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是關于剎車裝置,尤指一種油壓式時差剎車裝置,藉由騎士或駕駛人的一次剎車動作,第一泵機構的第一活塞到達設定位移的距離的時間差內,即會加入并同時推動第二泵機構的第二活塞以產(chǎn)生位移,并輸出第二剎車制動力至前輪剎車器,如此,得以騎士或駕駛人的一次剎車動作,藉由第一泵機構與第二泵機構一開始產(chǎn)生時間差的第一剎車制動力及第二剎車制動力,讓后輪剎車器與前輪剎車器產(chǎn)生時間差的剎車動作,再于之后讓第二泵機構所生的第二剎車制動力大于第一泵機構所生的第一剎車制動力,以加大前輪剎車器的剎車力道,更可提升車輛的剎車效能與安全性的創(chuàng)新。
背景技術:
目前各類車輛之剎車系統(tǒng),如汽車,前、后輪的剎車器乃是藉由一總泵同時驅動前、后輪剎車器對應的油壓輸出管以產(chǎn)生剎車制動力,由于引擎前置的結果,駕駛人的一次剎車動作,總泵雖同時驅動前、后輪的剎車油壓輸出管以產(chǎn)生剎車制動力,卻因為后輪距離總泵較前輪遠的因素,造成前輪剎車器已開始剎車的動作時,后輪剎車器才開始剎車等慢半拍的問題,更由于大部分車輛均采后輪傳動結構,造成前輸開始剎車了,后輪仍繼續(xù)輸出大動能的結果,易造成車輛甩尾的危險因子。
至于二輪的機車、自行車,由于前、后輪的剎車操作組件各自分布于把手的左、右側,因此,對于前輪或后輪的剎車動作,取決于騎士自行操作的結果,為此,亦會因騎士操作上的錯誤,造成不可挽回的結果,如常見的因為剎車操作的錯誤,誤先啟動前輪剎車器,致使后輪動力繼續(xù)輸出的結果,造成重大的摔車事故。
故而,如能由駕駛人或騎士的單一剎車動作,以藉由時間差的剎車結果,讓后輪剎車器先行運作,再讓前輪剎車器逾時兼差內接續(xù)運作,即可改善前述前、后輪剎車器動作優(yōu)先級的問題,并提升車輛或機車或自行車或代步車或其他各類車輛的剎車安全性,本發(fā)明者即是針對目前各類車輛的剎車驅動的缺點,加以研究,乃發(fā)明本案。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乃是提供一種油壓式時差剎車裝置,至少包含:
驅動機構,設推動塊,藉由驅動機構得以驅動推動塊產(chǎn)生設定的位移量;
第一泵機構,設第一活塞,前述第一活塞的一面并與前述驅動機構的推動塊保持接觸狀,前述驅動機構的推動塊得實時驅動第一泵機構的第一活塞以輸出第一剎車制動力至后輪剎車器;
第二泵機構,設第二活塞,前述第二活塞并與前述驅動機構的推動塊保持一定的距離,于前述第一泵機構到達設定的位移距離的時間差內,前述驅動機構的推動塊將再加入并同時驅動第二泵機構的第二活塞以輸出第二剎車制動力至前輪剎車器;
藉由驅動機構的推動塊實時驅動第一泵機構的第一活塞以輸出第一剎車制動力至后輪剎車器,產(chǎn)生第一剎車制動力,當?shù)谝槐脵C構的第一活塞到達設定位移的距離的時間差內,即會加入并同時推動第二泵機構的第二活塞以產(chǎn)生位移,并輸出第二剎車制動力至前輪剎車器,如此,得以騎士或駕駛人的一次剎車動作,藉由第一泵機構與第二泵機構一開始產(chǎn)生時間差的第一剎車制動力及第二剎車制動力,讓后輪剎車器與前輪剎車器產(chǎn)生時間差的剎車動作,再于之后讓第二泵機構所生的第二剎車制動力大于第一泵機構所生的第一剎車制動力,以加大前輪剎車器的剎車力道,更能提升車輛的剎車效能與安全性。
本發(fā)明的油壓式時差剎車裝置,其中驅動機構乃是與剎車操作組件鏈接,藉由騎士或駕駛人操作剎車操作組件時,讓前述驅動機構足以產(chǎn)生適當 的動能,以驅動推動塊產(chǎn)生一定的位移。
本發(fā)明的油壓式時差剎車裝置,其中驅動機構乃是藉由一杠桿與驅動桿的一端互相連結,藉由杠桿動力以讓驅動桿產(chǎn)生推力的動能,以讓推動塊產(chǎn)生設定的位移距離。
本發(fā)明的油壓式時差剎車裝置,其中驅動機構的推動塊是設置于殼體的腔室最上方,讓推動塊足以產(chǎn)生設定的位移量。
本發(fā)明的油壓式時差剎車裝置,其中第一泵機構的第一活塞與驅動機構的推動塊維持一定的接觸狀。
本發(fā)明的油壓式時差剎車裝置,其中第二泵機構的第二活塞與驅動機構的推動塊保持一定的距離。
