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輕型三輪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三輪車,特別是一種前部造型象摩托、后斗可折起的輕型三輪車。
目前,市場上銷售的三輪車大多老式落后,前輪很大,車斗體積笨重。這些三輪車的車把及鞍座采取自行車的格式,車把細小彎長,直立式鞍座高達800毫米,老人、婦女上下均不方便,而且三角式的鞍座接觸面太小,乘騎時易壓迫局部肌膚筋骨而引起疲勞。同時,老式三輪車沒有照明燈和轉(zhuǎn)向指示燈,不能夜晚行駛;也沒有反光鏡,不易觀察身后車輛與行人;更沒有變速裝置,要接送兒童又沒有座位和護欄;特別是車斗固定設(shè)置在后面,當空載時顯得累贅和粗笨,停放時占地面積太多。另外,人力三輪車遇有負重或上坡時,往往感到體力不足難以前行;而用油的機動三輪車價格貴、噪音大、污染環(huán)境;殘疾人專用輪椅車又不適合健康居民使用。
為了克服現(xiàn)有三輪車的缺點,減少笨重的體積,降低騎乘重心,消除三角形鞍座的壓迫感,補足使用功能的不足,解決占地面積大的矛盾,需要在三輪車方面開拓新的領(lǐng)域和思路,取得更好的技術(shù)性突破。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要為中老年人、婦女(尤其是有孩子的母親)、行動不便及體弱者、小商販和有小額運輸事務(wù)的學校、醫(yī)院、打印社、機關(guān)等事業(yè)單位,以及操辦買米買菜、買煤換氣的千萬個家庭,提供一種既先進又實用、上下方便、乘騎舒適、走能變速、停能歇腳、帶孩有折椅、遇坡可助力、行車安全、晝夜兩用、空斗時占地長度比自行車還短的新式輕型三輪車。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構(gòu)成的,它是由正前方一個較小的從動輪和后面兩個套于同一軸上的主動輪組成立地支撐點,各輪之間用車把和低矮梁架連接而成,其特征在于梁架上和前后輪上半部分及車把覆蓋有流線型外殼;車把的中部寬厚平滑;正上方向前凸起并內(nèi)裝照明燈,把上兩端置反光鏡和手動閘,把下兩側(cè)設(shè)有小型轉(zhuǎn)向指示燈;在梁架上方后部有一個方形平面軟體鞍座,座位下有帶鎖的暗藏行李箱,箱下可安置蓄電池與助動電機,座后立有靠背;梁下中部設(shè)有左右兩塊踏板,腳蹬加長并帶彎檔,中軸前移;花盤和飛輪有大、小變速檔次;后軸上連接一個可向上折起的掛斗,斗內(nèi)有可折疊的小椅座,斗尾有反光板和轉(zhuǎn)向指示燈,斗下有能收攏的小支輪。
本實用新型的三輪車與原有的三輪車相比,有很多顯著的優(yōu)點,新車矮小輕便,易于上下;座墊尺寸得體,寬松柔軟,后有靠背、下有踏板,無論騎乘或停坐都能舒適享受,座下有帶鎖的暗箱,便于收藏提包、行李、雨衣等物品;本車軸線以上罩有光滑外殼,既防止灰塵上揚而有利于清潔衛(wèi)生,又美觀實用不致于夾鉤住衣裙,還能減少零件生銹;由于加裝照明燈和轉(zhuǎn)向指示燈,夜晚也能騎用;因添上了反光鏡,不必回頭就能看見車后動靜;車斗內(nèi)附設(shè)有折椅,解決了母親用三輪車不好帶孩子、用自行車帶孩子又很不安全的大問題;掛斗不用時能夠折攏豎立起來,克服了空斗占地面積大的矛盾;采用車把式鋼絲抱閘,比操作梁上扳閘更方便快捷。總之,本實用新型三輪車克服了老式車笨、大、丑的弱點,保留了原三輪車穩(wěn)當不倒、好學易騎、斗能載貨的優(yōu)勢,綜合地借鑒吸收了摩托車的優(yōu)美造型與齊全功能、自行車的輕便靈活和無污染、占地少等特點,巧妙地將自行車、三輪車、摩托車三種車的優(yōu)點有機地融合成一個整體,開創(chuàng)了一種精巧美觀、舒適多用、平穩(wěn)安全的新式乘載工具。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結(jié)構(gòu)可由以下的實施例及附
