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排座椅靠背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后排座椅靠背結構。
【背景技術】
[0002]汽車座椅的主要功能在于支撐乘坐者的重量,緩和由車身傳動帶來的振動和沖擊,為乘車者提供舒適的安全的乘坐環(huán)境。因此在設計座椅時,要追求座椅良好的經濟性、舒適性以及安全性。
[0003]汽車座椅后排座椅靠背結構一般如圖1所不,包括有框體結構11、支撐于框體結構11內的支撐管12、上固定件13、下固定件14、以及支撐鋼絲15,支撐管12和框體結構11的上部用上固定件13連接,下部用下固定件14連接。目前市場上的汽車座椅主要通過減少功能,或選擇低成本材料等手段來追求成本的最低化。這樣必然會犧牲座椅的安全性能,有必要通過新穎的骨架結構設計來平衡座椅的經濟性和安全性。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后排座椅靠背結構,解決現(xiàn)有的汽車座椅在追求低成本、經濟性方面犧牲了座椅的安全性的問題。
[0005]實現(xiàn)上述目的的技術方案是:
[0006]本實用新型一種后排座椅靠背結構,包括:
[0007]框體結構,包括上邊框、下邊框和兩個側邊框;以及
[0008]沿受力路徑設于所述框體結構上的受力鋼絲,包括支設于所述上邊框和所述下邊框之間的第一受力鋼絲和設于所述下邊框處的第二受力鋼絲,所述第二受力鋼絲形成有連接端部,所述連接端部設于所述下邊框的端部。
[0009]受力鋼絲與支撐管相比重量輕、成本低,且采用受力鋼絲支撐框體結構,利用了鋼絲的柔性,在動態(tài)沖撞過程中吸收能量,均衡后排座椅靠背的受力情況,滿足結構受力要求,框體結構還增加了后排座椅靠背骨架的整體剛性。采用受力鋼絲結合框體結構來均衡后排座椅靠背骨架的受力,優(yōu)化車身空間布局,省略了現(xiàn)有靠背骨架結構中的豎向支撐管,也省略了上下固定件結構,降低焊接數量,也降低了骨架結構的重量,降低了成本。
[0010]本實用新型后排座椅靠背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第一受力鋼絲和所述第二受力鋼絲為一體結構,所述第二受力鋼絲沿所述下邊框設置。
[0011]本實用新型后排座椅靠背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第一受力鋼絲包括相互平行的兩平行段和形成于所述平行段端部且向所述上邊框彎折的U形彎鉤部,所述第二受力鋼絲的端部向下彎折形成U形結構后延伸至所述側邊框上,并與所述側邊框連接固定,且所述U形結構設于所述下邊框的端部并呈傾斜狀態(tài)設置。
[0012]本實用新型后排座椅靠背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第一受力鋼絲和所述第二受力鋼絲為分體結構。
[0013]本實用新型后排座椅靠背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第一受力鋼絲支設于所述框體結構的中部,所述第一受力鋼絲包括相互平行的兩平行段和形成于所述平行段端部且向所述上邊框彎折的U形彎鉤部。
[0014]本實用新型后排座椅靠背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還包括適配于所述U形彎鉤部的壓板,所述壓板貼設于所述U形彎鉤部的貼合面的周緣設有容置彎鉤部的容槽,所述壓板上開設有供連接車身的連接孔。
[0015]本實用新型后排座椅靠背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第二受力鋼絲包括設于所述下邊框兩端的支座鋼絲,所述支座鋼絲一端與所述下邊框連接,另一端于下邊框的端部處向下彎折形成U形結構后延伸至與所述下邊框連接的側邊框上,并與所述側邊框固定連接,所述U形結構呈傾斜狀態(tài)設置。
[0016]本實用新型后排座椅靠背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還包括適配于所述U形結構的連接片,所述連接片與所述U型結構貼合的貼合面上設有適配所述U型結構的卡槽,所述連接片上設有供連接車身的裝配孔。
[0017]本實用新型后排座椅靠背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還包括支設于所述框體結構內的支撐鋼絲,所述支撐鋼絲與所述框體結構的兩個側邊框固定連接。
[0018]本實用新型后排座椅靠背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框體結構由方管圍合形成。
【附圖說明】
[0019]圖1為現(xiàn)有技術中后排座椅靠背骨架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2為本實用新型后排座椅靠背結構的示意圖;
