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改進的避震童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兒童自行車,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改進的避 震童車。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避震童車的避震效果不夠理想,因此本申請人在先申請了中國專利文獻CN2730731 "避震童車",包括兩個車輪、車身架、后 輪架和避震裝置,后輪架前端與車身架活動連接,車身架末端通過避 震裝置固定在后輪架上,所述避震裝置包括避震彈性元件和連桿緩沖 機構,連桿緩沖機構活動連接于車身架和后輪架之間,避震彈性元件 活動連接于連桿緩沖機構上。所述連桿緩沖機構包括上連桿和下連桿, 上連桿的上端與車身架活動連接,上連桿的下端和下連桿的上端活動 連接,下連桿的下端和后輪架活動連接,避震彈性元件一端與上連桿 活動連接,另一端與下連桿的中部活動連接。所述上連桿呈類"7"字 型。所述避震彈性元件可以采用彈簧,也可以采用避震器,或其它類 似的避震元件。由于設有連桿緩沖機構,因此改善了避震童車的避震 效果。但是,該結構的避震效果還不夠理想,因此還需要對結構進行改 進,進一步的提高避震效果。發(fā)明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對現(xiàn)有技術進行改進,提供一種改進的避震 童車,可以進一步減少彈性元件壓縮時產(chǎn)生的反向作用力,讓使用者 感覺更舒適,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本實用新型的改進的避震童車,包括至少兩個車輪、車身架、車 座、后輪架和避震裝置,車座固定在車身架上,后輪架前端與車身架 活動連接,車身架末端通過避震裝置固定在后輪架上,避震裝置包括避震彈性元件和連桿緩沖機構,連桿緩沖機構包括上連桿和下連桿, 上連桿的上端與車身架活動連接,上連桿的下端和下連桿的上端活動 連接,下連桿的下端和后輪架活動連接,避震彈性元件一端與上連桿 活動連接,避震彈性元件另一端與下連桿的中部活動連接,其特征在 于所述下連桿下端的兩側分別設有一個套筒,各套筒均可轉動的套 在后輪架上。由于設有這兩個套筒,因此下連桿下端與后輪架的連接 更加穩(wěn)定,避震彈性元件能夠得到更好的支撐,進一步減少了車身架 受到的反向作用力,讓使用者感覺更舒適。所述車輪的數(shù)目為三個,包括一個前車輪和兩個后車輪,兩個后車輪分別可轉動的固定在固定軸的兩端,后輪架呈類似"A"字形, 后輪架較尖的前端與車身架活動連接,后輪架分開的兩端分別固定在 固定軸上,下連桿下端的兩個套筒均可轉動的套在后輪架中部的定位 軸上。所述車身架上還設有后輪架連接桿,后輪架連接桿上端固定在車 身架中部,后輪架連接桿下端與后輪架較尖的前端活動連接。這樣, 車身架、后輪架連接桿、后輪架和避震裝置形成一個四邊形。其中, 后輪架為可轉動的,避震裝置為可伸縮的,這樣避震裝置和后輪架可 以活動的空間較大,通過實踐證明這樣的結構能夠更好的起到避震的 效果。為了讓上連桿能夠和避震彈性元件更好的配合,所述上連桿呈類 "7"字型。所述避震彈性元件可以采用彈簧,也可以采用避震器,或其它類 似的避震元件。本實用新型對照現(xiàn)有技術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對連桿緩沖機構的 結構進行了改進,避震彈性元件能夠得到更好的支撐,進一步減少了 車身架受到的反向作用力,讓使用者感覺更舒適,因此避震童車的避 震的效果更好。
圖1是本實用新型優(yōu)選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所示優(yōu)選實施例避震裝置的零件分解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 2所示,本優(yōu)選實施例中的改進的避震童車,包括三個 車輪、車身架4、車座7、后輪架5和避震裝置6。車座7固定在車身架4上。所述三個車輪包括一個前車輪1和兩個后車輪2、 3,兩個后車 輪2、 3分別可轉動的固定在固定軸8的兩端。后輪架5前端與車身架4活動連接,車身架4末端通過避震裝置 6固定在后輪架5上。避震裝置6包括避震彈性元件61和連桿緩沖機構,連桿緩沖機 構包括上連桿62和下連桿63,上連桿62的上端與車身架4活動連 接,上連桿62的下端和下連桿63的上端活動連接,下連桿63的下 端和后輪架5活動連接,避震彈性元件61 —端與上連桿62活動連接, 避震彈性元件61另一端與下連桿63的中部活動連接,所述下連桿 63下端的兩側分別設有一個套筒631、 632,套筒631、 632均可轉動 的套在后輪架5上。