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裝型載體及其開包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能夠不與作為生物傳感器的被包裝體接觸而容易地將被包裝體從包裝型載體內取出并安裝到測量裝置的包裝型載體。包裝型載體(10)在密封部(12)的外側、即靠近生物傳感器(16)的連接電極的部分具有非密封部(15),在非密封部(15)的端部或附近,具有在包裝型載體(10)的上面蓋(11a)和下面蓋(11b)之間的一部分設置空間(18)那樣的前端加工部(14)。
【專利說明】包裝型載體及其開包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用包裝體包裝被包裝體而得到的包裝型載體及其開包方法。
【背景技術】
[0002]以往的包裝型載體為將飲食品、藥品、電子部件、機械部件等被包裝體用包裝體包裝后的結構。
[0003]即,上述包裝體構成為,具有配置于被包裝體上下的上面蓋以及下面蓋,在由上面蓋和下面蓋覆蓋著被包裝體的狀態(tài)下,在被包裝體的外周部分將上面蓋和下面蓋粘接。與此類似的技術例如公開于專利文獻I。
[0004]現(xiàn)有技術文獻
[0005]專利文獻
[0006]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0-203600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0007]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
[0008]在上述以往的結構中,不能容易地將被包裝體從包裝體內取出,使用極其不方便。即,包裝體如上所述,由上面蓋和下面蓋構成,兩者成為在外周面接觸的狀態(tài)。
[0009]因此,在將包裝型載體開包時,將外周面中的、上面蓋和下面蓋之間的接觸面的一部分剝開,接著,用手指保持該剝開的外周面,在接觸面的全部使上面蓋和下面蓋剝離。但是,在接觸面將上面蓋和下面蓋剝開的作業(yè)極其困難。因此,不能容易地將被包裝體從包裝體內取出,使用不方便。
[0010]本發(fā)明涉及使得能夠容易地將上面蓋和下面蓋之間的接觸面剝開從而使用變方便的包裝型載體極其開包方法。
[0011]解決問題的方案
[0012]本發(fā)明一形態(tài)的包裝型載體采用以下的結構,包括包裝體和由所述包裝體包裝的被包裝體,所述被包裝體是呈平板形狀且在一個端部具有連接電極的傳感器,所述包裝體具有配置在所述被包裝體上下的片狀的上面蓋以及下面蓋,所述包裝體具有粘接部,該粘接部通過在所述被包裝體的周圍部分將夾著所述被包裝體的所述上面蓋和所述下面蓋粘接來密封所述被包裝體,所述上面蓋和下面蓋中的至少一個蓋在所述粘接部的外側部分即、靠近所述連接電極的部位的、所述上面蓋或所述下面蓋的面上具有凸部或凹部,在所述凸部或凹部的周圍部分構成有所述上面蓋和所述下面蓋的非接觸空間。
[0013]發(fā)明效果
[0014]本發(fā)明在上面蓋和下面蓋中的至少一個面上具有凸部或凹部,在凸部或凹部的周圍部分構成上面蓋和下面蓋的非接觸空間。由此,用戶能夠容易地將上面蓋和下面蓋之間的接觸面剝開。作為其結果,能夠使包裝型載體的使用變方便。進而,本發(fā)明將凸部或凹部設置在靠近連接電極的部位,因此,用戶能夠不用接觸傳感器而將傳感器安裝在測量裝置。[0015]S卩,根據本發(fā)明,在將包裝型載體開包時,手指容易觸到凸部或凹部。另外,根據本發(fā)明,由于在凸部或凹部的周圍部分構成的非接觸空間,使得上面蓋和下面蓋的接觸面積變小,因此,容易將上面蓋和下面蓋剝開。進而,在本發(fā)明中,非接觸空間成為將上面蓋和下面蓋剝開時的起點。作為這些方案的結果,本發(fā)明能夠使用戶容易地將上面蓋和下面蓋之間的接觸面剝開,能夠使包裝型載體的使用變方便。
[0016]另外,在本發(fā)明中,構成為用戶在將設置有凸部或凹部一側的上面蓋和下面蓋打開進行剝離時,首先,剝離至連接電極露出,并保持將位于與凸部或凹部相反一側的粘接部粘接的狀態(tài)不變。然后,用戶將連接電極安裝在測量裝置后,剝離全部粘接部。在本發(fā)明中,用戶通過采用該開包方法,能夠不觸到傳感器而將傳感器安裝在測量裝置。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包裝型載體開包前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
[0018]圖2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包裝型載體的開包前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以及結構圖。
[0019]圖3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包裝型載體的開包后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以及結構圖。
[0020]圖4是表示使用本發(fā)明的包裝型載體后的開包方法的圖。
[0021]圖5是表示使用本發(fā)明的包裝型載體后的另外的開包方法的圖。
[0022]圖6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包裝型載體的開包后的使用方法的立體圖。
[0023]圖7是顯示本發(fā)明的包裝型載體的另外例的結構圖。
[0024]圖8是顯示本發(fā)明的包裝型載體的另外例的結構圖。
[0025]圖9是顯示本發(fā)明的包裝型載體的另外例的結構圖。
[0026]圖10是顯示本發(fā)明的包裝型載體的另外例的結構圖。
[0027]圖11是顯示本發(fā)明的包裝型載體的另外例的結構圖。
[0028]圖12是顯示本發(fā)明的包裝型載體的另外例的結構圖。
[0029]圖13是顯示本發(fā)明的包裝型載體的另外例的結構圖。
[0030]圖14是顯示本發(fā)明的包裝型載體的另外例的結構圖。
[0031]圖15是顯示本發(fā)明的包裝型載體的另外例的結構圖。
[0032]圖16是顯示本發(fā)明的包裝型載體的另外例的結構圖。
