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壓出口集管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沖壓出口集管包括沖壓出口集管主體。沖壓空氣風扇安裝頸和沖壓空氣風扇安裝凸緣被構造成將沖壓出口集管聯接到沖壓空氣風扇殼體。熱交換器安裝凸緣被構造成將沖壓出口集管聯接到熱交換器組件。下表面包括第一加強部。中間部分包括第二加強部、第三加強部和第四加強部。沖壓空氣風扇安裝凸緣被定位在下表面和中間部分之間。第二加強部與第三加強部的厚度比在1.04和1.16之間,并且第四加強部與第三加強部的厚度比在1.04和1.16之間。
【專利說明】沖壓出口集管
【技術領域】
[0001]本文公開的主題涉及一種航空器環(huán)境控制系統(tǒng)。更具體地,本公開涉及一種用于航空器環(huán)境控制系統(tǒng)的沖壓出口集管。
【背景技術】
[0002]許多類型的航空器使用沖壓空氣流用于各種目的,如用在航空器的冷卻系統(tǒng)中。例如,沖壓空氣流可被用來從各種航空器潤滑和電氣系統(tǒng)中除去熱量和/或用于調節(jié)航空器座艙空氣。當航空器飛行時,航空器的運動產生了可用于上述目的的沖壓空氣流的足夠來源。當航空器在地面上或以低速操作時,風扇通常用于將空氣流添加到冷卻系統(tǒng)中。冷卻流在沖壓空氣進口處通過沖壓進口集管和熱交換器被抽吸到沖壓出口集管、風扇和沖壓空氣出口。冷卻流也可直接為各種部件供應冷卻空氣,如風扇和壓縮機軸承。沖壓空氣冷卻系統(tǒng)內的部件必須支持寬范圍的溫度和壓力的組合以應對各種負載條件,如破裂條件、屈曲條件、加速、壓力循環(huán)等等,同時也用于在航空航天環(huán)境中的重量控制。
【發(fā)明內容】
[0003]根據一個方面,一種沖壓出口集管包括沖壓出口集管主體。沖壓空氣風扇安裝頸和沖壓空氣風扇安裝凸緣被構造成將沖壓出口集管聯接到沖壓空氣風扇殼體。熱交換器安裝凸緣被構造成將沖壓出口集管聯接到熱交換器組件。下表面括第一加強部。中間部分包括第二加強部、第三加強部和第四加強部。沖壓空氣風扇安裝凸緣被定位在下表面和中間部分之間。第二加強部與第三加強部的厚度比在1.04和1.16之間,并且第四加強部與第三加強部的厚度比在1.04和1.16之間。
[0004]根據另一個方面,一種在沖壓空氣冷卻系統(tǒng)中安裝沖壓出口集管的方法包括將沖壓空氣風扇殼體聯接到沖壓出口集管的沖壓空氣風扇安裝頸和沖壓空氣風扇安裝凸緣。沖壓出口集管還包括沖壓出口集管主體、熱交換器安裝凸緣、下表面和中間部分,下表面包括第一加強部,中間部分包括第二加強部、第三加強部和第四加強部。沖壓空氣風扇安裝凸緣被定位在下表面和中間部分之間。第二加強部與第三加強部的厚度比在1.04和1.16之間,并且第四加強部與第三加強部的厚度比在1.04和1.16之間。該方法還包括將熱交換器安裝凸緣聯接到熱交換器組件。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5]圖1是一種沖壓空氣冷卻系統(tǒng)的實施例的示意圖;
[0006]圖2是圖1的沖壓空氣冷卻系統(tǒng)的實施例的透視圖;
[0007]圖3是圖1和2的沖壓空氣冷卻系統(tǒng)的沖壓出口集管的透視圖;
[0008]圖4A和4B示出了圖3的沖壓出口集管的各種厚度區(qū)域;
[0009]圖5是圖3的沖壓出口集管的中間部分的頂視圖;
[0010]圖6是次級保持特征物的詳細視圖,該次級保持特征物將座艙空氣壓縮機軸承冷卻返回部(cooling return)連結到圖3的沖壓出口集管的沖壓出口集管主體;
[0011]圖7是次級保持特征物的詳細視圖,該次級保持特征物將安裝套環(huán)連結到圖3的沖壓出口集管的沖壓空氣風扇安裝頸;并且
[0012]圖8是圖3的沖壓出口集管的熱交換器安裝凸緣的剖視圖。
[0013]【具體實施方式】部分通過舉例的方式并參照附圖來說明了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以及優(yōu)點和特征。
【具體實施方式】
