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機動車的后彈簧座的加強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用于機動車的后彈簧座的加強結構,該加強結構包括安裝在后側部構件上的后彈簧座、以及分別設置在后彈簧座的外側和內側的外部加強構件和內部加強構件,其中,外部加強構件的下部部分延伸為覆蓋后彈簧座的外部下端。
【專利說明】用于機動車的后彈簧座的加強結構
[0001]相關申請的交叉引用
[0002]本申請要求于2013年2月18日提交給韓國知識產權局的韓國專利申請N0.10-2013-0016948的優(yōu)先權的權益,本申請的公開內容通過引證整體結合于此。
【技術領域】
[0003]本公開涉及一種用于機動車的后彈簧座的加強結構,并且更具體地,涉及一種外部剛度和內部剛度均增加的用于機動車的后彈簧座的加強結構。
【背景技術】
[0004]通常,用于機動車的后彈簧座用于將后懸架固定至車身并且在垂直方向上支撐從該懸架傳遞到車身的負載。
[0005]下面參考了用于機動車的常規(guī)的后彈簧座。
[0006]參照圖1,彈簧座10設置在側部構件20的外側,加強支架30設置在彈簧座10的外側用于加強,并且隔板40安裝在側部構件20的內側以便獲得彈簧座10的剛度。
[0007]然而,常規(guī)的后彈簧座不足以加強彈簧座的外部的剛度,使得不能夠穩(wěn)定地支撐從后懸架傳遞的負載。
【發(fā)明內容】
[0008]因此,本公開的目的是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發(fā)生的上述問題,同時保持由現(xiàn)有技術實現(xiàn)的優(yōu)勢不受影響。
[0009]根據(jù)本公開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用于機動車的后彈簧座的加強結構足夠地加強彈簧座的內側和外側的剛度,從而穩(wěn)定地支撐從后懸架傳遞的負載。
[0010]本公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用于機動車的后彈簧座的加強結構,該加強結構包括:安裝在后側部構件上的后彈簧座;以及分別設置在后彈簧座的外側和內側的外部加強構件和內部加強構件,其中外部加強構件的下部部分延伸為覆蓋后彈簧座的外部下端。
[0011 ] 外部加強構件的上部部分可以以“ η ”形狀延伸以與車輪罩耦接,以便增加外部加強構件的剛度。
[0012]外部加強構件可以形成為具有“[”形狀的截面,并且可以附接至車輪罩以在外部加強構件與車輪罩之間形成封閉的截面。
[0013]內部加強構件的下部部分可以延伸為覆蓋后彈簧座的內部下端。
[0014]內部加強構件的上部部分可以沿著下面板本體(panel body)延伸并且附接至該下面板本體,以便增加內部加強構件的剛度。
[0015]內部加強構件可以形成為具有“[”形狀的截面,并且可以附接至下面板本體以在內部加強構件與下面板本體之間形成封閉的截面。
[0016]上部加強構件可以安裝在后側部構件的上部部分上,以使得在后側部構件與上部加強構件之間形成封閉的截面。[0017]輔助加強構件可以安裝在后彈簧座與外部加強構件之間,其中,輔助加強構件的一端與彈簧座的上表面耦接并且另一端與后側部構件的側表面耦接。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從結合附圖進行的以下詳細描述中,本發(fā)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以及優(yōu)點將變得更為顯而易見,附圖中:
[0019]圖1是示出了根據(jù)相關技術的后彈簧座的視圖;
[0020]圖2是根據(jù)本公開實施方式的用于機動車的后彈簧座的加強結構的底視圖;
[0021]圖3是根據(jù)本公開實施方式的用于機動車的后彈簧座的加強結構的外部加強構件的立體圖;
[0022]圖4是根據(jù)本公開實施方式的用于機動車的后彈簧座的加強結構的上部加強構件的立體圖;以及
[0023]圖5是根據(jù)本公開實施方式的用于機動車的后彈簧座的加強結構的輔助加強構件的截面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4]根據(jù)本公開的用于機動車的后彈簧座的加強結構分別地使用外部加強構件和內部加強構件來加強外側和內側,并且外部加強結構和內部加強結構延伸為覆蓋后彈簧座的下端以便增加后彈簧座的支撐剛度。
[0025]在下文中,將參照附圖詳細地描述本公開的實施方式,使得本公開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輕松地實踐這些實施方式。然而,可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實施方式并且這些實施方式不局限于本公開中提供的實施方式。在附圖中,為了不使得本公開變得模糊,將省去與描述無關的部分,并且在整個本說明書中,相同的參考標號將用于指代相同的元件。
[0026]參照圖2和圖3,根據(jù)本公開實施方式的用于機動車的后彈簧座的加強結構包括:后彈黃座100,該后彈黃座的一部分通過焊接與后側部構件20稱接;外部加強構件200和內部加強構件300,該外部加強構件和內部加強構件分別安裝在后彈簧座100的外側和內側上以加強外部剛度和內部剛度;上部加強構件400,該上部加強構件通過焊接與后側部構件20的上部耦接,以便通過增加后側部構件20的剛度來提高后彈簧座100的支撐力;以及輔助加強構件500,該輔助加強構件設置在后彈簧座100與外部加強構件200之間以便加強后彈簧座100的剛度。