[0033]圖17是顯示本發(fā)明的包裝型載體的另外例的結構圖。
[0034]圖18是顯示本發(fā)明的包裝型載體的另外例的結構圖。
[0035]圖19是顯示本發(fā)明的包裝型載體的另外例的結構圖。
[0036]圖20是顯示本發(fā)明的包裝型載體的另外例的結構圖。
[0037]圖21是顯示本發(fā)明的包裝型載體的另外例的結構圖。
[0038]圖22是表示圖21所示的本發(fā)明的包裝型載體的表面和背面的圖。
[0039]圖23是表示圖21所示的本發(fā)明的包裝型載體的剖面的圖。
[0040]圖24是顯示本發(fā)明的包裝型載體的另外例的結構圖。
[0041]圖25是顯示本發(fā)明的包裝型載體的另外例的結構圖。
[0042]圖26是顯示本發(fā)明的包裝型載體的另外例的結構圖。
[0043]圖27是顯示本發(fā)明的包裝型載體的另外例的結構圖。
[0044]圖28是顯示本發(fā)明的包裝型載體的另外例的結構圖。[0045]圖29是顯示本發(fā)明的包裝型載體的另外例的結構圖。
[0046]圖30是顯示本發(fā)明的包裝型載體的另外例的結構圖。
[0047]圖31是顯示本發(fā)明的包裝型載體的另外例的結構圖。
[0048]圖32是顯示本發(fā)明的包裝型載體的另外例的結構圖。
[0049]圖33是顯示本發(fā)明的包裝型載體的另外例的結構圖。
[0050]圖34是顯示本發(fā)明的包裝型載體的另外例的結構圖。
[0051]圖35是顯示本發(fā)明的包裝型載體的另外例的結構圖。
[0052]圖36是顯示本發(fā)明的包裝型載體的另外例的結構圖。
[0053]符號說明
[0054]10包裝型載體
[0055]11包裝體
[0056]Ila上面蓋
[0057]Ilb下面蓋
[0058]12密封部
[0059]13第一加工部
[0060]14、14a、14b、14c、14d、14e、14f 前端加工部
[0061]14g、14g,、14h、141、14j、14k、14L、14m 前端加工部
[0062]14η、14η,、14ο、14ρ、14q、14r> 14s、14t 前端加工部
[0063]14u、14v、14w、14x、14y 前端加工部
[0064]15非密封部
[0065]l5a、l5b 把持部
[0066]16生物傳感器
[0067]17、19 手指
[0068]18 空間
[0069]18a 間隙
[0070]20測量裝置
[0071]21傳感器安裝部
【具體實施方式】
[0072]下面,使用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方式I的包裝型載體進行說明。本實施方式中,作為包裝型載體的被包裝體的一例,對使用測量生物體試樣的基質濃度(例:葡萄糖濃度等)的平板形狀生物傳感器的情況進行說明。此外,圖1?圖36不過是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一個形態(tài),實施方式不限定于此。
[0073](實施方式I)
[0074]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I的包裝型載體開包前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1是表示連結了 5個包裝型載體10的狀態(tài)的圖。
[0075]如根據圖1?圖3可理解的那樣,本實施方式的包裝型載體10在包裝體11內包含有作為平板形狀的被包裝體的一例的生物傳感器16。包裝體11是矩形形狀,由片狀的上面蓋Ila以及下面蓋Ilb構成。生物傳感器16被上面蓋Ila和下面蓋Ilb所夾持。[0076]在上面蓋Ila和下面蓋Ilb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第一加工部13、密封部12以及非密封部15。第一加工部13為凸狀,構成用于收納生物傳感器16的空間18。密封部12是為了將收納于空間18的生物傳感器16密封,而在生物傳感器16的周圍隔開規(guī)定間隔設置的部件。
[0077]通過對上面蓋Ila和下面蓋Ilb進行熱焊等而形成了密封部12。上面蓋Ila以及下面蓋Ilb在內側具有密封層。生物傳感器16利用密封部12與外部空氣隔絕而被完全密封。因此,生物傳感器16不會被塵埃等污染,另外,也不會受到外部濕度的影響。因此,包裝型載體10提高了生物傳感器16的保存穩(wěn)定性。
[0078]另外,非密封部15是上面蓋Ila和下面蓋Ilb的在空間18的一端側未被密封(例如熱焊)的部分。非密封部15可作為將包裝型載體10開包時的把持部15a、15b(參照圖4B)。
[0079]前端加工部14設置于非密封部15的一部分,配置在包裝型載體10的端部。用戶用手指揪住作為把持部15a、15b的非密封部15進行開包。這時,前端加工部14是用于用手指揪住把持部15a、15b的支點。由此,用戶能夠各易地用手指揪住把持部15a、15b,能夠將上面蓋Ila和下面蓋Ilb剝離,從而將包裝體開包,將作為被包裝體的生物傳感器16取出(參照圖3)。
[0080]圖3是表示將包裝型載體10的包裝體11從前端加工部14側進行開包的狀態(tài)。
[0081]第一加工部13可以在上面蓋Ila和下面蓋Ilb之間構成空間18。
[0082]另外,在制造包裝型載體10時,以構成尺寸比作為被包裝體的生物傳感器16的大小稍大的空間18的方式,對包裝體11進行加工。即,根據包裝體11內部收納的被包裝體的尺寸,適當地加工包裝體11。由此,可以實現(xiàn)包裝型載體10的小型化。進而,能夠維持收納于空間18的生物傳感器16的朝向。
[0083]如圖6所示,用戶對包裝型載體10進行開包并使收納于內部的生物傳感器16的連接電極部分露出。之后,用戶能夠不用以手指直接接觸生物傳感器16,而將生物傳感器16插入到測量裝置20的傳感器安裝部21。因此,附著于用戶的手指的水分和油分等附著物不會附著于生物傳感器16。因此,能夠提高生物傳感器16的測量可靠性。此外,在測量裝置20的顯示部22顯示測量結果等。
[0084]接著,使用圖4和圖5說明對本實施方式I的包裝型載體10進行開包的方法。
[0085]圖4表示一例按圖4A —圖4B —圖4C —圖4D的順序進行開包的開包方法。
