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實現(xiàn)行車制動和鎖死制動的制動踏板設(shè)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適于受到致動而實現(xiàn)車輛的行車制動和鎖死制動的制動踏板設(shè)備。
背景技術(shù):
當車輛行駛時為使其減速和/或?qū)⑵渫V苟褂眯熊囍苿?。行車制動根?jù)用戶的腳施加在制動踏板上的壓力而變化。
鎖死制動使得當車輛工作時能夠保持該車輛靜止。鎖死制動對于需要保持靜止的基地車輛而言是特別有利的,例如在利用挖掘鏟進行挖掘時。
這種設(shè)備是已知的,例如,在申請WO 96/01199中,該申請描述了一種制動設(shè)備,包括一個主制動踏板和一個輔助元件。通過作用于輔助元件,主制動踏板可被鎖定,那么就啟動了鎖死制動。通過壓下主制動踏板而無需在輔助元件上采取任何行動就可獲得行車制動。鎖死制動是通過同時將主制動踏板和輔助元件壓到最大程度而獲得。保持該鎖死制動位置是通過借助于一個鎖定設(shè)備鎖定主制動踏板而獲得的,該鎖定設(shè)備包括輔助元件,并且通過轉(zhuǎn)動和移動腳從而釋放所述輔助元件、同時制動踏板保持被壓緊而實現(xiàn)鎖死制動。一旦壓下輔助元件就解除鎖死制動。
不幸的是,在此制動踏板設(shè)備中,會有無意的和危險的鎖死制動的風險,盡管該風險是有限的,但是只要當用戶為緊急制動而使用制動時同時和完全地壓下主制動踏板以及輔助元件,該風險就會存在。用戶僅意圖使用行車制動,但是在完全壓下主制動踏板的同時使得腳壓在輔助元件上,這將會啟動鎖死制動,如果該用戶稍微移動腳,由此不幸地在釋放輔助元件時沒有同時地釋放制動踏板,這將使得車輛被無意地保持靜止。那么用戶就需要通過壓下輔助元件而緊急解除鎖死制動。
從人機工程學的角度,該設(shè)備還具有這樣的缺點為了啟動和解除鎖死制動,需要結(jié)合有按壓運動和轉(zhuǎn)動的來自腳的多個連續(xù)動作。具體來說,為了啟動鎖死制動,需要連續(xù)地用腳按壓在被壓下的制動踏板上,同時回轉(zhuǎn)、轉(zhuǎn)動或移動所述的腳以釋放輔助元件。該運動不自然,并且是笨拙的甚至是痛苦的。
還已知制動踏板設(shè)備包括一個主制動踏板、一個鎖定鉤和一個鎖定銷、以及一個鎖死解除片。在此已知設(shè)備中,將主制動踏板按壓到最大程度能夠?qū)⑺鲋髦苿犹ぐ彐i定在鎖死制動位置上。為了解除鎖死制動,需要壓下鎖死解除片。
然而,為了在致動行車制動的同時避免致動鎖死制動,需要同時按壓主制動板和鎖死解除片,使得按壓主制動踏板不會導致所述主制動踏板被鎖定而進行鎖死制動。
由此,在所述已知制動設(shè)備中,鎖死制動通過最大程度的行車制動而啟動。由此可理解,在緊急制動情況下,在路上驅(qū)車并且僅希望啟動行車制動的用戶若將制動踏板按壓到最大程度,則會啟動不希望的鎖死制動。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符合人機工程學的制動踏板設(shè)備,使得能夠在啟動行車制動時不會有啟動鎖死制動的任何風險,并且使得能夠通過腳的單一的和簡單的動作而啟動和解除鎖死制動。
本發(fā)明的目的通過一種包括第一制動踏板元件和第二制動踏板元件的制動踏板設(shè)備獲得,所述元件適于通過用于實現(xiàn)制動的按壓——按壓至少第一制動踏板元件可導致行車制動發(fā)生——而移動,該設(shè)備還包括鎖定裝置和解鎖裝置,該鎖定裝置適于通過僅僅使第二制動踏板元件移動過預定行程而啟動,從而將所述第二制動踏板元件保持在用于鎖死制動的鎖定位置,該解鎖裝置適于通過按壓第一制動踏板元件而啟動,從而使鎖定裝置解鎖并且釋放第二制動踏板元件。
由此,通過按壓至少第一制動踏板元件或者通過共同地按壓第一和第二制動踏板元件而獲得了行車制動。由于制動踏板設(shè)備包括適于通過按壓第一制動踏板元件而啟動的解鎖裝置,可以理解,即使當通過將第一制動踏板元件按壓到最大程度而獲得行車制動時,也不存在這種行車制動啟動鎖死制動的風險。鎖死制動是通過用戶的有意操作而獲得,該操作對應于僅按壓第二制動踏板元件。
此外,當不再需要鎖死制動時,可僅通過按壓第一制動踏板元件就能解除鎖死制動。
通過使用已知的回復裝置,使得第一和第二制動踏板裝置回到其高位置,在那里,當沒有壓力施加在其上時不會發(fā)生制動。
鎖定裝置優(yōu)選包括一個靜止的保持元件和一個連接到第二制動踏板元件的捕獲元件,所述捕獲元件適于與所述保持元件接合,用于將第二制動踏板元件鎖定在鎖定位置上。
由此,當?shù)诙苿犹ぐ逶蛴脩舻挠幸獍磯憾苿訒r,連接到所述第二制動踏板元件的捕獲元件與保持元件接合,從而將第二制動踏板元件鎖定在鎖定位置,即鎖定在鎖死制動位置。
解鎖裝置優(yōu)選包括與第一制動踏板元件聯(lián)結(jié)的第一解鎖元件和與第二制動踏板元件聯(lián)結(jié)的第二解鎖元件,所述第一和第二解鎖元件適于相互配合而將捕獲元件帶到分離位置,在此位置上該捕獲元件不能與保持元件接合。
