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磨削汽車連桿體分離面的可調(diào)夾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一種機械磨削加工夾具,主要用于整體鍛造的汽車連桿鋸斷后, 對連桿體分離面的磨削加工。
二背景技術(shù):
目前整體鍛造的汽車連桿毛坯(見
圖1、2),其大孔均為橢圓形或者將它加工成橢 圓形,之后鋸斷或銑斷成連桿體1和連桿蓋3,為了確保連桿體1和連桿蓋3能實現(xiàn)精確合 裝及達到發(fā)動機裝配線上與曲軸的裝配要求,就必須使連桿體1分離面C表面粗糙度不低 于0. 8 μ m,平面度不大于0. 025mm,連桿體小頭孔A軸心線到分離面C的距離尺寸L公差 在0. Imm以內(nèi),用螺栓2和螺母4連接后的大孔圓柱度不大于0. 005mm。要想使合裝后的 連桿達到產(chǎn)品要求,需對連桿體1分離面C進行磨削加工,而磨削連桿體1分離面C的磨用 夾具(見圖3、4),它由工作臺5、夾具體6、小孔定位軸7、手柄8、螺母9、銷10、螺桿11、開 口壓板12、止釘13、側(cè)定位塊14、鋼球15、彈簧16、側(cè)壓板17、銷18、沉頭螺釘19等零件組 成。具體操作(見
圖1、2、3、4),將連桿體1安裝在磨用夾具上,通過對部位A、B、D的定位, 利用換向手柄8和旋緊螺母9將部位E壓緊,而后磨床的砂輪按箭頭方向來回的重復磨削 加工。這種磨用夾具在選擇合適磨削用量的情況下,使用一段時間后,磨用夾具的連桿小孔 定位軸7磨損程度比較嚴重,而且每個磨用夾具的連桿小孔定位軸7磨損程度也不一致,由 于小孔定位軸7與夾具體6過盈配合的孔是不可調(diào)的,使夾具的連桿小孔定位軸7磨損量 得不到相應的補償,導致磨削后的連桿體1小頭孔A軸心線到分離面C的距離尺寸L、平面 度誤差等技術(shù)要求無法控制在產(chǎn)品的公差范圍之內(nèi)(見圖3、1),連桿小孔定位軸7磨損量 實在太大了只有報廢夾具,嚴重影響到下道工序的加工,導致該道工序合格率偏低,成本增 高,而且達不到一次磨削多件的要求。
三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是根據(jù)現(xiàn)有汽車連桿體分離面磨用夾具存在的不 足,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改進,設(shè)計一種可調(diào)磨用夾具來對連桿體分離面進行加工,從根本上克 服夾具小孔定位軸與夾具體不可調(diào)的缺陷,達到提高該道工序的生產(chǎn)效率,降低成本,適應 大批量生產(chǎn)的要求。本實用新型的主要技術(shù)方案是在支撐板上方開有一個孔,下方開有一個孔和一 個槽;螺桿穿過支撐板上方孔、主定位塊、開口壓板,與螺母、手柄及銷構(gòu)成的組件連接在一 起;小孔定位軸的調(diào)整機構(gòu)安裝在支撐板下方的孔和槽內(nèi),在斜契座的中間有一個斜槽和 從左至右有一個螺紋孔,螺桿擰入斜契座螺紋孔內(nèi),斜契右邊槽卡入螺桿的外圓柱后嵌入 斜契座的斜槽內(nèi),并用限位螺釘限制斜契在斜契座的斜槽內(nèi)移動的距離;將斜契座用銷和 四顆沉頭螺釘固定在底座上,小孔定位軸穿過活動滑塊并與活動滑塊的孔為過盈配合,小 孔定位軸的螺紋端穿過支撐板的下方孔后,裝上鎖緊螺母;然后把主定位塊、側(cè)定位塊、固 定塊及側(cè)壓板通過銷、沉頭螺釘固定在支撐板上;之后把支撐板的下方槽卡在斜契座的左右兩邊,用銷、沉頭螺釘把支撐板和底座連接在一起;最后用沉頭螺釘穿過斜契座與活動滑 塊底部的過孔活動定位連接。本實用新型通過實際應用證明完全達到改進目的,做到連桿小孔定位軸位置在 上下方向可調(diào),夾具能夠重復調(diào)整使用;所加工的連桿體分離面粗糙度、平面度連桿體小頭 孔軸心線到分離面的距離尺寸、連桿體和連桿蓋連接后的大孔圓柱度均在公差范圍以內(nèi), 產(chǎn)品合格率由百分之八十九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九以上,成本降低到原來的四分之一;在一 個底座上可以制造多個夾具進行同時磨削加工,完全適應大批量生產(chǎn)的需求;結(jié)構(gòu)簡單可 靠,操作方便,易推廣。
四以下結(jié)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一步詳細地描述。
圖1,是汽車連桿的主視圖。圖2,是圖IF-F向剖視圖。圖3,是現(xiàn)有汽車連桿體分離面磨削夾具的主視圖。圖4,是圖3的G-G向剖視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圖6,是圖5的H-H向剖視圖。圖7,是斜契觀的主視圖。圖8,是圖7的俯視圖。圖9,是斜契座30的主視圖。
圖10,是圖9的俯視圖。
五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