[0014]圖1所示的是用于航空器環(huán)境控制系統(tǒng)(ECS)的沖壓空氣冷卻系統(tǒng)100的示意圖。沖壓空氣冷卻系統(tǒng)100包括沖壓空氣進口 102、沖壓進口集管104、熱交換器組件106、沖壓出口集管108、沖壓空氣風扇110和沖壓空氣出口 112。當打開時,被沖壓空氣進口門致動器116控制的沖壓空氣進口門114允許沖壓空氣118進入沖壓進口集管104,穿過熱交換器組件106到沖壓出口集管108并通過沖壓空氣出口 112排出。沖壓空氣出口門120被沖壓空氣出口 I 12處的沖壓空氣出口門致動器122控制。沖壓空氣風扇110可用來增加通過沖壓空氣冷卻系統(tǒng)100的沖壓空氣118的流速。替代地,如圖2所示,沖壓空氣118可繞過沖壓空氣風扇110通過沖壓空氣風扇殼體138。電動機124驅動沖壓空氣風扇110,并且可以使用速度傳感器126來控制電動機124。電動機124可接收從沖壓進口集管104吸入的沖壓風扇軸承冷卻流128。沖壓空氣冷卻系統(tǒng)100還可包括止回閥130以控制過壓條件。在一個實施例中,熱交換器組件106包括初級熱交換器106A、次級熱交換器106B、三級熱交換器106C和四級熱交換器106D。來自初級熱交換器106A的冷卻流148可用于冷卻各種熱負載并且可被進一步分接出來作為座艙空氣壓縮機(CAC) 132的軸承冷卻供給,座艙空氣壓縮機132帶有被導向到沖壓出口集管108的CAC軸承冷卻返回部134。集水器溢流排放管136也被導向到沖壓出口集管108。
[0015]圖2是圖1的沖壓空氣冷卻系統(tǒng)100的實施例的透視圖。熱交換器組件106被聯接到沖壓進口集管104和沖壓出口集管108。沖壓出口集管108接收通過熱交換器組件106的被加熱沖壓空氣。沖壓出口集管108還從CAC軸承冷卻返回部134接收被加熱的軸承冷卻供給返回物。沖壓出口集管108也可接收集水器溢流排放管136處的水。沖壓空氣風扇殼體138經由夾具144被聯接到沖壓出口集管108并且可接收被加熱的沖壓空氣、被加熱的軸承冷卻供應返回空氣以及水的組合。沖壓空氣風扇殼體138包括圖1的沖壓空氣風扇110、電動機124和速度傳感器126。沖壓出口集管108還包括用于包裝控制單元(packcontrol unit) 142的安裝支架140。包裝控制單元142可包括用以控制沖壓空氣冷卻系統(tǒng)100的電器元件的電子設備,如圖1的沖壓空氣進口門致動器116、沖壓空氣出口門致動器122和/或電動機124。
[0016]圖3是圖1和2的沖壓空氣冷卻系統(tǒng)100的沖壓出口集管108的透視圖。在一個實施例中,沖壓出口集管108基本由復合材料形成,如碳-雙馬來酰亞胺。沖壓出口集管108包括整體形成的多個加強部,其提高沖壓出口集管108的結構完整性并減少屈曲。沖壓出口集管108的下表面302包括第一加強部304。沖壓出口集管108的中間部分306包括第二加強部308、第三加強部310和第四加強部312。如圖3和5中所示,第一到第四加強部304、308、310、312各自包括一對漸縮區(qū)域305。沖壓出口集管108的第一側面314包括第五加強部316,并且位于沖壓出口集管108的相對側上的第二側面315包括第六加強部317,如分別在圖4B和4A中最佳看到的。第五加強部316包括第一對漸縮區(qū)域319并且第六加強部317包括第二對漸縮區(qū)域321。加強部304、308、310、312、316和317大致為矩形形狀。漸縮區(qū)域305、319和321為復合材料的層接合部(ply layup)提供基本平滑的過渡。
[0017]沖壓出口集管108還包括熱交換器安裝凸緣318以將沖壓出口集管108聯接到圖1和2中的熱交換器組件106。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五和第六加強部316和317被定向為基本垂直于熱交換器安裝凸緣318。被定位在沖壓出口集管108的下表面302和中間部分306之間的沖壓空氣風扇安裝凸緣320提供了通過圖2的沖壓空氣風扇殼體138的旁通流動路徑。一對安裝支撐區(qū)域323還支撐沖壓空氣風扇殼體138到沖壓出口集管108的聯接。沖壓出口集管108的前表面325上的沖壓空氣風扇安裝頸322提供了通過圖1的沖壓空氣風扇110的流動路徑。安裝套環(huán)327被固定到沖壓空氣風扇安裝頸322。集水器溢流排放管凸部324被連結到沖壓出口集管108的沖壓出口集管主體326并被構造成從圖1的集水器溢流排放管136接收水。CAC軸承冷卻返回部134被連結到沖壓出口集管108的沖壓出口集管主體326。
