放裝置在當抽出帽與壓縮機聯接所實現的聯接時釋放第二封閉裝置以允許第一流動通道和第二流動通道獨立打開,如上所述。因此,作為第一封閉裝置的內蓋與帽體之間的裝配精度被放寬以抑制例如抽出帽的產率下降和用于產品檢驗過程的處理成本的增加。還確保了可靠地防止在存儲期間內蓋脫落以引起液體泄漏的情況。還確保了可靠地防止在使用時內蓋未脫落以使得刺破修復操作不可進行的情況。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8]圖1為圖示了本發(fā)明的刺破修復套件的預聯接狀態(tài)的橫截面圖;
[0029]圖2為以放大尺寸圖示了刺破修復套件的主要部分的局部橫截面圖;
[0030]圖3為圖示了刺破修復套件的聯接狀態(tài)的橫截面圖;
[0031]圖4為以放大尺寸圖示了刺破修復套件的主要部分的另一局部橫截面圖;
[0032]圖5 (A)為如從下面觀察到的抽出帽側聯接部的仰視圖;圖5 (B)為如從上面觀察到的壓縮機側聯接部的俯視圖;
[0033]圖6 (A)和圖6 (B)為以放大尺寸圖示了處于預聯接狀態(tài)下和聯接狀態(tài)下的第一封閉裝置的局部橫截面圖;
[0034]圖7 (A)和圖7 (B)為以放大尺寸圖示了處于預聯接狀態(tài)下和聯接狀態(tài)下的根據其它實施方式的第一封閉裝置的局部橫截面圖;以及
[0035]圖8為圖示了常規(guī)抽出帽的橫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6]下面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地描述。
[0037]圖1為圖示了本發(fā)明的刺破修復套件I的預聯接狀態(tài)Yl的橫截面圖。本實施方式的刺破修復套件I包括:用以排出壓縮空氣的壓縮機3 ;瓶單元6,該瓶單元6具有附接至用以存儲刺破修復液T的瓶容器4的抽出帽5 ;以及聯接裝置7,該聯接裝置7用以將壓縮機3和瓶單元6的抽出帽5彼此聯接以便它們一體地彼此緊固。
[0038]聯接裝置7包括:壓縮機側聯接部7A,該壓縮機側聯接部7A限定在壓縮機3上;以及抽出帽側聯接部7B,該抽出帽側聯接部7B限定在抽出帽5上。在刺破修復時,在刺破修復現場將這兩個部7A和7B彼此聯接以將壓縮機3和瓶單元6 —體地緊固。這防止了瓶單元6在刺破修復操作期間落下。
[0039]壓縮機3包括使用例如馬達、活塞和氣缸的具有已知結構的可移動部。在本實施方式中,壓縮機側聯接部7A限定在壓縮機3的上表面3S上。
[0040]瓶單元6包括瓶容器4和抽出帽5。瓶容器4包括小直徑圓筒形口部4A,該小直徑圓筒形口部4A從用于存儲刺破修復液T的容器部4B的下端突出。
[0041]抽出帽5包括:入口部9,該入口部9用以從壓縮機3吸收壓縮空氣;出口部11,該出口部11通過第二流動通道10依次取出刺破修復液和壓縮空氣;以及第一封閉裝置12和第二封閉裝置13,所述第一封閉裝置12和第二封閉裝置13分別封閉第一流動通道8和第二流動通道10。入口部9通過第一流動通道8將壓縮空氣吸入至瓶容器4中。出口部11在壓縮空氣的進氣時從瓶容器4取出刺破修復液和壓縮空氣。第一封閉裝置12和第二封閉裝置13在通過聯接裝置7所實現的預聯接狀態(tài)Yl下分別封閉第一流動通道8和第二流動通道10。抽出帽5還包括釋放裝置19,該釋放裝置19用以在通過聯接裝置7實現聯接時釋放第二封閉裝置13以打開第二流動通道10。
[0042]具體地,本實施方式的抽出帽5構造為包括如圖2中以放大尺寸圖示的帽體14和套管15。該帽體14 一體地包括:桶部16,該桶部16包括管狀部16A以及底部16B,其中,管狀部16A的上端被氣密地裝配在瓶容器4的口部4A中,底部16B接合管狀部16A的下端;以及送氣管17,該送氣管17從底部16B向上延伸。管狀部16A的內孔16H與瓶容器4的內側連通。