[0086]圖4A中,用戶用左手手指17抓住包裝型載體10。然后,用戶用右手手指19從位于包裝型載體10的端部的前端加工部14開始將上面蓋Ila和下面蓋Ilb逐漸剝離。由于設置了前端加工部14,所以在圖4A的情況下,右手手指19能夠卡住,容易進行非密封部15的剝離。即,以前端加工部14為支點,可以容易地打開上面蓋Ila的把持部15a、下面蓋Ilb的把持部15b。接著,在圖4B中,用戶使用右手手指19揪住已剝離的上面蓋Ila的把持部15a(上述的非密封部15的部分)。在圖4C中,用戶用左手手指17揪住下面蓋Ilb的把持部15b (上述的非密封部15的部分)。之后,在圖4D中,用戶用左手手指17以及右手手指19將上面蓋Ila和下面蓋Ilb分別向左右拉。由此,通過熱焊等密封的密封部12 (參照圖
2、圖3)剝離,使密封于包裝型載體10的包裝體11內部的作為被包裝體的生物傳感器16露出(示于圖3的狀態(tài))。[0087]在此,包裝型載體10的包裝體11具有通過發(fā)泡加工(突出加工)而成的前端加工部14。在上面蓋Ila和下面蓋Ilb之間,由于前端加工部14而構成了間隙。因此,上面蓋Ila和下面蓋Ilb在前端加工部14未密接,另外,前端加工部14也成為手指17或手指19等的卡住部。由此,用戶能夠容易地在前端加工部14將上面蓋Ila和下面蓋Ilb分離,并用手指將把持部15a捏住。由此,包裝型載體10具有優(yōu)異的開包作業(yè)性。
[0088]另外,不特別地限定通過熱焊等加工而成的包裝體11的密封部12的平面形狀。例如,將密封部12的框形設為多邊形(例如,圖2所示那樣的五邊形),使多邊形的頂點朝向前端加工部14。由此,在從前端加工部14側剝離上面蓋Ila和下面蓋Ilb時,從多邊形的頂點開始將包裝體11開包。因此,開包所需的負荷逐漸增加,因此,容易調整用戶手指的負荷力。
[0089]進而,在本實施方式中,構成為能夠不用完全將收納有生物傳感器16的空間18打開,而在只打開一部分的狀態(tài)(參照圖3等)下,將生物傳感器16安裝在測量裝置20的傳感器安裝部21。因此,包裝型載體10能夠使力量小的人也容易地將包裝體11打開,安裝生物傳感器16。
[0090]接著,對圖5A?圖所示的另外的開包方法的一例進行說明。圖5A?圖的開包方式中,通過使把持包裝體11的單手的手指(圖5的例中,右手手指19)滑動來進行上面蓋Ila和下面蓋Ilb之間的分離。
[0091]在圖5A中,用戶首先用單手的手指捏住包裝型載體10的非密封部15側的端部。即,用戶用手指捏住設置于包裝型載體10端部的前端加工部14。接著,用戶使捏著包裝型載體10的手指19滑動,由此能夠容易地將上面蓋Ila從下面蓋Ilb剝離。
[0092]作為其效果,設置于前端加工部14表面的發(fā)泡加工部成為手指的防滑部,并且,對于上面蓋Ila和下面蓋Ilb相抵接的面,以使彼此的摩擦小的方式,利用滑動性好的材料得到或通過表面處理而構成。
[0093]S卩,由于上面蓋Ila和下面蓋Ilb具有作為不抵接的部分的前端加工部14,從而使得這兩個蓋之間的摩擦變小,且前端加工部14卡住進行滑動的單手的手指(圖5的例中為右手手指19)。由此,容易將上面蓋Ila和下面蓋Ilb的非密封部15部分揭開。
[0094]圖5B中,通過手指19的滑動,利用手指將上面蓋Ila揭開,下面蓋Ilb的背面?zhèn)鹊陌殉植?5b露出。因此,用戶用右手手指19揪住該把持部15b。之后,在圖5C中,用戶用左手手指17揪住在表面具有前端加工部14的把持部15a。在圖中,用戶將上面蓋Ila和下面蓋Ilb向左右拉,由此,可以將包裝體11的密封部12剝離進行開包。然后,用戶能夠使收納于第一加工部13之中的生物傳感器16露出。
[0095]包裝體11通過在其端部構成有前端加工部14,從而減少了上面蓋Ila與下面蓋Ilb之間的接觸面積。因此,能夠容易地利用圖4所示的方法和圖5所示的方法進行開包作業(yè)。
[0096]接著,使用圖6A、圖6B,說明通過對包裝型載體10進行開包而露出的生物傳感器16的使用方法。
[0097]通過上述的圖4或圖5所示的方法開包的包裝型載體10內的生物傳感器16不是其整體露出,而是露出生物傳感器16的1/3?2/3左右。生物傳感器16的露出寬度只要與安裝生物傳感器16的測量裝置20的傳感器安裝部21的縱深同等以上即可。所謂在此的“縱深”是指,從在將生物傳感器16插入到傳感器安裝部21的里邊的情況下連接電極部分進行接觸的、設置于傳感器安裝部21的內部的接觸部(未圖示)到傳感器安裝部21的入口為止的距離。
[0098]因此,生物傳感器16的露出寬度只要是與上述的“縱深”同等以上即可。另外,優(yōu)選,只要是與從傳感器安裝部21的里邊到傳感器安裝部21的入口為止的距離同等以上的露出寬度即可。
[0099]由此,要利用生物傳感器16進行測量的用戶不用直接使手指接觸生物傳感器16,而能夠將生物傳感器16安裝在測量裝置20的傳感器安裝部21。因此,能夠抑制包裝體11打開作業(yè)導致的對生物傳感器16的人為的惡劣影響。即,在將生物傳感器16的一部分收納在包裝體11的狀態(tài)下,用戶能夠用手指19捏著包裝型載體10的未開包部分的外部,將生物傳感器16安裝在測量裝置20(圖6)。由此,包裝型載體10能夠提高測量的可靠性以及作業(yè)性。
[0100]在此,作為人為的惡劣影響,可以考慮以下情況等,S卩:在用濕潤的手指接觸生物傳感器16的連接電極部分的情況下,電極之間發(fā)生短路而不能進行測量,或者,在用濕潤的手指接觸生物傳感器16的配置有試劑的部分的情況下,在點滴血液之前試劑開始溶解顯示異常的測量值。
[0101]另外,包裝型載體10中的密封包裝部(密封部12+第一加工部13)與非密封部15的面積比例處于大約5:1?1:5的范圍即可,優(yōu)選為4:1?1:1左右。
[0102]本實施方式中,將密封部12和非密封部15分別配置在包裝型載體10的長度方向的一方和另一方。由此,能夠提高利用手指夾捏等開包作業(yè)的作業(yè)性。
[0103]若將生物傳感器16的連接電極部分插入到測量裝置20的傳感器安裝部21,則該連接電極與位于傳感器安裝部21內的連接器(未圖示)接觸,與測量電路等電連接。而且,生物傳感器16由于該連接器的接觸壓力而被保持于測量裝置20。因此,能夠保持將生物傳感器16安裝在測量裝置20不變,利用手指19只將包裝型載體10的包裝體11拉出,使其與生物傳感器I6分離(圖6B)。之后,用戶利用外部的穿刺裝置將手指穿刺,使生物體試樣從穿刺過的皮膚滲出,將該生物體試樣點滴到生物傳感器16。由此,測量裝置20對點滴在生物傳感器16的生物體試樣的基質的濃度等進行測量、分析。
