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跨乘式車輛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059376閱讀:109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跨乘式車輛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跨乘式車輛,例如小型摩托車,并且更具體而言,本發(fā)明涉及這樣的跨乘式車輛,其在車座下方的空間中覆蓋有封蓋,并設有由車身框架支撐的動力單元,所述動力單元包括在車座下方的空間內垂直擺動的發(fā)動機和后輪。
背景技術
例如,根據日本專利申請早期公開No.H10-141054(第一相關技術),例如小型摩托車等的跨乘式車輛設有頭盔容納空間,用于在車座下側容納頭盔。因此,在車座下側無法確保用于布置例如空氣濾清器的足夠空間。所以,根據第一相關技術,空氣濾清器布置成從車身側部突出。
此外,例如根據日本專利申請早期公開No.S57-114774(第二相關技術),公開了一種跨乘式車輛,其在下方空間中覆蓋有封蓋,并設有由車身框架支撐的動力單元,所述動力單元包括在車座下方的空間內垂直擺動的發(fā)動機和后輪。在上述第二相關技術中,為了使車輛緊湊,空氣濾清器布置在發(fā)動機的上側。根據上述結構,可以使得車身寬度緊湊。
但是,根據第一相關技術,因為頭盔容納空間設置在車座下側,所以難以使得車身寬度緊湊。
此外,在將空氣濾清器等布置在頭盔容納空間下側的情況下,也有這樣的問題,即不可能充分確保空氣濾清器的容量,并且為了確保空氣濾清器的容納就要升高車座的高度。
此外,在根據第一相關技術的跨乘式車輛中,該結構使得用于將發(fā)動機的動力傳遞到后輪的變速器裝置的內部由從外部吸入的空氣冷卻。冷卻空氣的進氣端口形成在后輪周圍或后輪附近。因此,有這樣的情況,即空氣濾清器的耐久性由于混入灰塵而降低。
此外,根據第二相關技術,在空氣濾清器的上表面和燃油箱的底表面之間形成大的間隙,以防止空氣濾清器和燃油箱彼此接觸。因此,在確??諝鉃V清器和燃油箱的容量的情況下,或者在使動力單元的行程很大的情況下,車座高度變高,從而難以使得整個車輛的結構緊湊。
此外,在根據上述第一和第二相關技術的車輛中,空氣濾清器完全用封蓋覆蓋。因此,為了更換濾清器,必須拆下封蓋,從而有難以更換濾清器的問題。
此外,第二相關技術沒有公開冷卻變速器裝置的內部。因此,在引入空氣的某些方法中,以與第一相關技術相同的方式,有使車輛大型化的危險,并且降低了空氣濾清器的耐久性。
在考慮上述傳統(tǒng)問題的情況下做出了本發(fā)明,并且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跨乘式車輛,其可以在限制車座高度的同時確保物品容納部分和空氣濾清器的容量,可以在防止維護特性和變速器裝置的耐久性降低的同時使得車身寬度很小,并且可以保持高外觀品質。

發(fā)明內容
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跨乘式車輛,其包括車座,所述車座界定位于其下的空間,所述空間被封蓋覆蓋;動力單元,所述動力單元包括在所述空間中垂直擺動的發(fā)動機和后輪;支撐所述動力單元的車身框架;設置在所述車座之下的存儲部分;和具有吸入空氣的入口的空氣濾清器。所述空氣濾清器位于所述發(fā)動機上方和所述封蓋內側,并且其中所述存儲部分的底部和所述空氣濾清器的上表面形成為在所述動力單元垂直擺動時,所述存儲部分的底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空氣濾清器的所述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彼此相對,同時定位成所述存儲部分的所述底表面和所述空氣濾清器的所述上表面近似平行。
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種跨乘式車輛,其包括車座,所述車座界定位于其下的空間,所述空間被封蓋覆蓋;動力單元,所述動力單元包括在所述空間中垂直擺動的發(fā)動機和后輪;支撐所述動力單元的車身框架;和具有吸入空氣的入口的空氣濾清器。所述動力單元在縱向上延伸并包括傳遞器,所述傳遞器將所述發(fā)動機的動力傳遞到所述后輪并具有吸入空氣來冷卻其內部的入口,并且所述空氣濾清器的所述入口和所述傳遞器的所述入口基本上整個都位于所述發(fā)動機之上、所述封蓋內側和所述空氣濾清器前方。