[0043]本實施方式圖示了口部4A和管狀部16A通過沉積(溶著)彼此緊固的情況??诓?A和管狀部16A可以使用各種方法比如粘合劑或螺紋連接而彼此緊固。
[0044]送氣管17向上且與管狀部16A同軸地延伸,并且送氣管17的中心孔17H構成第一流動通道8。用以封閉第一流動通道8的內蓋18 (示出在圖1中)加蓋在送氣管17的上端部上。即,內蓋18構成第一封閉裝置12。在本實施方式中,內蓋18在由來自壓縮機3的壓縮空氣所產生的第一流動通道8的內部壓力下自動脫落以打開第一流動通道8。送氣管17的上端17E在比刺破修復液T的液面Ts更高的位置處終止。
[0045]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流動通道8包括:豎向流動通道部8A,該豎向流動通道部8A由中心孔17H限定;以及橫向流動通道8B,該橫向流動通道8B經由交叉口 Q與豎向流動通道部8A連通并且從交叉口 Q延伸至入口部9的頂端開口部9A。豎向流動通道部8A的下端用底板部21封閉。本實施方式的底板部21位于比底部16B更低處,并且在聯接狀態(tài)Y2下(示出在圖4中)坐置在壓縮機3的上表面3S上以起穩(wěn)定姿勢的作用。
[0046]入口部9從管狀部16A向外突出被限定為可連接至壓縮空氣連接軟管22(示出在圖3中)的一端的軟管連接部23,壓縮空氣連接軟管22的另一端連接至壓縮機3。因此,壓縮機3不僅可用于刺破修復而且還可用于將空氣加入到例如充氣床墊、救生圈等中的目的。
[0047]套管15從外部插入在送氣管17中并且保持在送氣管17上,以便能夠上下滑動。在本實施方式中,套管15包括:用以封閉第二流動通道10的第二封閉裝置13 ;以及用以釋放第二封閉裝置13的釋放裝置19。
[0048]釋放裝置19例如包括用于釋放的三個突出件19A,所述用于釋放的三個突出件19A從套管15的下端延伸并且向下突出通過底部16B。貫穿底部16B鉆出允許用于釋放的突出件19A穿過其中的通孔16Bh。用于釋放的突出件19A與壓縮機3的上表面3S相接觸,以在通過聯接裝置7實現聯接時向上推壓套管15。
[0049]此處,第二流動通道10包括:環(huán)形豎向流動通道部10A,該環(huán)形豎向流動通道部IOA由套管15與管狀部16A之間的間隙限定;以及橫向流動通道部10B,該橫向流動通道部IOB用以經由交叉口 P與豎向流動通道部IOA連通并且從交叉口 P延伸至出口部11的頂端開口部11A。出口部11從管狀部16A向外突出被限定為用以將刺破修復液T和壓縮空氣注入至輪胎的軟管40的連接部41。軟管40卷繞在管狀部16A的周圍并且儲放在管狀部16A處。
[0050]管狀部16A的內壁表面W包括:大直徑壁部Wa,該大直徑壁部Wa允許內孔16H限定大直徑;以及小直徑壁部Wc,該小直徑壁部Wc經由階梯部Wb與大直徑壁部Wa的下側連通。大直徑壁部Wa被限定在比交叉口 P更高的位置處。因此,小直徑壁部Wc被分成位于階梯部Wb與交叉口 P之間的上小直徑壁部WcU和位于交叉口 P的下側的下小直徑壁部WcL。
[0051]第二封閉裝置13包括:上環(huán)形密封構件20U和下環(huán)形密封構件20L,所述上環(huán)形密封構件20U和下環(huán)形密封構件20L以可移動的方式一體地設置在套管15上并且分別在交叉口 P的上側和下側與小直徑壁部Wc相接觸以封閉豎向流動通道部IOA0本實施方式的密封構件20U和20L分別為所謂的0形圈并且由限定在套管15的外周上的周向槽保持。