[0018]在一個實施例中,如圖4A和4B所示,沖壓出口集管108包括若干變化厚度的區(qū)域。沖壓出口集管108的不同區(qū)域內的變化的層數平衡了在形成沖壓出口集管108的復合結構時考慮的壓力、溫度、流量、重量、環(huán)境和結構因素。下表面302和第一加強部304各自具有約0.1232英寸(0.3193厘米)的厚度。中間部分306、第三加強部310、第五加強部316和第二對漸縮區(qū)域321各自具有約0.154英寸(0.3912厘米)的厚度。第二加強部308、第四加強部312、第一對漸縮區(qū)域319各自具有約0.1694英寸(0.4303厘米)的厚度。第一側面314、CAC軸承冷卻返回部134和沖壓出口集管后表面330各自具有約0.1078英寸(0.2738厘米)的厚度。第二側面315和第六加強部317各自具有約0.1386英寸(0.3520厘米)的厚度。熱交換器安裝凸緣318和一對安裝支撐區(qū)域323各自具有約0.1848英寸(0.4694厘米)的厚度。前表面325和安裝支架140各自具有約0.0616英寸(0.1565厘米)的厚度。沖壓出口集管主體326具有約0.0924英寸(0.2347厘米)的厚度。
[0019]在一個實施例中,中間部分306與下表面302的厚度比在1.18和1.33之間。第三加強部310與第一加強部304的厚度比在1.18和1.33之間。中間部分306與前表面325的厚度比在2.29和2.74之間。第二加強部308與第三加強部310的厚度比在1.04和1.16之間。第四加強部312與第三加強部310的厚度比在1.04和1.16之間。第二側面315與第一側面314的厚度比在1.20和1.38之間。第二側面315與沖壓出口集管主體326的厚度比在1.4和1.61之間。第五加強部316與第六加強部317的厚度比在1.05和1.18之間。第五加強部316與第一側面314的厚度比在1.34和1.52之間。第二對漸縮區(qū)域321與第六加強部317的厚度比在1.05和1.18之間。
[0020]熱交換器安裝凸緣318與沖壓出口集管主體326的厚度比在1.88和2.14之間。第一對漸縮區(qū)域319與第五加強部316的厚度比在1.04和1.16之間。第一對漸縮區(qū)域319與第二對漸縮區(qū)域321的厚度比在1.04和1.16之間。一對安裝支撐區(qū)域323與下表面302的厚度比在1.42和1.59之間。沖壓出口集管主體326與前表面325的厚度比在
1.35和1.67之間。下表面302和沖壓出口集管主體326的厚度比在1.24和1.44之間。沖壓出口集管主體326與安裝支架140的厚度比在1.35和1.67之間。CAC軸承冷卻返回部134與沖壓出口集管主體326的厚度比在1.08和1.27之間。沖壓出口集管后表面330與沖壓出口集管主體326的厚度比在1.08和1.27之間。
[0021]在一個實施例中,沖壓出口集管108包括在各種安裝點上的初級和次級保持特征物。例如,如圖3-4B所示,使用諸如粘合劑的初級保持特征物以及諸如鉚釘或螺栓的次級保持特征物將安裝套環(huán)327連結到沖壓空氣風扇安裝頸322。使用諸如粘合劑的初級保持特征物和諸如鉚釘或螺栓的次級保持特征物將CAC軸承冷卻返回部134連結到沖壓出口集管108的沖壓出口集管主體326。類似地,使用諸如粘合劑的初級保持特征物和諸如鉚釘或螺栓的次級保持特征物將集水器溢流排放管凸部324連結到沖壓出口集管108的沖壓出口集管主體326。還使用諸如粘合劑的初級保持特征物和諸如鉚釘或螺栓的次級保持特征物將安裝支架140連結到沖壓出口集管108的沖壓出口集管主體326??梢允褂弥T如粘合劑的初級保持特征物和諸如鉚釘或螺栓的次級保持特征物將安裝支架140的一個支腿328 (在圖4B和6中最佳地看到)連結到CAC軸承冷卻返回部134。