[0104]在此,包裝體11的上面蓋Ila和下面蓋Ilb可以是層疊膜,例如可以是PET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基材層)/AL(鋁材)/PE(聚乙烯、密封層)等層疊結構。此外,上面蓋Ila或下面蓋Ilb的結構不限定于該層疊結構。
[0105]例如,也可以在上面蓋Ila和下面蓋Ilb層疊有揉合了干燥劑的干燥層(也稱為吸濕層、除濕層等)。通過層疊干燥層,不再需要如以往那樣,在收納生物傳感器16的空間18的內部封裝有另外的硅膠或氧化鋁等干燥劑作為生物傳感器16的濕氣對策。
[0106]另外,將上面蓋Ila的密封層和下面蓋Ilb的密封層以使其相對合的方式重合,通過在100?200°C進行熱焊,可以形成包裝型載體10的密封部12。另外,可以通過熱壓接合等形成密封部12。
[0107]進而,也可以將上述的揉合有干燥劑的干燥層設置在構成上面蓋Ila或下面蓋Ilb的基材層和密封層之間。
[0108]干燥層是生物傳感器16的濕氣對策,因此,只要配置在外部空氣和生物傳感器16之間即可,不限于如上述那樣設置在基材層和密封層之間的情況。但是,將干燥層配置在最外層以外的內部是適當的。
[0109]不特別地對包裝型載體10的基體的大小進行限制。例如,內含物為平板形狀的生物傳感器16的尺寸可以是全長為10?60mm、寬度為3?20mm、厚度為0.1?3mm的范圍。優(yōu)選的是,生物傳感器16的大小可以是全長為20?35mm、寬度為4?10mm、厚度為0.2?Imm的范圍。本實施方式的生物傳感器16的尺寸是全長大約為30_、寬度大約為7_、厚度大約為0.4mm的尺寸。由此,包裝型載體10整體的尺寸是包含作為被包裝體的生物傳感器16的尺寸,可以是全長大約為60_、寬度大約為22.5_、厚度大約為0.2mm左右。由此,包裝型載體10與以往的尺寸全長大約70mm、寬度大約30mm、厚度大約0.2mm左右相比,能夠小型化到大約2/3的尺寸。
[0110]此外,包裝型載體10的厚度方向通過發(fā)泡加工而擴大到能夠收納生物傳感器16的程度。即,通過對密封部12以及第一加工部13進行發(fā)泡加工,而確保了收納生物傳感器16的空間。
[0111](實施方式2)
[0112]下面,參照圖7?圖36對本發(fā)明的包裝型載體10的其他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此夕卜,關于與上述的實施方式I所不的內容相同的部分,標以相同的符號并省略其說明。
[0113]圖7?圖36都是表示前端加工部14的變形例的包裝型載體10的立體圖和從上面看到的該前端加工部14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視圖。其中,圖7的例與實施方式I相同。以下詳細地進行說明。
[0114]圖7的例中,在大致四邊形形狀的包裝型載體10,以構成收納生物傳感器16 (參照圖3等)的空間18的方式,設置了第一加工部13、以及密封部12。利用該結構,包裝型載體10將在其內部收納的生物傳感器16密封保存。第一加工部13是圖7中的斜線部分,是通過發(fā)泡加工而得到的。密封部12是圖7中的網格部分,通過熱焊等將第一加工部13的周圍密封。密封部12的框是多邊形(圖7的例中為五邊形)。
[0115]圖7中,密封部12和第一加工部13之間的邊界部分(白色部分)表示通過對第一加工部13進行發(fā)泡加工,使密封部12和第一加工部13產生了高度差。
[0116]在與包裝型載體10的密封部12在長度方向相鄰的位置設置有作為開包時的把持部15a、15b (參照圖4、圖5)的非密封部15。非密封部15是上面蓋Ila和下面蓋Ilb未粘接的部分。
[0117]在非密封部15的上面蓋I Ia側的端部設置有前端加工部14a (與圖2B所示的前端加工部14相同)。對于前端加工部14a(斜線部分),在表示長方形的范圍內進行了發(fā)泡加工等處理。作為上面蓋Ila和下面蓋Ilb不接觸的區(qū)域的間隙18a構成在前端加工部14a的一部分??梢耘c第一加工部13同時進行前端加工部14a的加工(發(fā)泡加工)處理,也可以在制造上面蓋Ila時進行一體加工。由此,可以抑制生產成本。
[0118]圖7中的間隙18a的與包裝型載體10的長度方向垂直的剖面為長方形形狀、梯形形狀等。
[0119]間隙18a在開包時容易與用戶的手指卡住。因此,利用用戶的手指,能夠提高開包作業(yè)的作業(yè)性。
[0120]接著對圖8進行說明。圖8的前端加工部14b與圖7的前端加工部14a在其配置上不同。即,在圖8的例中,不是在包裝型載體10(具體而言是非密封部15)的端部,而是在端部的內側設置有前端加工部14b。圖8中,與圖7的結構相同,設置有上面蓋Ila和下面蓋Ilb不接觸的區(qū)域,在開包時,在非密封部15的一部分,作為凸部的前端加工部14b和手指容易卡住,能夠提高開包作業(yè)的作業(yè)性。特別地在圖5中所示的使手指滑動進行開包的方法中,圖8的結構能夠容易進行順暢的上面蓋Ila和下面蓋Ilb之間的分離剝離作業(yè)。
[0121]接著對圖9進行說明。在圖9中,在包裝型載體10的短邊方向的整個寬度方向設置有前端加工部14c。S卩,圖9的結構中,與圖8的結構相比,前端加工部14c長,前端加工部14c從一個長邊的端部延伸到另一長邊的端部。由此,圖9的結構中,在開包作業(yè)時用于手指揪住的部位的自由度提高,能夠以與圖8的結構同等或其以上的程度,提高開包作業(yè)的作業(yè)性。
[0122]S卩,前端加工部14c與圖7、圖8的前端加工部14a、14b相比,較寬地設置上面蓋Ila和下面蓋Ilb不接觸的區(qū)域,它們之間的摩擦也減少,另外,也能夠較寬地任意地設定手指揪住的范圍。因此,與是圖7或圖8的結構的情況相比,作業(yè)性可以為同等以上。
[0123]接著對圖10進行說明。圖10中,前端加工部14d以與圖7的結構相同的方式設置在包裝型載體10的非密封部15的端部。其中,圖10中,從包裝型載體10的上方觀察到的前端加工部14d的形狀與圖7的長方形形狀不同,為大致梯形形狀、半圓形形狀或丘陵形狀(土堆形狀)。圖10的結構也可以得到與圖7的結構同等的效果。