僅通過按壓第一制動踏板元件,就能夠啟動所述解鎖裝置,從而通過將捕獲元件帶到分離位置而解鎖鎖定裝置,由此釋放第二制動踏板元件。優(yōu)選地,在第一變型中,第一解鎖元件包括一個凸輪致動器而第二解鎖元件包括一個凸輪,凸輪致動器適于在按壓第一制動踏板元件時接觸凸輪,從而將捕獲元件帶到分離位置。
由此,通過按壓第一制動踏板元件,凸輪致動器壓迫凸輪并且將捕獲元件帶到分離位置,由此防止了所述捕獲元件的接合、或者在其接合時將其釋放。由此,按壓第一制動踏板元件使得能夠防止啟動鎖死制動、或者在鎖死制動啟動時解除鎖死制動。
優(yōu)選地,第一解鎖元件包括一個致動面而第二解鎖元件包括一個杠桿,當?shù)谝恢苿犹ぐ逶合聲r所述的致動面適于接觸杠桿,從而將捕獲元件帶到分離位置。
由此,與第一變型的方式類似,一旦第一解鎖元件受壓,致動面開始與杠桿配合,該杠桿將捕獲元件帶到分離位置,在此位置,捕獲元件不再與保持元件接合或者從其分離。
不管所討論的變例如何,制動踏板設(shè)備優(yōu)選還包括驅(qū)動裝置,使得僅通過按壓所述第一制動踏板元件就能夠使第二制動踏板元件與第一制動踏板元件一起移動。
由此,為了獲得行車制動,用戶無需按壓兩個制動踏板元件。當其移動時,通過按壓所述第一制動踏板元件而移動的第一制動踏板元件驅(qū)動第二制動踏板元件隨其移動。
第一和第二制動踏板元件優(yōu)選具有形狀互補的按壓面,從而當?shù)谝缓偷诙苿犹ぐ逶幱谕黄矫鏁r,所述按壓面形成了具有封閉輪廓按壓面的制動踏板,有利地,該輪廓大體為矩形。
以一種例如有助于區(qū)分第一和第二制動踏板元件的形式,能夠使得第一制動踏板元件至少在腳自然按壓的部分上具有較大面積,從而在行車制動過程中自然地致動所述的第一制動踏板元件。而第二制動踏板元件至少在腳自然按壓的位置具有較小面積,從而以隔離的方式致動所述第二制動踏板元件以用于鎖定制動踏板,使得只能有意地和有目的地進行鎖死制動。
從下列通過對非限制性的本發(fā)明的示例實施方式的詳細描述,本發(fā)明將得到很好地理解,并且其優(yōu)點將顯示得更為清楚。
該描述參考附圖而進行,其中圖1是處在高位置的制動踏板設(shè)備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側(cè)視圖;圖2是處于鎖死制動位置的圖1的設(shè)備的立體圖;圖3是處于行車制動位置的圖1的制動踏板設(shè)備的側(cè)視圖;圖4示出了處于鎖死制動位置的圖1的設(shè)備的側(cè)視圖;圖5示出了處于行車制動位置的制動踏板設(shè)備的另一變體的側(cè)視圖;圖6示出了處于鎖死制動位置的圖5的設(shè)備的側(cè)視圖;圖7示出了圖5的立體圖;圖8是制動踏板設(shè)備的另一變體的細節(jié)的示意側(cè)視圖;圖9是處在高位置的制動踏板設(shè)備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側(cè)視圖;圖10是處于鎖死制動位置的圖9的制動踏板設(shè)備的側(cè)視圖;圖11是圖9的設(shè)備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示出了一個制動踏板設(shè)備,其包括相鄰的第一和第二制動踏板元件或板10和12,第一和第二制動踏板元件安裝成繞著一個位于基部16上的共同的靜止踏板銷和軸線14樞轉(zhuǎn)。已知的彈性裝置17能夠?qū)⒌谝缓偷诙苿犹ぐ逶?0和12保持在高位置上——所述高位置相應于沒有制動、沒有任何按壓,以及在停止按壓第一制動踏板元件和/或第二制動踏板元件時使得它們從行車制動的低位置返回其高位置。
制動踏板設(shè)備包括鎖定裝置,在此示例中,所述的鎖定裝置由緊固到基部16的保持元件18和連接到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2的捕獲元件20構(gòu)成。
制動踏板設(shè)備還包括解鎖裝置,在此示例中,所述解鎖裝置由固定到第一制動踏板元件10的第一解鎖元件22和與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2聯(lián)結(jié)的第二解鎖元件24構(gòu)成。在此示例中由凸輪24構(gòu)成的第二解鎖元件與捕獲元件20聯(lián)結(jié)并且與之形成了一個鉤形件26,該鉤適于繞著一個連接到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2的樞轉(zhuǎn)銷30在兩個位置之間樞轉(zhuǎn),該兩個位置由局部的環(huán)狀凹陷部31確定,該凹陷部31的端部可抵靠一個緊固到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2上的銷29。
在此示例中由凸輪致動裝置22構(gòu)成的第一鎖定元件適于與凸輪24接觸,從而使捕獲元件20抵達分離位置,在所述分離位置中,鎖定裝置無法啟動,通過凸輪致動裝置22壓緊凸輪24而導致鉤26樞轉(zhuǎn)。