[0022]次級保持特征物的分布圖案可根據特征物的不同而變化。例如,如圖6所示,次級保持特征物332被非均勻地間隔以將CAC軸承冷卻返回部134連結到第一側面314、沖壓出口集管主體326以及沖壓出口集管后表面330。在一個實施例中,在CAC軸承冷卻返回部134連結第一側面314的地方,次級保持特征物332被間隔開大約2.8英寸(7.11厘米),而在CAC軸承冷卻返回部134連結沖壓出口集管主體326和沖壓出口集管后表面330的地方,次級保持特征物332被間隔開大約6.5英寸(16.51厘米)。如圖7所示,將安裝套環(huán)327連結到沖壓空氣風扇安裝頸322的次級保持特征物334的分布圖案是基本均勻的并且包括圍繞安裝套環(huán)327的周邊被間隔開大約60度的六個次級保持特征物334。
[0023]如圖8所示,熱交換器安裝凸緣318包括約0.375英寸(厘米)的半徑R1。多個支撐構件336被聯接在加強部308、312和熱交換器安裝凸緣318的半徑Rl之間,如圖5和8所示。支撐構件336還提高了沖壓出口集管108的結構剛度。
[0024]一種用于在圖1和2的沖壓空氣冷卻系統(tǒng)100中安裝沖壓出口集管108的方法包括將圖2的沖壓空氣風扇殼體138聯接到圖3的沖壓出口集管108的沖壓空氣風扇安裝凸緣320并且聯接到沖壓空氣風扇安裝頸322。夾具144可被安裝在安裝套環(huán)327上以相對于沖壓空氣風扇安裝頸322保持沖壓空氣風扇殼體138。包裝控制單元142被安裝到沖壓出口集管108的安裝支架140。沖壓出口集管108的熱交換器安裝凸緣318被聯接到熱交換器組件106。CAC軸承冷卻返回部134被聯接到CAC 132。集水器溢流排放管凸部324被聯接到集水器溢流排放管I 36。也可實施額外的連接和安裝后檢查。
[0025]雖然僅結合有限數量的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做了詳細描述,但是應該容易理解的是,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所公開的這種實施例。相反,本發(fā)明可被修改以包括之前未描述但與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相符合的任意數量的變化、改變、替換或等同布置。此外,雖然已經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各種實施例,但是可以理解的是本發(fā)明的方面可僅包括所描述的實施例中的一些。因此,本發(fā)明不應被視為受到前面描述的限制,而是僅受限于所附權利要求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沖壓出口集管,包括: 沖壓出口集管主體; 沖壓空氣風扇安裝頸和沖壓空氣風扇安裝凸緣,所述沖壓空氣風扇安裝頸和沖壓空氣風扇安裝凸緣被構造成將所述沖壓出口集管聯接到沖壓空氣風扇殼體; 熱交換器安裝凸緣,所述熱交換器安裝凸緣被構造成將所述沖壓出口集管聯接到熱交換器組件; 下表面,所述下表面包括第一加強部;以及 中間部分,所述中間部分包括第二加強部、第三加強部和第四加強部,其中,所述沖壓空氣風扇安裝凸緣被定位在所述下表面和所述中間部分之間,并且所述第二加強部與所述第三加強部的厚度比在1.04和1.16之間,所述第四加強部與所述第三加強部的厚度比在1.04和1.16之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沖壓出口集管,其中,所述中間部分與所述下表面的厚度比在1.18和1.33之間,并且所述第三加強部與所述第一加強部的厚度比在1.18和1.33之間。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沖壓出口集管,其中,所述沖壓空氣風扇安裝頸在所述沖壓出口集管的前表面上,所述中間部分與所述前表面的厚度比在2.29和2.74之間;并且所述沖壓出口集管主體與所述前表面的厚度比在1.35和1.67之間。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沖壓出口集管,還包括: 第一側面,所述第一側面包括第五加強部,所述第五加強部包括第一對漸縮區(qū)域;以及· 第二側面,所述第二側面位于所述沖壓出口集管的相對于所述第一側面的相對側上,所述第二側面包括第六加強部,所述第六加強部包括第二對漸縮區(qū)域,其中,所述第二側面與所述第一側面的厚度比在1.20和1.38之間;所述第二側面與所述沖壓出口集管主體的厚度比在1.4和1.61之間;所述第五加強部與所述第六加強部的厚度比在1.05和1.18之間;所述第五加強部與所述第一側面的厚度比在1.34和1.52之間;并且所述第二對漸縮區(qū)域與所述第六加強部的厚度比在1.05和1.18之間。