[0124]接著對圖11進行說明。圖11中,對于前端加工部14e,與圖7的只在上面蓋Ila(或者也可以是下面蓋I lb,但為是它們中的任意單方)的端部設置有前端加工部14a的情況不同,也在下面蓋Ilb的端部設置有前端加工部He。
[0125]由此,基于前端加工部14e的、上面蓋Ila和下面蓋Ilb之間的間隙18a的寬度比圖7的情況寬。因此,用戶在用手指揪住前端加工部14e的情況下,兩方的手指容易卡住前端加工部He。由此,圖11的前端加工部14e與圖7的前端加工部14a相比,可以更容易地進行上面蓋Ila和下面蓋Ilb之間的錯位、分離以及剝離作業(yè)。
[0126]接著對圖12進行說明。對于圖12所示的前端加工部14f,在包裝型載體10的包裝體11的非密封部15的端部,在短邊方向的寬度整體設置成堤壩狀。圖12的結構能夠得到與圖9的結構相同的效果。
[0127]接著對圖13進行說明。圖13A、圖13B所示的前端加工部14g、14g’與圖7?圖12的前端加工部不同。即,前端加工部14g、14g’具有多個三角柱狀的凸部。在圖13A中,多個凸部構成為,各凸部的三角形的頂點中的一個頂點與收納生物傳感器16的第一加工部13相對。在圖13B中,多個凸部構成為,各凸部的三角形的頂點中的一個頂點與非密封部15的端面相對。
[0128]由此,用戶能夠在視覺上識別將非密封部15剝離的方向以及用手指掐住的位置。其結果是,圖13的結構能夠適當地進行開包作業(yè),并且提高了開包作業(yè)的作業(yè)性。
[0129]在圖13中,將前端加工部14g設為三角柱狀的凸部,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將前端加工部14g設為多邊形狀、云形形狀、圓形狀、半圓形狀等的凸部。
[0130]接著對圖14、圖15進行說明。圖14所示的前端加工部14h、以及圖15所示的前端加工部14i不是如上述的前端加工部14a?14g那樣的凸部,而是作為表示開包的場所以及開包的指示的標示部而發(fā)揮功能。在圖14中,前端加工部14h是指示開包的“打開”這樣的標示(文字信息)。在包裝型載體10的端部表面突出地形成該標示。圖15中,前端加工部14i是與“打開”對應的盲文,在包裝型載體10的端部表面突出地形成。
[0131]此外,圖14中,通過使上面蓋Ila或下面蓋Ilb突出來構成“打開”等文字。另外,對于文字自身,可以任意選擇,可以通過打字、打印基于國家的語言的表記來實現(xiàn)。當然,不限于文字,也可以是圖形文字、圖、記號、圖形、標記等。
[0132]根據圖14所示的前端加工部14h,用戶能夠直接地通過知覺(視覺或觸覺)知道表示進行開包的指示、以及進行開包的場所。另外,根據圖15所示的前端加工部14i,對于視力有障礙的人等是便利的。
[0133]另外,也可以將圖14的前端加工部14h、以及圖15的前端加工部14i與其他變形例的前端加工部(14a?Hg、14 j、14k等)并用。
[0134]接著對圖16進行說明。圖16所示的前端加工部14j不是具有上述的變形例的前端加工部(14a?14g)那樣的凸部,而是通過對上面蓋Ila和下面蓋Ilb中的任意一方的端部進行剪切加工而形成的。由此,用戶能夠可靠地揪住上面蓋Ila和下面蓋Ilb中的未進行剪切加工的一方的薄片的端部。由此,用戶可以將上面蓋Ila和下面蓋Ilb分離,容易地將包裝體11開包。
[0135]接著對圖17進行說明。圖17所示的前端加工部14k是圖16的前端加工部14j的變形例。即,前端加工部14k是在上面蓋Ila和下面蓋Ilb兩者,且是不同的位置(不相對的位置)設置剪切加工部分。圖17中,將前端加工部14k在表面(上面蓋Ila)和背面(下面蓋Ilb)分別各設置一個共計設置兩個。此外,本發(fā)明中,對前端加工部14k的個數不進行限定,根據需要設定為任意個數即可。
[0136]由此,用戶能夠更順利地進行上面蓋I Ia和下面蓋Ilb的分離,因此可以提高開包作業(yè)的作業(yè)性。
[0137]此外,圖16、圖17中,對于前端加工部14j、14k,也可以在與其接近的部分的上面蓋Ila或下面蓋Ilb形成突出部。
[0138]接著對圖18進行說明。圖18所示的前端加工部14L由在上面蓋Ila的非密封部15設置的圓弧狀的凸部構成。構成前端加工部14L的凸部與直線的加工形狀(圖8的前端加工部14b或圖9的前端加工部14c等)不同。由此,即使從前端加工部14L的任一方向開始進行開包作業(yè),手指和前端加工部14L也容易卡住。因此,能夠可靠地將把持部15a和15b分離,能夠進行可靠的開包作業(yè)。
[0139]接著對圖19進行說明。構成圖19所示的突出形狀的前端加工部14m的凸部與圖18的圓弧形狀的凸部相比,在圓弧形狀的圓弧的方向相反這點不同。圖19所示的結構與圖18中的前端加工部14L同樣地,即使從前端加工部14m的任一方向開始進行開包作業(yè),手指和前端加工部14m也容易卡住。因此,能夠可靠地將把持部15a和15b分離。并且,圖19所示的結構中,前端加工部14m的圓弧形狀向包裝型載體10的外方擴展。因此,用戶可以沿著前端加工部14m的圓弧形狀的隆起部分套住手指,揪住包裝型載體10。S卩,對于圖19所示的結構,由于非密封部15的把持部15a、15b (參照圖4、圖5),手指容易卡住,提高了把持力。由此,圖19所示的突出形狀的前端加工部14m與圖18所示的前端加工部14L相比,可以進一步提高開包作業(yè)的可靠性。
[0140]接著對圖20進行說明。圖20所示的前端加工部14η由在包裝型載體10的上面蓋Ila的非密封部15的部分相互平行地設置的多個直線狀的凸部構成。
[0141]另外,對于前端加工部14η,當從上表面觀察的情況下,與包裝型載體10的短邊方向平行地設置有多個細長的四邊形的凸部。另外,對于細長的四邊形的長度,包裝型載體10的端部一側最長,越靠近內側越短。
[0142]根據圖20所示的前端加工部14η,在開包時,用戶的手指的平面和前端加工部14η容易卡住。由此,用戶可以更容易地將非密封部15的把持部15a和把持部15b (參照圖4、圖5)分離。因此,根據圖20所示的前端加工部14η,可以進一步提高開包作業(yè)的作業(yè)性。
[0143]圖20中,對于前端加工部14η,平行地設置了三個細長的四邊形的凸部,但是,本發(fā)明中,凸部的個數不限于三個,可以是兩個,也可以是四個以上。另外,圖20中,前端加工部14η的平行的多個細長四邊形的凸部的寬度各自不同,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此,可以是全部凸部的寬度相同,也可以是一些凸部的寬度相同。