圖1是作為根據本發(fā)明的跨乘式車輛的小型摩托車的示意性側視圖;圖2是示出其中擺動式動力單元向上擺動并且擺動式動力單元最接近車座側的狀態(tài)的視圖;圖3是根據本實施例的小型摩托車的局部放大視圖,并示出了定常狀態(tài)和最接近狀態(tài);圖4是根據本實施例的小型摩托車的空氣濾清器和空氣濾清器附近的部分的放大視圖;圖5是示出空氣濾清器、下防水擋板、上防水擋板、后輪和單元電機之間位置關系的視圖;圖6是用于固定圖5所示擋板的安裝突起部分的放大視圖;圖7是示出下防水擋板、上防水擋板、后輪和單元電機之間在最接近狀態(tài)下的位置關系的視圖;圖8是示出空氣濾清器、下防水擋板和上防水擋板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圖9是空氣濾清器的側視圖;圖10是從開口部分側看到的空氣濾清器主體的正視圖;圖11是從與空氣濾清器主體的開口部分相對的相對表面?zhèn)瓤吹降目諝鉃V清器封蓋的視圖;圖12是示出空氣濾清器內部結構的剖視圖;圖13是示出發(fā)動機、空氣濾清器、化油器、單元電機和絕熱構件之間位置關系的立體圖;圖14是示出發(fā)動機、空氣濾清器、化油器和絕熱構件的俯視圖;圖15是示出絕熱構件、空氣濾清器的進氣端口、以及帶室進氣端口之間位置關系的視圖;和圖16是示出帶室整個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將參考附圖描述根據本發(fā)明的實施例。
根據本實施例的小型摩托車1示意性地由以下構成車身框架3、位于車身框架3上側的頭管5、從頭管5對角延伸到后側的鋼制主框架7、以及從主框架7的后端向上對角延伸到后側的一對左右鋼制側框架9a和9b。
擺動式動力單元11設置在一對左右側框架9a和9b之間,以在垂直方向上自由擺動。參考圖3,擺動式動力單元11包括發(fā)動機13、在發(fā)動機13左側部分中內置有V型帶驅動式無級變速器的變速箱15、空氣濾清器17等,以自由擺動。后輪19B樞軸支撐到變速箱15的后端部分。
在此情況下,在圖3中,實線L1示出了在乘客未乘坐的狀態(tài)下(定常狀態(tài)下)擺動式動力單元11的位置,并且點劃線L2示出了在空氣濾清器17和后輪19B最接近擺動式動力單元11的狀態(tài)下(最接近狀態(tài)下)擺動式動力單元11的位置。換言之,實線L1所示的狀態(tài)對應于圖1,而點劃線L2所示的狀態(tài)對應于圖2中的狀態(tài)。
此外,后緩沖單元21置于變速箱15和左側框架9a之間,并且擺動式動力單元11可以基于緩沖單元21的彈性力而在垂直方向(圖3中箭頭AR1和AR2的方向)上繞樞軸23擺動。
參考圖1和2,轉向軸25可旋轉地配合安裝并支撐到頭管5。前叉27經由下支架26設置在轉向軸25的下側。具有各種儀表(包括制動手柄28、操作開關等)的方向把29固定到轉向軸25的上端。前輪19F樞軸支撐到前叉27的下端部分。
方向把29和車身框架3被樹脂封蓋構件C圍繞。下面將描述封蓋構件C的結構。
參考圖1和2,封蓋構件C由以下構成覆蓋方向把29的把封蓋31、覆蓋構成車身框架3的頭管5的前側的前封蓋33、連續(xù)設置在前封蓋33下側的內護板53、以及覆蓋頭管5后側的護腿板35。
乘客雙腳所放的下底腳踏板37連續(xù)設置在護腿板35的下端。側封蓋39布置在腳踏板37的后部以覆蓋車座43下方的空間。在此情況下,如圖1和3所示,將空氣濾清器17的后部安裝成從側封蓋39的下邊暴露到后側。
設置在前封蓋33中的一對左右頭燈裝置(未示出)的透鏡51的外表面以及前封蓋33的外表面描繪出光滑的曲線。在內護板53連續(xù)從前封蓋33延伸到下側的情況下的閉合線55中,其側部傾斜成從前側向后側逐步指向上方。
此外,從護腿板35的下端部分設置在車輛縱向上的腳踏板37還包括具有水平前半側的擱腳部分101。此外,擱腳部分101還包括分成左右兩側并傾斜到后側的延伸部分,并且該延伸部分用作將后面乘客的腳放在其上的擱腳部分103。
升高到上側的腳封蓋105形成在擱腳部分103的內側。側封蓋39連接大腳封蓋105的上端邊緣。此外,用于保護車身下部的下封蓋111設置在腳踏板37的下部,并且下封蓋111的前端和內護板53的后端相連接。
高度彼此不同的凸起部分103a和103b進一步形成在位于腳踏板37后側的用于后面乘客的左右擱腳部分103中。使前凸起部分103a與后面乘客的鞋子的最前端接觸,并使后凸起部分103b與后面乘客的鞋子的后跟接觸,由此可以可靠地保持后面乘客在縱向上的運動。
此外,用于后面乘客的擱腳部分103還具有彎曲部分113,其在下封蓋111的厚度處突出到外側以覆蓋布置在腳踏板37下部中的下封蓋111的上端邊緣,并且沿著下封蓋111的表面向下短短地彎曲。
根據此結構,用于后面乘客的擱腳部分103還用作保護器,其可以防止腳使得下封蓋111在上端邊緣中脫落,并且改善了外觀。此外,因為擱腳部分103的一部分形成為突出到車身外側,所以可以充分地確保擱腳部分103的空間,并且擱腳部分103布置在變速箱15的上側,從而可以實現(xiàn)壁傳統(tǒng)更窄的車身結構。
側封蓋39包括圍繞車座43下側的前封蓋109、以及上封蓋143。上封蓋143形成為延伸到車座43中后面乘客所坐的后端側的縱向很長的形狀,并且尾燈145設置在上封蓋143的后端部分中。
在上封蓋143前端側的閉合端邊緣147中的腳封蓋105的后端側中組裝閉合端邊緣149的時候,上升且同時從腳踏板37的擱腳部分101向著車座43的后端描繪出漸變曲線的良好連續(xù)的上端邊緣線151,由腳封蓋105的上端邊緣和上封蓋143的上端邊緣形成。另外,在上封蓋143的下端側中,覆蓋后輪19B的上側的護板封蓋181用安裝螺釘固定。
