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束的固定構造及車輛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用于將線束固定于面板上的線束的固定構造。此外,本發(fā)明涉及使用該線束的固定構造的車輛用座椅。
【背景技術】
[0002]作為上述線束的固定構造,以往已知有專利文獻中I公開的構造。該以往的線束的固定構造,若用括號將該公報中使用的部件的附圖標記括起來使用,則沿多個卡止鉤(14六、148、140布置線束(胃/ H),進而借助掛在這些卡止鉤的鉤部分上布置的繩(13)來抑制線束。
[0003]卡止鉤(14六、148、140通過粘接固定于面板(12)上。此外,該公報的0039段中記載了 “也可以將鉤從面板整體成形地設置”。
[0004]但是,在該以往的線束的固定構造中,卡止鉤主要掛住繩,而不是掛住線束。卡止鉤只是引導線束。此外,卡止鉤必須實現(xiàn)掛住繩和引導線束這兩個功能,所以作為卡止鉤必須準備多種形狀,結果,存在成本較高這一問題。此外,卡止鉤其自身的構造復雜,結果,存在成本較高這一問題。此外,除了卡止鉤以外還必須準備繩,所以存在成本較高這一問題。
[0005]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5-073308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0006]本發(fā)明是考慮以往裝置中的上述問題點而作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線束的固定構造,所述線束的固定構造構造簡單且成本較低,操作也簡單。
[0007]涉及本發(fā)明的線束的固定構造是一種用于將線束固定于面板的線束設置面上的線束的固定構造。設置有通過與前述面板整體成形而形成在前述面板的前述線束設置面上的多個鉤。前述鉤具有支柱部、覆蓋部和開口,所述支柱部從前述面板延伸,所述覆蓋部覆蓋前述線束,所述開口形成于該覆蓋部的末端和前述面板之間,具有允許前述線束通過的間隔。前述多個鉤設置成以下狀態(tài):沿前述線束延伸的方向,前述開口的朝向交替變化。
[0008]本發(fā)明的線束的固定構造僅由通過與面板的整體成形加工形成的鉤構成,所以構造非常簡單,部件數(shù)非常少即可,其結果是能夠減小成本。
[0009]此外,在本發(fā)明中,僅僅是使線束從鉤的開口通過來向鉤的內部插入,所以作業(yè)非常簡單。此外,能夠借助覆蓋部覆蓋線束的外周面的足夠寬廣的范圍,所以能夠防止線束從鉤脫離。
[0010]此外,在車輛報廢等時需要將線束從面板拆下的情況下,將線束穿過開口從鉤拔出即可。因此,線束的拆下作業(yè)也非常簡單。
[0011]前述覆蓋部的末端可以構成向外部翹曲的翹曲部。這樣,能夠順暢地進行線束相對于鉤的出入。由此,能防止線束意外地損壞。
[0012]前述覆蓋部的截面形狀可以是任意形狀。例如,可以是圓形,也可以是多邊形。
[0013]前述開口的間隔可以設為比前述線束的直徑短的長度,前述鉤可以具備撓性。根據(jù)該方案,在線束通過開口時,線束將開口擴開,同時向鉤的內部擠入。并且,在線束擠入至鉤的內部之后,鉤由于彈性復原力向原狀態(tài)恢復,開口的間隔恢復至原狹窄狀態(tài)。因此,能夠可靠地防止線束從鉤脫落。
[0014]前述覆蓋部優(yōu)選的是具有至少能夠覆蓋前述線束的截面中的從角度0°到角度135°的外周部分的長度。若角度不滿135°則存在線束從鉤脫離的可能,但若角度為135°以上則能夠可靠地防止線束從鉤脫落。
[0015]前述面板可以設為作為車輛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背板。該情況下,前述線束可以設為從裝備于前述背板的座椅操作開關延伸的線束。根據(jù)該方案,能夠使裝備于座椅靠背的背板的構造簡單。
[0016]接著,涉及本發(fā)明的車輛用座椅具有支承就座者的背部的座椅靠背、設置于座椅靠背的背面的背板、配置于背板的內表面的線束、用于將該線束固定于前述背板的內表面的線束的固定構造。前述線束的固定構造可以設為以上記載的各種方案的線束的固定構造。
[0017]在本發(fā)明的車輛用座椅中使用的線束的固定構造僅由通過與背板等面板整體成形加工形成的鉤構成,所以構造非常簡單,部件數(shù)非常少即可,其結果是,能夠降低成本。
[0018]此外,在本發(fā)明的車輛用座椅中使用的線束的固定構造中,僅僅是使線束通過鉤的開口來向鉤的內部插入,所以作業(yè)非常簡單。此外,呈開口的朝向交替變化的狀態(tài),而且,借助覆蓋部能夠覆蓋線束外周面的足夠寬廣的范圍,所以能夠防止線束從鉤脫離。