[0144]接著對圖21、圖22、圖23進行說明。對于圖21Α所示的包裝型載體10,在上面蓋lla(圖3參照)的非密封部15,將圖20所示的前端加工部14η設置在包裝型載體10的端部附近。對于圖21Β所示的包裝型載體10,將前端加工部14η’設置在包裝型載體10的端部附近。構成前端加工部14η’的三個細長的四邊形的凸部的長度與前端加工部14η不同,包裝型載體10的端部一側最短,越靠近內側越長。并且,圖21Α、圖21Β所示的包裝型載體10中,在包裝型載體10的一邊的端部整體,追加設置了通過沖切加工得到的前端加工部14ο。
[0145]圖22Α是圖2IA所示的包裝型載體10的俯視圖,圖22Β是圖2IA所示的包裝型載體10的仰視圖。圖23中,100表示圖2IA所示的包裝型載體10的表面(與圖22Α相同的圖),200表示包裝型載體10的短邊方向(縱向的單點劃線的部分)的,300表示包裝型載體10的長度方向(橫向的單點劃線的部分)的剖面。
[0146]前端加工部14ο是通過只對上面蓋lla(把持部15a也同樣,參照圖3?圖5)的端部進行沖切而構成的。即,上面蓋Ila的端面和下面蓋Ilb (把持部15b也同樣,參照圖3?圖5)的端面不一致而錯開。在圖4中說明過的開包方法中,用戶用手指17和手指19將非密封部15的把持部15a和把持部15b的部分揭開進行分離。這時,可以先揪住一個把持部(這種情況下,是下面蓋Ilb側的把持部15b)。然后,用戶可以先將該把持部15a揭開,之后,揪住另一把持部(這種情況下是上面蓋Ila側的把持部15a)。因此,用戶能夠容易地利用手指揪住包裝體11的端部,且能夠容易地將包裝體11開包。
[0147]另外,如圖21A、圖21B所示,通過平行設置了三個細長的四邊形凸部的前端加工部14η和手指19卡住,用戶能夠可靠地且容易地將把持部15a和15b分離。
[0148]S卩,前端加工部14η或14η’與圖20的結構同樣地設置了多個凸部,所以,與圖7?圖19的結構比較,確保了寬的接觸面,其結果,與手指之間的接觸部分多,手指和前端加工部14η或14η’之間的卡住更容易。
[0149]之后,用戶通過用手指17和手指19揪住把持部15a和把持部15b,分別向相反的方向拉,可以從密封部12的山形形狀的前端側開始將包裝體11開包。然后,用戶可以使上面蓋IIa和下面蓋Ilb分離,使收納于第一加工部13的內部的作為被包裝體的生物傳感器16露出(參照圖4)。
[0150]圖21所示的包裝型載體10不只適用于圖4所示的開包方式,也適用于圖5所示的開包方式。此外,圖5所示的開包方式是一邊使單手(圖5中為右手)的手指19滑動,一邊使把持部15a和把持部15b分離的方式。
[0151]在圖5所示的開包方式中,用戶利用單手的手指19捏住包裝型載體10的非密封部15的把持部15a和15b,以使該捏著的手指19交替挪動的方式使其移動。由此,設置于把持部15a側(即上面蓋Ila)的前端加工部14η和手指19卡住,以只將把持部15a側揭開的方式與把持部15b分離。
[0152]這時,如果手指19的任意的位置與前端加工部14η的多個凸部的任意一個卡住,則用戶能夠簡單地將把持部15a和把持部15b分離。
[0153]另外,圖21的包裝型載體10構成為,上面蓋Ila的端部和下面蓋Ilb的端部在前端加工部14ο錯開。即,把持部15a的端部比把持部15b的端部靠內側。由此,用戶在用單手的手指19使其滑動的情況下,用一個手指保持端部位于外側的把持部15b,同時用另一個手指使端部位于內側且具有有多個細長的四邊形的凸部的前端加工部14η的把持部15a滑動。由此,用戶可以可靠且容易地將把持部15a和把持部15b分離。
[0154]之后,用戶用手指17和手指19將把持部15a和把持部15b揪住,通過分別向相反方向拉,能夠從密封部12的山形形狀的前端側開始將包裝體11開包。然后,用戶可以使上面蓋Ila和下面蓋Ilb分離,使收納于第一加工部13的內部的作為被包裝體的生物傳感器16露出(參照圖5)。
[0155]此外,在上述說明中,出示了通過沖切加工形成前端加工部14ο的情況,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也可以通過剪切加工形成前端加工部14ο。另外,本發(fā)明也可以通過在將上面蓋Ila和下面蓋Ilb粘合的工序中以使各自的端面錯開的方式粘合的方法形成前端加工部14ο0
[0156]并且,本發(fā)明也可以構成為在圖21的包裝型載體10中,對構成包裝體11的上面蓋Ila和下面蓋Ilb的表面進行凹凸加工。
[0157]由此,進行接觸的上面蓋Ila和下面蓋11b,以及構成非密封部15的把持部15a、15b的表面構成了凹凸。由此,把持部15a和15b不是密接,并且把持部15a、15b和手指容易卡住,把持力提聞。
[0158]特別地,不只是有前端加工部14η的上面蓋11a,通過也對下面蓋Ilb的表面進行凹凸加工,在要用手指揪住把持部15a、15b的情況下,在分別配置于上面蓋Ila以及下面蓋Ilb的凹凸,手指容易卡住。因此,能夠更可靠地進行分離作業(yè)。
[0159]接著對圖24進行說明。下面,圖24所示的包裝型載體10是圖21所示的包裝型載體10的變形例。S卩,圖24的包裝型載體10具有前端加工部14 j (參照圖16)和前端加工部14n(參照圖20)的兩者,沖切加工部分的形狀與圖21的前端加工部14ο不同。根據圖24的結構,能夠得到與圖21的結構同等的效果。
[0160]圖24的前端加工部14j與圖16同樣,通過對上面蓋Ila或下面蓋Ilb中的任意一方的端部進行沖切加工或剪切加工而形成。
[0161]圖24的前端加工部14η與圖20同樣,在包裝型載體10的上面蓋Ila的非密封部15的部分,相互平行地設置了多個直線狀的凸部。即,對于前端加工部14η,在從上面看的情況下,與包裝型載體10的短邊方向平行地設置有多個細長的四邊形。而且,對于細長的四邊形的長度,包裝型載體10的端部一側最長,越靠近內側越短。
[0162]根據圖24的結構,用戶能夠用手指可靠地揪住上面蓋Ila或下面蓋Ilb的未進行剪切加工的一方的薄片的端部。另外,根據圖24的結構,產生手指的平面和前端加工部14η之間的卡住。根據這些,用戶能夠更可靠且容易地揪住非密封部15的把持部15a和把持部15b (參照圖4、圖5)。因此,圖24的結構具有優(yōu)異的開包作業(yè)的作業(yè)性。