此外,參考圖1和2,在構成側封蓋39的前封蓋109的內側以及與前封蓋109連續(xù)設置的上封蓋143的內側中,構成車座單元的物品容納部分199布置在車座43的下側,如虛線所示。在打開車座43的情況下,并且在拆下車座43的情況下,可以將物品放在物品容納部分199中,并且可以提高方便性。
與上述相關技術中的物品容納部分不同,根據本實施例的物品容納部分199沒有足夠大的空間來在其中安放頭盔,并且與傳統(tǒng)的物品容納部分相比相對較小。因為使物品容納部分199小于傳統(tǒng)的物品容納部分,所以空氣濾清器17可以布置在后輪19B的前側、車座43的下側、以及發(fā)動機13的上側中。
此外,在發(fā)動機13和空氣濾清器17中,其至少一部分形成得窄于一對左右側框架9a和9b之間在車身寬度方向上的間隔。根據上述結構,與傳統(tǒng)結構不同,空氣濾清器不是布置成突出到車身的側部,而可以實現(xiàn)窄于傳統(tǒng)結構并具有改善外觀的結構。
此外,在物品容納部分199中,如圖1和3中的實線所示,在乘客未乘坐在車座43上,并且車座43側基于后緩沖單元21的彈性力而被移動到上側(在圖3中的箭頭AR1的方向上)的狀態(tài)下(在定常狀態(tài)下),即其中擺動式動力單元11基于后緩沖單元21的彈性力而擺動到下側(在圖3中的箭頭AR2的方向上),并且包括空氣濾清器17的擺動式動力單元11和車座43彼此遠離的狀態(tài)下,物品容納部分199的底部199a和空氣濾清器17的上部17a彼此充分遠離。
相反,圖2和3中虛線所示的狀態(tài)示出了其中乘客乘坐在車座43上的狀態(tài),或者其中在后輪19B爬升到路面臺階等之上而乘客乘坐在車座43上并驅動的時候,后輪19B被移動到上側(在圖3中的箭頭AR1的方向上)的情況下,克服后緩沖單元21的彈性力而將車座43側移動到下側的狀態(tài),即其中擺動式動力單元11克服后緩沖單元21的彈性力繞樞軸23擺動到上側(在圖3中的箭頭AR1的方向上)的狀態(tài),由此擺動式動力單元11和車座43彼此最接近。在此情況下,擺動式動力單元11可以垂直擺動的移動量例如為約50mm到80mm。
在最接近狀態(tài)下,如圖2和3中的虛線所示,物品容納部分199的底部199a和空氣濾清器17的上部17a在彼此不接觸的情況下,以預定間隔近似平行定位。因此,底部199a和上部17a不會被彼此損壞。
更詳細而言,因為物品容納部分199的底表面199a和空氣濾清器17的上表面17a形成為近似相同的形狀,并構造成間隔近似固定,所以物品容納部分199和空氣濾清器17即使在最接近狀態(tài)下也不會彼此接觸。
如圖4所示,下防水擋板201和上防水擋板203分別設置在空氣濾清器17的下側和上側中。一對擋板201和203防止來自后輪19B側的灰塵進入空氣濾清器17和發(fā)動機13。下防水擋板201和上防水擋板203由彈性構件形成,例如橡膠。
此外,參考圖4,與帶室空氣濾清器234連通的帶室進氣管道233布置在空氣濾清器17的側部中。
另外,如圖8所示,空氣濾清器17包括固定安裝到車身上的空氣濾清器主體171(空氣濾清器前部)、以及可拆卸地安裝到空氣濾清器主體171上的空氣濾清器封蓋173(空氣濾清器后部)。根據此結構,空氣濾清器17可以在縱向上分隔開。
參考圖5,下防水擋板201安裝到這樣的位置處,所述位置在單元電機205附近,并且在下防水擋板201上部的空氣濾清器封蓋173的下側附近。下防水擋板201的下部垂下以防止來自后輪19B側的灰塵進入發(fā)動機13,并且下防水擋板201的最下端部分201b稍稍向著發(fā)動機13側彎曲。此外,下防水擋板201的上部201c向著后輪19B側彎曲,并防止來自后輪19B側的灰塵進入空氣濾清器17。
一體形成以從下防水擋板201突出的安裝突起部分201a設置在下防水擋板201的上部201c的下側中。
如圖6所示,安裝突起部分201a包括安裝到下防水擋板201的小直徑部分A、具有大于小直徑部分A的直徑的底部并具有梯形橫截面的凸緣B、以及從凸緣B與小直徑部分A相反的一側一體延伸的圓筒部分C。安裝突起部分201a由與下防水擋板201相同的彈性構件形成。
此外,如圖8所示,多個安裝突起部分201a設置在下防水擋板201的上部201c附近。多個安裝突起部分201a配合安裝到形成于空氣濾清器封蓋173中的安裝孔300(參考圖8)。在配合安裝之后,由于凸緣B和窄直徑部分A之間的臺階部分D,可以防止下防水擋板201從空氣濾清器封蓋173脫落。
此外,如圖5所示,上防水擋板203設置在護板207的一端。上防水擋板203的下端部分接近空氣濾清器封蓋173的中部或與其接觸,以防止來自后輪19B側的灰塵進入空氣濾清器17和發(fā)動機13。
如圖8所示,多個結構與下防水擋板201的安裝突起部分201a相同的安裝突起部分203a形成在上防水擋板203的上端部分中。安裝突起部分203a配合安裝到形成于護板207中的安裝孔(未示出),由此防止上防水擋板203從護板207脫落。因此,由安裝突起部分203a經由護板207將上防水擋板203固定到車身框架3。