本發(fā)明的油壓式時差剎車裝置,其中第一泵機構的第一活塞所設的第一腔室與第二泵機構的第二活塞所設的第二腔室的直徑不同。
本發(fā)明的油壓式時差剎車裝置,其中第一泵機構設第一油量補給裝置,并以一調節(jié)閥適時調節(jié)第一腔室內的油量,并讓第一輸出管內的空氣得以釋出于該第一油量補給裝置,保持第一腔室內液壓油的質量與適當?shù)臏囟取?/p>
本發(fā)明的油壓式時差剎車裝置,其中第二泵機構側設第二油量補給裝置,并以一調節(jié)閥適時調節(jié)第二腔室內的油量,并讓第二輸出管內空氣得以釋出于該第二油量補給裝置,保持第二腔室內液壓油的質量與適當?shù)臏囟取?/p>
本發(fā)明的油壓式時差剎車裝置,藉由驅動機構的推動塊先行驅動第一泵機構的第一活塞產(chǎn)生第一剎車制動力,以對后輪剎車器產(chǎn)生剎車力,且當?shù)谝槐脵C構的第一活塞到達設定位移的距離的時間差內,即會加入并同時推動第二泵機構的第二活塞以產(chǎn)生位移,并輸出第二剎車制動力至前輪剎車器,如此,得以騎士或駕駛人的一次剎車動作,藉由第一泵機構與第二泵機構一開始產(chǎn)生時間差的第一剎車制動力及第二剎車制動力,讓后輪剎車器與前輪剎車器產(chǎn)生時間差的剎車動作,再于之后讓第二泵機構所生的第二剎車制動力大于第一泵機構所生的第一剎車制動力,以加大前輪剎車器的剎車力道,更可提升車輛的剎車效能與安全性。
本發(fā)明的油壓式時差剎車裝置,得于車輛設置有一或二組的時差剎車裝置,如設置二組時差剎車裝置,則第一組時差剎車裝置的第一泵機構的第一活塞的第一輸出管與第二組時差剎車裝置的第一泵機構的第一活塞的第一輸出管是藉由三通閥連通,可分別或同時輸出第一剎車制動力至車輛的后輪剎車器;第一組時差剎車裝置的第二泵機構的第二活塞的第二輸出管與第二組時差剎車裝置的第二泵機構的第二活塞的第二輸出管是藉由三通閥連通,可分別或同時輸出第二剎車制動力至車輛的前輪剎車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剎車裝置平時狀態(tài)的視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剎車裝置輸出第一剎車制動力的視圖。
圖3是本發(fā)明的剎車裝置于時間差再輸出第二剎車制動力的視圖
圖4是本發(fā)明的安裝示意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驅動機構1、推動塊10、杠桿11、支點110、驅動桿12、活動支點120、桿座13、中孔130、剎車操作組件a1、鋼索線a10
殼體2、腔室20、上壁面21、桿座孔22
第一泵機構3、第一活塞30、第一腔室31、第一復位件32、下壁面310、第一輸出管孔311、第一輸出管313、第一油量補給裝置33、調節(jié)閥330、連通孔314、油料儲存空間331、栓塞332、暫存空間范圍s1、直徑d1、三通閥315
第二泵機構4、第二活塞40、距離d1、第二腔室41、第二復位件42、下壁面410、第二輸出管孔411、第二輸出管413設置、第二油量補給裝置43、調節(jié)閥430、連通孔414、油料儲存空間431、栓塞432、暫存空間范圍s2、直徑d2、三通閥415
后輪煞車器50、前輪剎車器51、剎車油壓制動力p1、剎車油壓制動力 p2
第一組時差剎車裝置b1、第二組時差剎車裝置b2、第二剎車操作組件a2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讓審查員更進一步了解本發(fā)明的油壓式時差剎車裝置,茲依附圖式解說該最佳的實施如下:
如圖1~3,本發(fā)明的油壓式時差剎車裝置,至少包含:驅動機構1,乃是與剎車操作組件a1鏈接,前述驅動機構1設推動塊10,被設置于殼體2的腔室20最上方,且于推動塊10的中心位置設結合槽100,利于與驅動桿11結合。前述驅動機構1再設杠桿11,該杠桿11設支點110,前述杠桿11位于支點110的一端并與剎車操作組件a1的鋼索線a10結合,前述杠桿11位于支點110的另一端則與驅動桿12互相結合成活動支點120。如此,當剎車操作組件a1被啟動時,得以讓驅動桿12產(chǎn)生下壓的推動力量與位移,得藉由驅動機構1所生的推動動能以驅動推動塊10產(chǎn)生設定的位移,且騎士或駕駛人啟動剎車操作組件a1的力量越大,前述驅動桿12所生下壓的推動動能與位移距離越大(如圖2及圖3),讓推動塊10足以產(chǎn)生設定的位移距離,實時驅動第一泵機構3,并于時間差內再驅動第二泵機構4。
