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運輸工具,尤其涉及一種貨物運輸用的廂式車。
背景技術:
目前,各種貨物運輸車輛基本都是在車輛尾端裝卸貨物,遇到體積或重量較大的貨物時,裝卸起來十分不便,裝卸車效率很低。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便于裝卸貨物的運輸車。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便于裝卸貨物的運輸車,結構中包括車體和封閉的車廂,所述車廂由底板、頂板、兩組側圍、一組前圍和一組后圍構成,在側圍與前圍、后圍連接處分別設置有支撐立柱,此支撐立柱的上下端分別固接在車廂的頂板 和底板上,車廂的至少一個側圍由獨立的上側圍板和下側圍板并接構成,所述上側圍板通過至少一組鉸鏈與車廂的頂板旋轉活動連接,所述下側圍板通過至少一組鉸鏈與車廂的底板旋轉活動連接;所述上側圍板與下側圍板的高度比為(2-5):1。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上側圍板上設置至少一組支撐限位機構,此支撐限位機構包括鉸接連接在所述支撐立柱上的支撐桿和固接設置在所述上側圍板內側面的限位機構。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支撐桿頂部設置掛鉤,所述限位機構為掛環(huán)。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支撐桿頂部設置凸柱,所述限位機構為溝槽。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上側圍板上設置兩組支撐限位機構,此兩組支撐限位機構分別位于車廂的前、后端位置。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下側圍板上設置至少一組吊掛限位機構,此吊掛限位機構包括一端固接在所述支撐立柱上的柔性鏈,此柔性鏈的另一端以可拆裝的方式與所述下側圍板的內側面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柔性鏈為鐵鏈或鋼索。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柔性鏈與所述下側圍板的內側面通過鉤環(huán)機構以可拆裝的方式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下側圍板上設置兩組吊掛限位機構,此兩組吊掛限位機構分別位于車廂的前、后端位置。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上側圍板與下側圍板的高度比為2.5:1。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所產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可以將車體的至少一個側面作為裝載卸載口,且利用下側圍板的支承作用輔助裝卸,解決了在貨物尤其是體積重量較大貨物在裝載卸載時效率低下的問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個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上側圍板和下側圍板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中:車體(1)、車廂(2)、上側圍板(3)、下側圍板(4)、頂板(5)、底板(6)、鉸鏈(11)、支撐桿(12)、限位機構(13)、柔性鏈(14)。
具體實施方式
參看附圖,本實用新型一個具體實施例的結構中包括車體1和封閉的車廂2,車廂2由底板6、頂板5、兩組側圍、一組前圍和一組后圍構成,在側圍與前圍、后圍連接處分別設置有支撐立柱,此支撐立柱的上下端分別固接在車廂的頂板5 和底板6上;車廂2的兩個側圍分別由獨立的上側圍板3和下側圍板4并接構成,上側圍板3與下側圍板4的高度比為2.5:1;上側圍板3通過兩組組鉸鏈11與車廂2的頂板5旋轉活動連接,下側圍板4通過三組鉸鏈11與車廂2的底板6旋轉活動連接;上側圍板3在前后端分別設置一組支撐限位機構,每組支撐限位機構分別包括鉸接連接在支撐立柱上的支撐桿12和固接設置在上側圍板3內側面的限位機構13,支撐桿12頂部設置掛鉤,限位機構13為掛環(huán);下側圍板4在前后的分別設置一組吊掛限位機構,每組吊掛限位機構分別包括一端固接在支撐立柱上的柔性鏈14,具體可采用鐵鏈或鋼索,此柔性鏈14的另一端通過鉤環(huán)機構以可拆裝的方式與下側圍板4的內側面連接。
參看附圖,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在于: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可以利用支撐限位機構和吊掛限位機構分別將上側圍板和下側圍板展開,從而將車體的至少一個側面作為物料的裝載卸載口,同時利用下側圍板的支承作用輔助裝卸,有效的解決了在貨物尤其是體積重量較大貨物在裝載卸載時效率低下的問題,工作起來更為方便。
上述描述僅作為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技術方案提出,不作為對其技術方案本身的單一限制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