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沖壓出口集管,其中,所述第一對漸縮區(qū)域與所述第五加強部的厚度比在1.04和1.16之間,并且所述第一對漸縮區(qū)域與所述第二對漸縮區(qū)域的厚度比在1.04和1.16之間。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沖壓出口集管,其中,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加強部各自包括一對漸縮區(qū)域,并且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加強部大致為矩形形狀。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沖壓出口集管,其中,所述熱交換器安裝凸緣與所述沖壓出口集管主體的厚度比在1.88和2.14之間,并且所述下表面和所述沖壓出口集管主體的厚度比在1.24和1.44之間。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沖壓出口集管,還包括: 冷卻返回部,所述冷卻返回部被初級保持特征物和次級保持特征物連接到所述沖壓出口集管主體和所述沖壓出口集管后表面,其中,所述冷卻返回部與所述沖壓出口集管主體的厚度比在1.08和1.27之間,并且所述沖壓出口集管后表面與所述沖壓出口集管主體的厚度比在1.08和1.27之間;以及 安裝支架,所述安裝支架包括多個支腿,其中,所述安裝支架的至少一個支腿被連結到所述冷卻返回部,并且所述沖壓出口集管主體與所述安裝支架的厚度比在1.35和1.67之間。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沖壓出口集管,其中,所述沖壓出口集管基本由復合材料形成并且還包括: 集水器溢流排放管凸部,所述集水器溢流排放管凸部被初級保持特征物和次級保持特征物連結到所述沖壓出口集管主體;以及 安裝套環(huán),所述安裝套環(huán)被初級保持特征物和次級保持特征物連結到所述沖壓空氣風扇安裝頸,其中,所述初級保持特征物為粘合劑并且所述次級保持特征物為以下中的一種或多種:螺栓和鉚釘。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沖壓出口集管,還包括一對安裝支撐區(qū)域以支撐所述沖壓空氣風扇殼體到所述沖壓出口集管的聯接,其中,所述一對安裝支撐區(qū)域與所述下表面的厚度比在1.42和1.59之間。
11.一種在沖壓空氣冷卻系統(tǒng)中安裝沖壓出口集管的方法,包括: 將沖壓空氣風扇殼體聯接到沖壓出口集管的沖壓空氣風扇安裝頸和沖壓空氣風扇安裝凸緣,所述沖壓出口集管還包括: 沖壓出口集管主體; 熱交換器安裝凸緣; 下表面,所述下表面包括第一加強部;和 中間部分,所述中間部分包括第二加強部、第三加強部和第四加強部,其中,所述沖壓空氣風扇安裝凸緣被定位在所述下表面和所述中間部分之間,并且所述第二加強部與所述第三加強部的厚度比在1.04和1.16之間,所述第四加強部與所述第三加強部的厚度比在1.04和1.16之間;以及將所述熱交換器安裝凸緣聯接到所述熱交換器組件。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中間部分與所述下表面的厚度比在1.18和1.33之間,并且所述第三加強部與所述第一加強部的厚度比在1.18和1.33之間。