[0052]在第二封閉裝置13中,在預聯接狀態(tài)Yl (示出在圖2中)下,上密封構件20U與上小直徑壁部WcU相接觸,以封閉第二流動通道10,從而防止刺破修復液T流出至出口部11。在聯接狀態(tài)Y2 (示出在圖4中)下,上密封構件20U通過由用于釋放的突出件19A所施加的向上推動套管15而向上移動超出階梯部Wb。此時,在上密封構件20U與大直徑壁部Wa之間限定有間隙G,從而允許第二流動通道10打開。
[0053]聯接裝置7包括如上所述的壓縮機側聯接部7A和抽出帽側聯接部7B。在本實施方式中,抽出帽側聯接部7B包括管狀突出部24,該管狀突出部24如圖2和圖5中所示從底部16B向下突出。在本實施方式中,突出部24由豎向延伸狹縫28分成具有彈簧彈性的多個——具體地六個——突出件29。這些突出件29中的至少兩個——具體地在本發(fā)明中為三個——突出件被限定為具有大致直角三角形鉤部30的第一突出件29A,該大致直角三角形鉤部30在第一突出件29A的下端處向外突出,并且其余突出件被限定為沒有鉤部的第二突出件29B。
[0054]另一方面,壓縮機側聯接部7A限定為允許裝配環(huán)形突出部24的環(huán)形聯接槽31。與鉤部30接合且鎖定至鉤部30的爪接合孔32被限定在聯接槽31的槽底31A中。
[0055]此處,第一突出件29A和第二突出件29B的外表面可以通過彈簧彈性使得與聯接槽31的內表面壓力接觸,并且突出件29B的下端被保持在聯接槽31的槽底31A上。在第一突出件29A中,其鉤部30與聯接槽31的爪接合孔32接合并且鎖定至聯接槽31的爪接合孔32。這確保了壓縮機3與瓶單元6之間的強的一次接觸聯接。圖4中的附圖標記42A為用于定位的突出部,該突出部在突出件29中的每個突出件上突出,并且突出部將要被插入到設置在聯接槽31的內表面中的槽42中,以執(zhí)行旋轉方向的定位。
[0056]如圖6 (A)和圖6 (B)中所示,本實施方式的送氣管17包括第一鎖定突出部33,該第一鎖定突出部33在從送氣管17的上端17E縮進的位置處從送氣管17的外周面以小高度突出。內蓋18在沿其周向方向上延伸的同時在其內周面上以小高度突出。內蓋18包括可攀爬在第一鎖定突出部33上的環(huán)形第二鎖定突出部34。在通過聯接裝置7實現的預聯接狀態(tài)Yl下,內蓋18在允許第二鎖定突出部34與第一鎖定突出部33在第一鎖定突出部33的下側接合的第一接合狀態(tài)Xl下封閉第一流動通道8的上端。
[0057]在預聯接狀態(tài)Yl下,套管15的上端15E在第一接合狀態(tài)Xl下位于比內蓋18低的位置處。在送氣管17的外周上的該位置處限定有第三鎖定突出部35。因此,套管15的上端位置被調整為防止套管15在預聯接狀態(tài)Yl下與內蓋18相接觸。在送氣管17與套管15之間密封的密封環(huán)36比如O形圈附接至送氣管17。
[0058]另一方面,在聯接狀態(tài)Y2下,如圖6 (B)中所示,內蓋18經由套管15從第一接合狀態(tài)Xl被向上推動,并且第二鎖定突出部34在第一鎖定突出部33的上側、在第二接合狀態(tài)X2下封閉第一流動通道8的上端。由于第二鎖定突出部34攀爬在第一鎖定突出部33上方的事實,因此從第一接合狀態(tài)Xl至第二接合狀態(tài)X2的移位是可執(zhí)行的。在第二接合狀態(tài)X2下,內蓋18僅由于第二鎖定突出部34夾緊送氣管17的外周面的事實而被保持。因此,在由壓縮空氣所產生的第一流動通道8的內部壓力下容易、可靠的分離是可實現的。另一方面,在第一接合狀態(tài)Xl下,第二鎖定突出部34用以與第一鎖定突出部33接合以確保強的附接。
[0059]因而,本實施方式的刺破修復套件I包括聯接裝置7以允許不穩(wěn)定的瓶單元6與壓縮機3 —體地聯接并且緊固至壓縮機3。因此,確保了防止瓶單元6在刺破修復操作期間跌落。