如圖1~3,前述驅動機構1的驅動桿12是穿設于具備適當柔韌性的桿座13的中孔130,前述桿座13被安裝于前述殼體2的上壁面21所預留的桿座孔22,前述桿座13是由橡膠材質或硅膠材質制成,以產(chǎn)生適當密閉的效果。
如圖1~3,前述第一泵機構3設第一活塞30,前述第一活塞30的一面并與前述驅動機構1的推動塊10保持接觸狀,前述第一活塞30平時并部分設置于第一腔室31,藉由第一腔室31以維持第一活塞30的運動軌跡。前述第一腔室31內部充填有液壓油,故而乃于前述第一活塞設置有止漏油封或o型環(huán)(因屬現(xiàn)有技術,故圖式之中并未表示),前述第一腔室31內設 第一復位件32,以與前述第一活塞30的另一面保持接觸,前述第一復位件32是由壓縮彈簧或各種彈性體所構成。位于前述第一腔室31的下壁面310并設第一輸出管孔311以為第一輸出管313設置,藉由第一輸出管313內的液壓油得以驅動后輪剎車器50產(chǎn)生剎車制動力。
如圖1~3,前述第一泵機構3設第一油量補給裝置33,得由各類塑料或其他適合的材質制成稍微透光性,方便經(jīng)由目視獲得油料儲存空間的油量;或前述第一油量補給裝置33可與前述殼體2為一體設置或為分開設置,亦無不可。前述第一油料補給裝置33設調節(jié)閥330,位于第一腔室31連通孔314的另一側,藉由前述調節(jié)閥330以調節(jié)或補充第一油料補給裝置33與第一腔室31的液壓油作用。前述第一油量補給裝置33設油料儲存空間331,得藉由一栓塞332被取下而補充或更換油料儲存空間331的液壓油,或栓固以將油料儲存空間331封閉。前述油料儲存空間330并維持一定空間以作為氣體的暫存空間范圍s1,每完成一剎車動作,自第一輸出管313的液壓油回流到第一腔室31所可能產(chǎn)生的氣泡,得經(jīng)由前述調節(jié)閥330進入油料儲存空間330的暫存空間范圍s1內,以保持第一輸出管313內液壓油的質量與適當?shù)臏囟取?/p>
如圖1~3,前述第二泵機構4設第二活塞40,前述第二活塞40并與前述驅動機構1的推動塊10保持一定的距離d1,前述第二活塞40平時并部分設置于第二腔室41,藉由第二腔室41以維持第二活塞40的運動軌跡。前述第二腔室41內部充填有液壓油,故而乃于前述第二活塞設置有止漏油封或o型環(huán)(因屬現(xiàn)有技術,故圖式之中并未表示),前述第二腔室41內設第二復位件42,以與前述第二活塞40的另一面保持接觸,前述第二復位件42是由壓縮彈簧或各種彈性體所構成。位于前述第二腔室41的下壁面410并設第二輸出管孔411以為第二輸出管413設置,藉由第二輸出管413內的液壓油得以驅動前輪剎車器51產(chǎn)生剎車制動力。
如圖1~3,前述第二泵機構4設第二油量補給裝置43,得由各類塑料或其他適合的材質制成稍微透光性,方便經(jīng)由目視獲得油料儲存空間的油 量。前述第二油量補給裝置43可與前述殼體2為一體設置或為分開設置,亦無不可。述第二油料補給裝置43設調節(jié)閥430,是位于第二腔室41連通孔414的另一側,藉由前述調節(jié)閥430以調節(jié)或補充第二油料補給裝置43與第二腔室41的液壓油作用。前述第二油量補給裝置43設油料儲存空間431,得藉由一栓塞432被取下而補充或更換油料儲存空間431的液壓油,或栓固以將油料儲存空間431封閉。前述油料儲存空間430并維持一定空間以作為氣體的暫存空間范圍s2,每完成一剎車動作,自第二輸出管413的液壓油回流到第二腔室41所可能產(chǎn)生的氣泡,得經(jīng)由前述調節(jié)閥430進入油料儲存空間430的暫存空間范圍s2內,得以保持第二輸出管413內液壓油的質量與適當?shù)臏囟取?/p>