由于設有這兩個套筒套筒631、 632,因此下連桿63下端與后輪 架5的連接更加穩(wěn)定,避震彈性元件61能夠得到更好的支撐,進一 步減少了車身架4受到的反向作用力,讓使用者感覺更舒適。后輪架5呈類似"A"字形,后輪架5較尖的前端與車身架4活 動連接,后輪架5分開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固定軸8上,下連桿63下 端的兩個套筒套筒631、 632均可轉動的套在后輪架5中部的定位軸 51上。所述車身架4上還設有后輪架連接桿9,后輪架連接桿9上端固 定在車身架4中部,后輪架連接桿9下端與后輪架5較尖的前端活動 連接。這樣,車身架4、后輪架連接桿9、后輪架5和避震裝置6形 成一個四邊形。其中,后輪架5為可轉動的,避震裝置6為可伸縮的,這樣避震裝置6和后輪架5可以活動的空間較大,通過實踐證明這樣 的結構能夠更好的起到避震的效果。為了讓上連桿62能夠和避震彈性元件61更好的配合,所述上連 桿62呈類"7"字型。所述避震彈性元件61采用避震器。當避震童車在行駛過程中發(fā)生震動時,車身架4末端向下運動, 避震彈性元件61在壓力作用下收縮,并向下運動。由于避震彈性元 件61的下端與下連桿63的中部活動連接,所以下連桿63的中部受 力,使下連桿63順時針轉動。因此,車身架4受到的反向作用力較 小,大大提高了避震童車的防震性能。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用來限定本實用新 型的實施范圍;即凡依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所做的等同變換, 均為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范圍所覆蓋。
權利要求1、一種改進的避震童車,包括至少兩個車輪、車身架、車座、后輪架和避震裝置,車座固定在車身架上,后輪架前端與車身架活動連接,車身架末端通過避震裝置固定在后輪架上,避震裝置包括避震彈性元件和連桿緩沖機構,連桿緩沖機構包括上連桿和下連桿,上連桿的上端與車身架活動連接,上連桿的下端和下連桿的上端活動連接,下連桿的下端和后輪架活動連接,避震彈性元件一端與上連桿活動連接,避震彈性元件另一端與下連桿的中部活動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連桿下端的兩側分別設有一個套筒,各套筒均可轉動的套在后輪架上。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的避震童車,其特征在于所述車輪 的數(shù)目為三個,包括一個前車輪和兩個后車輪,兩個后車輪分別可轉 動的固定在固定軸的兩端,后輪架呈類似"A"字形,后輪架較尖的 前端與車身架活動連接,后輪架分開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固定軸上,下 連桿下端的兩個套筒均可轉動的套在后輪架中部的定位軸上。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改進的避震童車,其特征在于所述車身 架上還設有后輪架連接桿,后輪架連接桿上端固定在車身架中部,后 輪架連接桿下端與后輪架較尖的前端活動連接。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改進的避震童車,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連 桿呈類"7"字型。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改進的避震童車,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震 彈性元件采用彈簧,或避震器。
專利摘要一種改進的避震童車,包括至少兩個車輪、車身架、車座、后輪架和避震裝置,車座固定在車身架上,后輪架前端與車身架活動連接,車身架末端通過避震裝置固定在后輪架上,避震裝置包括避震彈性元件和連桿緩沖機構,連桿緩沖機構包括上連桿和下連桿,上連桿的上端與車身架活動連接,上連桿的下端和下連桿的上端活動連接,下連桿的下端和后輪架活動連接,避震彈性元件一端與上連桿活動連接,避震彈性元件另一端與下連桿的中部活動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連桿下端的兩側分別設有一個套筒,各套筒均可轉動的套在后輪架上。本實用新型由于對連桿緩沖機構的結構進行了改進,因此避震童車的避震的效果更好。
文檔編號B62K9/02GK201124903SQ20072005977
公開日2008年10月1日 申請日期2007年11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11月14日
發(fā)明者杜懷東, 陳愈強 申請人:汕頭華美樂童車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