在上防水擋板203中,如圖1所示,在例如乘客乘坐在小型摩托車1的車座43上的情況下,或者在行駛期間爬升到路面臺階等之上的情況下,克服后緩沖單元21的彈性力而將車座43側移動到下側(在圖3中的箭頭AR2的方向上)。換言之,擺動式動力單元11克服后緩沖單元21的彈性力繞樞軸23擺動到上側(在圖3中的箭頭AR1的方向上),并且擺動式動力單元11處于其中擺動式動力單元11最接近車座43側的狀態(tài)下(在最接近狀態(tài)下)。在最接近狀態(tài)下,構成擺動式動力單元11的空氣濾清器17也向上擺動,并且上防水擋板203的下端部分203b與空氣濾清器封蓋173的傾斜表面173a接觸以被彎曲,如圖7所示,由此可以有效防止來自后輪19B側的灰塵進入空氣濾清器17和發(fā)動機13。
在此情況下,如圖4和8所示,設置在空氣濾清器封蓋173中的突起173c被配合安裝到設置在上防水擋板203中的凹槽203b,以在垂直方向上自由移動。因此,可以防止空氣濾清器封蓋173在車身寬度方向上相對于上防水擋板203位移。此外,因為突起173c可以在凹槽203b內滑動,所以在圖1所示的定常狀態(tài)和圖2所示的最接近狀態(tài)兩者中,上防水擋板203的適當變形被封閉在護板207和空氣濾清器封蓋173之間。結果,在圖1所示的定常狀態(tài)和圖2所示的最接近狀態(tài)兩者中,都可以獲得改進的防水效果。
此外,參考圖8,空氣濾清器17包括空氣濾清器主體171、空氣濾清器封蓋173、以及具有H形橫截面形狀并安裝在空氣濾清器主體171和空氣濾清器封蓋173之間的連接密封構件175。由空氣濾清器主體171和空氣濾清器封蓋173構成的空氣濾清器17被連接密封構件175密封。
兩個平突起部分173a形成在空氣濾清器封蓋173的上端部分中。此外,在要與空氣濾清器封蓋173配合安裝的空氣濾清器主體171的開口部分171h的上端部分中,突出到上側并水平延伸的兩個突出部分171a形成在與空氣濾清器封蓋173的突起部分173a相對的位置處。用于配合安裝到突起部分173a的配合安裝孔分別形成在突出部分171a的水平延伸部分中。配合安裝孔和空氣濾清器封蓋173的突起部分173a配合安裝,由此將空氣濾清器封蓋173固定到空氣濾清器主體171。
更詳細而言,在連接密封構件175被定位到空氣濾清器主體171的開口部分171h之后,通過從連接密封構件175上方將空氣濾清器封蓋173安放在其上,用空氣濾清器封蓋173覆蓋空氣濾清器主體171的開口部分171h。
此時,空氣濾清器封蓋173的突起部分173a以從下側向上撞到上側的方式,配合安裝到空氣濾清器主體171的突出部分171a的配合安裝孔。之后,形成于空氣濾清器封蓋173的下端部分的兩端中的螺釘安裝孔173b被定位到形成于空氣濾清器主體171的下端部分的兩側中的螺釘孔171b。例如以圖9所示的方式在此狀態(tài)下通過從螺釘安裝孔173b使螺釘177與螺釘孔171b配合,而將空氣濾清器封蓋173固定到空氣濾清器主體171。
參考圖9至11,空氣濾清器主體171和空氣濾清器封蓋173可以安裝成這樣,即通過將空氣濾清器封蓋173的突起部分173a配合安裝到空氣濾清器主體171中的突出部分171a的配合安裝孔,并在這兩個元件的下端部分中經由螺釘安裝孔173b使螺釘177與螺釘孔171b配合,而用空氣濾清器封蓋173覆蓋空氣濾清器主體171的開口部分171h,如圖9所示。
此外,濾清空氣排放管171c被安裝到空氣濾清器主體171中與開口部分171h相反一側,即與安裝空氣濾清器封蓋173這一側相反的一側。該結構使得濾清空氣從濾清空氣排放管171c排放并供應到化油器。
此外,如圖10所示,空氣濾清器主體171設有濾清空氣排放管171c所連接到的濾清空氣排放端口171d、以及從外部吸入空氣的兩個進氣端口171e。分隔壁171f形成在濾清空氣排放端口171d和進氣端口171e之間。分隔壁171f將濾清空氣排放端口171d和進氣端口171e彼此隔離,以防止從進氣端口171e吸入的空氣在經過濾清器并被濾清之前從濾清空氣排放端口171d排放出去。
密封件179設置在空氣濾清器主體171的開口部分171h的外周并設置在分隔壁171f的開口端表面中。連接密封構件175從密封件179上方布置。通過密封件179進一步確保了空氣濾清器17的氣密性。此外,兩個螺釘孔171g形成在空氣濾清器主體171的上端部分的兩側,并且兩個螺釘孔171b形成在下端部分的兩側。
參考圖11,在空氣濾清器封蓋173中,兩個突起部分173a形成在上端部分中,螺釘安裝孔173b形成在下端部分的兩側,并且兩個螺釘孔173g形成在上端部分的兩側。螺釘孔173g定位到上述空氣濾清器主體171的螺釘孔171g,并在之后通過將螺釘(未示出)插入到這兩個孔并緊固螺母而固定到螺釘孔171g。根據上述結構,可以按照配合安裝操作更牢固地將空氣濾清器主體171中的突出部分171a的配合安裝孔固定到空氣濾清器封蓋173的突起部分173a,并且可以可靠地將空氣濾清器封蓋173安裝到空氣濾清器主體171的開口部分171h。