[0021]圖3為本實用新型后排座椅靠背結構中受力鋼絲的第二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4為本實用新型后排座椅靠背結構中框體結構的示意圖;
[0023]圖5為本實用新型后排座椅靠背結構中豎向鋼絲和壓板連接結構的分解示意圖;
[0024]圖6為本實用新型后排座椅靠背結構中豎向鋼絲和壓板連接結構的分解示意圖;
[0025]圖7為本實用新型后排座椅靠背結構中豎向鋼絲通過壓板連接車身的結構示意圖;
[0026]圖8為本實用新型后排座椅靠背結構中連接端部和連接片連接結構的分解示意圖;
[0027]圖9為本實用新型后排座椅靠背結構中支座鋼絲的U型結構和連接片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0028]圖10為本實用新型后排座椅靠背結構中支座鋼絲通過連接片連接車身的結構示意圖;
[0029]圖11為本實用新型后排座椅靠背結構與行李箱碰撞實驗的初始狀態(tài)示意圖;
[0030]圖12為本實用新型后排座椅靠背結構與行李箱碰撞實驗的碰撞過程中的狀態(tài)示意圖;
[0031]圖13為本實用新型后排座椅靠背結構與行李箱碰撞實驗的碰撞完成后的狀態(tài)示意圖;
[0032]圖14為圖11中后排座椅靠背結構的示意圖;以及
[0033]圖15為圖12和圖13中后排座椅靠背結構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4]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35]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后排座椅靠背結構,采用鋼絲骨架替換主受力路徑上的支撐管,滿足動態(tài)碰撞要求,且利用了鋼絲的柔性,鋼絲骨架能夠在動態(tài)試驗中吸收能量,滿足碰撞要求,避免了支撐管的支撐強度過強或過弱的缺點,優(yōu)化了沖壓件在動態(tài)試驗中應力集中的問題,對空間的要求低。采用柔性的鋼絲骨架,使得車身四個固定點(即豎向的第一受力鋼絲與上邊框和下邊框的四個連接點)的受力均勻,對車身的強度要求降低。本實用新型在框體結構內沿著受力路徑設置受力鋼絲,受力鋼絲為框體結構提供支撐的同時,也為后排座椅靠背結構帶來了柔性特質,在骨架結構受碰撞時,可以很好的緩和沖撞力,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后排座椅靠背結構進行說明。
[0036]參閱圖2,顯示了本實用新型后排座椅靠背結構的示意圖。下面結合圖2,對本實用新型后排座椅靠背結構進行說明。
[0037]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后排座椅靠背結構包括框體結構21和受力鋼絲22,框體結構21包括上邊框211、下邊框212、側邊框213、以及側邊框214,由上邊框211、下邊框212、側邊框213、以及側邊框214圍合形成。受力鋼絲22沿受力路徑設于框體結構21上,后排座椅靠背結構的受力路徑包括位于框體結構的中部沿著下邊框212向上邊框211的方向和沿著下邊框212的橫向方向,受力鋼絲22包括支設于上邊框211和下邊框212之間的第一受力鋼絲221和設于下邊框212處的第二受力鋼絲222,第二受力鋼絲222于下邊框212的端部形成有連接端部2221,通過連接端部2221連接車身。其中的第一受力鋼絲221呈豎向設于框體結構21的中部。
[0038]作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第一受力鋼絲221和第二受力鋼絲222為分體結構,第一受力鋼絲221包括支設于框體結構21內的相互平行的兩平行段2211和形成于平行段2211的端部且向上邊框211彎折的U形彎鉤部2212,該兩平行段2211和彎鉤部2212為一根鋼絲,該鋼絲的一端沿著下邊框212設置,形成了一段平直段,用于連接下邊框212。然后將鋼絲的另一端垂直向上彎折,從下邊框212向上邊框211方向形成平行段2211,然后凸出于上邊框211后,再向下彎折形成在上邊框211處的U形彎鉤部2212,再將該U形彎鉤部2212向上邊框211的背部方向彎折,形成勾設于上邊框211的U形彎鉤部2212,然后該鋼絲的另一端從上邊框211向下邊框212設置形成平行段2211,最后于下邊框212處向外彎折形成與下邊框212連接的平直段。第一受力鋼絲221中的U形彎鉤部2212用于連接車身,這樣省去了現(xiàn)有結構中的上固定件,節(jié)省了焊接數量,也降低了骨架的重量,進而降低了成本。較佳地,后排座椅靠背結構中設有兩根第一受力鋼絲221,該兩根第一受力鋼絲221以一固定間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