[0163]接著對圖25進行說明。圖25所示的前端加工部14p由多個大致圓形的凸部構成。這些凸部設置于包裝型載體10的端部附近的上面蓋Ila(參照除圖3以外的圖)側,與包裝型載體10的短邊方向平行地排列。
[0164]在包裝型載體10的端部,與短邊方向平行地配置構成前端加工部14p的多個凸部。因此,在開包時,用戶即使將手指19放在上面蓋Ila的任一位置,也必然能夠將手指19卡在多個凸部中的任意一個凸部。因此,圖25的結構提高了開包作業(yè)中的可靠性。
[0165]接著對圖26進行說明。圖26所示的前端加工部14q由多個大致圓形的凹部構成。這些凹部設置于包裝型載體10的端部附近的上面蓋Ila(參照除圖3以外的圖)側,與包裝型載體10的短邊方向平行地排列。
[0166]如圖26所示,構成前端加工部14q的多個凹部以交錯狀配置成兩排。由此,構成了上面蓋Ila的把持部15a和下面蓋llb(參照圖3)的把持部15b不接觸的部分(即間隙)。因此,圖26的結構在開包時能夠使用戶容易地揪住把持部15a和把持部15b。
[0167]接著對圖27進行說明。圖27所示的前端加工部14r是圖26的前端加工部14q的變形例。即,相對于前端加工部14q為凹形狀,前端加工部14ι 為凸形狀。此外,構成前端加工部14r的多個凸部與圖26同樣,配置在上面蓋IIa (參照圖3)的端部附近,與端面平行地排列了多列。而且,各個凸部與圖26同樣地被配置成交錯狀。因此,圖27的結構,與圖25的包裝型載體10同樣地,能夠使手指可靠地卡在設置于前端加工部14r的凸部,因此提高了開包作業(yè)的可靠性。
[0168]接著對圖28進行說明。圖28所示的前端加工部14s由圖26的前端加工部14q和圖27的前端加工部14r的組合構成。前端加工部14s配置在上面蓋Ila的端部的附近,凸部和凹部與上面蓋Ila的端面平行地排列成兩列。而且,在各列中,交替地配置了凸部和凹部。
[0169]根據圖28的結構,在開包時,用戶即使將手指19放在上面蓋Ila的任一位置,也必然能夠將手指19卡在多個凸部中的任意一個凸部。因此,圖28的結構提高了開包作業(yè)中的可靠性。另外,根據圖28的結構,利用多個凹部,構成了上面蓋Ila的把持部15a和下面蓋llb(參照圖3)的把持部15b不接觸的部分(即間隙)。由此,在開包時,用戶能夠容易地揪住把持部15a和把持部15b。即,具有圖28所示的前端加工部14s的包裝型載體10可以提高開包的可靠性和容易性。
[0170]接著對圖29進行說明。對于圖29所示的前端加工部14t,在包裝型載體10的短邊方向全部寬度范圍設置了凸形狀和凹形狀。即,圖29中,作為前端加工部14t設置了多個堤壩狀突起。圖29中,多個堤壩狀突起與短邊方向平行地排列著,因此,利用堤壩狀突起構成了把持部15a和把持部15b (參照除圖3以外的圖)之間的非接觸部分(即間隙)。由此,根據圖29所示的結構,分離作業(yè)的負荷減少了。另外,圖29中,在開包時,即使用戶用手指揪住堤壩狀突起的任一位置,也必然能夠使手指卡在堤壩狀突起。由此,圖29所示的包裝型載體10能夠提高開包的可靠性和容易性。
[0171]接著對圖30進行說明。圖30所示的前端加工部14u相對于圖29所示的前端加工部14t為凸形狀和凹形狀的配置相反了的結構。由此,圖30的結構具有與圖29所示的結構相同的效果。
[0172]接著對圖31進行說明。對于圖31所示的前端加工部14v,在上面蓋Ila的非密封部15的端部附近具有大的四邊形的凹部。
[0173]在四邊形的大的凹部的周圍,在把持部15a和把持部15b之間構成了非接觸部分(即間隙)。由此,在包裝型載體10的端部構成了非接觸部分。由此,在用戶用手指揪住把持部15a、15b進行開包時,能夠容易地將手指卡在前端加工部14v。因此,圖31所示的結構提高了分離作業(yè)的容易性。
[0174]接著對圖32進行說明。對于圖32所示的前端加工部14w,在上面蓋Ila側的非密封部15的端部具有多個三角形狀的凹部。由此,在上面蓋Ila和下面蓋Ilb之間,在端部構成了作為非接觸部分的間隙。
[0175]三角形狀的凹部配置成,三角形狀的一邊面向非密封部15的端部。另外,三角形狀的凹部沿非密封部15的端面排列。由此,圖32所示的結構在開包時,用戶能夠容易地將手指卡在前端加工部14w。因此,圖32所示的結構提高了分離作業(yè)的容易性。
[0176]接著對圖33進行說明。圖33所示的前端加工部14x在上面蓋Ila側的非密封部15的端部的一部分具有大的四邊形的凹部。由此,在包裝型載體10的端部,且在把持部15a和把持部15b之間構成了非接觸部分(即間隙)。
[0177]其結果,對于圖33所示的結構,在用戶用手指揪住把持部15a、15b進行開包時,能夠容易地將手指卡在前端加工部14x的端部。因此,圖33所示的結構提高了分離作業(yè)的容易性。
[0178]接著對圖34進行說明。對于圖34所示的前端加工部14y,在上面蓋Ila側的非密封部15的端部的一部分具有四邊形的凹部和四邊形的凸部。四邊形的凹部和四邊形的凸部沿著非密封部15的端部排列。另外,對于圖34所示的結構,在包裝型載體10的端部,且在把持部15a和把持部15b之間構成了多個非接觸部分(即間隙)。
[0179]由此,對于圖34所示的結構,在用戶用手指揪住把持部15a、15b進行開包時,能夠容易地將手指卡在前端加工部14y的端部。因此,圖34所示的結構提高了分離作業(yè)的容易性。
[0180]接著對圖35進行說明。下面,圖35所示的包裝型載體10中,在上面蓋Ila(參照圖3)的非密封部15的端部附近,具有圖8所示的前端加工部14b、以及圖21所示的前端加工部14ο。
[0181]通過只對上面蓋IIa(把持部15a也同樣,參照圖3?圖5)的端部進行沖切來構成前端加工部14ο。即,與下面蓋llb(把持部15b也同樣,參照圖3?圖5)的端面不一致而錯開。在圖4中說明過的開包方法中,用戶用手指17和手指19,揭開非密封部15的把持部15a和把持部15b的部分使其分離。這時,能夠只先將一個把持部(這種情況下是下面蓋Ilb側的把持部15b)揪住。然后,用戶先將該把持部15a揭開,之后,能夠將另一把持部(這種情況下為上面蓋Ila側的把持部15a)揪住。因此,用戶能夠容易地將包裝體11開包。
[0182]另外,在圖35所示的結構中,在包裝型載體10的端部附近,設置了前端加工部14b的四邊形的凸部。因此,該凸部和手指19容易卡住,用戶能夠可靠且容易地揪住把持部15a和 15b。