如圖2所示,制動踏板設(shè)備包括驅(qū)動裝置,該驅(qū)動裝置包括一個與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2結(jié)合的延伸部28,該延伸部28延伸到第一制動踏板元件10移動所經(jīng)過的路徑上,從而按壓第一制動踏板元件10也驅(qū)動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2。
第一制動踏板元件10優(yōu)選提供了按壓面10A,該按壓面10A較大,從而其致動對于行車制動而言是自然的,從而,這種致動使得可以實現(xiàn)緊急制動而沒有任何鎖死的風險,而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2提供了一個按壓部12A,該按壓部12A面積較小,從而只能有意地和有目的地、隔離地對其致動,以鎖定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2而實現(xiàn)鎖死制動。
下面描述這種制動踏板設(shè)備的操作。
從沒有發(fā)生制動的高位置起始,如圖1所示,在箭頭F指示的方向下按壓至少第一制動踏板元件10導致第一制動踏板元件10通過移近基部16而朝向制動的低位置移動。由于第一制動踏板元件10的移動通過延伸部28而導致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2移動,所以第一和第二制動踏板元件在箭頭F指示的方向上朝向基部16移動。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2的移動使其能夠作用在一個已知類型的制動調(diào)節(jié)器15上,該制動調(diào)節(jié)器15位于所述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2之下,使得制動能夠逐漸地進行,由此提高了舒適度和安全性。
按壓第一制動踏板元件10的另一后果是使得凸輪致動器22與凸輪24接觸,從而使得捕獲元件20處于分離位置,在此位置中,所述捕獲元件20不能與保持元件18接合。由此,這是一個行車制動情形,其中鉤26處于分離位置,即沒有啟動鎖死制動的風險,如圖3所示。
通過其樞轉(zhuǎn)銷30連接到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2的鉤26位于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2之下并且延伸到第一制動踏板元件10的下方。由此,凸輪24和凸輪致動裝置22豎直對齊地設(shè)置,從而,它們適于根據(jù)第一和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0和12的各自位置而相互配合。在此示例中,凸輪致動器22包括一個輪22,該輪22適于繞著其圓柱銷22旋轉(zhuǎn)而移動并且適于通過沿著凸輪24行進而與該凸輪24相互配合作用或?qū)嶋H上用于從凸輪24上離開。由此,一旦用戶按壓至少第一制動踏板元件,則輪22沿著凸輪24行進,從而,鉤26從保持元件18上離開并且不能與保持元件18接合。
一旦用戶釋放了通過腳而施加在第一和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0和12上的壓力,所述制動踏板元件在彈性設(shè)備17的驅(qū)動下從基部16離開而返回其高位置(如圖1所示)。
為了實現(xiàn)鎖死制動,用戶必須僅按壓第二制動踏板12,按壓角大于角行程α,該角行程α這樣確定鉤26——特別是捕獲元件20——與保持元件18面對。優(yōu)選地,用戶能夠僅通過有目的地按壓第二元件12而完成該動作。然而,用戶能夠同時作用在兩個元件10和12上。在此情況下,用戶必須通過有意地轉(zhuǎn)動腳來隨后釋放第一元件10,從而能夠鎖定第二制動踏板元件以致動鎖死制動。鉤26傾斜地安裝并且通過諸如扭轉(zhuǎn)彈簧27的回復彈簧而受迫地返回接合位置,該扭轉(zhuǎn)彈簧27具有卡合緊固到捕獲元件20的第一分支、繞著銷30的卷繞部和卡合緊固于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2之下的第二分支。為了接合保持元件18,如果輪22不在凸輪24上施加任何力,則鉤26越過所述保持元件18而縮回并且返回到接合位置。該位置示于圖2和4。自然地,示于圖2和4的角行程α在鎖定時必須略微增加,這僅發(fā)生在捕獲元件20已經(jīng)越過保持元件18而返回到接合位置之時。