參考圖12,理解到空氣濾清器17如上所述構造成這樣,使得空氣濾清器封蓋173中上端部分的突起部分173a配合安裝到形成于空氣濾清器主體171的上端部分中的突出部分171a的配合安裝孔,由此將空氣濾清器封蓋173連接到空氣濾清器主體171。此外,在空氣濾清器17的下端部分中,插入到螺釘安裝孔173b的螺釘177與螺釘孔171b配合,由此可靠地固定空氣濾清器主體171和空氣濾清器封蓋173。此外,濾清空氣排放管171c連接到形成在空氣濾清器主體171中的濾清空氣排放端口171d。
此外,用于濾清空氣的濾清器178可拆卸地安裝到空氣濾清器封蓋173所連接到的空氣濾清器主體171的開口部分171h??諝鉃V清器封蓋173安裝到濾清器178的外側(后側)。通過空氣濾清器主體171的進氣端口171e從外部吸入的空氣經過空氣濾清器封蓋173的膨脹部分S而到達濾清器178,并且空氣由濾清器178濾清。經濾清的空氣經由濾清空氣排放管171c供應到化油器(未示出)。
參考圖13,發(fā)動機13和空氣濾清器17在橫向上形成為比傳統(tǒng)結構更小,以布置在一對左右側框架9a和9b內。
參考圖3,根據本實施例,空氣濾清器17布置在發(fā)動機13的曲軸箱13a的上側。在此情況下,為了防止被發(fā)動機13加熱的空氣進入空氣濾清器主體171的進氣端口171e,將由橡膠等(例如丁腈橡膠)形成的絕熱構件401布置在發(fā)動機13的上側和空氣濾清器17之間,如圖13和14所示。
此外,空氣濾清器的進氣端口并不限于進氣端口171e,也包括連接到進氣端口171e的管道的尖端開口。
參考圖14,絕熱構件401的一端(前端)布置在靠近發(fā)動機13的空氣濾清器主體171中,并且另一端(后端)至少延伸到空氣濾清器17的進氣端口171e的后側和下述帶室進氣端口233a,并布置在單元電機205的下側,以在被發(fā)動機13后側中的單元電機205擠壓的同時被固定。在此情況下,絕熱構件401具有與曲軸箱的內側中的平坦部分相應的寬度。
此外,圖13至15圖示了帶室231,其設置在擺動式動力單元11中并包括用于將發(fā)動機的驅動力傳遞到后輪的內置的變速器裝置;帶室進氣管道233,其耦合到帶室231并連接到帶室231,以吸入和引導用于冷卻帶室231內部的空氣;以及帶室進氣端口233a。絕熱構件401在發(fā)動機13和帶室進氣端口233a之間延伸,以防止被加熱的空氣進入從發(fā)動機13吸入空氣到帶室231的帶室進氣端口233a,并且被布置成從發(fā)動機13覆蓋帶室進氣端口233a的下部附近的部分。
在此情況下,其中布置了內置有變速器裝置的帶室231的變速箱15(在圖1中示出)從發(fā)動機13中的曲軸箱13a的側部延伸到后側。此外,從布置了變速器裝置這一側的車輛側表面觀察,與帶室231相連接的帶室進氣管道233被布置在由側框架9a、空氣濾清器17和發(fā)動機13界定的空間中。
換言之,參考圖14,空氣濾清器17的進氣端口171e和帶室進氣端口233a在側封蓋39的內側布置在發(fā)動機上側和空氣濾清器17前側,并且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彼此遠離布置。此外,空氣濾清器17的進氣端口171e和帶室進氣端口233a被布置成在垂直方向上偏離,并且其中任一個都形成為指向不同的方向。
參考圖15,絕熱構件401布置在發(fā)動機13和空氣濾清器17之間在垂直方向上的空間中,并且被構造成防止被發(fā)動機13所產生的熱加熱的環(huán)境空氣進入空氣濾清器17的進氣端口171e。此外,絕熱構件401的寬度L2形成為小于空氣濾清器17的寬度L1,并且被延伸到布置于空氣濾清器17寬度L1的內側并開口成指向車身內側的帶室進氣端口233a的下側附近的部分。根據絕熱構件401的上述結構和布置,被發(fā)動機13加熱的環(huán)境空氣不會進入空氣濾清器17和帶室231。
空氣濾清器17的進氣端口171e和帶室231的帶室進氣端口233a被布置在相對于被絕熱構件401絕熱的發(fā)動機13上側的車身軸線近似對稱的位置處。根據上述布置,在發(fā)動機13上方的空氣被分成相對于車身軸線的左右兩側,并且被分別均勻吸入進氣端口171e和233a。
參考圖16,在帶室231中,從帶室進氣端口233a吸入的空氣經過帶室進氣管道233,并且被帶室空氣濾清器234濾清來供應。在此情況下,元件234a設置在帶室空氣濾清器234內。帶室進氣管道233由例如橡膠等的彈性構件形成,并被構造成對應于擺動式動力單元11在垂直方向上的擺動運動。在此情況下,整個帶室進氣管道233可以根據由例如塑料等的整體模制成型來構造。
上述實施例針對將本發(fā)明應用于小型摩托車的情況進行了描述,但是,本發(fā)明并不限于小型摩托車,而可以應用于所有的跨乘式車輛。
工業(yè)應用性如上所述,根據本發(fā)明,空氣濾清器布置在發(fā)動機的上側,車座下側中的物品容納部分底表面和空氣濾清器的上表面形成為近似相同的形狀,并且這兩個元件即使在動力單元的向上擺動運動中也以近似固定的間隔彼此接近。因此,通過將空氣濾清器布置在發(fā)動機的上側可以將車身構造成很窄,并且可以通過限制車座的高度來確保物品容納部分和空氣濾清器的容量。