圖1、5、6,本實用新型由工作臺5、手柄8、螺母9、銷10、螺桿11、開口壓板12、 止釘13、側(cè)定位塊14、鋼球15、彈簧16、側(cè)壓板17、銷18、沉頭螺釘19、固定塊20、螺母21、 螺桿22、活動滑塊23、主定位塊M、支撐板25、鎖緊螺母沈、小孔定位軸27、斜契28、限位螺 釘四、斜契座30、底座31等零件組成。參照圖5、6,對本實用新型的主要技術(shù)方案進行說明在支撐板25上方開有一個 孔,下方開有一個孔和一個槽;螺桿11穿過支撐板25上方孔、主定位塊24、開口壓板12,與 螺母9、手柄8及銷10構(gòu)成的組件連接在一起;連桿小孔定位軸27的調(diào)整機構(gòu)安裝在支撐 板25下方的孔和槽內(nèi),在斜契座30的中間有一個斜槽K和從左至右有一個螺紋孔(見圖 9、10),螺桿22擰入斜契座30螺紋孔內(nèi),斜契觀右邊槽卡入螺桿22的外圓柱后嵌入斜契 座30的斜槽K內(nèi),并用限位螺釘四限制斜契觀在斜契座30的斜槽K內(nèi)移動的距離;將 斜契座30用銷18和四顆沉頭螺釘19固定在底座31上,連桿小孔定位軸27穿過活動滑塊 23并與活動滑塊23的孔為過盈配合,連桿小孔定位軸27的螺紋端穿過支撐板25的下方孔 后,裝上鎖緊螺母26 ;然后把主定位塊對、側(cè)定位塊14、固定塊20及側(cè)壓板17通過銷18、 沉頭螺釘19固定在支撐板25上;之后把支撐板25的下方槽卡在斜契座30的左右兩邊,用 銷18、沉頭螺釘19把支撐板25和底座31連接在一起;最后用沉頭螺釘19穿過斜契座30 與活動滑塊23底部的過孔活動定位連接。[0019] 參照
圖1、2、5、6,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與現(xiàn)有磨削夾具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 根據(jù)連桿體1小孔A軸心線至分離面C的距離的不同,轉(zhuǎn)動螺桿22,調(diào)整連桿小孔定位軸 27到合適的位置,并用百分表檢測連桿小孔定位軸27上下方向的最高點,并作好記錄,在 裝夾好連桿體1后進行加工。加工過程中,若發(fā)現(xiàn)連桿體1小孔A軸心線到分離面C距離 減小到一定值時,說明連桿小孔定位軸27已磨損,此時用百分表檢測連桿小孔定位軸27上 下方向的最高點,根據(jù)前后兩次測得的數(shù)值之差,轉(zhuǎn)動螺桿22來調(diào)整連桿小孔定位軸27的 位置。即稍微松開鎖緊螺母沈,轉(zhuǎn)動螺桿22,使斜契觀在斜契座30的契形槽K內(nèi)左右滑 動,帶動置于斜契觀上裝有連桿小孔定位軸27的活動滑塊23,沿著固定塊20所限制的上 下方向移動,調(diào)整完后,擰緊鎖緊螺母26,磨床繼續(xù)按箭頭方向進行磨削加工。
權(quán)利要求1. 一種磨削汽車連桿體分離面的可調(diào)夾具,含工作臺(5)、手柄(8)、螺母(9)、銷(10)、 螺桿(11)、開口壓板(12)、止釘(13)、側(cè)定位塊(14)、鋼球(15)、彈簧(16)、側(cè)壓板(17)、 銷(18)、沉頭螺釘(19),其特征是在支撐板0 上方開有一個孔,下方開有一個孔和一個 槽,螺桿(11)穿過支撐板(25)上方孔、主定位塊(M)、開口壓板(12),與螺母(9)、手柄(8) 及銷(10)構(gòu)成的組件連接在一起,連桿小孔定位軸(XT)的調(diào)整機構(gòu)安裝在支撐板05)下 方的孔和槽內(nèi),在斜契座(30)的中間有一個斜槽⑷和從左右有一個螺紋孔,螺桿02)擰 入斜契座(30)螺紋孔內(nèi),斜契08)右邊槽卡入螺桿0 的外圓柱后嵌入斜契座(30)的 斜槽(K)內(nèi),并用限位螺釘09)限制斜契08)在斜契座(30)的斜槽(K)內(nèi)移動的距離, 將斜契座(30)用銷(18)和四顆沉頭螺釘(19)固定在底座(31)上,連桿小孔定位軸(XT) 穿過活動滑塊并與活動滑塊的孔為過盈配合,連桿小孔定位軸(XT)的螺紋端穿 過支撐板0 的下方孔后,裝上鎖緊螺母(26),然后把主定位塊04)、側(cè)定位塊(14)、固定 塊OO)及側(cè)壓板(17)通過銷(18)、沉頭螺釘(19)固定在支撐板0 上,之后把支撐板 (25)的下方槽卡在斜契座(30)的左右兩邊,用銷(18)、沉頭螺釘(19)把支撐板0 和底 座(31)連接在一起,最后用沉頭螺釘(19)穿過斜契座(30)與活動滑塊的過孔活動 定位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磨削汽車連桿體分離面的可調(diào)夾具,主要用于整體鍛造的汽車連桿鋸斷或銑斷后,對連桿體分離面的磨削加工。主要技術(shù)方案是在現(xiàn)有汽車連桿體分離面磨用夾具的基礎(chǔ)上,增設(shè)一套由斜契、斜契座、限位螺釘、活動滑塊、螺桿、連桿小孔定位軸、鎖緊螺母、固定塊等零件組成的調(diào)節(jié)組機構(gòu),配合安裝在夾具支撐板下方的孔和槽內(nèi)。本實用新型通過實際應用證明從根本上克服了原夾具小孔定位軸與夾具體不可調(diào)的缺陷,達到提高該道工序的生產(chǎn)效率,降低成本,適應大批量生產(chǎn)的要求。
文檔編號B24B19/00GK201848749SQ20102052088
公開日2011年6月1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8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0年9月8日
發(fā)明者向橋, 周洋, 楊海祥, 陳幫珍, 韓海平 申請人:云南西儀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