在此位置,凸輪24與凸輪致動器22分開,并且鉤26可繞著連接到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2的樞轉(zhuǎn)銷30樞轉(zhuǎn)并且可然后與保持元件18接合。由此,即使用戶釋放施加在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2上的壓力,所述第二制動踏板元件還是保持在鎖定位置上并且維持了鎖死制動。
為了解除鎖死制動,用戶僅需在第一制動踏板元件10上施加壓力,由此導致所述第一踏板元件向著基部16移動并且由此使凸輪致動器11向著凸輪24移動。一旦凸輪致動器22接觸凸輪24,則用戶施加在第一制動踏板元件10上的壓力通過輪22傳遞到鉤26,該輪22通過在凸輪24上行進而導致鉤26傾斜,從而,捕獲元件20從保持元件18上釋放。然后,釋放施加在第一制動踏板元件上的壓力導致第一和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0和12朝向其高位置移動,在此位置不發(fā)生制動。
圖5、6和7示出了制動踏板設(shè)備的另一變型。該制動踏板設(shè)備具有第一制動踏板元件110和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12,這兩個元件彼此鄰接并且繞著一個連接到基部116的共用踏板銷和軸線114樞轉(zhuǎn)。該第二變型與上述第一變型的不同之處在于解鎖裝置是不同的。
解鎖裝置包括一個捕獲元件120,該捕獲元件適于以這種方式與緊固在基部116上的保持元件118配合該捕獲元件與之接合從而將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12鎖定在鎖定位置,其中在該鎖定位置獲得了鎖死制動。
鉤126位于第一制動踏板元件110之下并且其連接到第二制動踏板112的樞轉(zhuǎn)銷130也延伸到第一制動踏板元件110之下。鉤126包括一個捕獲元件120和第二鎖定元件,該第二鎖定元件在此示例中是一個杠桿124,并且所述捕獲元件和所述第二鎖定元件都延伸到第一制動踏板元件110之下、處于樞轉(zhuǎn)銷130的兩側(cè)。由此,在箭頭F指示的方向上朝向基部116移動的第一制動踏板元件110導致所述第一制動元件與鉤126的杠桿124配合,從而,捕獲元件120處于分離位置并且不可能獲得鎖死制動。
在此示例中,適于接觸杠桿124的致動面122設(shè)置在作為第一解鎖元件的第一制動踏板元件110上。
已知類型的彈性設(shè)備117使得第一和第二制動制動踏板元件110和112可回復到高位置(未示出),在此位置,只要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12沒有接合在鎖定位置,當用戶停止在第一和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10和112上施加壓力時,不會發(fā)生制動。
為了獲得行車制動,用戶僅需要按壓至少第一制動踏板元件110,所述第一制動踏板元件的移動導致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12借助于其致動面112與杠桿124之間的配合、以及借助于鉤126傾斜到其分離位置而移動。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12的移動然后使得能夠如同第一變型所述那樣作用在已知類型的位于所述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12之下的制動調(diào)節(jié)器115上。
為了致動鎖死制動,用戶必須僅按壓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12。鉤126的重心可設(shè)置成位于其樞轉(zhuǎn)銷和軸線130之下,例如,通過使得包括捕獲元件120的鉤126部分重于包括杠桿124的鉤126部分的設(shè)置,從而,一旦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12從第一制動踏板元件110移開,鉤126自然地繞著其樞轉(zhuǎn)銷130樞轉(zhuǎn),同時占據(jù)了這樣一個位置捕獲元件130能夠與保持元件118接合。為了以另一方式或額外方式保證該鉤的良好的定位,如第一變型所述,可設(shè)置一個回復彈簧127(類似于第一變型的彈簧27),用于使得只要第一制動踏板元件110位于其高位置,就可以迫使鉤126返回到其能夠與保持元件接合的位置。
由此,在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12已經(jīng)移動了一個預定的角行程α之后,鉤126與保持元件118接合并且將第二制動踏板元件保持在鎖定位置以用于鎖死制動。如同第一變型,圖6所示的角行程α必須在鎖定時略微增加,以使得鉤126在移回到與保持元件118接合之前可越過保持元件118。