[0183]并且,圖35所示的結構也適用圖5所示的開包方法。即,用戶利用單手的手指19捏住包裝型載體10的非密封部15的把持部15a和15b,以使該捏著的手指19交替挪動方式使其移動。由此,設置于把持部15a側(即上面蓋Ila)的前端加工部14η和手指19卡住,以只將把持部15a側揭開的方式與把持部15b分離。
[0184]另外,圖35的包裝型載體10中,在其端部的一邊配置了沖切加工得到的前端加工部14ο。因此,構成為上面蓋Ila的端部和下面蓋Ilb的端部錯開。即,把持部15a的端部配置在比把持部15b的端部靠內側。由此,用戶在用單手的手指19使其滑動的情況下,用一個手指保持把持部15b (端部位于外側),同時用另一個手指,使具備前端加工部14η (端部位于內側,具有多個細長的四邊形的凸部)的把持部15a滑動。由此,用戶能夠可靠且容易地將把持部15a和把持部15b分離。
[0185]接著對圖36進行說明。圖36所示的包裝型載體10是圖35所示的包裝型載體10的變形例。即,圖36所示的結構是將前端加工部14j (參照圖16)和前端加工部14b (參照圖8)組合而得到的,沖切加工部分的形狀與圖35所示的前端加工部14ο的形狀不同。圖36所示的結構能夠得到與圖35所示的結構同等的效果。
[0186]以上,在本發(fā)明各實施方式中說明過的包裝型載體在非密封部的端部或附近,預先設置了在包裝型載體的上面蓋和下面蓋之間的一部分設置空間那樣的前端加工部。通過有效利用該前端加工部,能夠提高用戶將上面蓋和下面蓋分離時的開包作業(yè)性。此外,上述說明過的包裝型載體,作為一次使用且高精度的生物傳感器等的包裝型載體是有用的。在將生物傳感器包裝了的情況下,用戶在測量時,能夠不在使用前直接用手指等觸摸作為內容物的生物傳感器,而聯(lián)動地進行開包作業(yè)和向測量裝置安裝生物傳感器的作業(yè)。
[0187]以上,對本發(fā)明的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是,上述的說明是一例,可以進行各種變形。
[0188]在2011年12月27日提出的日本專利申請?zhí)卦?011-285027號、以及在2012年8月20日提出的日本專利申請?zhí)卦?012-181475號的日本專利申請中包含的說明書、附圖以及摘要的公開內容全部被本申請引用。
[0189]工業(yè)實用性
[0190]本發(fā)明對于將被包裝體用包裝體包裝而成的包裝型載體及其開包方法是有用的。
【權利要求】
1.一種包裝型載體,其中, 包括包裝體和由所述包裝體包裝的被包裝體, 所述被包裝體是呈平板形狀且在一個端部具有連接電極的傳感器, 所述包裝體具有配置在所述被包裝體上下的片狀的上面蓋以及下面蓋, 所述包裝體具有粘接部,該粘接部通過在所述被包裝體的周圍部分將夾著所述被包裝體的所述上面蓋和所述下面蓋粘接來密封所述被包裝體, 所述上面蓋和下面蓋中的至少一個蓋在所述粘接部的外側部分、即靠近所述連接電極的部位的、所述上面蓋或所述下面蓋的面上具有凸部或凹部, 在所述凸部或凹部的周圍部分構成有所述上面蓋和所述下面蓋的非接觸空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包裝型載體,其中, 所述上面蓋和所述下面蓋中的至少一方在外周部分具有所述凸部或凹部。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包裝型載體,其中, 所述上面蓋和所述下面蓋中的至少一方在外周部分的內側具有所述凸部或凹部。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包裝型載體,其中, 所述上面蓋和所述下面蓋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多個所述凸部或凹部。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包裝型載體,其中, 所述多個凸部或凹部的寬度不是彼此相同, 位于所述上面蓋或所述下面蓋的端部附近的所述凸部或凹部的寬度比位于比所述端部靠內側的位置的所述凸部或凹部的寬度寬。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包裝型載體,其中, 所述凸部或凹部具有使用顯示功能。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包裝型載體,其中, 所述凸部或所述凹部具有盲文顯示功能。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包裝型載體,其中, 所述上面蓋和所述下面蓋中至少一方是層疊膜,在與所述被包裝體相對的面具有干燥劑。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包裝型載體,其中, 所述上面蓋和所述下面蓋中任意一方的外周部分的端部,在所述凸部或凹部的附近比另一方的蓋的外周端部向內側錯開。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包裝型載體,其中, 所述上面蓋以及所述下面蓋是矩形形狀, 所述上面蓋和所述下面蓋中的至少一個蓋在靠近所述連接電極的短邊側具有所述凸部或凹部。
11.一種包裝型載體的開包方法,其為權利要求1所述的包裝型載體的開包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將所述上面蓋和所述下面蓋以在設置有所述凸部的短邊側殘留有與所述凸部相反一側的粘接部的狀態(tài)進行剝離,直至所述連接電極露出為止的步驟; 將所述連接電極安裝在測量裝置中的步驟;以及 將所述上面蓋和所述下面蓋在所述粘接部的全部進行剝離的步驟。
【文檔編號】B65D85/86GK104010950SQ201280064639
【公開日】2014年8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2月27日
【發(fā)明者】水岡大樹, 高橋毅, 浜本博幸, 東原啟久, 德永博之 申請人:松下健康醫(yī)療器械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