13.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沖壓出口集管還包括: 第一側面,所述第一側面包括第五加強部,所述第五加強部包括第一對漸縮區(qū)域;以及 第二側面,所述第二側面位于所述沖壓出口集管的相對于所述第一側面的相對側上,所述第二側面包括第六加強部,所述第六加強部包括第二對漸縮區(qū)域,其中,所述第二側面與所述第一側面的厚度比在1.20和1.38之間;所述第二側面與所述沖壓出口集管主體的厚度比在1.4和1.61之間;所述第五加強部與所述第六加強部的厚度比在1.05和1.18之間;所述第五加強部與所述第一側面的厚度比在1.34和1.52之間;所述第二對漸縮區(qū)域與所述第六加強部的厚度比在1.05和1.18之間。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對漸縮區(qū)域與所述第五加強部的厚度比在1.04和1.16之間;所述第一對漸縮區(qū)域與所述第二對漸縮區(qū)域的厚度比在1.04和1.16之間;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加強部各自包括一對漸縮區(qū)域;并且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加強部大致為矩形形狀。
15.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還包括: 將包裝控制單元安裝到所述沖壓出口集管的安裝支架,其中,所述沖壓出口集管主體與所述安裝支架的厚度比在1.35和1.67之間。
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還包括: 將所述沖壓出口集管的座艙空氣壓縮機軸承冷卻返回部聯接到座艙空氣壓縮機,其中,所述安裝支架由多個支腿構成,并且所述安裝支架的至少一個支腿被連結到所述座艙空氣壓縮機軸承冷卻返回部。
17.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安裝支架的至少一個支腿被初級保持特征物和次級保持特征物連結到所述沖壓出口集管主體,并且所述座艙空氣壓縮機軸承冷卻返回部被初級保持特征物和次級保持特征物連結到所述沖壓出口集管主體和所述沖壓出口集管后表面,其中,所述初級保持特征物為粘合劑,并且所述次級保持特征物為以下中的一種或多種:螺栓和鉚釘。
18.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座艙空氣壓縮機軸承冷卻返回部與所述沖壓出口集管主體的厚度比在1.08和1.27之間,并且所述沖壓出口集管后表面與所述沖壓出口集管主體的厚度比在1.08和1.27之間。
19.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還包括: 將集水器溢流排放管聯接到所述沖壓出口集管的集水器溢流排放管凸部,其中,所述集水器溢流排放管凸部被初級保持特征物和次級保持特征物連結到所述沖壓出口集管的沖壓出口集管主體;以及 將夾具安裝在安裝套環(huán)上以相對于所述沖壓空氣風扇安裝頸保持所述沖壓空氣風扇殼體,其中,所述安裝套環(huán)被初級保持特征物和次級保持特征物連結到所述沖壓空氣風扇安裝頸。
20.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沖壓出口集管基本由復合材料形成,并且所述沖壓出口集管還包括一對安裝支撐區(qū)域以支撐所述沖壓空氣風扇殼體到所述沖壓出口集管的聯接,其中,所述一對安裝支撐區(qū)域與所述下表面的厚度比在1.42和1.59之間;所述熱交換器安裝凸緣與所述沖壓出口集管主體的厚度比在1.88和2.14之間;并且所述下表面與所述沖壓出口集管主體的厚度比在1.24和1.44之間;并且進一步其中,所述沖壓空氣風扇安裝頸在所述沖壓出口集管的前表面上,所述中間部分與所述前表面的厚度比在.2.29和2.74之間;并且所述沖壓出口集管主體與所述前表面的厚度比在1.35和1.67之間。
【文檔編號】B64D33/00GK103587703SQ201310321287
【公開日】2014年2月19日 申請日期:2013年6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8月15日
【發(fā)明者】J·D·卡思伯特 申請人:哈米爾頓森德斯特蘭德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