僅僅在第一制動踏板元件110上施加壓力導致鉤126繞著其樞轉(zhuǎn)銷130傾斜,由此導致捕獲元件120從保持元件118分離,從而,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12得以釋放并且鎖定裝置解鎖。由此,當用戶釋放施加在第一制動踏板元件上的壓力時,第一和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10和112返回到不發(fā)生制動的高位置。
如圖7所示,第一制動踏板元件110有利地在部分110A具有較大的面積,在那里腳自然地按壓,從而自然地致動所述第一制動踏板元件以用于行車制動,并且使得緊急制動沒有鎖死風險地進行,而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12具有面積較小的部分112A,在那里腳自然地按壓,從而僅能有意地和有目的地致動鎖死制動。第一和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10和112的形狀相互配合,從而一起構(gòu)成了通常形狀的制動踏板,當?shù)谝缓偷诙苿犹ぐ逶?10和112位于同一平面時,該形狀在其平面內(nèi)基本上為矩形。
在鎖定位置啟動鎖定裝置,從而僅通過將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12按壓到其低位置、然后釋放第一制動踏板元件110而獲得鎖死制動模式。
通過按壓第一元件110而獲得對應于行車制動的解鎖位置,解鎖裝置然后阻止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12被鎖定。
圖7清楚示出,鉤126位于制動踏板元件110之下,從而所述制動踏板元件110的移動導致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12借助于與鉤126相互配合的制動踏板元件110而移動。
在圖1至7中,保持元件18、118的位置可例如通過設(shè)置一個鎖定在大體豎直的長橢圓孔內(nèi)的銷而相對于基部調(diào)整。
在一個有利的變型中,鎖定裝置具有多個鎖定位置。
圖8示出了這樣一個變例的制動踏板設(shè)備。所有與第一變型相同的元件具有類似的標號。該變型的不同之處在于,可根據(jù)作用在第二制動踏板元件之上的壓力而施加一個確定的且可變的鎖死制動扭矩,而對于上述變型而言,在鎖死制動過程中,僅可獲得一個最大制動扭矩。
圖8示出了處于鎖死制動位置上的制動踏板設(shè)備,其中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12處于低位置而第一制動踏板設(shè)備110處于高位置。
在此位置,與第二變型的上述描述類似,鉤126的杠桿124不與第一制動踏板元件110的致動面122配合,并且鉤126處于這樣的一個位置上其捕獲元件120與保持元件218配合。
保持元件218設(shè)置有一個齒條,在此示例中,該齒條由鋸齒狀突起220構(gòu)成,捕獲元件能夠根據(jù)不同的位置而與每個突起配合,其中第二制動踏板元件由此能夠具有多個鎖定位置,每個位置對應一個確定的鎖死制動行程和確定的鎖死制動扭矩。
由此,根據(jù)所需的鎖死制動,用戶將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12按壓到一個或大或小的程度,從而捕獲元件120與保持元件218上選定的其中一個鋸齒狀突起220接合。鎖死制動如上所述那樣解除,僅僅通過腳按壓第一制動踏板元件110以將所述第一制動踏板元件移近基部116。
在本發(fā)明中,鎖定位置并不對應最大行程,因為為了使得鎖定可以發(fā)生,一個短的超程是必需的。由此,鎖死制動的值略微小于最大行車制動的值,例如,制動調(diào)節(jié)器的壓力對于鎖死制動而言是120bar,對于行車制動而言是125bar。
圖9和10示出了制動踏板設(shè)備的第二實施方式。制動踏板設(shè)備包括第一制動踏板元件210和第二制動踏板元件212,這兩個元件相鄰并且繞著一個連接到板狀安裝支撐件216的共同踏板銷和軸線214樞轉(zhuǎn)。第二實施方式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之處在于該設(shè)備的布置是不同的。具體來說,基部16由一個板狀安裝支撐件替換,該支撐件以不同方式成一角度地放置,并且踏板元件懸掛在該支撐件上。
在第一實施方式中,踏板元件10和12(或110和112)(例如通過基部16)而緊固到底板上,從而,差不多用戶的整個腳都放在踏板元件的按壓部分110A上,而在第二實施方式中,踏板元件是懸掛的而按壓部較小。由此,在第二實施方式中,按壓部210A和212A不能使腳在制動過程中完全支承于其上。
