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無機非金屬材料加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生產連續(xù)玄武巖纖維的窯爐加熱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連續(xù)玄武巖纖維是以天然的火山噴出巖作為原料,將其破碎后加入熔窯中,在1450~1500 ℃熔融后,通過拉絲漏板制成的連續(xù)纖維。它與碳纖維、芳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UHMWPE)等其它高科技纖維相比,具有很多獨特的優(yōu)點,如力學性能佳,耐高溫性能好,可在-269~650 ℃范圍內連續(xù)工作,耐酸耐堿,抗紫外線性能強,吸濕性低,有更好的耐環(huán)境性能,此外,還有絕緣性能好,高溫過濾性佳、抗輻射、良好的透波性能等優(yōu)點。以連續(xù)玄武巖纖維為增強體可制成各種性能優(yōu)異的復合材料,可廣泛應用于消防、環(huán)保、航空航天、化工、風電、軍工、汽車船舶制造、工程塑料、建筑等領域,軍工、民用領域。
在生產連續(xù)玄武巖纖維的生產線中,窯爐中的加熱裝置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現(xiàn)有的窯爐加熱裝置具有使用壽命短、不易更換、控溫能力差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為了解決上述的現(xiàn)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一種生產連續(xù)玄武巖纖維的窯爐加熱系統(tǒng),能夠延長窯爐加熱裝置的使用壽命并能夠便捷的更換,能夠根據設定調控溫度,從而能夠提高玄武巖纖維的質量。
本發(fā)明是這樣實現(xiàn)的:一種生產連續(xù)玄武巖纖維的窯爐加熱系統(tǒng),包括設置在窯爐壁上的加熱裝置和測溫裝置,所述的加熱裝置為電極,電極的一端的外表面設置有外螺紋,電極的另一端設置有凹槽,該凹槽內設置有與外螺紋相配合的內螺紋,所述的測溫裝置為熱電偶,電極外設置有水套Ⅰ,熱電偶外設置有水套Ⅱ,水套Ⅰ和水套Ⅱ均設置在窯爐壁內,熱電偶與控制裝置相連,控制裝置與變頻器相連,變頻器與電機相連,電機與電極相連。
所述的控制裝置為PLC系統(tǒng)。
所述的水套Ⅰ的進水口Ⅰ與冷卻塔出水口相連,水套Ⅰ的出水口Ⅰ與冷卻塔的進水口相連。
所述的水套Ⅱ的進水口Ⅱ與冷卻塔出水口相連,水套Ⅱ的出水口Ⅱ與冷卻塔的進水口相連。
所述的水套Ⅰ和水套Ⅱ的材質為不銹鋼。
所述的水套Ⅰ和水套Ⅱ分別包裹著電極和熱電偶在窯爐壁內的部分。
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生產連續(xù)玄武巖纖維的窯爐加熱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利用包裹在電極和熱電偶外面的水套降低二者在窯爐壁中的部分的溫度,延長了電極和熱電偶的使用壽命,電極兩端設置的螺紋使得電極可以在窯爐工作的狀態(tài)時更換,熱電偶通過控制系統(tǒng)與電極相連,可以根據設定的溫度調控溫度,使得熔爐內的原料可以充分均勻的熔化,提高了玄武巖纖維的質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一種生產連續(xù)玄武巖纖維的窯爐加熱系統(tǒng),包括設置在窯爐壁5上的加熱裝置和測溫裝置,所述的加熱裝置為電極1,電極的一端的外表面設置有外螺紋,電極的另一端設置有凹槽,該凹槽內設置有與外螺紋相配合的內螺紋,所述的測溫裝置為熱電偶2,電極外設置有水套Ⅰ3,熱電偶外設置有水套Ⅱ4,水套Ⅰ3和水套Ⅱ4均設置在窯爐壁5內,熱電偶2與控制裝置6相連,控制裝置6與變頻器7相連,變頻器7與電機8相連,電機8與電極1相連。
所述的控制裝置6為PLC系統(tǒng)。
所述的水套Ⅰ的進水口Ⅰ9與冷卻塔出水口相連,水套Ⅰ的出水口Ⅰ10與冷卻塔的進水口相連。水套Ⅰ與冷卻塔形成循環(huán)水系統(tǒng),可以更好的起到降溫的作用。
所述的水套Ⅱ的進水口Ⅱ11與冷卻塔出水口相連,水套Ⅱ的出水口Ⅱ12與冷卻塔的進水口相連。水套Ⅱ與冷卻塔形成循環(huán)水系統(tǒng),可以更好的起到降溫的作用。
所述的水套Ⅰ3和水套Ⅱ4的材質為不銹鋼。這樣的材質可以增加水套Ⅰ3和水套Ⅱ4的耐熱性和耐腐蝕性。
所述的水套Ⅰ3和水套Ⅱ4分別包裹著電極1和熱電偶2在窯爐壁內的部分。因為電極1延伸到窯爐內的部分起到加熱作用,熱電偶2在窯爐內的部分起到測溫的作用,因此,二者的水套主要保護的是他們在窯爐壁內的部分。
在使用的過程中,熱電偶2測試窯爐中的溫度,并將溫度信號傳遞給PLC,PLC再通過控制變頻器7控制電機,進而調節(jié)電極的溫度。在啟動電極1和熱電偶2的同時也開啟水套Ⅰ3和水套Ⅱ4與冷卻塔的水循環(huán),降低電極1和熱電偶2在窯爐壁中的部分的溫度,在不影響窯爐溫度的前提下,提高電極1和熱電偶2的使用壽命。在更換耗損或者損壞的電極1時,因為電極的一端是設置在窯爐壁的外面,就需要將新電極與舊電極這一端配合的那一端通過螺紋固定在一起再向窯爐內推,即可在不停止窯爐工作的情況下,完成電極的更換。
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只是本發(fā)明較優(yōu)選的具體實施方式的一種,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技術方案范圍內進行的通常變化和替換都應包括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