此外,根據本發(fā)明,空氣濾清器可以分成前后部分,并且空氣濾清器的后部從封蓋的下邊緣露出至下側。因此,容易更換空氣濾清器的濾清器。此外,因為動力單元的后部被露出,所以可以將車身構造得更窄。
此外,根據本發(fā)明,因為空氣濾清器布置在發(fā)動機的上側,并且空氣濾清器的進氣端口和變速器裝置的進氣端口設置在封蓋的內側、發(fā)動機的上側和空氣濾清器的前側,由此布置在由封蓋、發(fā)動機和空氣濾清器圍繞的空間中,所以可以將車身構造成很窄,并且可以防止灰塵混入發(fā)動機和變速器裝置的內部。
此外,根據本發(fā)明,發(fā)動機和空氣濾清器至少局部比一對左右框架之間的間隔更窄,并且被支撐成在發(fā)動機和空氣濾清器的一部分擺動時定位在這對框架之間。因此,可以在限制車座高度的同時使得車輛的寬度方向和縱向方向緊湊。
此外,根據本發(fā)明,可以用簡單的結構形成變速器裝置的進氣管道,并且可以使得車輛的寬度方向和縱向方向緊湊。
此外,根據本發(fā)明,因為空氣濾清器的進氣端口和變速器裝置的進氣端口在橫向上彼此分開,所以可以防止吸入的空氣彼此干擾。
根據本發(fā)明,因為空氣濾清器的進氣端口和變速器裝置的進氣端口在垂直方向上偏離,所以可以防止吸入的空氣彼此干擾。
此外,根據本發(fā)明,因為空氣濾清器的進氣端口和變速器裝置的進氣端口之一形成為指向不同的方向,所以可以防止吸入的空氣彼此干擾。
此外,根據本發(fā)明,因為絕熱構件以這樣的方式布置在發(fā)動機和空氣濾清器之間,即最前端接近發(fā)動機的前側并且后端從空氣濾清器的進氣端口和變速器裝置延伸到后側,所以可以防止由發(fā)動機的熱量加熱的空氣被空氣濾清器吸入,并且可以防止發(fā)動機性能下降。
根據本發(fā)明,因為設置在空氣濾清器下側的下防水擋板被垂下,以使得上部向后輪側彎曲并且下部覆蓋發(fā)動機,所以可以恰當地防止來自后輪側的灰塵進入空氣濾清器和發(fā)動機。此外,使設置在空氣濾清器上側的上防水擋板的下部與接近空氣濾清器后部的上側接觸以被彎曲,在動力單元擺動到下側的情況下,可以恰當地防止來自后輪側的灰塵進入空氣濾清器和發(fā)動機。
此外,根據本發(fā)明,下防水擋板和上防水擋板通過形成為從這兩個擋板突出的多個安裝突起部分而固定到車身框架。因此,可以通過簡單地將多個安裝突起部分配合安裝到車身框架中的安裝孔就極其容易地固定兩個擋板,并且可以實現(xiàn)加工效率和經濟性的提高。
權利要求書(按照條約第19條的修改)1.(修改后)一種跨乘式車輛,包括其下具有空間的車座,所述空間被封蓋覆蓋;動力單元,所述動力單元包括在所述空間中垂直擺動的發(fā)動機和后輪;支撐所述動力單元的車身框架;設置在所述車座之下的存儲部分;和具有吸入空氣的入口并與所述動力單元一起擺動的空氣濾清器;其中所述空氣濾清器布置在所述封蓋內側和所述發(fā)動機上方,并且所述存儲部分的底部和所述空氣濾清器的上表面形成為基本相同的形狀,以使得在所述空氣濾清器隨著所述動力單元的向上擺動而一起擺動時,所述存儲部分的所述底部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空氣濾清器的所述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基本平行地彼此相對;所述車身框架包括一對左右框架,并且所述空氣濾清器的至少一部分的寬度小于所述一對左右框架之間的橫向距離;并且所述動力單元由所述車身框架支撐,以使得在所述動力單元和所述空氣濾清器擺動時,所述空氣濾清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一對左右框架之間。
2.(修改后)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氣濾清器具有可以沿著長度分割的前部和后部并在其中包括濾清器,并且所述封蓋形成為從下邊緣向下露出所述空氣濾清器的所述后部;并且通過用于將所述發(fā)動機和所述空氣濾清器的所述前部接合到一起的接合部來將所述空氣濾清器的所述前部接合到所述發(fā)動機。
3.一種跨乘式車輛,包括車座,所述車座界定位于其下的空間,所述空間被封蓋覆蓋;動力單元,所述動力單元包括在所述空間中垂直擺動的發(fā)動機和后輪;支撐所述動力單元的車身框架;和具有吸入空氣的入口的空氣濾清器,其中所述動力單元在縱向上延伸并包括傳遞器,所述傳遞器將所述發(fā)動機的動力傳遞到所述后輪并具有吸入空氣來冷卻其內部的入口,并且其中所述空氣濾清器的所述入口和所述傳遞器的所述入口基本上整個都位于所述發(fā)動機之上、所述封蓋內側和所述空氣濾清器前方。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跨乘式車輛,其中所述車身框架還包括一對左右框架,并且至少所述發(fā)動機和所述空氣濾清器的一部分的寬度小于所述一對左右框架的寬度,并且其中當所述動力單元擺動時,所述動力單元位于所述一對左右框架之間并在所述發(fā)動機或所述空氣濾清器的至少一部分中由所述車身框架支撐。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跨乘式車輛,其中所述車身框架還包括一對左右框架,所述空氣濾清器位于所述發(fā)動機的曲軸箱之上,所述動力單元從所述發(fā)動機的所述曲軸箱一側向后延伸,所述發(fā)動機位于所述一對左右框架之間,所述傳遞器的所述入口形成在管道的一端,所述管道的另一端連接到所述傳遞器,并且其中所述管道位于在從所述傳遞器所在一側的所述車輛側表面看到的狀態(tài)下由所述車身框架、所述空氣濾清器和所述發(fā)動機界定的空間中。