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如圖1至8所示,基部16(116)大體在一個平面內(nèi)延伸,該平面大體平行于車輛底盤的參考平面,即大體是水平的(當車輛處在常規(guī)位置時)。以此方式,制動踏板元件10和12(110和112)位于基部16(116)之上。在此情況下,制動調(diào)節(jié)器15(115)在制動踏板元件10和12(110和112)之下延伸,大體豎直。這同樣適用于用于踏板銷和軸線14(114)的支撐件13(113)。踏板銷和軸線14(114)位于制動踏板元件10和12(110和112)的底部附近并且靠近制動設(shè)備用戶的腳跟部,優(yōu)選位于緊固到基部16上的保持元件18之下。
在第二實施方式中,板狀安裝支撐件216也大體在一個平面內(nèi)延伸,但是其相對于車輛底盤的參考平面傾斜。在此示例中,板狀安裝支撐件216在垂直于車輛底盤的參考平面的平面內(nèi)延伸,即大體豎直(當車輛處于常規(guī)位置時)。以此方式,制動踏板元件210和212不再如同第一實施方式那樣位于基部之上,而是在板狀安裝支撐件216的一側(cè)延伸。在第二實施方式中,制動調(diào)節(jié)器215在板狀安裝支撐件216和踏板之間延伸,大體是水平的。這同樣適用于踏板銷214的支撐件213。
在第二實施方式中,踏板銷214位于制動踏板元件210和212的頂部附近。實際上,踏板銷214位于緊固到板狀安裝支撐件216的保持元件118之上。
由于這些不同設(shè)置,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制動踏板元件10和12(110和112)通過用戶的腳在箭頭F指示的方向上按壓踏板頂部(壓力由腳掌施加)而受到致動,而在第二實施方式中,制動踏板元件210和212通過用戶的腳在箭頭F’指示的方向上按壓而受到致動,該方向處于踏板元件的樞轉(zhuǎn)軸線214的靠近用戶的一側(cè),不同于箭頭F指示的在相應的樞轉(zhuǎn)軸線114的遠離用戶的另一側(cè)的方向。那么制動就優(yōu)選僅通過腳掌的按壓來實現(xiàn),腳跟沒有位于踏板元件上,而是一般保持與車輛的底板接觸。
解鎖裝置為在第一實施方式的任一變型中所描述的類型。例如,使用在第二變型中描述的解鎖裝置,它們包括一個捕獲元件120,該捕獲元件適于與緊固到板狀安裝支撐件216的保持元件118配合,從而與之接合而用于將第二制動踏板元件212鎖定在獲得了鎖死制動的鎖定位置。
鉤126位于第一制動踏板元件210之下并且其連接到第二制動踏板元件212的樞轉(zhuǎn)銷230也在第一制動踏板元件210之下延伸。
然而,與解鎖裝置位于制動踏板元件頂部且高于該示例中踏板銷14(114)的第一實施方式不同,在第二實施方式中,樞轉(zhuǎn)銷和軸線230位于踏板軸線214之下,位于制動踏板元件210和212的底部。從一個實施方式到另一實施方式,鎖定裝置和踏板元件支撐件的布置相對于制動調(diào)節(jié)器而言是相反的。
當?shù)谝恢苿犹ぐ逶?10在箭頭F’指示的方向上朝向板狀安裝支撐件216移動時,踏板元件210與鉤126的杠桿124相配合,從而使得捕獲元件120處于分離位置,并且無法獲得鎖死制動,如圖9所示。
由此,為了獲得行車制動,用戶在箭頭F’指示的方向上按壓至少第一制動踏板元件210就足夠了,第一制動踏板元件的移動導致第二制動踏板元件212借助于其與杠桿124配合的致動面222以及借助于傾斜到分離位置的鉤126而移動。第二制動踏板元件212的移動然后使得能夠如上所述地作用在位于所述制動踏板元件212之下的制動調(diào)節(jié)器215上。
為了致動鎖死制動,用戶必須僅按壓第二制動踏板元件212。只要第一制動踏板元件210處于高位置,回復彈簧127就能夠?qū)^126帶到適于與保持元件接合的位置。
在第二制動踏板元件212已經(jīng)運動過一個預定的角行程α之后,鉤126與保持元件118相接合并且將第二制動踏板元件212保持在用于鎖死制動的鎖定位置上。
僅按壓第一制動踏板元件210使得鉤126能夠繞其樞轉(zhuǎn)銷和軸線230傾斜,并由此把保持元件118和捕獲元件120分開,從而,第二制動踏板元件212得以釋放并且鎖定裝置解鎖。接下來,當用戶釋放施加在第一制動踏板元件210上的壓力時,第一和第二制動踏板元件210和212返回其高位置,其中不發(fā)生制動。