[0027]外部加強構件200用于加強后彈簧座100的外部剛度。所述外部加強構件的下部部分210延伸為覆蓋后彈簧座100的外部下端,以便增加從外部上部部分到后彈簧座100的下部部分的剛度,并且上部部分220沿著在后側部構件20的上方形成的車輪罩50以“ η ”形狀延伸并與該車輪罩耦接,以便增加外部加固構件200的支撐剛度。
[0028]S卩,外部加強構件200延伸至后彈簧座100的下端以便加強后彈簧座100的下端處的剛度,并且從而穩(wěn)定地支撐由后彈簧座100從后懸架傳遞的負載和振動。
[0029]外部加強構件200形成為具有“[”形狀的截面并且附接至車輪罩50,以在外部加強構件200與車輪罩50之間形成“□”形狀的封閉截面。隨著外部加強構件200的支撐剛度增加,后彈簧座100的外側的支撐剛度增加。
[0030]內部加強構件300用于加強后彈簧座100的內部剛度。所述內部加強構件的下部部分310延伸為覆蓋后彈簧座100的內部下端,以便增加從內部上部部分到后彈簧座100的下部部分的剛度,并且上部部分320沿著下面板本體60延伸并附接至該下面板本體60,以便增加內部加強構件300的剛度。
[0031]S卩,內部加強構件300延伸至后彈簧座100的內部下端以便加強后彈簧座100的下端的剛度,從而穩(wěn)定地支撐由后彈簧座100從后懸架傳遞的負載和振動。
[0032]內部加強構件300形成為具有“[”形狀的截面并附接至下面板本體60,以便在內部加強構件300與下面板本體60之間形成“ 口 ”形狀的封閉截面。隨著內部加強構件300的支撐剛度增加,后彈簧座100的內側的支撐剛度增加。
[0033]參照圖4,上部加強構件400用于通過后側部構件20來增加后彈簧座100的上側的支撐剛度。上部加強構件400插入至后側部構件20的上部部分中并通過焊接與后側部構件20耦接,從而在后側部構件20與上部加強構件400之間形成“ 口 ”形狀的封閉截面。因此,后側部構件20的支撐剛度增加,從而剛性地支撐安裝在后側部構件20上的后彈簧座100。
[0034]參照圖5,輔助加強構件500用于進一步增加后彈簧座100的剛度。輔助加強構件500的一端通過焊接在后彈簧座100與外部加強構件200之間與后彈簧座100的上表面耦接,并且另一端通過焊接與后側部構件20的側表面耦接。
[0035]S卩,輔助加強構件500在后彈簧座100與后側部構件20之間傾斜安裝并且加強支撐剛度,以便不使后彈簧座100的外側向上變形。
[0036]因此,后彈簧座的加強結構加強在后彈簧座100的外側和內部下端處的剛度,從而穩(wěn)定地支撐傳遞給后彈簧座100的負載。
[0037]如上所述,加強了彈簧座的內部剛度和外部剛度,以及彈簧座的下部部分處的剛度,從而穩(wěn)定地支撐傳遞給彈簧座的負載。
[0038]應當理解的是,本公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非上述詳細的描述限定,并且從權利要求的含義、范圍以及等同物推斷的所有的修改或者替換被解釋為都落在本公開的范圍內。
[0039]附圖中各個元件的標號
[0040]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機動車的后彈簧座的加強結構,所述加強結構包括: 后彈黃座,安裝在后側部構件上;以及 外部加強構件和內部加強構件,分別設置在所述后彈簧座的外側和內側; 其中,所述外部加強構件的下部部分延伸為覆蓋所述后彈簧座的外部下端。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加強結構,其中,所述外部加強構件的上部部分以“η ”形狀延伸以便與車輪罩耦接,以便增加所述外部加強構件的剛度。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加強結構,其中,所述外部加強構件制備成具有“[”形截面的構件,并且所述外部加強構件附接至車輪罩以便在所述外部加強構件與所述車輪罩之間形成封閉的截面。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加強結構,其中,所述內部加強構件的下部部分延伸為覆蓋所述后彈簧座的內部下端。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加強結構,其中,所述內部加強構件的上部部分沿著下面板本體延伸并且附接至所述下面板本體,以便增加所述內部加強構件的剛度。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加強結構,其中,所述內部加強構件制備成具有“[”形截面的構件,并且所述內部加強構件附接至下面板本體以在所述內部加強構件與所述下面板本體之間形成封閉的截面。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加強結構,其中,上部加強構件安裝在所述后側部構件的上部部分上,使得在所述后側部構件與所述上部加強構件之間形成封閉的截面。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加強結構,其中,在所述后彈簧座與所述外部加強構件之間安裝輔助加強構件,所述輔助加強構件的一端與所述彈簧座的上表面耦接并且另一端與所述后側部構件的側表面f禹接。
【文檔編號】B60G11/00GK103991349SQ201310317115
【公開日】2014年8月20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2月18日
【發(fā)明者】崔勝燦, 安榮銀 申請人:現(xiàn)代自動車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