6.如權利要求3、4、5和12中任一項所述的跨乘式車輛,其中所述空氣濾清器的所述入口和所述傳遞器的所述入口在所述車身寬度方向上分開。
7.如權利要求3、4、5、6和12中任一項所述的跨乘式車輛,其中所述空氣濾清器的所述入口和所述傳遞器的所述入口定位成在垂直方向上彼此偏離。
8.如權利要求3至7和12中任一項所述的跨乘式車輛,其中所述空氣濾清器的所述入口和所述傳遞器的所述入口朝向彼此不同的方向。
9.如權利要求3至8和12中任一項所述的跨乘式車輛,其中絕熱構件位于所述發(fā)動機和所述空氣濾清器之間,并且其中所述絕熱構件的尖端朝向所述發(fā)動機,所述絕熱構件的后端在所述空氣濾清器的所述入口和所述傳遞器的所述入口之上延伸。
10.如權利要求1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跨乘式車輛,還包括下防水擋板,所述下防水擋板位于所述空氣濾清器之下,并具有與所述空氣濾清器的下側相鄰且向著所述后輪彎曲的上部、以及位于所述發(fā)動機后方并垂下的下部;和上防水擋板,所述上防水擋板位于所述空氣濾清器之上,并具有安裝到所述車身框架的上部、以及在所述動力單元擺動時彎曲以鄰接所述空氣濾清器的所述后部的下部。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跨乘式車輛,還包括裝配突起,所述裝配突起包括一端延長到其另一端的小直徑部分、與所述小直徑部分一體設置并具有梯形橫截面的凸緣、以及一體設置在所述凸緣中與所述小直徑部分相對的尖端上的圓筒部分,所述凸緣的較大底部大于所述小直徑部分的直徑,其中所述裝配突起由彈性構件形成,并且其中所述裝配突起直立在所述上防水擋板和所述下防水擋板的所述上部上,并且所述裝配突起配合安裝到所述車身框架的配合孔以使所述車身框架與所述上防水擋板及所述下防水擋板配合。
12.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跨乘式車輛,其中所述空氣濾清器位于所述發(fā)動機的曲軸箱之上,所述傳遞器從所述發(fā)動機的所述曲軸箱一側向后延伸,所述發(fā)動機位于所述一對左右框架之間,所述傳遞器的所述入口一體設置在管道的一端上,所述管道的另一端連接到所述傳遞器,并且其中所述管道位于在從所述傳遞器所在一側的所述車輛側表面看到的狀態(tài)下由所述車身框架、所述空氣濾清器和所述發(fā)動機界定的空間中。
13.如權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跨乘式車輛,其中所述上防水擋板經由護板安裝到所述車身框架。
權利要求
1.一種跨乘式車輛,包括車座,所述車座界定位于其下的空間,所述空間被封蓋覆蓋;動力單元,所述動力單元包括在所述空間中垂直擺動的發(fā)動機和后輪;支撐所述動力單元的車身框架;設置在所述車座之下的存儲部分;和具有吸入空氣的入口的空氣濾清器,其中所述空氣濾清器位于所述發(fā)動機上方和所述封蓋內側,并且其中所述存儲部分的底部和所述空氣濾清器的上表面形成為在所述動力單元垂直擺動時,所述存儲部分的底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空氣濾清器的所述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彼此相對,同時定位成所述存儲部分的所述底表面和所述空氣濾清器的所述上表面近似平行。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車輛,其中所述空氣濾清器還包括允許在縱向上分離的前部和后部、以及安裝在其內側的濾清器,并且其中所述封蓋形成為在其下邊緣之下露出所述空氣濾清器的所述后部。