圖1、圖2給出。
圖1、圖2是本實用新型提出的輕型三輪車的主視圖的俯視圖。
如附圖所示,這是一種前部造型象輕騎摩托、后斗可繞軸向上折起的三輪車。前車輪〔1〕選用普通含內(nèi)外胎、由鋼圈條幅組成的微型自行車輪或小輕騎摩托的前輪,在前輪軸承外裝上前叉,叉上接一弧形車把〔4〕,車把兩端各安一個平面或凸面反光鏡〔3〕,車把前側(cè)裝操縱鋼絲抱閘的小把手〔5〕。后面兩個主動輪直接選用市場上出售的外徑500毫米左右的小車輪,但穿過輪子的長軸要改短到合適的程度;然后按圖上形狀和比例用鋼管焊接梁架〔8〕,其中后軸上方的支柱與平梁之間的夾角約保持60度,梁的后部要呈三角形叉開,以便分別用螺栓將下梁固定在后軸兩側(cè),上梁叉口焊個方框平架,留待裝鞍座用。各輪上半部、梁架及車把上,覆蓋由塑料片、玻璃鋼或金屬片制成的流線型外殼,但要注意龍頭部分應使固定者與活動者恰到好處地分離。梁架后部空間的利用;上層裝一個呈長方體、能前后微調(diào)移動(以便適應各人腿腳長短不一的要求)的鐵皮制或五合板木制行李箱〔12〕,箱頂面層做為可從正前方打開并能上鎖的箱門,箱門板下用鋼條或硬木條加固,四周鉆幾個小孔,用以將泡沫座墊〔10〕的底層通過線繩穿越小孔而連結(jié)扎牢??勘场?1〕的邊框用鍍鐵管或不銹鋼管彎曲制成,其間飾以加膜背板,板上鋪設(shè)彈性泡沫塑料及面革材料,用鐵環(huán)和螺栓將邊框連接在梁架和鐵皮箱尾部即成(必要時可拆卸),也可制成能旋轉(zhuǎn)的折疊式。箱下空間可焊個能開能合的條框小格架,以備放入蓄電池,蓄電池可用海王牌無毒副型的;助動電機〔13〕裝在后軸上方,用皮帶輪或鏈條與后軸上單設(shè)的飛輪相連,控制開關(guān)鈕可安在手把上?;ūP〔6〕及飛輪〔14〕可選用有大、小檔次的自行車變速型產(chǎn)品加以修改使用;鏈條選用市上小三輪常用的,但要根據(jù)長短進行增減調(diào)節(jié)。腳蹬〔7〕接觸面要加長并緊蓋一層有凸凹紋飾的橡膠面皮,其蹬框的后跟彎成90度,后跟高30~40毫米左右,以能擋住腳跟不滑落為準。以鋼筋或小鋼管彎成前小后大的方形平坦框架,將起頭壓扁,用加墊片的大半個軸瓦預留間隙地扣牢在后軸杠上,再在平架上焊一個大小相當、左右和前方有邊的鐵皮貨斗,斗后的一邊作成可開啟狀,能折攏的掛斗〔16〕就作成了。斗的圍護欄〔15〕可用尼龍繩網(wǎng)或粗鐵絲制成能收攏能撐開的形狀。選幾根小木條和兩塊彈性泡沫及面料,按圖上箭頭方向釘成活動的方型小折椅〔17〕,再把椅的兩只后腳釘牢(或用螺栓緊固)在斗尾內(nèi)部即成。斗下小支輪〔18〕可選用手推車或殘疾車的小輪稍加改制作成,為防前后晃動,行駛時可用活鉤與斗底搭成直角,不用時折攏。