[0060]用以釋放第二封閉裝置13的釋放裝置19單獨地設置成分別打開第一流動通道8和第二流動通道10。因此,僅需要考慮在作為第一封閉裝置12的內蓋18與送氣管17之間的裝配的變化。即,確保了裝配變化比常規(guī)的裝配變化減少了一半。也能夠放寬裝配精度,以抑制例如抽出帽的產率下降和用于產品檢驗過程的處理成本的增加。特別地,根據本實施方式,第一鎖定突出部33和第二鎖定突出部34設置成在預聯接狀態(tài)Yl下以強的第一接合狀態(tài)Xl附接內蓋18。因此,可以可靠地防止在存儲期間液體泄漏。在聯接狀態(tài)Y2下,內蓋18進入弱的第二接合狀態(tài)X2。因此,內蓋18在刺破修復期間在壓縮空氣的空氣壓力下可以容易地且可靠地分離。此外,通過聯接裝置7實現的聯接使第一接合狀態(tài)Xl和第二接合狀態(tài)X2切換,因而實現了可靠的性能。[0061]套管15從外部插入用作第一流動通道8的送氣管17中并且保持在用作第一流動通道8的送氣管17上,并且第二封閉裝置13和釋放裝置19設置在套管15上。因此,從第一接合狀態(tài)Xl至第二接合狀態(tài)X2的切換和第二封閉裝置13的釋放(第二流動通道10的打開)能夠通過聯接裝置7所實現的聯接而可靠地操作。
[0062]送氣管17的上端17E優(yōu)選地定位成比刺破修復液T的液面Ts高,如在本實施方式中。這樣做的原因如下。如果壓縮機3在第二流動通道10側封閉的情況下操作,則瓶容器4中的壓力異常增強,并且壓縮機3遭受脈動。在這種情況下,發(fā)生下述風險:瓶容器4中的刺破修復液體T朝向壓縮機3流回。就這一點而言,能夠通過將上端17E定位成比液面Ts高來防止上述問題。第二流動通道10側被封閉的狀態(tài)例如可以與下述情況相對應:內蓋18由于第二封閉裝置13的缺陷而不脫離的情況;用以連接至出口部11的軟管40被彎曲且被堵塞的情況;或軟管40的頂端被帽阻擋的情況。
[0063]圖7 (A)和圖7 (B)分別圖示了抽出帽5的其它實施方式。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鎖定突出部33與第三鎖定突出部35之間的距離短。因此,在預聯接狀態(tài)Yl下,內蓋18的下端與套管15的上端15E彼此接近。 因此,如圖7 (B)中所示,在由聯接裝置7的聯接期間,內蓋18經由套管15被向上推動,并且與送氣管17的上端部分離以打開第一流動通道8。
[0064]【附圖標記說明】
[0065]I刺破修復套件
[0066]3壓縮機
[0067]4瓶容器
[0068]4A 口部
[0069]5抽出帽
[0070]6瓶單元
[0071]7聯接裝置
[0072]8第一流動通道
[0073]9 入口部
[0074]10第二流動通道
[0075]IOA豎向流動通道部
[0076]IOB橫向流動通道部
[0077]11 出口部
[0078]IlA頂端開口部
[0079]12第一封閉裝置
[0080]13第二封閉裝置
[0081]14 帽體
[0082]15 套管
[0083]16 桶部
[0084]16A管狀部
[0085]16B 底部
[0086]16H 內孔[0087]17送氣管
[0088]17H中心孔
[0089]18 內蓋
[0090]19釋放裝置
[0091]19A用于釋放的突出件
[0092]20U上密封構件
[0093]20L下密封構件
[0094]33第一鎖定突出部
[0095]34第二鎖定突出部
[0096]T刺破修復液
[0097]Ts 液面
[0098]Xl第一接合狀態(tài)
[0099]X2第二接合狀態(tài)