3.一種跨乘式車輛,包括車座,所述車座界定位于其下的空間,所述空間被封蓋覆蓋;動力單元,所述動力單元包括在所述空間中垂直擺動的發(fā)動機和后輪;支撐所述動力單元的車身框架;和具有吸入空氣的入口的空氣濾清器,其中所述動力單元在縱向上延伸并包括傳遞器,所述傳遞器將所述發(fā)動機的動力傳遞到所述后輪并具有吸入空氣來冷卻其內部的入口,并且其中所述空氣濾清器的所述入口和所述傳遞器的所述入口基本上整個都位于所述發(fā)動機之上、所述封蓋內側和所述空氣濾清器前方。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跨乘式車輛,其中所述車身框架還包括一對左右框架,并且至少所述發(fā)動機和所述空氣濾清器的一部分的寬度小于所述一對左右框架的寬度,并且其中當所述動力單元擺動時,所述動力單元位于所述一對左右框架之間并在所述發(fā)動機或所述空氣濾清器的至少一部分中由所述車身框架支撐。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跨乘式車輛,其中所述車身框架還包括一對左右框架,所述空氣濾清器位于所述發(fā)動機的曲軸箱之上,所述動力單元從所述發(fā)動機的所述曲軸箱一側向后延伸,所述發(fā)動機位于所述一對左右框架之間,所述傳遞器的所述入口形成在管道的一端,所述管道的另一端連接到所述傳遞器,并且其中所述管道位于在從所述傳遞器所在一側的所述車輛側表面看到的狀態(tài)下由所述車身框架、所述空氣濾清器和所述發(fā)動機界定的空間中。
6.如權利要求3、4、5和12中任一項所述的跨乘式車輛,其中所述空氣濾清器的所述入口和所述傳遞器的所述入口在所述車身寬度方向上分開。
7.如權利要求3、4、5、6和12中任一項所述的跨乘式車輛,其中所述空氣濾清器的所述入口和所述傳遞器的所述入口定位成在垂直方向上彼此偏離。
8.如權利要求3至7和12中任一項所述的跨乘式車輛,其中所述空氣濾清器的所述入口和所述傳遞器的所述入口朝向彼此不同的方向。
9.如權利要求3至8和12中任一項所述的跨乘式車輛,其中絕熱構件位于所述發(fā)動機和所述空氣濾清器之間,并且其中所述絕熱構件的尖端朝向所述發(fā)動機,所述絕熱構件的后端在所述空氣濾清器的所述入口和所述傳遞器的所述入口之上延伸。
10.如權利要求1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跨乘式車輛,還包括下防水擋板,所述下防水擋板位于所述空氣濾清器之下,并具有與所述空氣濾清器的下側相鄰且向著所述后輪彎曲的上部、以及位于所述發(fā)動機后方并垂下的下部;和上防水擋板,所述上防水擋板位于所述空氣濾清器之上,并具有安裝到所述車身框架的上部、以及在所述動力單元擺動時彎曲以鄰接所述空氣濾清器的所述后部的下部。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跨乘式車輛,還包括裝配突起,所述裝配突起包括一端延長到其另一端的小直徑部分、與所述小直徑部分一體設置并具有梯形橫截面的凸緣、以及一體設置在所述凸緣中與所述小直徑部分相對的尖端上的圓筒部分,所述凸緣的較大底部大于所述小直徑部分的直徑,其中所述裝配突起由彈性構件形成,并且其中所述裝配突起直立在所述上防水擋板和所述下防水擋板的所述上部上,并且所述裝配突起配合安裝到所述車身框架的配合孔以使所述車身框架與所述上防水擋板及所述下防水擋板配合。
12.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跨乘式車輛,其中所述空氣濾清器位于所述發(fā)動機的曲軸箱之上,所述傳遞器從所述發(fā)動機的所述曲軸箱一側向后延伸,所述發(fā)動機位于所述一對左右框架之間,所述傳遞器的所述入口一體設置在管道的一端上,所述管道的另一端連接到所述傳遞器,并且其中所述管道位于在從所述傳遞器所在一側的所述車輛側表面看到的狀態(tài)下由所述車身框架、所述空氣濾清器和所述發(fā)動機界定的空間中。
13.如權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跨乘式車輛,其中所述上防水擋板經由護板安裝到所述車身框架。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跨乘式車輛,其中空氣濾清器布置在后輪的前側和發(fā)動機的上側。因此,提供了這樣的結構,其中在車座下側的物品容納部分在很窄并保持高外觀品質的同時,不會通過擺動式動力單元的垂直擺動運動而與空氣濾清器接觸。
文檔編號B62M9/08GK1756692SQ20048000585
公開日2006年4月5日 申請日期2004年3月5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3月6日
發(fā)明者神之門裕之, 桐生大輔, 岡本直紀, 松本義治, 大薗元, 石井邦彥, 椎名隆 申請人:雅馬哈發(fā)動機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孝义市| 息烽县| 玉溪市| 额敏县| 成都市| 托克托县| 余干县| 晋宁县| 丽江市| 新余市| 墨竹工卡县| 晋城| 正蓝旗| 三明市| 湾仔区| 太白县| 社旗县| 金阳县| 南城县| 渑池县| 齐齐哈尔市| 佳木斯市| 莎车县| 连平县| 漳平市| 阿合奇县| 湖北省| 望谟县| 阜新| 横山县| 平江县| 德州市| 陆川县| 天全县| 广宁县| 齐齐哈尔市| 绥江县| 儋州市| 新建县| 吉林市| 辽宁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