如同圖7所示的第一實施方式,在圖11所示的第二實施方式中,也能夠使一個較大面積設(shè)置在部分210A上,腳掌自然按壓在該部分210A上,從而,對于行車制動而言,致動是自然的,并且能夠沒有任何鎖死的風險實現(xiàn)緊急制動。第二制動踏板元件212則具有面積較小的部分212A,腳掌自然地作用在該部分上,從而,鎖死制動僅能有意地和有目的地致動。第一和第二制動踏板元件210和212具有相互配合的形狀,從而一起構(gòu)成一個具有通常形狀的整個制動踏板211,當?shù)谝缓偷诙苿犹ぐ逶?10和212位于同一平面時該形狀在其平面內(nèi)大體為矩形。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適于受到致動實現(xiàn)行車制動和鎖死制動的制動踏板設(shè)備,所述制動踏板設(shè)備的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制動踏板元件(10;110;210)和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2;112;212),所述元件適于通過被按壓而被移動,以實現(xiàn)制動,按壓至少所述的第一制動踏板元件(10;110;210)適于導致行車制動的發(fā)生,其特征還在于該設(shè)備還包括鎖定裝置(18,20;118,120;218)和解鎖裝置(22,24;122,124;222,124),該鎖定裝置適于通過僅僅使所述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2;112;212)移動過預定行程(α)而啟動,從而將所述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2;112;212)保持在用于鎖死制動的鎖定位置,該解鎖裝置適于通過按壓所述第一制動踏板元件(10;110;210)而啟動,從而使鎖定裝置(18,20;118,120;218)解鎖并且釋放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2;112;212)。
2.如前述權(quán)利要求所述的設(shè)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鎖定裝置(18,20;118,120;218)包括一個靜止的保持元件(18;118;218)和一個連接到所述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2;112;212)的捕獲元件(20;120),所述捕獲元件(20;120)適于與所述保持元件(18;118;218)接合,用于將所述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2;112;212)鎖定在鎖定位置。
3.如前述權(quán)利要求所述的設(shè)備,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鎖裝置(22,24;122,124;222,124)包括與所述第一制動踏板元件(10;110;210)聯(lián)結(jié)的第一解鎖元件(22;122;222)和與所述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2;112;212)聯(lián)結(jié)的第二解鎖元件(24;124),所述第一和第二解鎖元件(22,24;122,124;222,124)適于相互配合而將所述捕獲元件(20;120)帶到分離位置,在該位置上,該捕獲元件不能與所述保持元件(18;118;218)接合。
4.如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設(shè)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解鎖元件(24;124)與所述捕獲元件(20;120)聯(lián)結(jié)。
5.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設(shè)備,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個鉤(26;126),該鉤(26;126)適于繞著與所述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2;112;212)聯(lián)結(jié)的樞轉(zhuǎn)銷和軸線(30;130;230)樞轉(zhuǎn),并且所述鉤(26;126)包括所述捕獲元件(20;120)和所述第二解鎖元件(24;124)。
6.如權(quán)利要求3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設(shè)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解鎖元件(22)包括一個凸輪致動器(22),所述第二解鎖元件(24)包括一個凸輪(24),并且在按壓所述第一制動踏板元件(10;110;210)時,所述凸輪致動器(22)適于接觸所述凸輪(24),從而將所述捕獲元件(120)帶到所述分離位置。
7.如權(quán)利要求3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設(shè)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解鎖元件(122;222)包括一個致動面(122;222),所述第二解鎖元件(124)包括一個杠桿(124),并且在按壓所述第一制動踏板元件(10;110;210)時,所述致動面(122;222)適于接觸所述杠桿(124),從而將所述捕獲元件(120)帶到所述分離位置。