[0100]Yl預聯接狀態(tài)
[0101]Y2聯接狀態(tài)
[0102]Wa大直徑壁部
[0103]Wb階梯部
[0104]Wc小直徑壁部
【權利要求】
1.一種刺破修復套件,包括: 壓縮機,所述壓縮機構造成排出壓縮空氣; 瓶單元,所述瓶單元包括:瓶容器,所述瓶容器構造成存儲刺破修復液;以及抽出帽,所述抽出帽附接至所述瓶容器的口部;以及 聯接裝置,所述聯接裝置用于將所述壓縮機與所述瓶單元的所述抽出帽彼此聯接,以便彼此一體地緊固, 其中,所述抽出帽包括:入口部,所述入口部構造成通過第一流動通道將來自所述壓縮機的壓縮空氣吸入至所述瓶容器中;以及出口部,所述出口部構造成通過所述壓縮空氣的吸入經由第二流動通道從所述瓶容器依次取出所述刺破修復液和壓縮空氣;以及第一封閉裝置和第二封閉裝置,所述第一封閉裝置和所述第二封閉裝置分別用于在通過所述聯接裝置所實現的預聯接狀態(tài)下封閉所述第一流動通道和所述第二流動通道, 其中,所述入口部被限定為軟管連接部,所述軟管連接部構造成能夠連接至壓縮空氣連接軟管的一端,所述壓縮空氣連接軟管包括構造成連接至所述壓縮機的另一端,并且 其中,所述抽出帽包括釋放裝置,所述釋放裝置用于響應于通過所述聯接裝置所實現的聯接而釋放所述第二封閉裝置以打開所述第二流動通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刺破修復套件, 其中,所述抽出帽包括: 帽體,所述帽體一體地包括:桶部,所述桶部包括上端、下端以及位于所述上端與所述下端之間的管狀部,所述上端構造成配裝在所述瓶容器的所述口部中,所述下端構造成包括底部,所述管狀部 包括與所述瓶容器的內側連通的內孔;以及送氣管,所述送氣管從所述底部向上地且與所述管狀部同軸地延伸,所述送氣管包括用作所述第一流動通道的中心孔,以及 套管,所述套管從外部插入所述送氣管中并且以豎向可滑動的方式保持在所述送氣管上,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封閉裝置設置在所述套管上,以便能夠與所述套管一體地移動,并且所述入口部在所述管狀部上向外突出。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刺破修復套件,其中,所述釋放裝置包括用于釋放的突出件,所述用于釋放的突出件從所述套管的下端延伸并且向下突出穿過所述底部,并且所述釋放裝置構造成因下述事實而釋放所述第二封閉裝置:所述用于釋放的突出件響應于通過所述聯接裝置所實現的聯接而與所述壓縮機接觸以向上推動所述套管。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刺破修復套件, 其中,所述第二流動通道包括:環(huán)形豎向流動通道部,所述環(huán)形豎向流動通道部由所述套管與所述管狀部之間的間隙限定;以及橫向流動通道部,所述橫向流動通道部構造成經由交叉口P與所述豎向流動通道部連通并且從所述交叉口P延伸至所述出口部的頂端開口部,并且 其中,所述管狀部包括:大直徑壁部,所述大直徑壁部允許所述內孔限定大直徑;以及小直徑壁部,所述小直徑壁部構造成經由階梯部與所述大直徑壁部的下側連通,并且所述大直徑壁部限定在比所述交叉口 P更高的位置處。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刺破修復套件,其中,所述第二封閉裝置包括上密封構件和下密封構件,所述上密封構件和下密封構件以可一體移動的方式設置在所述套管上并且構造成分別在所述交叉口 P的上側和下側與所述小直徑壁部相接觸以封閉所述豎向流動通道,并且所述上密封構件在所述上密封構件與所述大直徑壁部之間限定有間隙以在所述上密封件通過向上推動所述套管而向上移動超出所述階梯部時打開所述第二流動通道。