按照人體身材、體力和用戶載貨量的不同需要,本實用新型三輪車掛斗可分大、中、小不同型號,斗長可在300~1000mm之間,斗寬可在250~600mm之間。前輪外直徑可在200~500mm之間,一般選用外徑360mm;后輪外徑可在360~600mm之間,一般選用外徑500mm;前、后輪之間軸距900~1300mm,一般選用1100mm為佳;后面兩輪之間間隔為250~600mm,一般平地可用300mm。車把距地高度可在650~950mm之間,一般用750~800mm;座墊距地高度可在500~700mm之間,一般采用580mm高;左右踏板的尺寸各為長300mm、寬100mm左右,踏板距地高度190mm左右;反光鏡尺寸為長110mm、寬90mm,可以為梯形,也可以為園形、長方形。掛斗豎起來后,本三輪車全長一般為1580mm左右。本實用新型三輪車主要金屬零部件和外殼,可分別采取選用噴漆、電鍍、琺瑯、靜電噴涂粉末涂料等工藝手段進行裝飾。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三輪車,具體指一種前部造型象摩托、后斗可折起的輕型三輪車,其特征在于前輪[1]及后輪上半部分和車把部分復蓋有流線型外殼;車把[4]中間部分寬厚平滑,正上方向前略凸起并裝有照明主燈[2]、把下兩側(cè)設(shè)有小型轉(zhuǎn)向指示燈;梁架[8]低矮并罩有馬鞍型外殼;腳蹬[7]位置前移,蹬面加長并帶有后跟彎檔;鞍座[6]寬平并呈方形,座內(nèi)填泡沫塑料或設(shè)彈簧等軟性材料,座后立有硬邊軟體可拆卸的靠背[11];梁架下方置有左右兩塊踏板[9];車尾在后軸上連接一掛斗[16];座腔上部辟為帶鎖的暗藏行李箱[12],下部可安置蓄電池及助動電機[13]。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三輪車,其特征為所說的外殼材料指塑料、玻璃鋼及金屬。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三輪車,其特征為車把上豎立左右兩個反光鏡〔3〕,把端各有一個手閘〔5〕。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三輪車,其特征為前輪〔1〕小而寬厚、后面兩個主動輪直徑稍大但較薄。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三輪車,其特征為花盤〔6〕與飛輪〔14〕有大、中、小檔次,通過轉(zhuǎn)換鏈條位置來實現(xiàn)變速。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三輪車,其特征為車后掛斗〔16〕可按后軸為圓心轉(zhuǎn)動,能向上折起80度;斗內(nèi)后部沒有可折疊的小椅座〔17〕,斗邊有能折攏能撐開的粗軟繩或鐵絲圍護欄〔15〕,斗后有尾燈及轉(zhuǎn)向指示燈,斗底置一能收能立的小支輪〔18〕。
專利摘要本輕型三輪車涉及一種三輪車,特別是一種前部造型象摩托、后斗可折起的三輪車。它解決了原三輪車座位高而小、無燈夜難行及粗笨占地大等問題。本實用新型三輪車的特征在于前輪小,鞍座低矮寬平并有靠背,座下有行李箱,腳蹬加長并帶彎擋,腳下置踏板,車把、梁架和輪上半部覆蓋流線型外殼,把上安有手閘、反光鏡和照明燈,車后掛斗可折起,斗內(nèi)設(shè)小折椅,斗下有支輪,可附設(shè)助動電機。適于帶孩婦女和中老年人、體弱者騎乘及家庭、單位輕便運貨。
文檔編號B62K27/00GK2189110SQ9320802
公開日1995年2月8日 申請日期1993年3月26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1993年3月26日
發(fā)明者劉北撤, 許佳 申請人:劉北撤, 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