如圖1~3,前述實施例的第一泵機構3的第一活塞30所設的第一腔室31的直徑d1與第二泵機構4的第二活塞40所設的第二腔室41的直徑d2不同。前述第二腔室41的直徑d2大于前述第一腔室31的直徑d1,目的是當驅動機構1驅動第一泵機構3于極短的時間差內,加入并同時驅動第二泵機構4時,得以讓第二泵機構4快速產(chǎn)生第二剎車制動力,且于極短時間內,使第二泵機構4的剎車油壓制動力p2大于第一泵機構3的剎車油壓制動力p1。讓前輪剎車器的剎車制動速度比后輪剎車器的剎車制動速度稍快些,讓較晚開始剎車的前輪比起較早開始剎車的后輪有更大的剎車力道。
如圖1~3,本發(fā)明于前述第一泵機構3設第一油量補給裝置33,及于前述第二泵機構4設第二油量補給裝置43,得于克服技術問題后,將前述第一油量補給裝置33與第二油量補給裝置43制成以單一的油量補給裝置,以同時分別供給第一泵機構3的第一腔室31及前述第二泵機構4的第一腔室41的液壓油。
如圖1~3,本發(fā)明亦可于前述第一泵機構3不設第一油量補給裝置33,及于前述第二泵機構4不設第二油量補給裝置43,藉由第一泵機構3的第一腔室31儲存足量的液壓油,及藉由前述第二泵機構4的第一腔室41儲存足夠的液壓油,亦可自達到時間差的剎車制動力的目的。
如圖2,當騎士或駕駛人啟動剎車操作組件a1時,驅動前述驅動機構1時,將使得前述推動塊10產(chǎn)生移動動能以驅動前述第一泵機構3的第一活塞30向下移動并壓縮第一復位件32,并讓第一腔室31內的液壓油經(jīng)由第一輸出管313開始輸出第一剎車制動力至后輪剎車器50,讓后輪剎車器50產(chǎn)生剎車制動力。如圖3,再于第一泵機構3的第一活塞30到達設定位移的距離的時間差內,即會加入并同時推動第二泵機構4的第二活塞40以產(chǎn)生位移,并輸出第二剎車制動力至前輪剎車器51。如此,得以騎士或駕駛人的一次剎車動作,藉由第一泵機構3與第二泵機構4一開始產(chǎn)生時間差的第一剎車制動力及第二剎車制動力,讓后輪剎車器50與前輪剎車器51產(chǎn)生時間差的剎車動作。且如前述,因為第二腔室41的直徑d2大于第一腔室31的直徑d1,故而當驅動機構1驅動第一泵機構3于極短的時間差內再驅動第二泵機構4時,得以讓第二泵機構4快速產(chǎn)生第二剎車制動力,于極短時間內,使第二泵機構4的剎車油壓制動力p2大于第一泵機構3的剎車油壓制動力p1,故而,前述第二泵機構4所生的第二剎車制動力即會大于第一泵機構3所生的第一剎車制動力,足以讓前輪剎車器的剎車制動速度比后輪剎車器的剎車制動速度稍快些,讓較晚開始剎車的前輪比起較早開始剎車的后輪有更大的剎車力道。
本發(fā)明得于自行車、機車、電動代步車等設有把手的車輛或其他車輛設置有一或二組的時差剎車裝置。如圖4,本發(fā)明得設置第一組時差剎車裝置b1及第二組時差剎車裝置b2,且分別藉由剎車操作組件a1及第二剎車操作組件a2分別驅動之,并讓第一組時差剎車裝置b1的第一泵機構3的第一活塞30的第一輸出管313與第二組時差剎車裝置b2的第一泵機構3的第一活塞30的第一輸出管313是藉由三通閥315連通,可分別或同時輸出第一剎車制動力至車輛的后輪剎車器50;第一組時差剎車裝置b1的第二泵機構4的第二活塞40的第二輸出管413與第二組時差剎車裝置b2的第二泵機構4的第二活塞40的第二輸出管413是藉由三通閥415連通,可分別或同時輸出第二剎車制動力至車輛的前輪剎車器51。其目的乃是藉由二組時差 剎車裝置b1、b2作為安全確保的功能,提升行車安全與可靠性。
綜上指陳,本發(fā)明藉由騎士或駕駛人的一次剎車動作,經(jīng)由驅動機構1讓第一泵機構3與第二泵機構4產(chǎn)生時間差的剎車制動力,對于藉由后輪傳動的各類車輛,足以讓后輪剎車器先行對于后輪產(chǎn)生一定的剎車制動力,達到減速之目的,再藉由前輪剎車器的時間差對于前輪產(chǎn)生較后輪更大的剎車制動力,如前述,是取因于第二腔室41的直徑d2大于第一腔室31的直徑d1的結構技術特征,足以提升車輛的剎車效能、安全性與穩(wěn)定性。惟本油壓式時差剎車裝置并非限定于本發(fā)明所提出的圖式態(tài)樣或使用方式,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的適當變化或修飾,皆應視為不脫離本發(fā)明的專利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