6.根據權利要求2至5中的任一項所述的刺破修復套件,其中,所述送氣管的上端定位成比所述刺破修復液的液面高。
7.根據權利要求2至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刺破修復套件,其中,所述第一封閉裝置為構造成配裝至所述送氣管的上端部以封閉所述第一流動通道的內蓋,并且所述內蓋構造成在所述第一流動通道的由來自所述壓縮機的壓縮空氣所產生的內部壓力下脫離以打開所述第一流動通道。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刺破修復套件, 其中,所述送氣管包括第一鎖定突出部,所述第一鎖定突出部在從所述送氣管的所述上端縮進的位置處從所述送氣管的外周面以小高度突出,并且所述內蓋包括環(huán)形第二鎖定突出部,所述環(huán)形第二鎖定突出部從所述內蓋的內周面以小高度突出并且沿周向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鎖定突出部能夠攀爬越過所述第一鎖定突出部,并且 其中,在由所述聯接裝置所實現的所述預聯接狀態(tài)下,所述內蓋構造成在第一接合狀態(tài)下封閉所述第一流動通道,所述第一接合狀態(tài)允許所述第二鎖定突出部與所述第一鎖定突出部在所述第一鎖定突出部的下側接合。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刺破修復套件,其中,所述內蓋構造成響應于通過所述聯接裝置所實現的所述聯接經由所述套管從所述第一接合狀態(tài)被向上推動,并且所述內蓋構造成在第二接合狀態(tài)下封閉所述第一流動通道,所述第二接合狀態(tài)允許所述第二鎖定突出部通過所述送氣管的所述外周面夾緊和保持在所述第一鎖定突出部的上側。
10.根據權利要求2至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刺破修復套件,其中,所述第一封閉裝置為構造成配裝至所述送氣管的所述上端部以封閉所述第一流動通道的內蓋,并且所述內蓋構造成在由所述聯接裝置實現所述聯接時經由所述套管而被向上推動以與所述上端部分離并且打開所述第一流動通道。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刺破修復套件, 其中,所述送氣管包括第一鎖定突出部,所述第一鎖定突出部從所述送氣管的外周面以小高度突出,并且所述內蓋包括環(huán)形第二鎖定突出部,所述環(huán)形第二鎖定突出部從所述內蓋的內周面以小高度突出并且沿周向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鎖定突出部能夠攀爬越過所述第一鎖定突出部,并且 其中,在由所述聯接裝置所實現的所述預聯接狀態(tài)下,所述內蓋構造成在第一接合狀態(tài)下封閉所述第一流動通道,所述第一接合狀態(tài)允許所述第二鎖定突出部與所述第一鎖定突出部在所述第一鎖定突出部的下側接合。
【文檔編號】B29C73/02GK103813897SQ201280045200
【公開日】2014年5月21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6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9月20日
【發(fā)明者】谷口法夫, 河野勵 申請人:住友橡膠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