8.如權(quán)利要求5和7所述的設(shè)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捕獲元件(120)和杠桿(124)在所述樞轉(zhuǎn)銷和軸線(130)的兩側(cè)延伸。
9.如任一前述權(quán)利要求所述的設(shè)備,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個驅(qū)動裝置(28;122;222),使得能夠通過按壓所述第一制動踏板元件(10;110;210)而使得所述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2;112;212)與第一制動踏板元件(10;110;210)一起移動。
10.如權(quán)利要求9所述的設(shè)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驅(qū)動裝置(28)包括一個延伸部(28),該延伸部(28)與所述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2)聯(lián)結(jié)并且延伸到所述第一制動踏板元件(10)移動所經(jīng)過的路徑中。
11.如權(quán)利要求5和權(quán)利要求7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設(shè)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鉤(126)至少部分延伸到所述第一制動踏板元件(110;210)移動所經(jīng)過的路徑中。
12.如任一前述權(quán)利要求所述的設(shè)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0,12;110,112;210,212)具有形狀互補的按壓面(10A,110;210A;12A,112A;212A),從而當所述第一和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0,12;110,112;210,212)處于同一平面上時,所述按壓面形成了具有封閉輪廓按壓面的制動踏板(211),該封閉輪廓有利地大體為矩形。
13.如任一前述權(quán)利要求所述的設(shè)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0,12;110,112;210,212)相鄰。
14.如權(quán)利要求13所述的設(shè)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0,12;110,112;210,212)繞著同一制動踏板銷和軸線(14;114;214)樞轉(zhuǎn)。
15.如任一前述權(quán)利要求所述的設(shè)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鎖定裝置(218)具有多個鎖定位置。
16.如權(quán)利要求2和15所述的設(shè)備,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元件(218)設(shè)置有齒條(220)。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可受到制動以實現(xiàn)行車制動和鎖死制動的制動踏板設(shè)備。所發(fā)明的設(shè)備包括能隨著因制動目的而施加的壓力而一起移動的第一(10)和第二(12)制動踏板元件。根據(jù)本發(fā)明,行車制動可通過向至少第一制動踏板元件(10)施加壓力而實施。該設(shè)備還包括鎖定裝置(18,20),其可通過使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2)移動過預定行程(α)而簡單地啟動,以將所述元件(12)保持在用于鎖死制動的鎖定位置;以及解鎖裝置(22,24),其可通過在第一制動踏板元件(10)上施加壓力而啟動,以使鎖定裝置(18,20)解鎖并且釋放第二制動踏板元件(12)。
文檔編號B60T7/04GK1898108SQ200480038775
公開日2007年1月17日 申請日期2004年12月9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3年12月23日
發(fā)明者讓·波普萊爾 申請人:法國波克蘭液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