[0019]此外,在車輛報廢等時需要將線束從面板拆下的情況下,將線束穿過開口從鉤拔出即可。因此,線束的拆下作業(yè)也非常簡單。
【附圖說明】
[0020]圖1是表不涉及本發(fā)明的車輛用座椅的一實施方式的立體圖。
[0021]圖2是表示應用于作為圖1的車輛用座椅的主要部件的背板的反面的涉及本發(fā)明的線束的固定構造的一實施方式的立體圖。
[0022]圖3是放大表示圖2的線束的固定構造的圖。
[0023]圖4 Ca)是沿圖3的B — B方向的鉤的剖視圖,(b)是沿圖3的C 一 C方向的鉤的剖視圖。
[0024]圖5是表示涉及本發(fā)明的線束的固定構造的其他實施方式的剖視圖。
[0025]圖6(a)及(b)是分別表示涉及本發(fā)明的線束的固定構造的另一其他實施方式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6]以下,根據(jù)實施方式對涉及本發(fā)明的車輛用座椅及線束的固定構造進行說明。另夕卜,本發(fā)明當然不限于該實施方式。此外,在附于本說明書的附圖中,為了易于理解地表示特征部分,存在用與實際的部件不同的比例來表示結構要素的情況。
[0027](車輛用座椅及線束的第I實施方式)
圖1表示涉及本發(fā)明的車輛用座椅的一實施方式。在此表示的車輛用座椅I具有承接就座者的臀部的座墊2、承接就座者的背部的座椅靠背3。在座椅靠背3的頂部,安裝有承接就座者的頭部的頭枕4。也可以與此不同,采用整體地形成頭枕的座椅靠背。
[0028]在座墊2的下部周圍設置有下罩板7。在圖中,作為下罩板7表示有前下罩板8及左側罩板9。在下罩板7上還含有設置于就座者的右側下部的右側罩板,但在圖1中省略該右側罩板的圖示。
[0029]座椅靠背3在作為骨架構造的框架11的周圍設有襯墊(無圖示),通過由表皮12覆蓋該襯墊來形成座椅靠背3??蚣?1 一般具有多種機構單元,但在圖1中只表示門型的框部分。在座椅靠背3的背面上裝設有作為面板的背板13。背板13通過使用合成樹脂的成形加工來形成。在背板13的側面上設置有座椅操作開關14。座椅操作開關14是管理有關座椅靠背3的電氣系統(tǒng)的開關動作的開關。
[0030]圖2表示背板13的反面?zhèn)鹊臉嬙?。背?3的反面呈周邊部分凹陷的彎曲形狀。在對應圖1的座椅操作開關14的部分的背板13的反面上,配置有座椅操作開關14的電氣構造部分。在此后的說明中,該電氣構造部分也有被稱作座椅操作開關14的情況。線束17從座椅操作開關14向下方延伸。該線束17將多個電氣通信線捆扎在一起。線束17將座椅操作開關14的開關信號向未圖示的控制回路傳送。
[0031]線束17借助線束的固定構造18固定于背板13的反面。背板13的反面構成線束設置面、即設置線束17的面。
[0032]線束的固定構造18由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是2個)鉤19a及19b構成。如圖3所示,鉤19a、19b分別具有支柱部20a、20b和與該支柱部連續(xù)的覆蓋部21a、21b。圖4 (a)表示沿圖3的B — B方向的鉤19a的截面構造。此外,圖4 (b)表示沿圖3的C 一 C方向的鉤19b的截面構造。如圖4 (a)及圖4化)所示,鉤19&、1%各自的覆蓋部21&、2113的末端部構成向外側翹曲的翹曲部24。
[0033]支柱部20a、20b是從背板13立起的部分。覆蓋部21a、21b是覆蓋線束17的部分。在本實施方式中,覆蓋部21a、21b彎曲成圓形。構成翹曲部24的鉤19a、19b的末端部和背板13的表面(即線束設置面)之間構成開口 25。覆蓋部21a、21b具有比線束17大的直徑,由此,構成為線束17被覆蓋部21a、21b以寬廣面積覆蓋的結構。
[0034]本實施方式中,線束17設定成通過開口 25向鉤19a、19b的內部插入并被覆蓋部21a、21b覆蓋的狀態(tài)。鉤19a、19b具有撓性,并且,開口 25的間隔D比線束17的直徑短既定長度。因此,線束17將開口 25擴開,同時向鉤19a、19b的內部擠入。并且,當線束17向鉤19a、19b的內部進入之后,鉤19a、19b由于彈性復原力向原狀態(tài)恢復。在該狀態(tài)下,開口25恢復至比線束17的直徑短的間隔,所以覆蓋部21a、21b有效地防止線束17從鉤19a、19b脫離。
[0035]如從圖3及圖4 (a)、(b)可知,第I鉤19a及第2鉤19b通過與背板13的整體成形來形成,使得第I鉤19a及第2鉤19b呈以下狀態(tài):沿線束17延伸的方向(在圖3的情況是圖的上下方向),各自的開口 25的朝向交替變化。由此,有效地防止線束17從鉤19a、19b脫落。
[0036]進而,在圖4 (a)、(b)中,覆蓋部21a、21b的長度設定為以下長度:如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